(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主观题(超详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整版)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主观题(超详细)
教育学
一、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单选)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单选)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4.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体制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四、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27)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
5.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
6.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教育可以实现劳动力再生产,把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六、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判断29)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的
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七、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案例)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传递、保存、活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八、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②同伴群体的影响;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⑤社区的影响。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质量
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
4.科学技术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是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
十一、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求:针对性教育,根据年龄特点,不能一刀切、一锅煮,不能把儿童、青少年教育成人化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均衡性)——抓关键期(最好的发展时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求: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求:因材施教
十二、遗传的作用(论述)
①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但不能觉得人的发展
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原因之一
③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十三、环境的作用(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2.环境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
十四、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十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十六、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是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十七、素质教育的误区
1.素质教育是不要尖子生(×)(发展潜能)
2.素质教育是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要学好(×)(合格加特长)
3.素质教育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是不留课后作业(×)(学生的愉快来自于努力学习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4.素质教育是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服务者)
5.素质教育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体育课(×)(教育培养人的基表途径是教学,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是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考试(×)(考试作为评价手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具有激励作用)
7.素质教育影响升学率(×)(升学率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素质教育强调刻苦、努力、有针对性学习,是有助于提高升学率的)
十八、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的发展状况
5.文化传统
6.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十九、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单选、填空)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终身性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
6.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
7.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二十、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义务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二十一、课程的意义
1.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
2.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
3.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5.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二十二、泰勒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目标、内容、方法、评价)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二十三、课程计划的构成——课程设置(首要问题)、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基本内容/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考试检查制度、实施要求
二十四、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核心部分)、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二十五、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理论与实践统一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十六、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构想)
①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③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④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二十七、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
2.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二十八、教师的职业角色(单选77)
1.传道者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使命。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帮学生解除学习困惑,启发他们智慧。
3.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4.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着角色。
二十九、教师威信的作用
(1)有利于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角色的实现(2)有利于教师作为班集体管理者角色的实现
(3)有利于教师作为行为规范的示范者角色的实现
三十、培养教师威信的途径(案例)
①培养自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②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③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④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⑤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三十一、教师威信的维护
①教师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
③要有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
④要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三十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单选、判断80)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与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与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与示范性
5.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化
三十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81)
1.教师角色的转变(单选)
①教师应该是服务者。
②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
③教师应该是学习者。
④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研究者。
⑤教师应该是合作者
⑥教师应该是理想的追求者
⑦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⑧从学校与社区关系看,教师应是开放型社区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三十四、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核心)
3.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5.终身化学习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修养
2.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
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4.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
5.丰富的实践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的能力
2.组织管理能力
3.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团结协作)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三十五、热爱学生的要求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3.要全面关怀学生
4.要关爱全体学生
5.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6.理解和宽容学生
7.解放学生
三十六、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
1.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十七、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
1.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2.清晰流畅,具有逻辑性
3.生动形象,具有启发性
4.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巧妙结合
三十八、学生的特点(多选、案例87)
1.学生的教育的对象(客体)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三十九、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88)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可以由教师任意捏塑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
四十、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91)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
4.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
5.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助于提高教师威信、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十一、师生关系的内容(填空91)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十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良好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
①了解和研究学生;
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④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⑤发扬教育民主
⑥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⑦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⑧提高法治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⑨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2.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
3.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风教育
四十三、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特点(理想师生关系特点)(92)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四十四、教学的一般任务(97)
1.引导学生系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科学世界观
四十五、教学过程的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发展性规律)
(4)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四十六、教学过程的结构(单选100)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四十七、主要教学原则基本要求(单选、判断、说理、案例101)
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提高业务能力水平和思想水平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要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④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⑤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利用多种感官)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付诸实践;
④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教学有系统性,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③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
④按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6.巩固性原则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在教学全过程加强知识的巩固
③保证巩固科学性,组织好复习,教记忆方法
④巩固的具体方式多样化
⑤保证学生身心健康
7.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教学出发
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使其得以发挥。
8.量力性原则
◆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四十八:教学方法
(一)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运用广泛)
1.讲授法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要认真组织;
②讲究策略和方式,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努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讲究语言艺术;
④组织学生听讲;
⑤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谈话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做好计划,充分准备谈话中心、内容,拟定谈话提纲;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有启发性;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因势利导;
④谈话结束后,进行归纳小结,给出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3.讨论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前,提出有吸引力的题目,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收集资料;
②讨论时,善于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联系实际,每个学生都有发表的机会;
③结束后进行小结,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提出明确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②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③帮学生学会阅读方法
④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
(二)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演示精准可靠,操作规范;
③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发展思考力和观察力;
④结束后,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结果及变化间关系,得出结论。
2.参观法(现场教学、实地考察)
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①参观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②参观时,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记录;
③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结。
(三)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②练习题目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巩固;
③教学生正确的练习方法,练习要及时进行检查反馈;
④培养学生自我检查习惯;
⑤练习方式多样化。
2.实验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②重视语言指导,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实验指导;
③要求学生独立操作,做好实验总结,并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3.实习作业法(数学测量、培养植物、动物饲养)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
②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③结束后,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体会,评阅和评定。
4.实践活动法——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是中心,主动参与。
(四)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1.发现法
发现法的步骤是:
①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②引导学生提出解答的假设
③从理论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
④根据实验获得材料、结果,引出结论
发现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依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确定课题
②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活动
③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发现的良好情境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09)
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
(4)学生的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四十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教学活动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反馈、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1.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2.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3.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
二、上课(111)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1.课的类型
①根据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课
②根据一节课完成的任务数:单一课、综合课
③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①组织教学
②复习过渡(检查复习)
③讲授新教材
④巩固新教材
⑤布置课外作业
3.一节好课的标准
①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②使学生思维活跃
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④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4.上好课的基本要求(一节好课的要求)
①教学目标明确
②教学内容准确
③教学方法得当
④教学结构合理
⑤讲究教学艺术
⑥板书有序
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最根本要求)
(一节好课——教师的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准确3.结构合理4.方法适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一节好课——学生的要求:1.要是学生注意力集中2.使学生思维活跃3.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
三、作业的检查与反馈
布置作业应遵守下列要求(案例):
①作业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②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能力
③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④布置作业要提出明确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⑤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⑥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⑦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⑧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作用
⑨力气理论联系实际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12)
五十、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
4.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发展
5.有利于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6.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科学的知识
五十一、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4.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5.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启发
6.以“课”为基本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
五十二、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115)
1.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合理化
2.改进班级授课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3.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交往互动
4.探索个别教学
五十四、教育评价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距离)②诊断功能(发现问题)③激励功能(发展功能)
④教学功能(各种检测)⑤管理功能(升职升学,教育部门提拔、分流的依据)
⑥鉴定功能⑦监督功能⑧调节功能
五十五、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①教学目的与任务
②教学内容的性质与特点
③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
④教师自身素养及具备的条件
⑤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
五十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评价
1、从评价的职能上看,注重形成性评价。
2、从评价的主体上看,注重评价的民主性,突出自我评价的作用。
3、从评价的内容上看,注重内容的全面性。
强调基本知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