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讲解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索引
5.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 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 宗法制度。 6.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答: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 “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 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的基础上提倡人 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 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
栏目索引
高考语文 浙江专用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 解和评价
栏目索引
考点清单
清单一 《<论语>选读》重点章节梳理
为政以德 [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 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 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 族和庶民间原有的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百姓生活富裕的
栏目索引
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7.孔子提倡的“礼”与五四运动激烈批判的封建礼教一样吗? 答:孔子提倡的“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 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 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的封 建统治者强加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到宋代,程朱理 学家更把孔学中的许多规范解释成了“天理”,使之成为钳制人们思想与 行为的枷锁;到了元明清三代更是变本加厉,人们饱受身心折磨。当个体缺 乏活力的时候,社会也就缺乏了一种创造力,所以鲁迅先生喊出了“礼教吃 人”的痛心之语。 今天我们要分辨中国古代礼教的精华与糟粕。孔子礼教中仁爱、正义、 和谐、节制、善美、忠孝、睿智、虚静、自然、诚信等内在精神,对于一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栏目索引
5.讨论:对于孔子的“德政”,你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如何看待? 观点一: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观点二: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强。 观点三:德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克己复礼 [整体感知] 1.孔子“礼”与“仁”的关系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 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 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所增减,所以变得丰富 了。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礼节)、礼俗三个层 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
栏目索引
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12.17)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 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 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13.6)的观点。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2.1);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12.19),小 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16.1),统治者 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 而教不能,则劝。”(2.20) 3.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
栏目索引
孔子追求安稳、和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维 护家庭稳定,就需要人们在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为出发点。只有 保证父母兄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一个国 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只要在家庭中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 的本领,就可以达到和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 “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础,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 行为的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 想。 [自主探究] 1.本课记载的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克己(12.1)、崇古(3.14、7.5)、秩序
栏目索引
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 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致。礼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 幼。 戴永明先生在《先秦儒学要略》一书中,对“礼”和“仁”做了这样的阐 述:“孔子发扬前贤箴言,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 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 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克己复礼为仁’,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精神依据, 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也就是说,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 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前一个 “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植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 指经由礼的规范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
栏目索引
[自主探究] 1.接舆所唱的歌有劝阻孔子的意思,那为什么孔子想与他交谈,接舆却“趋 而辟之”呢? 答:因为在接舆看来,要劝阻孔子是不可能的,他要说的也都说过了,所以没 有必要多谈;再说如果和孔子交谈,说不定反要被孔子劝阻,让自己积极参 政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还是及早避开比较好。 2.长沮与桀溺性格上有什么异同? 答: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 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长沮言辞尖刻,对孔子冷嘲热讽;桀溺较为自 负、武断,更为悲观厌世。 3.荷 丈人与其他隐者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还不忘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 不失长幼之节,这也是孔子最后要来重新拜访他的重要原因。
栏目索引
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认为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 必须慎重。他认为宽猛相济(即文武并用),政事才会和谐。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5.16)。“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 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 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原因,因而提出“均无贫”的经济 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 1) (3)为政须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 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 会政通人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
栏目索引
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的隐士,他讽劝孔 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 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 丈人”是个清高 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 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不忘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 臣伦理,却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的共同点就是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 落和嘲弄。 孔子本人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反对,而 且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偶尔也有过绝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 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
栏目索引
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7.6)。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 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善于运用知识和技能。简言之, 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治国才能的人。 [自主探究] 1.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答: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 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才能使 民众自觉从善。②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 ③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修己安民。④举贤才。强调德才兼备,以 德为先。 2.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栏目索引
(3.1、6.25、12.11)、道(16.2)、正名(13.3)、孝悌(1.2、2.8)、报恩(17.2 1)、崇乐(17.11)、尚仁(3.3)。 2.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细目的 内容有哪些?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恢复它? 答: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如“八佾舞于庭”“觚不 觚”),而周礼借鉴夏、商两代礼的内容,既丰富多彩又完美,恢复周礼能起 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4.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的内涵有哪些?礼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答:恢复周礼的内涵有: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悌,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 色。礼的首要条件是天下有道。
栏目索引
个人良好生命精神的形成,一个礼治社会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文化氛 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封建礼教的特定内容(像特权思想、弱势者 单方面的义务、尊卑观念、亲疏有别、专制主义等教条)使人在这种种关 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因此我们要以平等思想取代 特权思想,以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取代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以人人平等 取代尊卑等级,以公德取代亲疏有别的私德,以民主精神取代专制主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整体感知] 孔子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沐浴而 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 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坚定
栏目索引
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植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 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至善的 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杂质,甚至藏污纳垢。 一块玉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显纹理,成为赏心悦 目的艺术珍品。同样,根植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 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 而是“礼”。 2.孔子“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 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 本。“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 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栏目索引
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11.17)。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 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2.9)当然这 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 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 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教什么?教之以礼、信、 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 立。”(12.7)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4.如何理解“均无贫”?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 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 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