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合集下载

(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

(精)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五章 颞下颌关节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五章颞下颌关节第一节髁突O成年人下颌髁突表面被覆着纤维软骨,根据软骨的结构不同,从表层至深层可分为四个带,其组织学特点如下:—、关节表面带二、増殖带三、纤维软骨带四、钙化软骨带—、关节表面带由致密的无血管的纤维组织构成,纤维成分为Ⅰ型胶原和少许的弹力纤维,排列大致与髁突关节面平行。

此带一般为10列成纤维细胞。

随年龄增长,此带的细胞成分逐渐减少。

二、増殖带能分化出成软骨细胞和软骨细胞,还能分化出成纤维细胞。

是髁突软骨的生长和形成中心,在关节面的改建和修复中也起重要作用。

三、纤维软骨带是一层富有胶原纤维的软骨带,含有类似软骨细胞的圆细胞,一般为4~5列。

四、钙化软骨带为过渡带,覆盖髁突深部骨组织的软骨,常有钙化。

第二节关节盘O关节盘从前到后分为前带、中带、后带及双板区。

双板区构成关节盘的后附着。

一、前带为增厚的胶原纤维,位于髁突之前,并分为上、下两个板。

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二、中带由前后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无血管、神经分布。

位于髁突的前斜面与关节结节后斜面之间。

三、后带由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组成,但胶原纤维排列方向不定,无血管、神经分布。

位于髁突与关节窝底之间。

四、双板区后带的后方为双板区,有上、下两个板。

上板由胶原纤维和粗大的弹力纤维组成,与关节囊融合止于颞鳞缝处。

下板由胶原纤维组成,有少量弹力纤维。

下板向下与髁突颈部骨膜相融合。

两板之间的空隙为含有大量血管和神经的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

出生时关节盘及髁突表面软骨中均有血管分布,至3~5岁时,髁突软骨面、关节盘的中带及后带中的血管均消失,因此关节盘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

(完整word版)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

(完整word版)口腔生物学第五章练习题

选择题1. 成骨细胞来源于下列那种细胞(B)A. 骨细胞B. 间充质干细胞C. 骨衬里细胞D. 造血干细胞2. 下列那种基质蛋白不是成骨细胞所合成的(D )A. 骨桥蛋白B. 骨涎蛋白 C . 骨钙素 D. 降钙素目前发现的行使骨吸收功能的唯一细胞是:BA. 成骨细胞B. 破骨细胞C.巨噬细胞D.中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骨髓位于较大骨骼的髓腔中,占人体体重的:AA.4~6%B.9~12%C. 14~18%D. 1~2%E. 2~2.5%1下列关于破骨细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是骨组织中行使骨吸收功能的细胞B.来源于骨膜以及骨髓中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C.无固定形状,多核D.胞质嗜酸2.下列关于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组织学变化,错误的是:(B)A.上颌窦提升2周后——形成编织骨,成骨活跃;B.上颌窦提升4周后——大部分有新形成的编织骨,成骨细胞数量最多;C.上颌窦提升8周后——薄层皮质骨在上颌窦侧壁和上颌窦底膜侧形成;D.上颌窦提升8周后——转变为板层骨,骨组织结构趋于成熟。

1.破骨细胞来源于(A)。

A造血系统的单核细胞B间充质干细胞C破骨干细胞D造血干细胞2.组成骨组织的四种细胞中(A)被包埋在钙化的骨基质中。

A骨细胞B成骨细胞C破骨细胞D骨衬里细胞1. 骨组织由哪些细胞构成:(E)A.成骨细胞B.破骨细胞C.骨衬里细胞D.骨细胞E.以上全是2牙槽骨的生物特征70%为矿化物质,22%为蛋白质,8%为水分。

有机基质中95%为____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

:(A)A.Ⅰ型B.Ⅱ型C.Ⅲ型D.Ⅳ型E.Ⅴ型E牙周膜中的重要细胞成分E:A.成纤维细胞B.未分化干细胞C.成骨细胞D.破骨细胞E.A和BE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的阶段有哪些E:A. 前成骨细胞B. 成骨细胞C. 骨细胞D. 骨衬里细胞E. 以上都是1、下列那种细胞是来源于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C)A 骨细胞B 成骨细胞C 破骨细胞D 骨衬里细胞2、以下关于机械力引起骨改建的说法那一项是错误的(C)A 应力过低,骨吸收会超过骨沉积导致骨量的丢失。

口腔组织病理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及咽囊的发育2.面部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3.腭的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4.舌的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5.唾液腺发育过程6.下颌骨、上颌骨及腭骨的发育(二)牙的发育1.牙胚的发生和分化概述2.成釉器的发育3.牙乳头、牙囊的发育和牙板的结局4.牙本质、釉质、牙髓、牙根的形成5.牙根及牙周支持组织的形成6.牙的萌出过程、乳恒牙交替(三)牙体组织1.釉质概述、理化特性、组织结构、表面结构及临床意义2.牙本质概述、理化特性、组织结构、反应性改变3.牙髓概述、组织结构、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4.牙骨质概述、理化特性、分类、组织结构、临床意义(四)牙周组织1. 牙龈概述、表面解剖、组织结构2. 牙周膜概述、组织结构、功能、增龄性变化3. 牙槽骨概述、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五)口腔黏膜1. 口腔黏膜上皮、固有层、黏膜下层2. 咀嚼黏膜、被覆黏膜、特殊黏膜(六)唾液腺1. 唾液腺分泌单位、肌上皮细胞、皮脂腺、结缔组织2.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七)牙发育异常1. 釉质结构异常概述、先天性梅毒牙、氟牙症、釉质形成缺陷症2. 牙本质形成缺陷症II型3. 牙变色概述、四环素牙(八)龋病1. 龋病的三联因素学说2. 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九)牙髓病1. 牙髓病概述2. 牙髓充血、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3. 牙髓变性(十)根尖周炎1.根尖周炎分类2. 急性根尖周炎3. 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十一)牙周组织病1.牙龈病概述2.慢性龈炎、龈增生3.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浆细胞龈炎、剥脱性龈病损4.牙周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十二)口腔黏膜病1.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2.白斑、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良性黏膜类天疱疮、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念珠菌病、结节病、肉芽肿性唇炎、舌淀粉样变、口腔黑斑、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十三)颌骨疾病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结核性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2.纤维结构不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巨细胞肉芽肿(十四)颞下颌关节病滑膜软骨瘤病、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十五)唾液腺疾病1.慢性唾液腺炎、慢性硬化性唾液腺炎2.坏死性唾液腺化生、舍格伦综合征、良性淋巴上皮病变3.唾液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组织发生理论、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4.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Warthin瘤、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恶性多形性腺瘤、淋巴上皮癌(十六)口腔颌面部囊肿1.口腔颌面部囊肿分类2.含牙囊肿、萌出囊肿、腺牙源性囊肿、根尖周囊肿3.鼻腭管囊肿、鼻唇囊肿、球状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4.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黏液囊肿、舌下囊肿(十七)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1.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成釉细胞纤维瘤、牙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3.牙源性纤维瘤、牙源性黏液瘤、成牙骨质细胞瘤4.骨化纤维瘤(十八)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1.乳头状瘤、乳头状增生、牙龈瘤、血管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口腔黏膜色素痣2.鳞状细胞癌、疣状癌。

口腔生物学复习资料

口腔生物学复习资料

口腔生物学复习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名解)生态系: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科学。

微生态学:细胞水平或分子水平的生态学。

生态连续:生物体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

小生境(niches):生物生活、居住的微小范围的环境。

小生境的种类、数目是决定在生境中生活的物种数的主要因子。

生境或群落的结构愈复杂,其含有的生物种类愈多极期群落(climax community):生物体(或细菌)栖息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的过程称生态延续,在一个小生境中延续演化组成多种多样复杂的生物群(菌群),环境条件趋于稳定,菌属数和组成的无明显改变,这种群体称极期群落。

口腔生态系:口腔正常菌丛之间以及它们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许多正常菌丛和其宿主之间呈动力的平衡状,这种平衡状态对于保持宿主的健康是重要的。

嗜温微生物:为在25-37℃中适宜生长的微生物。

绝对厌氧菌:在无氧环境中发酵生长,氧可抑制或杀灭的细菌。

兼性厌氧菌:在合适的碳或其他能源存在时可在有氧或无氧中生长的细菌。

微嗜氧菌:这类细菌的生长需氧,但所需氧的浓度比正常低,对需氧菌生长合适的浓度,对这类细菌抑制。

牙菌斑(老概念):堆积在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喷冲去的细菌团块。

牙菌斑(新概念):在牙和修复体上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沉积物,非白垢,它是能够容纳多种多样菌丛生存的生物膜。

生物膜(biofilm):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um,龈缘区较厚而牙尖区较薄,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对细菌有选择性吸附能力。

点隙裂沟菌斑:存在于牙硬组织沟窝点隙内的菌斑。

附着性龈下菌斑:附着于牙根面或牙结石表面,可能系龈上菌斑在龈沟或牙周袋内的延续。

非附着性龈下菌斑:不附着于牙面或牙根面,却与结合上皮和龈沟上皮直接接触的菌斑。

固有菌丛(indigenous flora):包含常以高数量(大于1%)存在于某个特殊部位上的菌属,如在龈上菌斑或舌表面。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一、课程简介口腔生物学为2001年始新开设的一门口腔基础学科,它是衔接前期医学基础课(生理、生化、微生物、免疫、分子生物学等)与口腔临床学科(口内、口外、口修与正畸等)的一门重要的桥梁学科,包含“口腔微生物”、“口腔免疫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牙周骨组织生物学”与“口腔细胞培养及其应用”六大部分内容,从不一致角度阐明口腔疾病的发生、进展与预防。

理论大课28学时,考试2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为今后从事口腔医疗、教学与科研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总体要求通过本学科学习,要求学生:1.掌握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分类及要紧物质代谢、矿物质转换。

2.掌握要紧致龋菌、牙周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与宿主免疫反应在牙周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3.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的化学构成。

4.氟在生物矿化中的作用。

5.掌握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紧方法及在口腔致病菌研究中的应用。

6.掌握骨改建的生物学基础7.掌握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8.掌握细菌培养、细菌鉴定、毒力检测方法三、学时分配四、考核要求按照掌握、熟悉、熟悉三个层次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题型为: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与问答题。

第一章口腔生物学总论学习目的要求一、掌握口腔生态系定义及影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及分类、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成员。

二、熟悉细菌粘附的学说、正常菌丛的双重作用。

三、熟悉口腔生物学的内容及意义。

课程内容一、口腔生物学简介1.口腔生物学的定义2.口腔生物学的进展3.口腔生物学的六个构成部分二、口腔微生物学概论1.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生态系、生态学、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2.口腔正常菌丛:来源与类型3.牙菌斑:形成、分类、成份考核知识点一、口腔生物学的定义、进展二、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来源四、牙菌斑的形成与分类考核要求一、掌握口腔生态系定义及影响因素、牙菌斑的形成及分类、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成员。

口腔生物学——精选推荐

口腔生物学——精选推荐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4.按细菌在生物氧化作用中不同的受氢体进行细菌分类。

5.熟悉3个细菌黏附学说的理论基础。

6.从哪些特性证明牙菌斑是典型的生物膜?7.变链菌胞外酶在细菌对酶的合成与代谢中起到作用。

8.比较变链菌与乳杆菌在生物学行为中的异同。

9.在细菌黏附和菌间搭桥中黏性放线菌的作用机制。

10.比较卟啉单胞菌属于普雷沃菌属生物学特性的异同。

11.名词解释:龋病和牙周病的替代治疗、菌群的演替、米勒氏链球菌、口腔正常菌群、牙菌斑。

12.变形链球菌为最重要的致龋菌的依据。

13.简述从牙周病患者的牙周袋中可能分离到的4种黑色菌落细菌的主要特性和鉴定区分方法。

14.简述韦荣氏菌和奈瑟氏菌的主要特性和鉴定区分方法。

[思考题]一、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二、何谓牙菌斑?三、口腔正常菌丛的概念及其双重作用。

四、比较口腔变形链球菌和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它们在龋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

五、防龋疫苗有多少种?比较它们的防龋效果。

六、根尖周病的发病机制。

七、划分牙周生态区的意义。

八、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伴放线放线杆菌的致病基础。

第二章口腔生物化学复习思考题15.从釉质晶体理化性质说明其表面特性。

16.以蔗糖为例说明菌斑内的糖代谢过程。

17.试述菌斑-牙面矿物质转换与pH的关系。

18.简述牙菌斑内糖转运途径的特点。

19.试述氟对牙齿发育的影响。

20.填空:牙釉质蛋白在牙齿发育时期的主要作用是诱导矿化和调节结晶的形成和方向。

防龋用氟化物使用的最佳时期是牙齿生长发育期。

龈沟液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血浆。

糖酵解的终末产物是丙酮酸。

牙菌斑矿物质离子浓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pH。

葡聚糖有两种糖苷键一种是a-1,3,另一种是a-1,6。

21.从矿物质转换的角度叙述龋病的概念及主要病理变化。

[思考题]一、牙菌斑内糖的分解代谢途径。

二、菌斑pH与龋病的关系。

三、氟化物的防龋机制。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

口腔生物学知识点口腔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口腔组织和器官的生物过程、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对于理解口腔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口腔微生物。

口腔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中形成了独特的群落结构,它们与宿主之间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常见的口腔微生物有链球菌属、放线菌属、乳杆菌属等。

这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口腔健康并无危害,但当环境因素发生改变时,例如口腔卫生不良、饮食不均衡等,它们可能会引发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

龋齿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其发生与口腔微生物密切相关。

变形链球菌是导致龋齿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它们能够产生酸性物质,使牙釉质脱矿,进而形成龋洞。

此外,饮食中的糖分也是龋齿发生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摄入过多的糖分,尤其是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时,口腔中的微生物会利用这些糖分产生酸性物质,破坏牙齿结构。

牙周炎则是另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牙周致病菌引起的。

这些细菌会引发牙龈炎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严重时还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和牙齿松动。

牙周炎的发生不仅与微生物有关,还与宿主的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口腔的免疫防御系统在维持口腔健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唾液中含有多种免疫因子,如溶菌酶、乳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它们能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保护口腔组织免受感染。

此外,口腔黏膜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其中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

在口腔生理学方面,我们需要了解牙齿的发育和结构。

牙齿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组成。

牙釉质是人体中最坚硬的组织,主要由羟基磷灰石晶体构成,它能够保护牙齿免受磨损和酸蚀。

牙本质位于牙釉质的内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渗透性。

牙髓则包含了神经、血管和结缔组织,为牙齿提供营养和感觉功能。

口腔中的唾液腺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口腔生物学重点

口腔生物学重点

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4T)1.生态系及其建立的中心原则。

(p1)生态系定义:生物之间、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生态系(ecosystem )生态系建立的中心原则——是生物体对其赖以生存环境有影响,例如:最先定植的菌种为先锋菌,先锋菌定植后改变了环境,给后继定制的细菌创造了定植的条件,,是只能存活于新的环境中。

(先锋菌~定植~环境改变~12h后二次细菌定植~达到动态平衡形成新的生态系)(环境变化—物种影响—适者生存—环境变化)不适者淘汰2.正常菌丛对机体的双重作用。

(p2)(有益)在一定环境中,当机体与正常菌丛之间保持着相互平衡的状态时,正常菌丛显示对宿主起着有益的作用;(有害)但当环境中的某些因素干扰了这个平衡状态时,如放射线照射,过量激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长期使用等而导致菌群失调,这就为正常菌群提供了显示其有害作用的机会,这些原来无致病性的或毒力很弱的细菌,遂成为机会致病菌而引起内源性感染疾病,如:长期服用抗生素所致的葡萄球菌假膜肠炎,口腔中的念珠菌病。

3.口腔生态系的决定因素。

(p2)口腔生态系决定因素定义:决定不同微生物能在不同口腔生态系中生存的因素称为(一)物理化学因素a.温度一般细菌可在-5℃~55℃环境中生存口腔食品温度变化幅度±60o 嗜冷菌< 25 ℃嗜热菌> 45 ℃嗜温菌25 ~ 37 ℃b.氧张力绝对需氧菌Obligate aerobes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s绝对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s 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 anaerobes微嗜氧菌microaerophilesd.pH:氢离子浓度反映为pH值口腔pH以唾液为代表~e.营养物质的利用唾液龈沟液血素(hemin) 牙龈卟啉菌生长酶类透明质酸酶,蛋白酶等(二)宿主因素(唾液和龈沟液)a.抗体唾液中主要为sIgA 龈沟液中主要为IgGb.蛋白质糖蛋白粘蛋白富脯蛋白富酪蛋白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溶菌酶(唾液功能:润滑维持口腔粘膜完整性软组织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凝集作用抗菌作用)(三)细菌因素a.细菌附着(钙桥学说,识别系统学说)1. 粘附(attachment)2. 细菌间作用聚集(aggregation)共聚集(co-aggregation)b.细菌间作用(四)宿主可控制因素饮食习惯:糖消耗频率、量、消耗方式口腔卫生:机械去除及自身口腔卫生4.与口腔疾病相关的两种主要菌种的生物学特征和致病性。

口腔生物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口腔生物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口腔生物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章测试1.G+链球菌较多的口腔生态系是()。

参考答案:颊上皮生态系2.生物膜是()。

参考答案:附着于有机或无机物体表面的被胞外基质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胞群体;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构;微生物群落与胞外基质相互连接而在介质表面形成的生态环境3.从结构和发育模式上,牙菌斑是典型的生物膜。

()参考答案:对4.下列属于口腔固有菌从的是()。

参考答案:放线菌;链球菌5.牙龈卟啉单胞菌是主要致龋菌之一。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牙周组织中的糖胺聚糖中有一个氨基糖,一个是葡萄糖醛酸。

()参考答案:错2.唾液中的蛋白含量和血浆蛋白浓度相似。

()参考答案:错3.牙菌斑中多数细菌可以直接利用天然蛋白。

()参考答案:错4.生物矿化是指生物体内的钙磷离子在多种生物因子的调控下,通过化学反应产生难溶性盐,并与有机质结合,形成机体矿化组织的过程。

()参考答案:对5.釉质有机基质为釉质晶核形成提供了适当的环境。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生物大分子仅包括蛋白质和核酸。

()参考答案:错2.大肠杆菌RNA聚合酶全酶由核心酶和ω因子组成。

()参考答案:错3.核酸分子杂交的技术过程包括()。

参考答案:待测核酸的处理;探针的制备;杂交及漂洗;结果分析4.釉基质始终保持亲水性。

()参考答案:错5.细胞增殖是指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

()参考答案:对第四章测试1.SIgA包括哪几部分()。

参考答案:分泌片;J链;IgA单体2.机体的细胞免疫在龋病中起着主要作用。

()参考答案:错3.慢性根尖周炎症中,特异性细菌起到基本的诱导作用,组织破坏是宿主免疫保护和免疫破坏机制不平衡所致。

()参考答案:对4.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初次感染多发生在()岁儿童。

参考答案:2-35.同种异体牙齿移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牙根的吸收以及骨化现象。

()参考答案:对第五章测试1.下列那种基质蛋白不是成骨细胞所合成的()。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多核巨细胞 无定形,胞核从几个到上百个,胞质嗜 酸性。 电镜下,可见特殊结构:皱褶缘,清晰 区。 高表达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和组织蛋白 酶K(cathepsin K)是破骨细胞主要标志。


皱褶缘:破骨细胞行使骨 吸收功能时与骨表面相对 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 成皱褶状,这部分胞膜上 有质子泵等结构,主要承 担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清晰区:行使骨吸收功能 的破骨细胞胞质内存在一 个没有细胞器的区域,在 电镜下由于电子密度低, 故称之。在破骨细胞及其 所附着的骨面之间通过整 合素形成一个封闭区。
五、研究骨组织代谢在口腔医学 中的意义

牙周科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修复科 口腔正畸科 颞下颌关节病
第二节
骨改建的细胞学基础
包被于钙化骨基质
骨细胞
成骨细胞
骨表面 骨衬里细胞 破骨细胞
源自局部骨组织
造血组织
一、成骨细胞
负责骨 基质形成和矿 化的细胞
成骨细胞 的形态



成骨细胞在骨基质沉淀活跃部位呈单层排列, 立方状,单核,胞质嗜碱性。 成熟的成骨细胞含大量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 和粗面内质网。 组织化学染色,碱性磷酸酶强阳性。
成骨细胞的功能


合成膜结合型磷酸酶,参与矿化及跨膜的 信号传导 合成骨基质分子 骨钙素 I型胶原 骨涎蛋白 骨桥蛋白 非胶原蛋白 蛋白多糖 激素 生长因子受体
成骨细胞的来源与归宿

来源于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 包埋于骨基质中者,退化为骨细胞;覆盖在骨 表面者,退化为骨衬里细胞。
二、破骨细胞
(一)破骨细胞的形态

口腔生物学

口腔生物学

海口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 任务合同书
项目编号:2009029
猪饲料益生工程菌添加剂的开发和应用
降解医院废水中激素的微生物净化剂的研究
王晓博 胡志青 朱茂 指导教师: 杨致邦
二、口腔生态系(oral ecosystem)
含义: 口腔正常菌群 之间及与口腔的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 作用的微生态系统。
口腔正常菌群 共生、竞争和拮抗
我的教学任务: 理论:10学时
第一章 口腔微生物学
第一节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牙菌斑和生物膜 第三节口腔正常菌丛 第四章口腔免疫学
实验:12学时 1.牙菌斑刚果红负性染色检查法
口腔细菌培养 2.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 3.饮用水氟含量测定
2 学时
2 学时 4 学时 2 学时
2.口腔微生物是古老而不断发展的学科
3.口腔生物学研究进展
1)口腔生物膜 2)口腔微生态研究进展
口腔优势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 ▪ 牙周微生态研究进展 ▪ 牙周细菌克隆的多型性与感染模式 ▪ 微生态与口腔疾病 ▪ 微生态失衡引发咽炎 ▪ 正畸矫治器对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口臭症口腔微生态学的研究
2)分子生物学研究
种植牙
新生儿口腔中有什么菌,有何作用?
7、 牙槽骨: 是上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 部分,它供给牙齿营养并保护
牙齿。 牙齿脱落后,牙槽骨也 随之萎缩。
(二)分布
Hale Waihona Puke 口腔常见的正常菌群生态区
优势微生物
唾液
唇 颊 腭 舌 牙龈
牙冠部
牙根部 义齿及矫治器
唾液链球菌、缓症链球菌、奈瑟氏菌、韦荣氏菌 革兰阳性丝状菌 表皮葡萄球菌、口腔链球菌 缓症链球菌 口腔链球菌群、嗜血菌属 唾液链球菌、口腔球菌、革兰阳性杆菌 口腔链球菌群、放线菌、梭杆菌、 革兰阴性无芽胞杆菌 口腔链球菌群、放线菌、梭杆菌、类杆菌、 二氧化碳噬纤维菌 口腔链球菌群、放线菌、革兰阴性厌氧菌

口腔组织病理学-填空

口腔组织病理学-填空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1 出生前的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增殖期、胚胎期、胎儿期】,增殖期包括【受精、植入、三胚层胚盘】,胚胎期是受孕后第【3-8周】。

颌面部发育发生在【胚胎期】,腭部发育发生在【胎儿期】。

2 【上皮-间充质转化】是胚胎发生的关键步骤。

3 神经嵴细胞可分化为【神经系统组织、皮肤组织、结缔组织、内分泌组织】。

神经系统组织包括【Schwann细胞、卫星细胞、自主神经节、脑膜】,皮肤组织包括【黑色素】细胞、真皮、平滑肌,结缔组织包括【骨、血管、牙髓/本质/骨质/周膜、眼角膜/巩膜/睫状肌、甲状腺/旁腺、泪/唾液腺】。

4 神经嵴细胞迁移开始的标志:细胞间【N-cadherin结合部位】转化为【H-cadherin结合部位】5 原发性神经嵴分化迁移异常导致的疾病有【维甲酸综合征、DiGeorge综合征、半侧面部过小畸形】,头部神经始基异常导致【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

6 下颌弓是第【1】鳃弓,舌弓是第【2】鳃弓。

7 外耳道、耳丘、耳廓由【第1鳃沟】形成,中耳鼓室、咽鼓管由【第1咽囊】形成,【鼓膜】由第1鳃沟的外胚层、邻近的中胚层、第1咽囊的内胚层形成。

8 上下颌骨起源于【第1咽囊】;上下颌突起源于【第1鳃弓】。

上颌切牙、上唇中部起源于【额鼻突】的【中鼻】突,上唇、上颌尖/磨牙起源于【第1鳃弓/下颌弓】的【上颌】突。

9 鳃瘘的可开口于【胸锁乳突肌前缘任何部位】,是由于【颈窦未消失】所致。

先天性耳前窦道是由于【第1鳃沟、第1/2鳃弓】发育异常所致。

10 【Hox】基因决定某部位产生某种细胞类型及其形态,【SHH】基因是维持相应部位间叶组织增生必须的。

【上皮-间充质相互作用】对于鳃弓和面部发育是必须的。

11 【Hox】基因突变导致腭裂,【TGFβ3】介导中缝上皮基底膜消失。

12 【BMP】使早期前体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TGFβ】诱导形成骨基质,【PDGFs】参与炎症时的成骨调节,【FGF】调节早期软骨内成骨。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骨桥蛋白
(osteopontin)



与骨涎蛋白是姐妹蛋白,表达于分化骨 细胞,并非骨组织特有。 RGD序列 在骨的矿化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与骨 基质的黏附过程中起作用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骨黏连蛋白
(osteonectin)

与钙和胶原结合的区域 参与骨基质矿化的开始过程
(五)生长因子


皱褶缘:破骨细胞行使骨 吸收功能时与骨表面相对 的部分细胞膜高度折叠形 成皱褶状,这部分胞膜上 有质子泵等结构,主要承 担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清晰区:行使骨吸收功能 的破骨细胞胞质内存在一 个没有细胞器的区域,在 电镜下由于电子密度低, 故称之。在破骨细胞及其 所附着的骨面之间通过整 合素形成一个封闭区。
机械信号
化学信号
骨细胞与骨基质附着
整合素
整合素与细胞骨架复合体~整合素通过纽带蛋白、 talin、α肌动蛋白原与细胞骨架相连,参与到骨组织中 应力信号向细胞内的传递。
二、骨基质
• (一)胶原 主要为Ⅰ型胶原
骨钙素
(Osteocalcin)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osteocalcin. Gla residues are present at positions 17, 21 and 24 and a disulphide bridge is present between residues 23 and 29.
SZ(sealing zone)密封区,即清晰区 RB(ruffled border)褶皱区 BL(basolateral membrane)基底外侧膜 FSD(functional secretory domain)功能性分泌区

口腔生物学

口腔生物学

成年人
老年人
0.18mm
0.15mm
牙周膜的结构与功能大小密切相关 牙龈退缩 结合上皮的附着位置:随年龄增加,根方移动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第一节 牙槽骨组织的生物学特点
三、牙周膜
牙周膜又称为牙周韧带(periodontal ligament),是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结缔
组织,主要连接牙齿和牙槽骨,使牙齿得以
固定于牙槽骨内,调节牙齿所承受的咀嚼压 力,具有悬韧带作用。
牙周膜由成束的胶原纤维和其间的疏松
结缔组织构成,厚度为0.15-0.38mm,在根中 1/3最薄,通过根尖孔与牙髓相连。
多方面来源的血管在牙周膜中相互吻合成丛,因此在牙龈及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手
术时不会影响牙周膜的血液供应。
牙周膜有丰富的神经,神经纤维大部分是感觉神经纤维,自主神经较
LOGO
少。神经纤维束与血管伴行,从根尖周和牙槽骨上的血管通道进入牙周膜
后,失去其髓鞘形成四种结构:
1、树枝状的游离神经末梢
2、环层小体 3、梭状末梢 4、螺旋状末梢 牙周膜通过三叉神经传递触、压和痛觉,故当牙周膜发生急性炎症 或临床叩诊检查时,患者能指明患牙的位置。
(三)基质
LOGO
主要成分为黏蛋白和糖蛋白。基质在维持牙周膜代谢、保持细胞
形态、运动和分化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在牙齿承受咀嚼力时,也具有明 显的支持和传导牙合力的作用。 (四)血管和神经 牙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血液供应来自三个方面: 1、牙龈的血管 2、上下牙槽动脉的分支进入牙槽骨,再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 3、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
VI型胶原为很短的纤维原,联结于I、III型胶原之间。
XII型胶原主要是起胶原与细胞外基质间联结的桥梁作用。

口腔生物学:第五章 口腔细胞生物学

口腔生物学:第五章 口腔细胞生物学
21
§.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不能形成克隆。 正常上皮细胞贴壁生长,而上皮源的肿瘤细胞能够悬 浮生长并增殖。将细胞接种到软琼脂中,使其处于悬 浮状态,观察细胞在悬浮条件下的增殖能力。鉴别永 生化细胞和肿瘤细胞。
1×107个细胞/只
§.转化细胞致瘤性鉴定: 将转化细胞悬液接种到免疫缺陷动物体内 观察二个月。经肉眼观察和组织学检查,无肿瘤形成 。说明转化只使正常口腔黏膜形成角质细胞获得了永 生性,并未获得恶性特征。对于永生化细胞系来说,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征。
固有层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主要的细胞成分是成 纤维细胞(fibroblast),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
5
体外培养细胞的一般特点
正常人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生命有限,依据细 胞类型的不同,他们在体外增殖的能力特点如下:
1. 正常细胞在体外增殖能力有限,有限细胞系。肿 瘤细胞在体外无限增殖,无限细胞系。
8.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
以自分泌形式参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及生存,特别是在炎症 期。神经肽P物质(neuropeptide substance P)通过钙第二信 使反应刺激细胞的增殖。当紫外线过度时神经生长因子对色素 细胞起保护作用。
16
(四)正常角质形成细胞的永生化
1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上皮源性的鉴 定可使用多克隆角蛋白(CK)抗体, 进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或间接免疫
荧光染色。体外培养的上皮细胞角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可达到90%。
波形蛋白(vimentin)是间质来源细胞 的标志物,用于排除细胞来自间质成分,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vimentin抗体染色呈 阴性反应。(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口腔生物学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教学大纲

《口腔生物学》教学大纲(供口腔医学专业本科使用)前言口腔生物学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医学基础课与口腔专业课之间的桥梁,从基础理论上解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

口腔生物学内容广泛,包括口腔微生物学,口腔生物化学,口腔疾病分子生物学,口腔免疫学,牙周骨组织生物学,口腔细胞培养及其应用。

这些内容是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他们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研究打下基本的功底。

通过学习口腔微生物,树立口腔生态系的观念,有助于对口腔中最常见的疾病——龋病和牙周病本质的理解;通过学习口腔生物化学,了解其生物矿化过程与龋病的关系;了解龋病和牙周病发生的机制;了解作为牙齿的外环境和口腔内主要的营养调节体液——唾液对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抵御疾病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分子遗传学的基本知识,结合口腔疾病,了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术,能进行初步的研究设计;通过口腔免疫学的学习,了解口腔常见病与免疫和诊断技术,能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治上;通过学习牙周骨组织生物学,熟悉牙硬组织、牙周组织、牙槽骨的生理特点,对临床治疗的设计和研究大有裨益;通过学习细胞培养,为今后从事细胞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研究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主要由前言、学时分配、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包括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该课程为1学分,计划理论学时为26学时。

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开展问题式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采用对比记忆法、相互联系记忆法使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理解想象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考试方式及成绩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占总成绩的100%。

学时分配表第一章口腔微生物学【目的要求】掌握:口腔生态系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的概念、牙菌斑分类,牙菌斑的成分;口腔正常菌丛类型和成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骨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骨组织的细胞成分 骨基质成分
第五章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1. 骨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骨骼系统的基本组成 骨的分类 基本概念
密质骨 松质骨 骨单位(osteon),哈弗系统(Haversian system)
胶原: Ⅰ型胶原 非胶原蛋白:骨钙素(osteocalcin)、骨涎蛋白(bone
sialoprotein)、骨桥蛋白(osteopontin)、蛋白多糖 (proteoglycan)、激素和生长因子的受体。
成熟的成骨细胞可以合成膜结合型碱性磷酸酶
参与矿化 信号转导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骨细胞的特征
骨细胞存在于钙化的 骨基质的陷窝内。
失去了许多成骨细胞 的特点:
高尔基体、粗面内质
网明显减少。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骨细胞的特征
骨细胞通过其细长的 细胞质突起与相邻细 胞、骨表面的骨衬里 细胞以及新骨形成部 位骨表面的成骨细胞 相连接。
骨陷窝 毛细管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第二节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 生物学特征
牙槽骨 牙周膜 牙骨质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1. 牙槽骨
基本结构
固有牙槽骨
生物特征
属于扁骨,膜内化骨 高度可塑性 变化活跃,与牙的发育和萌出、乳牙替换、恒牙移动
和咀嚼功能均有关系 不同部位的牙槽骨其结构不尽相同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破骨细胞的形态
位于骨吸收陷窝内
多核巨细胞,其细胞胞体变异很大,直径可达 10~100μm,无固定形状,多核(几个~上百个), 细胞质嗜酸。
超微结构特征
皱褶缘(ruffled border) 清晰区(clear zone)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密质骨与松质骨的差别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2. 骨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
成骨细胞(osteoblast) 骨细胞(osteocyte) 破骨细胞(osteoclast)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第五章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提要:骨组织是口腔颌面部重要的组成之一,本章首先介绍了骨 组织的基本生物学知识,需要重点明确一些基本概念以及成骨细 胞和破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熟悉骨基质成分,了解其他 细胞成分的特征;第二节围绕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讲述了口 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要求重点掌握牙槽骨的生物 学特征,熟悉牙周膜的细胞成分特征,了解牙骨质的主要基质成 分;第三节为口腔骨改建,要求重点掌握骨改建的基本特征及研 究口腔骨改建的意义,熟悉力学刺激引起骨改建的基本原理和特 征;了解骨改建的影响因素;第四节主要讲述了口腔相关骨疾病 的生物学基础,要求明确常见病的名称和分类,能够列举骨质疏 松、骨硬化症的骨组织特征和主要口腔特征,熟悉其他疾病的名 称,了解这些疾病的主要参与分子。 第五节主要介绍了口腔种植学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重点要 求掌握骨结合理论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的骨增量技术及其生物 学基础,熟悉骨增量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第六节介绍了颅面部 骨组织变化研究的方法,要求熟悉预测骨长生发育的常用方法, 熟悉牙槽骨代谢的临床检测指标。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破骨细胞的功能
吸收骨基质 与成骨细胞相互作用 参与造血干细胞的迁移 作为免疫细胞参与炎症
反应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3. 骨基质成分
胶原
非胶原蛋白 骨钙素 骨涎蛋白 骨桥蛋白 骨黏连蛋白 生长因子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2. 牙周膜
基本结构 基质成分 主要细胞成分
成纤维细胞 未分化干细胞 * 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3. 牙骨质
无机成分
有机成分 胶原 非胶原蛋白
第五章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授课内容
骨的生物学基础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口腔骨组织改建 口腔颌骨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口腔种植学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 颅面骨组织变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五章 口腔骨组织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成骨细胞
参与骨形成的主要细胞,能够分泌大量的胶原 蛋白和非胶原蛋白等骨基质成分,同时启动骨 质的钙化;
多见于于骨内膜和骨外膜
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分为四个阶段
前成骨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骨衬里细胞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 骨改建的影响因素 力学刺激在骨改建中的意义 口腔骨改建的特征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1. 骨组织改建的生物学特征
终身改建 处于骨吸收和新骨形成的动态过程 骨改建对于维持正常骨的形状、骨折后修复、
成骨细胞的形态
成骨细胞在骨基质沉积活 跃的部分呈单层排列,为 立方状单核细胞,直径约 20~30μm,细胞质嗜碱 性。成熟的成骨细胞细胞 质内含大量线粒体、高尔 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 其合成蛋白质功能活跃。
第一节 骨的生物学基础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成骨细胞的功能
成骨细胞合成多种骨基质蛋白
牙骨质附着蛋白( cementum - derived attachment protein,CAP)
牙骨质来源生长因子 (cementum- derived growth factor,CGF)
第二节 口腔骨组织及相关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人民卫生出版社——《口腔生物学》第四版
第三节 口腔骨组织改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