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下全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认识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⑴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⑵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wéi)杆,再看到船身。

⑶登高望远(站得高,望得远)。

⑷日食、月食时,观察月亮、太阳的食面总有一定的弧度。

⑸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3.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能够“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方只有赤道地区)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第二节地球仪
1.地球仪的含义
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做成了地球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2.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⑴地轴并不真实存在,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穿过地心。

⑵两极是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

地轴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3.纬线的含义(地球仪上的纬线在地球上并不真实存在)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的圆圈,叫纬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赤道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纬线中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人们规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

4.纬线的特点
形状:所有纬线自成圆圈,南北极点除外
长度:不等长,赤道最长,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缩短,到两极缩为点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
相互关系:所有纬线均相互平行
5.纬度的划分
⑴在地球仪上能绘出无数条经线和纬线,为了驱别出各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纬度。

⑵纬度的划分
纬度划分的起始线是赤道。

它的纬度是0°,从赤道向北、向南各分为90°;北极和南极各为90°。

赤道以北称为北纬,用字母N表示,属于北半球;以南称为南纬,用字母S表示,属于南半球。

⑶纬度带的划分
人们规定,全球0°至30°为低纬度地区;30°至60°为中纬度地区;60°至90°为高纬度地区。

纬线长短与纬度的关系:
纬度越高,纬线越短;度数相同的纬线各有两条,分别位于赤道南北两侧,它们长度相等。

(4)几条特殊的纬线
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南、北纬度的分界
23.5°纬线(回归线)——23.5°N是北回归线,23.5°S是南回归线,它们是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通常用虚线表示.
66.5°纬线(极圈)——66.5°N是北极圈,66.5°S是南极圈,它们是温带与寒带的分界线,通常用虚线表示.
90°纬线——90°N是北极点,90°S是南极点。

6.经线的含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7.经线的特点
形状:半圆形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南北方向
相互关系:所有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
8.经线的划分
⑴经线的划分规律
经度划分的起始线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由此向东、西各为180°。

从0°经线向东叫东经,用字母E表示;向西叫西经,用字母W表示。

东经和西经
的180°是重合的,通常把它称为180°经线。

⑵东、西半球的划分
为了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国际上统一使用20°W 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大于160°E的东经度在西半球,小于20°W的西经度在东半球。

⑶几条特殊的经线
0°、180°经线——东西经度的分界线
20°W、160°E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9.利用经纬网定位
⑴经纬网的概念
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⑵经纬网的作用
①定位: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都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②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③应用: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概况
⑴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⑵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⑶自转的周期:约24小时,也就是一天。

地球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我们可以简记为“北逆南顺”。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昼夜更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没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昼夜就不断更替。

白昼和黑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即赤道地区全年昼夜等长。

⑵时间的差异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导致了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了时间的差异(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一小时),而且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

3.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
⑴地球公转的概况
①公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太阳的旋转运动。

②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③公转的周期:一年。

④公转的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方向。

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太阳直射点总是有规律的在23.5°N(北回归线)和23.5°S(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
年直射两次;其余地区没有太阳直射现象。

⑵季节的变化
一年中,由于地球在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各地的昼夜长短也随之产生变化,因而人们把一年划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而且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⑶昼夜长短的变化

节气:夏至日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极地四周:北极圈以北地区极昼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夜

节气:冬至日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
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极地四周: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
南极圈以南地区极昼

节气:春秋分日
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等长,无极昼极夜现象

节气:春分日至秋分日
太阳直射:北半球
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极地四周: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节气:秋分日至春分日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
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①只有纬度不小于66.5°的地区才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②除赤道地区外,其他地区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4)五带的划分
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等五带。

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
温带地区四季变化较明显;
寒带地区气候终年寒冷。

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五带中只有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

第二章学用地图
第一节地图的发展
陶片地图→羊皮地图→丝织地图→纸质地图→电子地图。

第二节地图的运用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2.比例尺
⑴定义: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⑵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⑶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

⑷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先将不同形式的比例尺转化为数字式,然后按分数大小进行比较。

因为分子相同,所以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⑸比例尺大小与实地距离、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显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比例尺越小,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显示的地理事物越简略。

3.方向的判读
⑴通常是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⑵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正北,用字母N表示。

⑶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判定方向。

第三节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计算
⑴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⑵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⑶等高线:地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⑷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

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⑴地势高低的判读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等高线上的数值越大,海拔越高;数值越小,海拔越低。

⑵坡度陡缓的判读
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⑶由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地形
山顶:等高线四周低,中间高。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鞍部:两侧的等高线较高。

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合。

3.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做等深线。

同一条等深线上,各点深度相同。

等深线密集的地方,海底坡度大;等深线稀疏的地方,海底坡度小。

4.分层设色地形图
⑴概念
在绘有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地形图上,把不同高度和深度的范围,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地表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这种地图叫分层设色地形图。

⑵设色原则
绿色——平原(海拔越低,颜色越深);黄色——丘陵、高原、山地(海拔越高,颜色越深);褐色——高山;白色——雪线以上的部分;蓝色——海洋,深浅不同的蓝色代表海洋的不同深度。

⑶作用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出各种各样的地形,以及地势的起伏。

⑷陆地表面的五种基本地形

地形类型:高原。

海拔: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表状况: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和缓。


地形类型:山地。

海拔:海拔在500米以上。

地表状况: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


地形类型:盆地。

海拔:无一定标准。

地表状况:四周高,中间低。


地形类型:丘陵。

海拔:海拔在500米以下。

地表状况:地势起伏较大。


地形类型:平原。

海拔: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

地表状况:起伏小,宽广平坦。

5.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第三章陆地与海洋
第一节陆地与海洋的分布
1.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

概括地说,地球上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2.海陆分布的总体特征
⑴从南、北半球来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多分布在南半球。

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⑵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西半球。

3.七大洲和四大洋
⑴地球上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

格陵兰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岛屿。

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

⑵七大洲
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①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

②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北美洲、南美洲。

③全部在北半球的大洲:欧洲、北美洲。

④全部在南半球的大洲:南极洲。

⑤赤道穿过的大洲:南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

南极洲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且唯一无人定居的大洲;亚洲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和大洋洲是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的大洲。

七大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4.四大洋
⑴四大洋
按面积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⑵大洋的分布
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印度洋全部位于东半球。

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大西洋略呈“S”形;太平洋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太平洋和大西洋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
①地壳的运动(主要)。

②海平面的升降(主要)。

③人类活动。

2.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看到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非常吻合,从中得到启示,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3.大陆漂移说的观点
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到6500万年前,原始大陆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4.板块的运动
⑴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⑵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②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板块在不断地运动着。

③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④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5.六大板块的名称及运动方向
⑴六大板块的名称
六大板块包括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⑵板块的运动方向
<——>表示为张裂拉伸.
—><—表示碰撞挤压.
6.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全球有两大火山地震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地球上95%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两带内。

第三节人类与海洋
1.海洋的美称
“天然的鱼仓”、“蓝色的油田”、“盐类的故乡”、“娱乐的胜地”、“资源的宝库”等。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天气与天气预报
1.比较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段内的冷暖、风雨、干湿、阴晴等大气状态。

气候是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和大气活动的综合状况。

联系:两者都是大气的状况,气候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

2.风
包括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

风向指风的来向,有东、西、南、北四个基本方向。

风向为北,说明风来自北方;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风向用风向标表示。

风向标包括风杆和风尾(风杆上的横道或旗帜)。

一道风尾表示风力为2级,两道风尾表示风力为4级,两道半风尾表示风力为5级;一个风旗表示风力为8级。

8级以上的风力还有其他一系列符号表示。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
1.气温的变化
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是有规律的。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气温日较差。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通常是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作气温年较差。

2.气温的观测
时间:2时、8时、14时、20时
一天中这四次气温观测结果的平均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3.气温的分布
⑴等温线图
①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点连接成平滑的曲线,叫等温线。

②绘有等温线的地图叫等温线图.通常用等温线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4.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等温线呈封闭形状,且气温四周高、中间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该处地形为山峰。

②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异小。

③等温线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④等温线弯曲,表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多;等温线平直,表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少。

⑤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表明气温随纬度不同而不同,说明气温受纬度影响突出。

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气温因距海洋的远近而不同,说明气温受海洋影响突出。

5.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方向:水平
气温分布规律: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方向:水平
气温分布规律: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方向:垂直
气温分布规律: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6.降水及其变化
空气中的水汽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7.降水形成的条件
①空气上升冷却,水汽凝结。

②有凝结核。

③云滴增大变成水滴和冰晶降落到地面。

8.降水的分布
世界各地的降水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降水量多,有的地方降水量少.降水量的分布情况,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

⑴等降水量线
①定义:在地图上,把同一时段内降水量相同的地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称等降水量线。

②特点: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同。

⑵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规律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少。

②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

③中纬度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

⑤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

⑥两极地区降水少。

另外,在山地中,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三节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
1.气候的两大要素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情况不同,气候就很不相同。

2.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温度带:热带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地区:南北回归线之间

温度带:亚热带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
主要分布地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温度带:温带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地区:北回归线与北极圈、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

温度带:寒带
气候类型:寒带气候
主要分布地区:南、北极圈以内
3.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
⑴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分布规律:赤道附近地区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
典型分布区:亚马孙平原
自然景观:热带雨林
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规律: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气候特点:终年高温,一年中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
典型分布区:非洲热带草原
自然景观:热带草原
气候类型: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规律:北纬10°-20°的大陆东岸,集中分布在亚欧大陆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分旱季和雨季
典型分布区:印度半岛、中南半岛
自然景观:热带季雨林
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分布规律: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岸
气候特点:终年炎热干燥
典型分布区:撒哈拉沙漠
自然景观:热带沙漠
⑵亚热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分布规律: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典型分布区:中国南方地区、美国东南部、巴西东南部自然景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
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少雨
典型分布区:地中海沿岸
自然景观: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⑶温带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规律: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
气候特点:全年温和湿润
典型分布区:欧洲西部
自然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规律:温带地区的亚欧大陆东部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典型分布区:中国秦岭—淮河以北,俄罗斯东南部
自然景观:温带落叶阔叶林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规律:中纬度大陆内部
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典型分布区: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
自然景观: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⑷寒带气候及高原山地气候
气候类型:寒带气候
分布规律:南、北极圈以内
气候特点: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典型分布区:北冰洋沿岸、南极洲
自然景观:苔原、冰原景观
气候类型:高原山地气候
分布规律:高山、高原地区
气候特点:气温垂直变化明显
典型分布区: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
自然景观:高寒荒漠、冰川
注意:亚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南极洲外,所有大洲都分布有地中海气候;亚洲、欧洲、北美洲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亚洲最典型的气候是季风气候。

4.气候类型的判读
①判断南北半球.6、7、8三个月气温高的为北半球;12、1、2三个月气温高的为南半球.
②确定温度带.最冷月平均气温高于15°为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15℃,则为亚热带;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0℃,则位于温带;最热月平均气温<10℃,则位于寒带.
③确定气候类型.根据降水特点,结合所处温度带,确定气候类型.
5.影响气候类型的主要因素
因素:纬度位置
气温: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降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因素:海陆位置
气温: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
降水:一般情况下,距海近降水多,距海远降水少
因素:地形因素
气温:同纬度地区,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降水: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第五章居民与聚落
1.人口增长的表示方法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

它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决定。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率=年内出生人口/总人口×100%;
人口死亡率=年内死亡人口/总人口×100%。

2.世界人口的分布
①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分布较少。

②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以用人口密度来表示.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千米2)。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千米2)
③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美洲东部等中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3.世界人口问题
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第二节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
1.三大人种的划分
根据人类体质特征的差异,一般可以将全世界居民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我国绝大部分人都属于黄色人种。

2.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
①黄种人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

②白种人肤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③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3.三大人种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