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了后发优势理论的提出、发展情况,并建立了短期和长期后发优势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后发优势比比较优势更能强调动态的贸易利益,所以,我国要积极利用后发优势发展我们的经济,同时要避免后发优势的陷阱。

关键词:后发优势模仿工业化技术引进
1 后发优势理论简介
1.1 提出
我国古语有云“前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相对的经济落后具有积极作用,这一思想并不新鲜。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有一句名言:“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的景象”。

而托尔斯坦·凡伯伦(veblen,1915)在对德国和英国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时就认为后进国可以廉
价的借用先进国的技术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一些。

但将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论化的学者是出生于俄国的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他在总结19世纪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提出了“后发优势”这一理论。

他指出:“一个工业化时期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其工业化进程和特征在许多主要方面表现出与先进国家显著不同。

”通过对落后国家与先进国家的对比,格申克龙得出了六个重要结论:
①一国经济越落后,它就越是强调生产性而非消费性产品。

②一国经济越落后,就越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强调大企业和大工程的倾向。

③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工业化的起步就越是缺乏连续性,往往呈突然的大冲刺(great spurt)状态。

④一国经济越落后,特殊的制度因素在对新生工业增加资金供给及提供较为集中和较为高深的企业指导方面所起的作用越大,国家的经济越是落后,这些因素的强制性和广泛性就越是显著。

⑤一国经济越落后,人的消费水平的压力就越是沉重。

⑥一国经济越落后,其农业就越不可能在为成长中的工业提供一个不断扩展的工业市场方面起任何积极作用;反过来说,工业市场的扩展也依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格申克龙认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不同国家发展的进程,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越快。

后发优势是由后发国的历史地位所导致的特殊的有利条件,是与后发国的经济落后性共生的,“后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格申克龙后发优势假说提出后,纳尔逊(nelson,1966)等人证明,一个后发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同它与技术前沿地区的技术差距呈线性正比,并进一步指出,后发国技术进步速度虽然常常高于先发国,但在逐渐接近时又会慢下来,从而保持着一个“均衡技术差距”。

1.2 其它经济学家对后发优势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1.2.1 列维:一个从现代化角度对后发优势的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列维(m.levy)从现代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后发国家与先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提条件上的异同,指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与早发外生型现代化的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levy,1966)。

列维认为,维持现代化水平的必备条件不一定就是实现这种现代化水平的前提条件;早发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不一定就是后发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即使是后来者,每个国家现代化起步的前提条件也不一样;在现代化水平较低的后发式国家,其社会结构中与早发式现代化国家的社会结构最相类似的那部分因素,并不一定就是走向现代化的最好基础。

列维将格申克龙的后发优势理论进一步明晰化,他认为后发优势主要存在于:后发国对现代化的认识要比先发国在自己开始现代化时对现代化的认识丰富的多,可以使后发国对自己现代化前景有一定的预测;后发国可以大量采用和借鉴先发国成熟的计划、技术、设备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甚至后发国可以跳跃先发国的一些必经发展阶段,特别是在技术方面;先发国可以在资本和技术上对后发国提供帮助。

1.2.2 阿伯拉莫维茨:追赶理论对后发优势的解释
阿伯拉莫维茨(abramovitz)的追赶理论始于其“追赶假说”(abramovitz,1989),即不论是以劳动生产率还是以单位资本收入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水平与其经济增长速度都是呈反向关系的。

也就是说,一国的经济越是落后,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高,
反之亦然。

阿伯拉莫维茨指出,把握这一假说的关键在于“潜在”与“现实”的区别,因为这一假说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只有在一定的限制下才能成立。

第一个限制因素是技术差距,它是经济追赶的重要外在因素。

第二个限制因素是社会能力,即通过教育等形成的不同的技术能力,以及具有不同质量的政治、商业、工业和财经制度,它是经济追赶的内在因素。

第三个限制因素是历史、现实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它有时为经济追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时又极大地妨碍甚至中断了经济追赶的进程。

鲍莫尔(baumol)在阿伯拉莫维茨追赶假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对贫穷的落后国家而言,其低下的教育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使其不能有效利用技术差距以实现经济追赶。

2 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的启示意义
如今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已经不是简单的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在于占领市场,争夺国际间有限的技术、人力资源、创新成果。

2003年9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发展宣言》(草案)中认为:相互依存是各国发展的前提,而科技进步则是发展的第一手段。

南亮进在分析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也认为:“技术革新对日本的现代化经济增长做出了决定性贡献”。

我国学者傅家骥也认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
长的根本动力”。

2.1 对技术引进和经济发展进行整合性的战略考虑
将我国的技术引进政策纳入经济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框架中,为技术-经济发展建立强有力的制度性支撑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鼓励技术的进出口。

通过后发优势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技术引进,我们可以节省经济发展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所以,引进技术是多快好省发展经济的捷径。

其次,为了贯彻科技应该为经济服务的方针,我国的技术政策应该奉行如下原则:
引进技术不得阻碍本国技术和技术能力的内生发展。

引进技术不得造成对产业体制和产业秩序造成损害。

在引进技术尚未消化吸收完毕之前,禁止引进新的技术,提高引进技术的有效性。

成立中央级的专门机构,对一定规模以上的技术引实行登记、审查制度,杜绝重复引进。

2.2 有目的吸引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新技术
跨国公司是目前世界技术创新的主角,它通过技术转移使技术得以扩散,许多学者研究发现,技术扩散来自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和以直接投资为背景的非股权合作。

科依朱米(t·koizumi)和科佩基(kopecky)在其模型(1977)中认为,企业的资本-劳动比(技术水平)有赖于外资份额。

来自外资的技术溢出将使资本的边际产
出提高到国际利率之上,促进一国的积累水平,导致更高的资本-劳动比。

在这里,跨国公司向东道国的技术转移取决于外资份额,亦即取决于外资的控股情况。

某些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之所以成效不大,以及外资企业出口结构与我国总体出口结构大体重合,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某些行业中我国对外方规定的持股比例太低所致。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产业政策,以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根本要求,结合世贸组织规则,大胆的放开某些竞争性行业的外方持股比例限制,为我国的技术引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跨国公司之间的缔结战略联盟,提高了扩散技术的水平档次,使一些保存于跨国公司内部的专有技术在联盟之间进行扩散,联盟伙伴可以共享各国的专有技术和创新技术,所以,战略联盟是国际技术扩散的一种更高形式,我国应该制定政策鼓励引导我国的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先进技术。

2.3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就如同有形商品被盗窃而使物权所用人丧失对商品的使用权一样,知识产权若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将极大挫伤知识创造者的积极性,最终使知识很难充分供给,这将从根本上动摇一国的信用基础。

笔者认为,我国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失误就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盗版的知识产权大肆充斥市场,虽然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消费者剩余,但是也打击了本国的知识产品生产厂商,致
使国外产品基本上垄断了国内市场,国产产品产业难以发展壮大。

只有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外国的技术垄断者才有可能将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们,同时国内企业也才能有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

所以,我国应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同时大力的鼓励企业个人的创新活动。

各级政府应该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保护公民财产的角度来看,加大执法力度。

对侵权企业与个人进行重罚,以大幅度提高非法模仿创新者的盈亏平衡点,确保合法模仿创新者的后发优势利益。

2.4 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消除“恒”距离差的核心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恒”距离差是无法通过技术引进所消除的。

所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才是实现赶超战略的核心所在。

2.4.1 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还远没有达到合理与完善的程度,部门之间、地方之间的保护主义问题比较突出,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没有完全打破计划经济的传统格局,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高,产、学、研之间的有机联系也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杠杆,所以加速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成为我国科技工作的当务之急。

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科技中介服务业快速发展;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社会公益性科学的支持;要在全社会科技活动中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目标,全面加强国家层次上的科
技宏观调控;启动科技基础条件大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共享;政府在提高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同时,鼓励民间企业增加对技术开发的投入。

2.4.2 重视人才的作用
这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继续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努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注重海外留学归来人员的重要性;注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育熟练技术工人。

参考文献:
[1][日]南亮进著,毕志恒,关权译.《日本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
[2]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载《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3]吴晓波,许庆瑞.《二次创新竞争模型与后发优势分析》,载《管理工程学报》1995年三月第9卷第1期.
[4]陈鹤.《知识经济与后发优势》,载《当代经济科学》1999年第5期.
[5]鄢泽星.《试论比较优势和赶超战略》,载《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6]贺雪娟.《论科技移迁导致的后发优势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载《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4月第13卷第2期. [7]刘芳等.《中国经济后发优势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02
年第5期.
[8]胡隐昌等.《后发优势研究述评》,载《湖北大学学报》2002年11期.
作者简介:张绍辉,男,(1976年-)山东烟台人,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