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 赵荣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人口移动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 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
口移动,前者称人人口口流迁动,移后者的称人形口式迁移。
1. 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人口口迁移迁移的机制
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整合。
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系 统实现了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
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 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 新的整合。
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的概念 文化景观的分类 文化景观的差异性
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 关系的探索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 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 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
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集中分布在较为低平的地区,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等都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人口 最稠密的地区。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察。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
论 思想。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
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 作《地理学的性质》。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
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核心观点
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
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 定性作用。
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 选择能力。
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和谐 论等观点。
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除了可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 文化外,它们各又可分为一些文化特质。在一个 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 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 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 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 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 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 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 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
1. 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
23新.. 利 进技用 行术和人和编文制地新地理手图的段野的外考利察用工作
1. 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
2. 遥感技人术在文人地文理地学理学的研方究法中的论应用
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 人口移动
第一节 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 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 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 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 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教案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敬请广大师生批评指 正。
联络信箱: zhaorong@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绪论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人口分布与迁移 人口与发展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 种族 民族 民俗 语言地理 宗教与宗教地理 聚落地理 旅游地理 行为地理 政治地理 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
扩展扩散 迁移扩散
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 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 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刺激扩散
指某种文化现象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在一地存在,人 们不得不将其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存在并传播。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 文化景观
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 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 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相同之处
(1)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 式不同。
(2)生物特性的遗传是纵向的,而文化的继承 是横向的。
(3)新的生物特性取代旧的生物特性,常以新 物种取代旧物种实现,而文化的取代是原文化群体 接受新的文化。
文化概念 文化结构
文化概念
(1)泰勒:就文化的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 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 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 合体。
(2)克罗伯和克鲁克洪:文化是通过符号而获得, 并通过符号而传播的行为模型,这类模型有显型的和隐 型的;其符号也像人工制品一样体现了人类的成就;在 历史上形成和选择的传统思想,特别是所代表的价值观 念,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系统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行动的 产物,另一方面又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 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 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 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本身的特 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 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 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任务
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概念 人文研地究理主学要是内研容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
布它动变及是或化1234其以人。人人.... 空 人 与研人 经 认属文文间 地 环究口 济 识于地地差 关 境政、 建 环社别 系 所治粮设境理 理会,为形军食事与学学并基成学事、业区的的预础的方资空域和测,各面研学源间的地其着种的与分文究科理发重文知环布化学方特展研化识境的关的向性规究现,的合系交律地象巩协理,的 的表叉固调 化 使科 分人国发 其学学 布类防展 合科人, 与活理,地化关系
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人文地理学
电子教案
研制 赵 荣 李连璞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使用说明
本电子教案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使用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赵荣等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而制作的。
电子教案按照教材的章节而设计,多加以图表 的形式,力图以形象、生动、简洁的方式传达各章 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可以选择的教学活动。
12. 因.人环口境迁移的的变时化间而形产式 生的刺激因素 2.居个住人历动史分机析变化产生的因素
随机方法
19世纪人口迁移状况
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
人口增长过程 人口转变模式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 人口与发展
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 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
(4)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环境的 关系不同。
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不同之处
(1)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既随着环境变化而发生, 又保持其特性的稳定性。
(2)两者都在演化中,都是通过新的性状和新的文 化的产生而实现其变化以增强其适应性。
(3)在新的取代旧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竞争与选择 而实现的。
(4)在竞争与选择过程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
乡土文化区
乡土文化区是指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在思 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 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用一种符号 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 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 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 特性上的一致性。
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
文化结构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
物和质时产代品性及等制其方度所面文表的现特化的点文。化。具有物质性、基础性
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独立性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
的变化而变精化神,反文而化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培育出来的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 性格等。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 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1. 新3.三系论统的论基、本控概制念论:、耗信散息结论构的论应、用突变论、协同论 2. 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
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
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
第二节 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 化的特点
人类的出现及其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是指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为适 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 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
文化适应是指人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除 了体质发生变化外,还出现的另一种变化,这 就是对工具的利用和制造,火的利用和人工取 火技术等。
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 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 理志等。
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 理具有奠基意义。
电子教案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 框架,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 修改。
使用说明
电子教案由赵荣、李连璞设计制作。在制作过 程中,还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徐丽萍副编审的鼓励 与支持,责任编辑陈海柳进行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工 作。在电子教案出版之际,对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 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分布不平衡:
(1)人口分布有明显的中低纬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 原指向。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显示,世界上有四个人类大 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
20世纪9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图
20世纪80年代世界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
1. 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 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提出 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 冲为止。 2.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有研究表明,我国距海岸200 km、500 km、1 000 km范围 内的人口分别占35.9%、60.2%、90.6%。 3. 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 分布不平衡
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 人类的因果关系。
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
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