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郁达夫的文艺观及创作之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30.018 中国文学价值观的衍生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子 提出的“兴(审美)、观(认识)、群(团结)、怨(批评)”说。后世的 文学理论家根据其“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功用思维,认为 孔子特别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 自此,“文以载道”“家国文章 天下事”的传统文艺功能观在整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占主导 地位。 近现代中国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严峻现实的社会 时代特质的影响,主流文学价值观当然仍以政治教化功能为 主导。 但同时,一批异质文化理念的作家用他们的文学实践 给文学的价值判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视域。 沈从文、郁达夫是都是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 作品在题材、风格方面上大相径庭,但两人在文艺观与创作 实践上实际存在诸多的共同之处。 他们在观念上都曾主张文 学要审美自律,在创作实践中也都特立独行地选择符合自我 内心和情感。 但不同的是,沈从文始终保持了这种一贯性,因 而也保持了这种异质文化理念的纯粹。 而郁达夫积极投身政 治,把艺术等同于生活,偏离了原来的文艺本质观,呈现出多 元矛盾状态,在创作上亦留下相应印记。 他们的这种特点对 文学价值判断的研究具有特别意义。 我们可以通过这类个体 文化现象的研究,实现对文学功能尽可能接近本质的认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沈从文处于创作旺盛的阶段,但 他“美在生命”“反对作家从政论”“自由主义文学”等坚持文 学独立、自由和尊严的文艺观与新文学主张的理论相悖。 随 着文艺批评环境的恶化,整个社会只容许文学需要战斗力的 声音存在,沈从文的异质文化理念越来越没有容身之地。 于 是,在 1948 年 12 月 31 日,他写下了“封笔试纸”四个字,其后 整整四十年再无创作。 直至建国后二三十年,在美国学者夏 志清、金介甫等“保持文化良知和独立文化人格”的全新理念 的突破作用下,沈从文才被重新审视和定位。 沈从文在“人与自然契合”中表现优美、健康的自然人性和 人生形式是他最钟情的文学内容。 从《边城》中的翠翠那如湘 水般纯净明慧的美质开始, 我们认识到湘西人民综合的矛盾体。 早在倡导" 唯真唯美" 时,他又在《文学上的阶级斗争》一文中,强调文学的战斗作用。 他在 1930 年出版的《文学概论》中曾以资产阶级文艺学派的观 点介绍文学,而 1932 年写的《文艺论的种种》对三十年代文艺 论争显然又是站在左翼文艺的立场。 他曾在被左联开除时说 “我是一个作家,不是一个战士”。 但后来他自己又自我否定了 原来所坚守的文艺本质观……从时间上来看,郁达夫的两种文 艺价值功能观并没有明显的先后之分, 而是几乎从开始就矛 盾地存在于他的文学理念和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文学创作中, 他的思想意识中一直或多或少有着作家参与社会政治的意 识,这种意识的强弱不断在对应的文学实践创作中得到印证。
沈从文、郁达夫的文艺观及创作之比较
邓宇萍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
[摘要] 沈从文、郁达夫都曾主张文学要审美自律,他们的创作实践也都体现了根源自真实人性的“自然而然”的情感 的审美特质。 不同的是,沈从文始终保持了这种异质文化理念的一贯性,因而也保持了其创作的纯粹性。 而郁达夫多 元矛盾的文艺观使其创作呈现出大胆挑战与刻意契合主流意识的两面性。 文学审美特质的核心应是“真”— ——对人性 和社会生活世态不带功利色彩的纯粹表达。 尊重文学的这种本原性特征, 才能够获得 “善” 的理智内容和概念意 义— ——对人的本质意义的探讨、对更合格的人、更合理的人生和社会的创造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功能。 工具性思维 必然导致对文学本质的偏离。 [关键词] 审美自律;纯粹性;多元矛盾;两面性;工具性思维
如果说沈从文一直行走在时代的边缘, 并且他自己也拒 绝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话,郁达夫则是自觉从“边缘”走向 “中心” 的典型实例。 但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两者之间 的矛盾和游离。 并且把这种含混的文艺观付诸于创作实践,郁 达夫曾在 1923 年宣布:“想以唯真唯美的精神来创造和介绍文 学。”主张文学的审美特质其是独立存在的价值和尊严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 郁达夫的文艺观与沈从文相比却没有这种一贯 性,发生了较多偏离和嬗变。 甚至可以说,郁达夫的文艺观及
[项目基金]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14SB0132。 [作者简介] 邓宇萍(1975-)、女、四川西昌 人,硕 士,讲 师。 研究 方向 :现当 代异质文学研究。
在从容、粗犷豪放、诚实善良、淳厚正直、忍坚耐苦……这种原 生态的自然人性在与都市社会“人性的扭曲”的对立互参中显 得如此稀有和珍贵。 沈从文对人类自身纯真情感与健康人格 的肯定, 对持唯利是图的庸俗人生观的现代中国社会无疑具 有借鉴意义。 这种对人的本质意义的探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 超越了时代而具有永恒性。 更可贵的是, 当这种乐天安命、自 在无为的传统人生形式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现代文明”的冲 击,暴露出封闭、消极、脱离时代与社会等严肃社会问题时,沈 从文并没有如大众批评的那样,“认识不到新的人与人关系的 诞生必须孕育于社会根本变革的阵痛之中,只是留恋、感叹旧 有乡村朴素的人性美被破坏, 这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历史的哀 痛,而无新世纪的曙光”。 实际上,他不仅清醒地看到在社会历 史的演变过程中,湘西土地的纯净已经逐渐零碎和变质,而且 他还积极探寻一种新的文明的实现途径。 他在《边城·题记》中 说就是想通过介绍“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来 探寻合理的人性与人生形式。 所以才会在《箱子岩》中利用跛 脚什长这类人物充分暴露社会问题,以治疗硬性痈疽的方法, 促进全新的变革早日到来。 这种认识很重要的体现了一个不 站在哪个阶级立场的社会思考者对社会、国家、民族现状和未 来的独立认知和判断。 因为其独立性,所以这种思考对探寻人 类自身的合理更具参考价值。 可见其实沈从文其实是用更独 特的观照和批判方式,体现了对人性、人生、社会、对国家民族 更为宽广的的悲悯与关怀情怀。 这根本上与传统主流文学价 值观倡导现实观照精神并不冲突甚至是高度一致的。 但这种 更高层次上艺术的“真”的获得是因为沈从文坚守了文学的审 美自律性,即坚守了文学的自我表达原则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