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社会保障导论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最早是在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案》中提出的)
1、认为社会保障就是社会保险或社会福利
2、认为社会保障就是一种分配关系
3、认为社会保障就是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
1、广泛性;
2、强制性;
3、福利性;
4、返还型;
5、共享性;
6、生产性;
7、存储性
二、社会保障的性质、目标与分配形式
(一)社会保障的性质
1、社会保障的一般属性;
2、社会保障的社会属性
3、社会保障的劳动属性(a、剩余劳动论;b、必要劳动论;c、转化论;d、并存论
4、社会保障的分配属性
1)社会保障不是按需分配的(社会保障与按需分配的不同)
a、按需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不同;
b、按需的标准不同;
c、按需实现的过程不同
2)社会保障不是按劳分配的(社会保障与按劳分配的不同)
a、分配的前提不同;
b、分配的层次不同;
c、分配的方式不同;
d、分配的原则不同
3)社会保障同按劳分配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a、按劳分配是社会保障存在的原因;
b、分配的物质客体在量的分割上互相制约
c、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和待遇标准,以按劳分配为前提和依据,只有履行了相应的劳动义务之后,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
d、两种分配都对宏观、微观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二)社会保障的实现目标
社会保障肩负着缩小社会不公平和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使命
需要以下目标
a、要切实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b、满足国民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c、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社会保障的分配形式及与其他分配范畴的关系
a、社会保障分配和企业财务分配(区别:1、前者的主体是企业,后者的主体是国家;2、前者属于企业再生产过程,是微观分配范畴,后者属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宏观分配过程。


b、社会保障分配和工资分配(1、两者在社会各阶层的分配是否合理,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两者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规模,从而有进一步制约国家财政资金在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分配;3、两者的规模是形成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通过两种个人收入分配渠道所构成的购买力,影响着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4、两者都是企业成本要素,两者的规模影响着企业成本规模,进而对企业发展产生影响)
c、社会保障和财政分配(不同:1、强制性的出发点不同;2、返还性的对象不同;3、生产性的内容不同。

财政分配制约着社会保障分配:1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等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是财政支出;2、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险资金的来源中占重要的地位;3、社会保险基金中的劳动者和企业承担的部分,一般通过税收的形式由国家集中起来,然后通过预算的形式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救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负担加重
d、社会保障分配与价格分配(从对象上看,价格补贴的对象是商品,从目的上看价格补贴是因商品价格低于成本而给予的价值补偿)
e、社会保障分配与信用分配(1、社会保障分配与信用分配;2、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分配;3、社会保障分配和个人储蓄)
三、社会保障的地位、功能与作用
(一)社会保障的地位
社会保障是调节社会经济关系,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机制,在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社会保障在社会再生过程中的地位;
2、社会保障在社会经济体系运行中的地位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1、调节功能;
2、稳定功能;
3、恢复与发展功能
(三)社会保障的作用
1、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2、调节收入差别和社会关系的作用;
3、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4、推
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5、巩固社会主义地作用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
1、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存在;
2、社会化大生产的影响;
3、家庭保障功能日渐削弱;
4、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5、物质资料扩大在生产的要求;
6、收入差距的存在
(二)社会保障产生的条件
1、思想理论条件;
2、经济条件(a、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剩余产品大量增加
3、社会条件(被剥削阶级的觉醒和斗争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社会条件)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古代萌发的社会保障幼芽(大同世界、理想国、乌托邦、和谐社会)
(二)资本主义前的社会保障形式
1、原始社会氏族保障;
2、奴隶社会主从保障;
3、小生产形下的家庭亲属保障;4农业社会的社会保障(a、国家进行的救济保障;b、社会慈善与互助保障)
(三)资本主义社会保障的发展
1、创立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
德国在1884年6月27日通过工人伤亡保险法草案
1、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40年代)
A、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935年)颁布实施社会保险制度,并通过《社会保障法》1935年
12月通过《联邦紧急救助法案》
B、罗斯福对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言论
(1)社会保障是大机器生产的可儿管需求,也是一项取消“家庭保障”的新的重大社会政策;(2)以“普遍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建国方针和策略;(3)初期的社会保障项目;(4)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5)实行以地方管理的失业社会保险;(6)实行强制性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险;(7)社会保险必须促进自我保障的意识建立;(8)保障项目必须逐渐展开
3、完善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指定并通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公约对退休待遇、疾病津贴、医疗护理、失业津贴、工伤补偿、残疾津贴、子女补助、死亡补助,以及定期支付所要遵从的最低标准,都一一做了明文规定
4、改革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20世纪末)
第三章社会保障的体系与模式
一、社会保障的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的含义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结构
1、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划分,可分为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
2、根据是否受保障对象的社会生产活动或收入关联划分、可分为与社会生产或收入有关联的保障制度;与社会生产或收入无关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3、根据政府介入的程度及法律规范的强制性划分,可分为制度化社会保障和非制度化社会保障
此外,还包括法制系统、管理系统、实施体系和监管系统
(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
1、社会救助;
2、社会保险;
3、社会福利;
4、医疗保健服务;
5、社会优抚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
(一)社会保险模式(德国1883年《疾病保险法》1889年《工业伤害保险》
社会保险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面向劳动者建立各种保险制度为基础;强调政府、社会、雇主、个人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责任;要求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保险金以保险费为主,一般税收只起补充作用;社会补助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主要国家:德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意大利等欧盟国家)
(二)国家福利模式(英国1911年《国民保险法》)
其特点以社会成员福利权利为核心,以国家为主体;以国民的充分就业和收入的均等化为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目原则倾向于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的内容覆盖面广、保障标准高;不过分强调保险原则,主张福利的普遍性和统一性,、;不过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社会保障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支付;社会保障主要有国家税收来解决。

(三)自由保险模式(美国是自由保险的典型代表)
(四)强制储蓄保险模式
(五)国家保障模式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模式选择
(一)中国社会保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1、保障制度经济起点低;
2、保障制度的覆盖面狭窄;
3、社会保障水平低,具体项目落实不到位;
4、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5、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慢、程度低;
6、社会保障责任划分不清;
7、社会保障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二)借鉴、创新中国式社会保障模式
1、以渐进式方式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
2、强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服务功能;
3、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制化进程;
4、建设高素质的社会保障队伍;
5、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6、增加社会保障的透明度;
7、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8、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第四章基本生活保障与保障的适度性
一、社会保障中的基本生活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1、基本生活保障的内容包括①社会保障资金的分配,首先必须保证被保障者的生存需要;②根据国家的财力分配,首先必须保证被保障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③被保障者的生活享受水平,应低于社会平均保障水平,即低于劳动者或被保障者原劳动时的享受水平
2、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首先,基本生活保障是实现公平分配的一种机制;其次,这种公平和程度需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再次,基本生活保障这种特殊的分配机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中处于辅助的分配机制;最后,基本生活保障是效率有限、体现公平的保证
3、基本生活保障的意义,①基本生活保障是社会稳定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基本生活保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③基本生活保障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标志;④基本生活保障是现代社会发展与社会改革的需要
(二)基本生活保障的标准及界定
1、制定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的因素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消费在国民生产收入中的比例;③物价变动;④地理条件的差异;⑤消费习惯和民族特点
2、生活保障标准的界定,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是指平均每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水平或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生活费用标准
3、制定基本生活保障的基金来源
(1)对在职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的基金来源(国家、企业、个人三方筹集)
①国家财政负担(汇算清缴法、税收抵免法、国家预算安排法);②企业负担;③个人必要负担
(2)没有劳动能力和非在职贫困者的基本生活保障基金的来源,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有社会组织、企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和互助储金制度
二、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确定社会保障原则的依据①社会保障的运动规律;②社会经济的制度;③社会保障的实践经验;
④我国的实际国情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①就业保障与社会保障适度分离的原则;②机会均等平均分配的原则;③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④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⑤国家统筹依靠各方面的原则
三、社会保障的适度性理论
(一)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保障规模
1、生产为现代社会保障的生产和发展创造条件(1)物质条件;(2)社会条件;(3)政治条件。

2、生产决定社会保障的范围、形式和内容。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人类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古代生产力阶段、近代生产力阶段、现代生产力阶段
古代生产力是一种原始的和简单的生产力,近代生产力是以动力能源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力他是从产业革命开始的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力时代,现代生产力是以控制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力(二)社会保障基金以国民收入为基础
1、只有公民收入增长到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业化的产物);
2、只有随着国民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才可能日益完善;
3、国民收入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源泉,要使源泉永不断流,储水丰厚
(三)社会保障对生产的反作用,1、安定民心,稳定社会;2、保障劳动力的回复和重新就业;3、扩大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4、使社会财富再次的分配;5、加快经济建设,调解国民经济。

第五章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学的诞生及使命
(一)社会保障学的诞生
(二)社会保障学的使命1、综合研究;2、社会保险研究;3、国别研究。

二、社会保障学与相关科学的关系
(一)社会保障学与相关基础科学的关系,1、社会保障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员;2、经济学对作为社会保障学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社会学;3、哲学与社会保障学的联系相当密切;4、法学越来越有作为社会保障学基础理论的趋向。

(二)社会保障学与专门学科的关系
三、社会保障学的理论基础
(一)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1、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1)阶级早期福利经济思想;(2)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以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发表为标志);(3)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的发展
2、社会民主党的福利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需要本质论(1)生存的需要;(2)相互需要;(3)多种需要。

2、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连续不断的生产)
3、科学社会主义,(1)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特别是“巴黎公社”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证明,暴力是整个资本主义彻底崩溃和社会主义诞生的必然伴侣
第六章社会保险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含义与特征
(一)社会保险的含义(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采取强制手段,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法定受保护人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或减少收入来源时,其本人和家属能够获得国家与社会一定的物质补偿及帮助的各种制度的总称。

1、社会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2、社会保险作为一种社会安全网络,其覆盖对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根据不同的保险项目而有所不同;
3、社会保险的基本目的是预防未来风险及其可能引起的社会成员收入来源的丧失和减少,它是对未来风险进行的预先保障;
4、社会保险是国家推行的一项社会事业,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1、普遍性;2、强制性;3、预防性;4、互济性;5、补偿性(劳动力再生产方面、收入方面、生活需要方面);6、储蓄性;7、自我保障性
二、社会保险的产生、发展及背景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保险制度起源于德国1883-1889年先后颁布的与工人有关的疾病医疗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老年残障保险为德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保险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工业社会;2、经济背景——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财富的增长;3、政治背景——社会矛盾的激化与工人阶级的斗争
三、社会保险的体系、地位及作用
(一)社会保险的体系
1、养老保险,也称年金制度,是国家依法强制实施、专门面向劳动者,并通过向企业、个人征收养老保险费形成养老基金,用以解决劳动者退休后的社会保障问题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2、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由立法规范并运用强制手段,向法定范围的劳动者及其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疾病医疗服务和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化保险机制。

3、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规定的某些特殊强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死亡时,劳动者或者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4、失业保险,是劳动者由于非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时,由国家和社会依法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5、生育保险,是对法定范围内的女性劳动者因生育而导致收入暂时丧失而提供的生活保障的社会保险项目,是一项维护女性劳动者权益的社会保险。

6、残障保险,是指因病或因工伤(包括职业病)致残的劳动者享受残障社会保险待遇。

7、死亡抚恤,死亡抚恤待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死者丧葬治理和安葬费用;另一部分是死者遗属享有的抚恤金。

8、护理保险,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进入了少子高龄化时期,国家还专门的护理保险制度,即劳动者在劳动期间可以参加护理保险,待年老需要生活照料时,可以通过老年保险获得保障。

(二)社会保险的地位
1、社会保险的支出数额庞大;
2、社会保险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有直接的联系;
3、社会保险几乎关系到每个公民、每个劳动者的全部生命周期;
4、社会保险要求进行现代化的精确管理;
5、社会保险可以保障劳动者收入丧失的风险
(三)社会保险的作用(社会保险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事业,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1)社会保险是国家的一项社会福利政策,它保障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收入的再分配;(2)社会保险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3)社会保险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4)社会保险有利于多种经济的发展。

四、社会保险的类型与原则
(一)社会保险的主要类型划分
1、按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分类,(1)普遍保障型社会保险制度(实行这种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对各类劳动者实行普遍保障,实施范围广泛,并以相对平均收入的实际需要为依据给予保险待遇,瑞典、丹麦);(2)自助型社会保险(这种制度强调个人对社会保险的责任,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美国、日本)
2、按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分类,(1)工资强征型社会保险;(2)最低缴费型社会保险;(3)劳动者、雇主(企业)缴费型社会保险;(4)企业缴费型社会保险;(5)雇主缴费型社会保险
3、按管理体制分类。

(1)国家社会保险(中央政府直接承办社会保险项目,资金来源于政府税收);(2)地方社会保险(在国家政策的法令指导下,由地方政府承办社会保险项目(资金来自地方政府税收,或强制筹集费用);(3)联合社会保险;(4)委托社会保险(政府将某些社会保险项目委托给指定的机构承办,a、由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承办;b、由政府委托企业承办;c、由企业委托保险公司承办某些社会保险项目)
(二)社会保险的原则
1、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强制性原则;
3、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
4、按“大数法则”筹集基金的原则;
5、系统性原则。

五、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1、经营管理的主体不同;2、运作目标不同;3、实施范围和方式不同;4、保险基金筹集的方式和水平不同;5、保障层次和水平不同;6、使用法律的范围不同(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共性——保障功能的统一性
(三)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
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互制约
六、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1951年2月26日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86.7.12,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94.4.14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1991.6.26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1993年2月,上海市颁发了《上海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照个人储存与统筹互济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个人养老保险账户,1997.7.15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新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形成,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险条例》,1994.12.15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从1994年开始试点到1998年全面启动。

(二)中国原有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弊病及原因
1、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和弊病(①保险与单位就业融为一体,阻碍了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化;②社会保险实施的范围极其狭小,不利于多渠道就业制度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及巩固;③社会保险的社会化程度低;④社会保险的筹集采取由国家和企业包下来“现收现付”的形式;⑤制度多样,层次单一;
⑥管理体制过于分散,影响社会保险的发展。


2、造成原有社会保险制度弊病的原因分析(①劳动力公有论;②社会保险是剩余劳动的理论;③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
(三)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1、改革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属于个人所有(①劳动力个人所有的理论,a、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谁都不能提供其他任何东西“。

B、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费用主要由个人及家庭承担的;c、在现阶段,劳动仍是个谋生的手段;d、按劳分配原则是建立在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基础之上。

②社会保险权利平等的理论;
③社会保险是必要劳动的理论(一部分以工资形式进行正常条件下的劳动力的再生产,一部分要以社
会保险金的形式,以满足在特殊情况下的劳动力再生产);④社会风险的共担理论;⑤社会保险的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⑥基本保险社会化。

2、改革的国际借鉴;
3、国情和现实依据;
4、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保险与就业单位分离;基本保险普
及化、一体化、社会化;权利与义务结合、公平与效率结合、自保与互保结合。

通过改革建立“三化“(即社会保险实施范围普及化、基本保险社会化、保险制度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和”三多“(即多元化的保障主体、多渠道的筹资方式、多层次的保险结构)的社会保险体系,以及”一统二分“(统一决策、管理与分工管理、分级管理结合)的社会管理体制)
养老保险概述
一、养老保险的概述与性质
(一)养老保险的概念,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者因为年老丧失劳动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养老保险的性质
二、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及作用
(一)养老保险的产生与发展(1、家庭养老阶段;2、国家养老保险阶段;3、社会养老保险阶段
(二)养老社会保险的作用(1、养老保险是人类文明和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2、养老社会保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3、养老社会保险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手段;4、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职工队伍的正常更替;5、养老社会保险有利于解除在职职工的后顾之忧、调动其劳动积极性。

三、建立养老社会保险的原则
(一)对基本生活切实保障的原则;(二)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三)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四)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五)逐步实现管覆盖的原则;(六)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原则;(七)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八)法制化原则
四、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区别
(一)性质不同;(二)对象不同;(三)实施依据不同;(四)保障水平不同;(五)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程度不同;(六)经营主体和目的不同
养老保险的制度模式
一、投保资助模式;二、中央公积金模式;三、强制个人储蓄模式;四、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五、
国家统筹养老保险模式
社会要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一、保障范围(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主要有4种形式:全民(城乡)、城市、乡村劳动者;城市劳动者;城市部分劳动者。


国养老保险的保障范围主要是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人劳动者)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1、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范围;2、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按是否积累可分为3种,完全积累式、
部分积累式、现收现付)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来源(1、由劳动者、雇主(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2、由劳动者和雇主缴纳;3、由企业负担;4、由企
业和政府负担;5、全由企业支付,个人和政府都不负担。

6、全由政府负担、劳动者和雇主都不缴纳。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方式(主要采取保险税和保险费两种方式,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是采取社会保险费的方式筹集的,由企
业或劳动者个人直接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

五、养老保险的享受条件(按有关规定领取养老保险金;2、根据退休制度领取养老保险金)
六、养老金的给付(1、养老金水平合理定位;2、养老保险金给付项目:a、基本养老金给付,b、企业补充养老金的给付,c、
储蓄式养老金支付。


中国要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现状
一、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窄;2、基本要老保险金统筹层次低;3、隐性债务显性化,
个人账户“空账”运行;4、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
二、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国力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