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概论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政治学概论教案
第一章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课型:理论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政治学的定义;
2.掌握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研究方法。

1.2.3.4.1.
2.广义的研究对象:公共权力,即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政治基础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行政管理、国际政治。

二.政治学与经济学、法学的关系:
(一)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1.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

2.共同关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二)政治学与法学的关系:
1.社会的民主与法制、立法与决策、分权与制衡、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均具有政治学与法学的两方面内容。

2.
1.
2.
3.
1.
2.
神授论,主张神权高于王权。

3.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性转折阶段,政治学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开始以理性和经验来阐释政治现象,形成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主要有马基雅的《君主论》、布丹的《共和六论》、)
4.现代时期政治学说:十九世纪后宪法成为政治学主要研究对象,并从权力研
究转变为政策的制定过程,行为主义政治学产生。

四.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研究法:从政治现象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来研究政治发展规律,预测政治发展趋势。

(二)制度研究法:从政治制度的形成与演变角度来研究政治结构变化规律。

(三)比较研究法:通过两个以上政治现象比较来研究政治现象本质和规律。

2.
3.
1.
2.
(二)社会的生产、分工的发展。

1.笫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和商人阶级的出现。

(三)国家产生的形式:
1.雅典式:直接从氏族社会内部阶级对立发展而成;
2.罗马式:以新的、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发展而成。

3.德意志式:(日耳曼)部落征服外族(罗马帝国)而成。

(四)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认为国家源于神,国家的权力和政府权威由神所授予,君主替天行道,依神意治理国家。

代表学说有周武王的“命授于天”论、古埃及法老的“太
2.
3.
二.
2.
1.内部职能:实行社会控制,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2.外部职能:防御外敌入侵,保卫人民安全;
(三)国家的消亡:
1.国家消亡的条件:消灭阶级,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和阶级差别。

(参见64页第
二自然段)
2。

国家消亡的途径:生产高度发展基础上自行消亡(不是被消亡)。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划分标准。

2.掌握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规律及基本方式。

3.理解社会主义国家代替资本主义国家历史必然性
1.
2.
部上层建筑的变革,国家政权从旧阶级转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被新的国家类型代替。

3.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即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各国方式不同。

思考题:分析说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原因。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途径):政治革命。

1.政治革命的作用:只有政治革命,才能完成一种国家类型向另一种国家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2.政治革命与政治改良的区别:
(1)目标不同:革命的目标是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使社会得到根本的改造;改良的目标是局部某些现状的改善来缓和社会矛盾。

(2
(3
(4
三.
1.
2.
3.
(二)封建制国家:建立在封建制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1.封建制国家的核心: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包括地主占有制(中国)、领主占有制(西欧)、国家占有制、自耕农占有制。

2.中国封建制与西方封建制的区别:
(1)国家结构不同:中国封建制是中央集权制,即政治权力游离于土地关系
之外,由国家统一掌握,地主无权运用政治权力压迫农民;西方封建制是分封割据制,即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都集中在领主个人手里,形成封建割据。

(2)权力结构不同:中国是官僚等级制,即有专职的权力结构,存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

西方是地产权力等级制,即领主制是土地所有权与政治特权相结合。

(3)统治思想不同:中国侧重于宗法伦理观念,即利用宗教化意识形态对人
1.
2.
(1
(2
(3
3.
1.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
2.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经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2)利益特征: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
(3)政治特征: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
(4)思想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工具。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课时:2学时
学习目标:1.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2.认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两个阶段和统治方式;
1.
2.
3.
1.
2.
1.
2.
3.生产以雇佣劳动方式进行,劳动力成为商品;
(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
1.相容方面:都以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为形式;
2.冲突方面:(见88页第四自然段)
(五)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的机器,是压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工具。

1.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剥削雇佣劳动。

2.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1)对内职能是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2)对外职能是强化资本对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控制,从而谋求国际范围内实现自已的利益。

1.
2.
3.
4.
5.
6.
1.
2.发展趋势:形成法西斯国家(见105页笫二自然段)和福利国家(见106页最后一段)。

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

掌握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历史使命;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条件: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和发展,即生产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生产过程、生产产品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及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1
(2
(3
2.
1.
2.
3.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相结合的国家。

1.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解:一是指公民管理国家的权利,反映公民与政权的关系;二是指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方法,即国家政治统治形式(民主与专制);三是指国家活动的原则,即少数服从多数。

2.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体现:
(1)新型民主即人民民主是最高类型的民主,是工人阶级与广大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力,最主要是管理国家的权力,且表现在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机制。

(实行新型民主的原因见125页末段)
(2)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它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阶段,为消灭国家创造条件。

(3
3.
(1
(2
(3
(4
1.
(1
(2)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作用:确立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为实现按劳分配,进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表现形式: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经济成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
份并存的经济制度。

(原因及意义见130页)
2.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1)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原因:一是由工人阶级特性,即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彻底性所决定。

二是由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历史作用决定。

(2)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因:一是农民与工人有着共同
3.
4.
(1
(2
②思想领导:对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③组织领导:完善社会组织制度,教育、培养和选拔干部;
5.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1)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是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与阐述;二是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
会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三是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建立自已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指南。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请分析它们的意义,见136页)
(四)社会主义囯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
3.
4.
2.
3.
1.政体: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中央政权机关的设置、权力配置和相互关系,也就是最高政权机关内部权力分配形式。

2.国体:国家结构形式,即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3.政治体制: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和具体制度。

(二)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国体与政体的联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决定政体。

2.国体与政体的区别:国体是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政体是形式,是相对变化的。

二。

政体
1.
2.
(1
(2
3.
1.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君主制、共和制。

(1)君主制:一是专制君主制,即君主独自掌握最高统治权,君主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大权于一身;二是立宪君主制,即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行政权归内阁首相;包括二元君主制(内阁向君主负责,典型代表是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和议会君主制(内阁向议会负责,典型代表是英
国)。

(2)共和制:一是议会共和国,议会是国家最髙权力机关,享有立法权和监督政府权,政府的产生和存废以议会为基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二是总统共和制,政府对总统负责(美国);三是委员会制,国家最髙行政权由委员会集体行使(瑞士)。

2.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公社制、苏维埃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1
(2
(3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特点:一是与公社制、苏维埃制的共同特点,即政权都由人民选举产生、建立立法与行政统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对人民负责和受选民监督;二是与公社制、苏维埃制的不同点,即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强调公职人员的公仆地位、反对官僚主义、强调党的领导作用。

三。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定义: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

它反映一个民族统一的背景和进程。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
1.古代:帝国形式与分封割据形式;
2.现代:单一制(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制,见164页)、复合制(邦联制与联邦制,见164页)。

1.
2.
3.
4.
2.
3.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

国家机构概述
(一)国家机构的定义: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

1.国家机构的必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所必需。

2.国家机构的特点:阶级性、社会性、整体性、系统性、强制性。

(二)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元首:处在国家机关体系的最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统一和国家主权,体现最高国家权力。

它通常由一个人组成。

2.立法机关:审议、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及进行执法监督的国家机关。

它处于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

3.行政机关:负责拟定和执行法律、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管理国家对内对外
4.
1.
2.
3.
1.
(1)三权分立原则的产生背景:封建社会末期,国王、贵族、市民三者展开权力斗争,出现等级间结盟、相互制约的局面,形成以等级代表议会的等级分权格局。

(2)三权分立原则的代表人物及理论:一是洛克提出阶级分权学说,主张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联盟权,其中以立法权地位最髙,由议会掌握,
行政权由国王掌握;二是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理论,即统一的国家权力分别由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行使,相互制约平衡。

2.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
(1)立法机关:即议会(国会),是代议机构,一般由选举产生的法定人数的议员组成。

其机构形式有一院制(只有众议院)和两院制(有参议院与众议院)。

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和监督权(监督政府权、倒阁权、弹劾权、
(2
(3
1.
(1
(2
行使;二是国家机关之间依法进行权力制约;三是立法与决策的民立化和执行的集中化;四是中央与地方职权和管理权的合理划分。

2.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构成:
(1)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它由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主要职能是立法权、决定权、
仼免权和监督权。

(2)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它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主要职能有行使立法权(制定行政法规和条例)、议案权(向人大提出议案)、行政和理权、行政区域管理权、领导和管理经济权、社会管理权。

(3)司法机关:即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法律监督权的机关,由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组成。

主要职能是审理民事、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行使法律监督权和
2.
1.民族问题的表现: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民族纠纷、民族械斗、民族同化、民族压迫、民族斗争和民族运动等问题。

2.民族问题的根源:民族差异的存在(前提条件)、剥削制度的存在、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二)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1.联系:(1)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相比,阶级问题处主导地位,民族问题处于从属地位;(2)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2.区别:(1)民族与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共同体;(2)两者范围不同,民族问题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阶级问题是各阶级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要求而产生的斗争与合作问题;(3)两者的核心不同:民族问题的核心是民族平等和团结问题;阶级问题的核心通过阶级斗争获得权力问题;(4)两
1.
2.
1.民族冲突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

如巴以冲突、波黑问题。

2.民族冲突使国际政治问题的解决形式由过去的冲突双方自行解决变为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下解决。

如联合国维和行动。

3.民族冲突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即导致在国际化解决民族冲突中的国际合作,但也引起国际社会的纷争。

如波黒问题。

4.霸权主义及其大国的干预影响地区民族冲突,并使民族冲突进一步复杂化。

如朝鲜问题。

二。

不同国家性质的民族问题
(一)资产阶级国家的民族问题:
1.资产阶级国家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实质:是一个民族对别的民族的歧视,压迫和剥削,以及由此引起的民族斗争。

所以,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斗争问
题。

2.
(1
(2
3.
(1
(2)资产阶级民族政策的实质:以资产阶级利益为核心来看待和处理民族问题,即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

(3)资产阶级民族政策的表现:推行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和民族同化,且对外推行大国沙文主义、领土扩张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思考题:资产阶级如何推行民族压迫政策?(见220页末段)
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见221页)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问题:
1.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表现及实质:民族关系由原来的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合作关系,民族问题实质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见222页第二段)
3.
(1
等。

(2
(3)政治策略:推行民族自决权。

①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与表现:一是每个民族在自主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二是在国家结构上不同民族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或联邦制国家。

②推行民族自决权的途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定义见233页第二段,形式见234页第一段)
思考题: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见234—235页)、原则(见233—234页)和发展情况(见234页第三段)
第九章政党和政党制度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
2.明确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种政党制度的区别;
1.
(1
(2
(3
(4
2.
(1
(2)集中阶级意志,即整合与集中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3)行使国家权力,即掌握国家政权,制定法律与政策。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的基本观点:政党是在阶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特定阶级用来执掌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工具,是政治社会政治斗争的集中代表。

二。

不同国家性质的政党制度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特征:
(1)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和发展条件: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由于代议制和普选制的产生促使政党的诞生。

(2)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特征:标榜“超阶级性”(即全民党)、围绕议会和选举开展活动、组织特征两极化(领导内部集权与党纪松散并存)、党内派
2.
(1
(2
(3
3.
(1
多数代表制为基础。

③两党制发展趋势:两党的阶级基础、政策、立法思想趋势
(2)多党制:在一国中各党单独或联合竞选和执政的制度。

①多党制的原因:社会利益的多元化和复杂的社会矛盾。

②多党制的类型:一是两极多元格局多党制,即政党数量多、力量分散;各政
党分化分明、轮流执政;政权更替取决于第三党的结盟政策。

二是多元并存的多党制,即政府是多党联合执政,反对派也组成联合阵线。

三是一党制,即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一个政党手中,且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如法西斯一党制、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一党制。

4.压力集团:能够对政府形成影响和施加压力的特殊群体。

(1)压力集团与政党的区别:(见264页第四自然段)
(2
(3
5.
(1
(2
(3
1.
(1
级作为独立力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共产主义同盟”和“第一、二、三国际”带动了许多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2)基本特征:一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三是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四是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五是有独特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即三大作风)。

2.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制定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和策略,规定长久目标和现阶段的仼务,给群众指明前进方向;
(2)组织领导:按“德才兼备”和“四化”原则建立髙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3)思想领导: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武装和教育人民群众。

3.
(1
(2
2.
(一)政治文化的定义: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影响下形成特定的政治的观念、心理和行为。

1.政治文化的范畴: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政治现象,以及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文化的内容:政治认知、政治感情、政治态度、政治动机、政治意向、
政治信念、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3.政治文化的性质:一种特殊的观念形态的政治现象。

4.政治文化的特征:深刻的阶级性、鲜明的民族性、特殊的结构性、相对的稳定性。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
1.规定政治生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2.
3.
1.
2.
3.
型政治文化赋予国家以道德教化和干预人们思想的权力,将人治作为治国原则;现实型政治文化是尽量缩小国家的干预范围,要求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

4.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划分:传统与现代政治文化。

其中,传统政治文化是以专制主义和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领袖崇拜、宗教信仰是其突出特点;现代政治文化以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为核心内容,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是
其突出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的分类(分类标准是经济基础与阶级性质)
1.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包括奴隶制社会政治文化、封建制社会政治文化、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化。

2.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文化。

1.
2.
3.
1.
2.政治文化结构三层次差异决定它们之间变化的非同步性,政治文化的变异首先从政治意识形态开始;
3.政治文化结构三层次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四.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得以传播普及过程。

(一)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性质):
1.从政治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过程
2.从个体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逐步学习和获得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

3.从社会角度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和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的关系及其表现:
1.
2.
3)政
1.
2.
3.社会,即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的居住地区、工作场所、同辈亲友、社会组织和大众传媒等环境形成个体特定的政治观念和行为模式。

思考题:如何坚持我国政治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见307页——308页)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
课型:理论、实例分析课时:4学时
学习目标:1.了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
2.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观、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1
2.
1.
2.

3.
决各种问题,并产生发展行政学。

(三)西方政治学的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在社会制度上,视民族独立国家为“传统社会”;
2.在政治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视为人类文明的顶点,并以此衡量其他国家政治发展的标准;
3.按西方民主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
4.以价值中立原则、抽象系统分析和结构功能分析方法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理论论证。

(四)西方的政治发展理论:
1.政治发展的性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

2.政治发展的动力:一是精神领袖的推动;二是强有力政治组织(政党)的推
3.
4.
1.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实质:国家政权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向另一种性质的国家政权的改变。

2.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条件:政治改革,即在政治发展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对政治关系的调整,实现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3.政治发展性质改变的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