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实践中探索,探索中创新
创新中应用,应用中再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五个对接”的现实意义
2010年12月2日,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暨43家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由此提出了“第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

第二,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第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四,要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第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这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开拓、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下面结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的理解,对这“五个对接”谈几点认识和想法。

一、要以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为目标,加快校企一体化建设。

什么是校企一体化,就是学校既有教学能力,也有生产能力,相对于职校的现状就是要加快学校的生产能力建设。

这里为什么不是多建实验、实训室,而是要建生产实体或者把教室搬到企业和车间,实现校企联合呢,这是因为实验、实训解决不了培养熟练操作工这一根本问题。

而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是要以岗位能力要求来设置专业,同时,这也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企业基层的操作工。

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是一个新的提法,以前我们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造应能力,或者说增强学生的就业面,提倡学校教育要宽专业,宽口径,其目的是想把学生培养成行行能适用的通才,培养成万精油,这个行业不好就业就到那个行业去,这个企业不好就业就到那个企业去,而这一对接,则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某一岗位的专门人才,而不是一个行业,更不是几行业都能胜任的通才。

这也验证了民间的一个说法。

即艺多不养家。

要实现这一对接,对于学校,对于教师而讲,只有校企一体,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中去,才能充分认识某一岗位对技能的具体要求(知识能力,操作能力),才能对专业的设置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正确抉择。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社会上的职业岗位成千上万,学校、教师不深入到企业怎么知道企业的人才需要。

(一)市场的人才需求,决定着专业的设置。

根据市场的人才需求,我校于08年增设了“畜牧兽医”专业,09年又增设了“医学助产”和“汽车维修”等专业。

从今年的招生、就业等方面效果来看,说明我们的专业设置完全顺应了市场的需要。

同时,今年各学校机械、电子类专业招生人数的大幅减少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今后,我们要继续时刻把握着时代之脉搏,结合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地、主动地调整专业设置,使我校培养的学生始终是社会需要的。

(二)及时反馈市场的信息,着力专业内部细调。

当前,最能反应高新技术信息及其应对的技能要求的就是市场。

我们只有根据市场的信息,及时细调专业的内部结构,方能不至于被淘汰。

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关注市场的变化、及时收集、归类分析有关信息,同时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实时地调整专业方向,使我校的各种专业始终充满着活力。

以此提高学校各种专业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三)校企联合办学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希望之路、必由之路。

学校办企业与校企联合都可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但两者相比校企联合则更可行,原因是任何学校都不可能将自己
学校所有专业的岗位训练都放到校办工厂去解决。

构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校企合作主要采取在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与在企业培训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轮番交叉进行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

因此,职业教育学校最大的特征就是教学、求知、做事与技能结合在一起。

”这是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9月28日在大连市轻工业学校视察时对学生和教职工讲的一段话。

温总理强调: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一定要结合好。

我校与公安县金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建立的校企联合办学,就是学生在学校由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及基础性的实际操作;学生在该公司由实训老师按照工作岗位的生产工艺、技术标准指导生产,真正实现了学校、学生与社会生产的“零距离”,在企业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出去后都能独立操作。

虽说这一模式现在还在探索之中,但校企合作理念必须要渗透到学校的教学部门、管理部门的全体教职工的大脑中去,贯穿到学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同时,要形成一种共识、一种教学模式。

二、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标,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本人认为,这里所说的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就是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来设计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

目前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公共基础课,二是专业基础,三是专业课,这一对接本人的认识是职业学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围绕职业标准,也就岗位技能标准转,岗位技能涉及到哪些知识,就学哪些知识,需要多少,就学多少,宁可少而精,不可多而宽。

这三类课程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第一步以岗位技能为导向决定开几门什么样的专业课;第二步围绕专业课决定开哪些专业基础课;第三步选择有助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公共基础课。

如何处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一是要根据专业,搜集对应的职业标准;二是分析和优化各种职业标准;三是将细化的职业标准融合到教材和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校所学、所用与他们的将来岗位实现“零距离”。

公共基础,不应姓“公”,而应姓“专”,以机械类专业为例,英语就应讲与机械,工程有关的英语,如数控班就应讲与数控编程有关的英语,会计专业的英语就要与会计科目、子目等会计有关,旅游专业就讲旅游会话等。

同样,数学在机械专业班,应讲与机械加工过程,数控编程过程相关数学知识,会计专业就讲利率、利息等与会计计算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要以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为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师傅带徒弟,是教、学、练溶为一体,其最大的优点:是直接、直观、形象具体,师傅讲的徒弟可能一时听不懂,不理解,但徒弟可模仿师傅的操作方式去操作,但其最大的缺点:是徒弟所能学到的理论、操作技能,受师傅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制约,甚至有的师傅自身的操作方式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正因为如此,为了扬长避短,大量培养可用之才,职校诞生了。

但现在的职校普遍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只有理论过程,无生产过程(学校实训不是生产)。

二是一般教师只懂理论,无操作能力和经验;而实训教师则会操作,但不善于表述理论知识,我们提倡教师要双师型,但真正具备条件的教师很少。

三是无论是新职校还是由原中专转型的职校,普遍存在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按步就班的课堂式占主导地位。

四是多数专业(护理专业除外)第三年的毕业实习,实质上是就业,不是真正的教学,更不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所以现在的职校很难培养出熟练的操作工来。

上述四点的存在严重的制约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

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为目标,就是要理论教学与操作训练交替进行,就是要解决在学中练,练中学,以练为主,以学促练的培养模式问题,特别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时间,一个合格的车工没有3、5年是练不出来的。

我们对各类比赛选手的培训,特别是对技能大赛选手的培训就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培养模式(减少讲的时间,加大练的时间)。

我校今年参加市中职学校车工大赛获奖的选手就是在公安企业训练过的学生。

其实就部分人(厌学的学生)来说,在实践中学比在课堂上学更能掌握技能。

(如学校电工,炒股的成功人士)请不要误解,这里并不是说课堂教学不重要,也不是说理论可有可无,其实这些人也在不断地学习,只是不在课堂上而是在工作中。

这里只是强调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选择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施教。

(到公安企业训练的有些学生就是在课堂呆不住的同学,在企业训练了一段时间,现在在久飞企业做的还可以。


就中专部所开设的机械、服装、护理、旅游酒店、会计等专业来说,都是必须要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去实际操练的。

目前这些专业中只有护理专业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医院的带教老师替我们完成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酒店专业也还可以,酒店的岗前、工作中的培训、实操练习也解
决了边教边学边练的问题,但机械(包括汽修)及服装由于实操投入太大,尤其是机械专业,中专部即无财力,更无场地来解决实操(生产过程)问题。

必须走出去,搞校企合作。

四、要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目标,建立健全“双证书”制度。

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在教育机构学习的经历,是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

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岗位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它与职业岗位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岗位工作所要达到的实际工作技能水平。

这一对接是要我们把职业资格证放到与毕业证同等的地位,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毕业证学校是重视,学生和家长也是重视,但职业资格证整个社会都重视不够,认为可有可无,当然护士资格证是全社会都重视,且其重视程度超过了毕业证,这是劳动制度的原因,建立健全“双论证”制度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但首先需要我们自身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资格证书考
试的内容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轨道,逐步取消突击补课的临时性做法。

五、要以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

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

就是俗语讲的“活到老学到老”。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对这一对接可以有多种理解,这里我把它简化为两种,一种理解是在校期间技能操作差一点,让学生今后到工作去练习,但要多学些理论知识,以便为今后的学习、提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种理解是理论知识暂时够用,甚至不够用,但(动手)操作技能要强。

本人赞同第二种,其理由有,
一、现在企业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的人,没有动手能力企业不要,车工不会车零件,会计不会做帐,谁要,一个连企业的门都进不了的人,安身之地都没有的人谈何终身学习,学什么。

二、并不是一定要掌握多少理论知识后,才能掌握相应的操作能力,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没有理论知识可先入门,入门产生兴趣后再学习,如服装专业的学生彭振东。

全国比赛二等奖,他就是先进企业打工,感到理论知识不够后再进入学校学习,他拿奖并不完全是在学校的功劳,没有他在企业多年打工的基础,仅靠两年的在校学习是不可够的。

三、要实现学生的终身学习,在校期间,主要是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现在学的东西今后不一定有用,至于今后学什么,由学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决定。

四、现在所有在的学生,只有少数人初中毕业,成绩还一般;多数学生虽然拿到了初中毕业证但学习成绩差,尤其是厌学;更有些学生初中都未毕业,而要这样的学生既学好现在的还要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理论)是不可能的。

基于上述理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
(一)强化德育教育。

使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将“被动”学习逐步引导至“主动”学习,以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职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

这就要求我们时刻关注授课内容的更新,贴近社会的前沿,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师要熟悉专业课程体系中三大模块之间的联系,做到专业教学系列化。

上述是本人对“五个对接”的肤浅,在这里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职教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实现这“五个对接”更需集思广益,今天的讲话意在引起全体教职员工的重视,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教学质量在其中可谓重中之重!大的方面不说,就我们学校的生源而言,招生老师发挥“三千”之精神,建立很多生源联系点,倘若教学质量不过关,学生不能学到知识和职业技能,家长不肯罢休,联系点岂能长久?生源萎缩,学校又焉能生存?!
总的来说,我们要认真学习“五个对接”的精神,深刻领会其内涵,各教研室要把这个作为重点专题研究。

在教研活动中,进行充分的探讨,并具体落实到教学实际工作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