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调查及照护需求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调查及照护需求研究

发表时间:2019-06-12T09:45:21.133Z 来源:《护理前沿》2019年第03期作者:姚梅梅

[导读] 我国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支持,以护士为主导的居家舒缓疗护模式可以将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送上门,提高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对临终老年人的可及性。

上海惠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0120

【摘要】目的:了解老年人临终前(死亡前6个月)主要健康问题、居住形态、临终前主要照顾者等现状,分析老年人临终前的照护需求,探讨提出更好的满足临终老年人的需求、缓解家庭照护压力的政策建议;方法:使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2014年纵贯序列数据中2011-2014年死亡老年人的数据,对老年人临终前主要健康问题、居住形态、临终前主要照顾者等进行分析,相关的统计分析使用stata19.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结果:50.0%的老年人在临终前存在听力障碍,6.7%的老年人存在牙痛,3.5%的老年人存在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痛,有74.8%的老年人在死亡前6个月是卧病不起的状况,有28.3%的老年人至少摔倒过一次。老年人临终前与已婚子女居住的情况比例最高,达67.6%,76.7%临终老年人的照护工作由子女及其配偶承担;结论:我国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支持,以护士为主导的居家舒缓疗护模式可以将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送上门,提高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对临终老年人的可及性。

【关键词】老年人;临终;照护需求;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剧,老龄人口数量成倍增长,2013年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老龄化水平达14.8%[1]。同时人类的疾病谱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癌症已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5年报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337.2万,癌症死亡病例约211.3万,过去十年间,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有1270万人患癌,死亡人数高达760万。世界范围内因癌症死亡的人数,比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加起来还要多。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癌症肆虐的"重灾区"。此时,社会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同样,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曾经被视为无价值的姑息治疗越来越融入主流[2-3]。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的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问题需要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一般是指预计生存期仅有6个月的患者,是舒缓疗护的重点,研究此部分患者的需求是更好满足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照护需求的关键。但国内尚没有针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照护需求设计良好的权威调查,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6个月的健康状况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撑。在此背景下,本文选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2014年纵贯序列数据中2011-2014年死亡老年人的数据,以更具普适性的全体老年人临终前的健康状况、居住形态、主要照顾者等来部分反映恶性肿瘤患者临终前的状况,以期能指导我们开展以护士为主导的居家舒缓疗护实践。

1.研究资料

本研究选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年-2014年纵贯序列数据中2011-2014年死亡老年人的数据。经分析,2011-2014年间死亡的老年人共计2879人,去世前的平均年龄为94.4±9.1岁,其中男性占41.7%,女性占58.3%,本组老年人在去世前,婚姻状况处于在婚状态的占18.2%,大部分老年人处于丧偶状态(78.7%),大部分老年人(86.5%)去世前无任何养老金,详见表1。

2.研究方法

CLHLS 调查通过询问2011-2014年间死亡老年人的主要照顾者的形式询问老年人临终前(去世前6个月)的主要健康状况,主要包括是否存在听力障碍、牙痛、大关节疼痛、是否卧床不起、摔倒过1次及以上的比例;对老年人临终前的居住形态、主要的共同居住者、去世时的地点、临终前的主要照顾者进行了调查,本研究对以上五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能全方位了解老年人临终前的健康状况、照护情况、社会支持等,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描述,计数自理采用百分比的方式描述。

3.研究结果

3.1老年人临终前的主要健康状况

老年人临终前(去世前6个月)的主要健康状况,主要包括是否存在听力障碍、牙痛、大关节疼痛、是否卧床不起、摔倒过1次及以上的比例来综合反映。其中,50.0%的老年人在临终前存在听力障碍,6.7%的老年人存在牙痛,3.5%的老年人存在膝关节、髋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痛,有74.8%的老年人在死亡前6个月是卧病不起的状况,有28.3%的老年人至少摔倒过一次,详见表2。

3.2老年人临终前居住情况3.2.1老年人临终前的居住形态

老年人临终前的居住形态共有七类,其中与已婚子女居住的情况比例最高,达67.6%,紧跟排第二位的为独居老年人,为11.4%,,排在第三位的为仅与老伴居住,为10.3%,居住在机构中的老年人为3.6%,接受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的比例较低。

3.2.2老年人临终前的主要共同居住者

在非机构中接受照护的老年人中,主要的共同居住者为子女,其次为老伴,当然也有部分老年人临终前主要与儿媳/女婿,或孙子女、孙媳/孙女居住。

3.3老年人临终阶段的主要照顾者

分析老年人临终前的主要照顾者,可以发现子女及其配偶承担了绝大多数老年人临终前的照护工作,这一比例为76.7%,排在第二位的为配偶,为7.4%。机构照护或保姆照护的比例较低,不到3%。

3.4老年人去世时的地点

因大部分老年人临终前是接受居家照护,因此绝大部分老年人是在家中去世,这一比例达88.6%,在医院和养老机构去世的比例分别为8.2%和2.8%。

4.研究讨论

4.1临终前老年人健康状况不佳,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比例低

分析发现,老年人临终前(去世前6个月)50.0%存在听力障碍,74.8%在死亡前6个月卧病不起,28.3%的老年人至少摔倒过一次,这些健康状况都是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和社会护理支撑的,但事实上,临终前老年人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比例低,机构照护的比例仅有2.4%,大部分老年仍旧选择在家中接受亲人的照护。

4.2居家舒缓疗护能提高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的可及性,提高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质量

居家舒缓疗护能给社区临终患者创建一个舒适、安宁的关怀环境,给其家属提供精神上的慰藉。这并不是放弃患者,而是在家庭中接纳患者,关怀患者,把时间还给患者,让患者掌握每一天。在家庭实施临终关怀服务,患者可以获得最安全、温馨、舒适及经济、负担最轻的照护,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在亲人的陪伴和关注下离开人世[4]。临终关怀不是以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为宗旨。其服务宗旨是给社区临终患者创建一个舒适、安宁的关怀环境,给其家属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居家临终关怀服务(hospice at home service)可实现患者真正意义上的有尊严的死亡,体现了生命价值与质量,是实现临终关怀护理内容的理想形式[5]。有研究显示,40%-80%的患者愿意选择在家中度过临终阶段,因为家庭比医院更熟悉、更温馨,能使患者更安详地离开人世[6],对于临终前的老年人,无论是因恶性肿瘤临终还是其他慢性病临终,居家舒缓疗护均是将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服务送上门的一种模式,是一个提高老年人临终前生活质量的照护方式。

4.3护士可以在老年人医疗照护和社会照护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护士是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的主要力量,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能够适应独立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等要求均较高的工作[7]。由社区护士担任主导照护临终居家老年人在国外许多国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早有报道,护士全程参与对病人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可以对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科学的、个性化的康复护理指导,效果十分显著。充分挖掘护士角色功能,构建以护士为主导,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志愿者及家庭医生、中医医生为辅的居家舒缓疗护服务团队,对居家临终患者提供主动及个性化服务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5.研究结论

经分析,我国老年人临终前健康状况较差,需要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支持,但是因社会文化、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老年人接受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的比例较低,而以护士为主导的居家舒缓疗护模式可以将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送上门,提高社会照护和医疗照护对临终老年人的可及性。

参考文献

[1]吴玉韶.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3.

[2]徐蔚.我国城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及医疗服务需求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9):2846-2849.

[3]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palliative care in Japan.Tsuneto S.Jpn J Clin Oncol.2013 Jan;43(1):17-21.

[4]施永兴,王光荣.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9:174-196.

[5]张爱荣,尹爱华.浅谈对癌症患者开展家庭临终关怀护理的可行性及必要性[J].黑龙江护理杂志,2000,6(10):58-59.

[6]Stajduhar KI,Davies B.Variations in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amily members’decisions for palliative home care.Palliat Med,2005,19(1):21-32.

[7]O’Neill M,Cowman S.Partners in care:investigating community nurses’understanding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team-based approach to primary car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17(22):3004-3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