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11文化与社会课件新人教必修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进行的。文化 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优秀的文化能够丰 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大力宣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可 以使游客在娱乐活动中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升华人 的精神境界,也可以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
第十八页,共33页。
3.随着旅游经济走强,突出“文化旅游”的名人故里之争越演越烈。 古代名人曹操、诸葛亮等,神话中的孙悟空、观音等均成为一些 地方争抢的对象。最让人诧异的是,连虚构的文学人物、贴有 “奸商、恶霸、淫贼”标签的反面人物典型西门庆,也被几个地 方当成了香饽饽。这表明(biǎomíng)( ) A. B. C.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落后与腐朽文化的泛滥
第十四页,共33页。
今年我国旅游业将围绕“中华文化游”这个主题,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各项主题年 宣传推广活动,大力宣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 化遗产等旅游资源,积极( jījí)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到 中国旅游,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积极( jījí)鼓励广 大民众参与国内旅游,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并努 力提升旅游品质,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
第六页,共33页。
2.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 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rén men)为了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 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页,共33页。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chuàngzuò)的《庐山图》,以艺 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庐山图》的创作(chuàngzuò)属于一种文化活动
答案(dá àn) C 解析 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3.《周易·贲卦·彖传》中说:“观乎天文(tiānwén),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其意是说,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 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表明 ( A.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
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4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657个,国家重点文物单位2351个,历史文 化名城109座,历史名镇名村251个。这些文化宝藏 以及56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旅游业 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第十五页,共33页。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展文化旅游,旨在通过旅游 传播、弘扬(hónɡ yánɡ)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展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成果,也可以进 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我国整体旅游形
答案(dá àn) B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作用,A、D与材料无关,C本 身错误。
第二十四页,共33页。
6.《诗经》等文化(wénhuà)作品的产生与当时所处的时 代密切相关,当时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 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的时期。这表明( ①经济是基础,决定着文化(wénhuà) ②文化(wénhuà) ③文化(wénhuà) ④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wénhu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材料表明了文化(wénhuà)发展的一些不尽人意的现 象,故需要国家加强管理和引导,故选B。A、C没有体现。D说
【答案】 B
第十九页,共33页。
➢
➢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shǔyú)文化现象的有
()
➢
➢
➢
➢
➢A.①③
B.
➢C.①④
答案 D
D.①②
解析 ③属于生产(shēngchǎn)现象,④属于政治现象。
第十六页,共33页。
➢
➢1.在发展文化旅游中,云南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
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
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表明(
➢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
➢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
➢
➢④文化的价值在于(zàiyú)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答案 D 解析 《诗经》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经济(jīngjì)和社会制度 变化的反映,故选①④;②没有体现,③错。
第二十五页,共33页。
7.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 的政治文明进程。这说明( A.文化发展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jīchǔ) B. C.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第1课 文化与社会 课标与考纲解读 (一)课标要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 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zuòyòng)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答案】 B
第十七页,共33页。
2.在贵州旅游,游客在欣赏(xīnshǎng)美景的同时,还通过 参与诸如梅花报春节、采茶文化节、黄果树瀑布节、乡村旅 游电影节等80多项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深切感受到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为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 的多彩文化折服,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 C.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解析】 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使精神境界得到升 华,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点(tèdiǎn)。B、C错 误,D 【答案】 A
答案 D 解析 题目说明(shuōmíng)文化影响经济、政治,故选D。 A、C错误,B没有体现。
第二十六页,共33页。
8.“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比如苏北某市重视盐业文化、麋鹿文化和水浒文化等地方 特色文化的交汇和繁荣,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主 要表明( A. B. C.文化与经济相互(xiānghù) 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 C. D.文化源自于古代圣人的“先知先觉”
答案 A 解析(jiě xī) 材料体现文化的来源及文化的作用,故选A。 B、C、D表述错误。
第二十二页,共33页。
4.托尔斯泰(tuō ěr sī tài)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 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这里的理想(
A.①②③ B.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一页,共33页。
1.通过资料演示不同的文化生活,展现文化在精神生活 中的印记和价值。 2.介绍“文化”在实际运用(yùnyòng)中的多义性,加 深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3.分析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实例, 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页,共33页。
答案 C 解析 考查文化与经济( jīngjì)相互交融。故选C项。
第二十七页,共33页。
9.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 文化渗透的方式(fāngshì),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 说明( A. B. C. D.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竞争
第十一页,共33页。
迁移训练2 《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 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 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fǎnyìng)
A.①②
B.
C.②④ D.③④
答案(dá àn) B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①③符合题意,答案 (dá àn)选B。②不能说明文化的作用,故排除②;④与题意不 符。
第十二页,共33页。
➢课时知识热点链接 2011
【背景材料】
2011年1月1日,由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新闻办和贵 州、江苏、福建、山东、河南5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的“2011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分别在5省同时举 行。确定2011年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是贯彻 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旨在通过旅游传播、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展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成果,从而提升我国整 体旅游形象,为增加国家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第十页,共33页。
例2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fēngfù)人们 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 见( A. B. C.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 jiě xī)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文化”与“推动 作用”搭配不当,忽略文化作用的二重性;B项否定了 文化的相对独立性;C 答案 D
第九页,共33页。
2.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文化也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在今天,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如科技队伍 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国家科技投入占国民(guómín)生 产总值的比例、高科技产品产值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份 额、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等,已成 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的竞争,归根到 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是提高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 于基础性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 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第七页,共33页。
3. (1)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tígōng)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 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答案 D
解析 本题(běntí)考查文化的形式及作用。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5.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 国的战斗豪情,其影响之深,无与伦比(wú yǔ lún bǐ)。 有位外国人在谈到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时说,是“一个诗人 赢得了新中国”。这主要说明( A. B. C.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答案 B 解析 题目考查文化(wénhuà)与政治相互交融。
知识(zhī shi)回顾
第三页,共33页。
第四页,共33页。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 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要善于识别文化,从而享受优秀文化,淘汰 落后文化。
第五页,共33页。
考点四~五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考点梳理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第八页,共33页。
1.正确理解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 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 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 经济的发展保持绝对的同步,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 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文化发展多数(duōshù)时候是 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的,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对应资本主 义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对应社会主义文化。不过,我们 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文化会超 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通过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促进了旅游(lǚyóu)经济的 发展,直接表明原生态文化具有发展的价值,同时说明文化能够 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突出作用,②③ 当选。①夸大了原生态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价值在于对经济、政 治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是对文化价值的错误表达,
第十八页,共33页。
3.随着旅游经济走强,突出“文化旅游”的名人故里之争越演越烈。 古代名人曹操、诸葛亮等,神话中的孙悟空、观音等均成为一些 地方争抢的对象。最让人诧异的是,连虚构的文学人物、贴有 “奸商、恶霸、淫贼”标签的反面人物典型西门庆,也被几个地 方当成了香饽饽。这表明(biǎomíng)( ) A. B. C.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落后与腐朽文化的泛滥
第十四页,共33页。
今年我国旅游业将围绕“中华文化游”这个主题, 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各项主题年 宣传推广活动,大力宣传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 化遗产等旅游资源,积极( jījí)吸引更多海外游客到 中国旅游,感受博大的中华文化,积极( jījí)鼓励广 大民众参与国内旅游,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并努 力提升旅游品质,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
第六页,共33页。
2.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科学技术,教育、 人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 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rén men)为了 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 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页,共33页。
2.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chuàngzuò)的《庐山图》,以艺 术形式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B. C. D.《庐山图》的创作(chuàngzuò)属于一种文化活动
答案(dá àn) C 解析 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
第二十一页,共33页。
3.《周易·贲卦·彖传》中说:“观乎天文(tiānwén),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其意是说,圣人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 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这表明 ( A.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
目前,我国有世界文化遗产4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657个,国家重点文物单位2351个,历史文 化名城109座,历史名镇名村251个。这些文化宝藏 以及56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中国旅游业 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第十五页,共33页。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展文化旅游,旨在通过旅游 传播、弘扬(hónɡ yánɡ)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 的融合发展,展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成果,也可以进 一步推动我国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升我国整体旅游形
答案(dá àn) B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文化的作用,A、D与材料无关,C本 身错误。
第二十四页,共33页。
6.《诗经》等文化(wénhuà)作品的产生与当时所处的时 代密切相关,当时正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 封建制度逐渐代替奴隶制度的时期。这表明( ①经济是基础,决定着文化(wénhuà) ②文化(wénhuà) ③文化(wénhuà) ④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wénhu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材料表明了文化(wénhuà)发展的一些不尽人意的现 象,故需要国家加强管理和引导,故选B。A、C没有体现。D说
【答案】 B
第十九页,共33页。
➢
➢
➢1.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shǔyú)文化现象的有
()
➢
➢
➢
➢
➢A.①③
B.
➢C.①④
答案 D
D.①②
解析 ③属于生产(shēngchǎn)现象,④属于政治现象。
第十六页,共33页。
➢
➢1.在发展文化旅游中,云南某地利用当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打
造旅游业:以民族文化为内容,以民族村寨为载体,以原汁原味
为亮点,建立原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这表明(
➢①原生态文化具有普遍的积极价值
➢②原生态文化具有传播和发展的价值
➢
➢④文化的价值在于(zàiyú)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答案 D 解析 《诗经》的产生是当时社会经济(jīngjì)和社会制度 变化的反映,故选①④;②没有体现,③错。
第二十五页,共33页。
7.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社会 的政治文明进程。这说明( A.文化发展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 jīchǔ) B. C.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第1课 文化与社会 课标与考纲解读 (一)课标要求
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 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文化的形式
3.文化的社会作用(zuòyòng) 4.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
【答案】 B
第十七页,共33页。
2.在贵州旅游,游客在欣赏(xīnshǎng)美景的同时,还通过 参与诸如梅花报春节、采茶文化节、黄果树瀑布节、乡村旅 游电影节等80多项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深切感受到贵州民族文化的魅力,为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 的多彩文化折服,精神境界得到升华。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 C.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解析】 在文化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使精神境界得到升 华,体现了文化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的特点(tèdiǎn)。B、C错 误,D 【答案】 A
答案 D 解析 题目说明(shuōmíng)文化影响经济、政治,故选D。 A、C错误,B没有体现。
第二十六页,共33页。
8.“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比如苏北某市重视盐业文化、麋鹿文化和水浒文化等地方 特色文化的交汇和繁荣,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主 要表明( A. B. C.文化与经济相互(xiānghù) D.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 C. D.文化源自于古代圣人的“先知先觉”
答案 A 解析(jiě xī) 材料体现文化的来源及文化的作用,故选A。 B、C、D表述错误。
第二十二页,共33页。
4.托尔斯泰(tuō ěr sī tài)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 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这里的理想(
A.①②③ B.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一页,共33页。
1.通过资料演示不同的文化生活,展现文化在精神生活 中的印记和价值。 2.介绍“文化”在实际运用(yùnyòng)中的多义性,加 深对“文化”内涵的了解。 3.分析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实例, 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及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页,共33页。
答案 C 解析 考查文化与经济( jīngjì)相互交融。故选C项。
第二十七页,共33页。
9.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 文化渗透的方式(fāngshì),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 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 说明( A. B. C. D.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竞争
第十一页,共33页。
迁移训练2 《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 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 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fǎnyìng)
A.①②
B.
C.②④ D.③④
答案(dá àn) B 解析 材料强调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故①③符合题意,答案 (dá àn)选B。②不能说明文化的作用,故排除②;④与题意不 符。
第十二页,共33页。
➢课时知识热点链接 2011
【背景材料】
2011年1月1日,由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新闻办和贵 州、江苏、福建、山东、河南5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的“2011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分别在5省同时举 行。确定2011年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是贯彻 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 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旨在通过旅游传播、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展示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成果,从而提升我国整 体旅游形象,为增加国家软实力作出应有贡献。
第十页,共33页。
例2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fēngfù)人们 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 见( A. B. C.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 jiě xī) 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经 济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中的“文化”与“推动 作用”搭配不当,忽略文化作用的二重性;B项否定了 文化的相对独立性;C 答案 D
第九页,共33页。
2.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文化也是一种综合的力量,其中科技与教育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在今天,有关科技发展的指标,如科技队伍 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国家科技投入占国民(guómín)生 产总值的比例、高科技产品产值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份 额、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军事发展的贡献率等,已成 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科技的竞争,归根到 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无论是提高经 济实力、国防实力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言,教育都居 于基础性地位。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 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第七页,共33页。
3. (1)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为经济建设提供(tígōng)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 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答案 D
解析 本题(běntí)考查文化的形式及作用。
第二十三页,共33页。
5.毛泽东一贯主张“诗言志”。他的大量诗作都充分体现 了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不可欺侮和独立自主、屹立于世界 民族之林的铮铮骨气,体现了中国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祖 国的战斗豪情,其影响之深,无与伦比(wú yǔ lún bǐ)。 有位外国人在谈到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时说,是“一个诗人 赢得了新中国”。这主要说明( A. B. C. D.诗人的气质和风范成就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答案 B 解析 题目考查文化(wénhuà)与政治相互交融。
知识(zhī shi)回顾
第三页,共33页。
第四页,共33页。
2.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 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日常 生活中要善于识别文化,从而享受优秀文化,淘汰 落后文化。
第五页,共33页。
考点四~五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一)考点梳理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第八页,共33页。
1.正确理解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 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 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 经济的发展保持绝对的同步,二者的发展既有同步的一 面,也有不同步的一面。文化发展多数(duōshù)时候是 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的,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对应资本主 义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对应社会主义文化。不过,我们 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有时候文化会超 前于经济的发展,有时则会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A.①②
B.
C.①③ D.②④
【解析】 通过开发原生态文化资源促进了旅游(lǚyóu)经济的 发展,直接表明原生态文化具有发展的价值,同时说明文化能够 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突出作用,②③ 当选。①夸大了原生态文化的作用,文化的价值在于对经济、政 治所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是对文化价值的错误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