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群落及其演替全套培优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必备知识基础练
1.20世纪80年代初,洪湖由于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005年通过实行禁止污水入湖,渔民上岸、退田还湖,清除外来物种“水花生”“水葫芦”,恢复原有土著沉水植物黄丝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被,投放螺、蚌等综合治理措施,洪湖重新获得了“鱼米之乡”和“人间天堂”的美誉。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和本地的水生植被与螺、蚌等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应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为本地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C.“水葫芦”破坏水体食物链,杀死底栖生物,改变生物群落水平结构
D.藻类能吸收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获取营养而大量生长
2.与种群相比,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下列研究的问题中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A.青藏高原上藏羚羊每年死亡的个体数
B.我国沿海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福建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
D.我国东北防护林的丰富度
3.(2022安徽淮南一中段考)南京玄武湖的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温度、pH,而营养盐浓度对玄武湖的细菌群落结构影响不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浮游细菌和底层细菌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B.细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
C.玄武湖浮游细菌数量越多,生物群落丰富度越大
D.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类型和物种组成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4.下列有关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记重捕法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5.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林冠层出现空隙,形成林窗。
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
据此图不能推断出()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有所差异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构的重要因素
6.(2022江苏南通联考)大树杜鹃为杜鹃花属中最高大的乔木树种,因量少而珍稀。
科研人员为分析大树杜鹃生存环境的群落特征,在大树杜鹃群落设置8块标准样地进行调查,分析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结果如下图。
其中,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随机取样的两个个体属于不同物种的概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时随机选取8块样地,每块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
B.8块样地中物种分布有差异,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有不同生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乔木层郁闭度的大小只影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对草本层没有影响
7.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态环境的最小阈值。
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位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
B.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
C.生态位相似但有地理隔离的生物会进化出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D.生态位宽度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增大或减小
8.(2021山东烟台莱州一中高二开学考试)果园中高湿度、低风速、弱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利于草菇的生长。
在某大型果园中进行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草菇和果树的生态位是指它们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
B.物种组成是该群落区别与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
C.光照、水分等资源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
D.果树和草菇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9.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
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
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B.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
C.按蚊幼虫与藻类是捕食关系
D.鱼类与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
10.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分别用图中曲线a、b、c表示,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关键能力提升练
11.(多选)(2021江西上饶高二月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上述三种小鱼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小鱼的存活率如图所示。
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A.池塘内的种间关系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变得更复杂
B.捕食者数量为2时,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
C.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
D.投放捕食者后,四个水池中小鱼种群密度都会改变
12.(多选)下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a和图b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对图a中3个物种、图b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a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图a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图b中3个物种的种内竞争激烈
C.如果资源有限,图a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b中物种1有被排除的危险
D.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竞争激烈程度相等
13.(多选)下表所示为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表中数据是采用样方法调查获得的
B.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C.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第40年时,其中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14.(2021全国乙)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回答下列问题。
(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
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
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
当实验出现
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
(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
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
(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15.(2021山东夏津第一中学高二月考)微生物是土壤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释放多种酶类参与土壤有机质的降解、腐殖质合成和养分循环等生物化学过程。
土壤酶是土壤中各类酶的总称,土壤酶活性是指土壤催化物质转化的能力。
实验小组研究了某烤烟种植区的几种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富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中的各种微生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
研究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位时,通常要研究它的
(答出两点)。
(2)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原因
是。
(3)根据表格分析,的轮作方式最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判断依据是。
该种轮作种植模式最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品质,原因
是。
参考答案
第2章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群落的结构
1.B解析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外来物种和本地的水生植被与螺、蚌并非该地区的全部生物,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考虑到环境适应问题,应尽量选用当地水生植物,
为本地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B项正确;“水葫芦”破坏水体食物链,杀死底栖生物,改变生物
群落垂直结构,C项错误;藻类不能直接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D项错误。
2.A
3.B解析浮游细菌和底层细菌会竞争玄武湖中的营养物质,A项错误;细菌在垂直和水平方向
均具有合理的空间分布,有利于空间和资源的充分利用,B项正确;玄武湖浮游细菌种类越多,生物群落丰富度越大,C项错误;群落的季节性是指群落的外貌和结构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D项错误。
4.C解析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一般不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A、B两项错误;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C项正确;土壤小动物对土壤中
动植物遗体的分解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D项错误。
5.C解析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种类不相同,A项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随着土
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推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
构,B项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无法判断土壤
动物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情况,C项符合题意;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可能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垂直结
构的重要因素,D项不符合题意。
6.D解析调查时随机选取8块标准样地,每块样地采用五点取样法取样,A项正确;8块样地中物种分布有差异,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B项正确;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布有不同生物,是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状态,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乔木层郁闭度的大小不仅影响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也对草本层有影响,D项错误。
7.B解析生态系统中处于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有的仅处于一个营养级,有的处于多个营养级,处于营养级多的物种的生态位会更大,因此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不同物种生态位可能不同。
8.A解析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草菇和果树在群落中占据的空间位置只是生态位的一方面,A项
错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B项正确;水平结构是由于在水平方
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
呈镶嵌分布,所以光照、水分等资源的不均匀分布使该果园的种群呈镶嵌分布,C项正确;果树(生产者)和草菇(真菌、分解者)的间种提高了对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物质循环,D项正确。
9.B解析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疟原虫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是寄生关系,B
项错误。
10.解析草履虫以枯草杆菌为食,构成捕食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构成种间竞争关系。
图中三条曲线根据放入的时间先后判断:a为枯草杆菌,c是大草履虫,b是双小核草履虫。
曲线c在C~D段下降是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的加入,竞争压力大,大草履虫处于劣势,数量下降,而曲线a在A~B段下降是由于此间大草履虫数量增多,大量捕食枯草杆菌。
答案(1)捕食种间竞争
(2)枯草杆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竞争资源,大草履虫的竞争力弱
(4)大草履虫数量增多,大量捕食枯草杆菌
11.BCD解析由题意可知,甲、乙、丙是食性相同、不同种的三种小鱼,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所以池塘内的种间关系不会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变得更复杂,A项不合理;与对照组(捕食者为0时)相比,捕食者数量为2时,甲和丙的存活率都降低了,而乙的存活率升高了,由此可推测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来源于甲和丙,B项合理;捕食者的数量多时,丙的存活率降低,即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减少,因此丙在竞争中获得的资源量与捕食者的数量呈负相关,C项合理;由图可知,投放捕食者后,甲、乙、丙的存活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四个水池中小鱼种群密度都会改变,D项合理。
12.BCD解析分析图a可知,物种1、2、3相互间共用资源较少,每个物种单独能利用的资源也较少,因此种内竞争较激烈,而种间竞争较弱。
分析图b可知,物种1、2、3相互间共用资源比较多,种间竞争较激烈,但是每个物种能利用的资源比较多,因此种内竞争较弱,其中物种2单独能利用的资源最少,若资源有限,图b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
13.BC解析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不适用于调查物种的丰富度,A项错误;分析表格可知,40年间表中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最高,B项正确;该农田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C项正确;该农田弃耕第40年时,其中的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D项错误。
14.解析(1)由题意可知,竞争排斥原理描述的是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在资源受限制的
环境中的共存情况。
故在验证该原理时,应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并且环境资源有限。
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两种草履虫不能长期共存,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草履虫增多,另一种草
履虫逐渐死亡、消失。
(2)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两种雀科鸟可以共存,说明其资源利用方式不同。
它们可以通过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不同位置的种子以及在不同时间取食来降低竞争。
(3)由(1)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
长期共存在一起;由(2)可知,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物种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
争而长期共存。
答案(1)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有限的一种草履虫数量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
(2)时间或位置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
低竞争而长期共存
15.解析(1)研究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生态位时,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2)不同深度的土壤分布的生物类群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
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调查。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烤烟—苕子—水稻(T—V—R)的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更丰富,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
该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最高,酶催化分解有机质产生的无机盐和CO2最多,有利于烤烟的生长,从而有利于提高烤烟的产量和质量。
答案(1)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垂直结构土壤中许多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3)烤烟—苕子—水稻(或T—V—R)该轮作方式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即最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该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最高,酶催化分解有机物产生的无机盐和CO2最多,有利于烤烟的生长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必备知识基础练
1.分布在气候严寒地区,没有高大乔木,植被结构简单的群落是()
A.北方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苔原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下列群落中,垂直结构最复杂的是()
A.草原
B.荒漠
C.苔原
D.热带雨林
3.下列有关陆地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能抵抗干旱
B.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C.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是沙漠中的优势植物
D.荒漠的植被极度稀疏、生长缓慢
4.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群落所在的地理位置
B.群落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
C.群落的物种组成
D.群落的生物数量
5.下列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包括森林中的所有生物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6.到了草原,你能看到草本植物如地毯般铺向天边。
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多,群落结构相对复杂
B.草原上有少量的灌木丛,乔木非常少见
C.草原上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D.草原上的动物大都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
7.下列关于不同陆地生物群落植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非常发达,靠攀缘高大乔木生长,并能充分利用光能
B.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多数是风媒花
C.热带雨林中的植物芽有鳞片,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D.草原某些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
8.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以下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热带雨林中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复杂
B.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苔原植被种类稀少,只有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
9.下图表示我国湿润的森林地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状况。
(2)在水平方向上,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呈分布。
(3)与森林一样,海洋中生物的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海洋上层多为绿藻,中层多为褐藻,下层多为红藻。
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
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关键能力提升练
10.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物种组成也不相同。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一般来说,群落所处的纬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大
B.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C.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D.海洋中既有微小浮游植物、大型海藻,也有种类繁多的动物
11.下列有关群落中生物适应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荒漠中的生物有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
B.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
C.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体
D.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完全相同
12.(多选)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某地的群落类型,受水分、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B.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尿素的形式排出含氮废物
C.荒漠生物群落中的生物经长期自然选择后进化出耐旱的特性
D.森林生物群落中的动物都以尿酸盐作为排出含氮废物的主要形式
13.(多选)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14.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所示。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它反映了动物、植物都具有现象。
(2)某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等非生物因素有关。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
供,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减轻鸟类之间的。
(4)森林、草原、荒漠,这些自然群落在陆地上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在我国,东部湿润地区随处可
见;在内陆半干旱区,分布有大片的;再到西部的干旱区,则出现荒漠群落。
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上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参考答案
第2节群落的主要类型
1.C
2.D
3.A解析草原群落中的植物往往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A项错误;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B项正确;荒漠中的优势植物有仙人掌属植物、骆驼刺属植物等,C项
正确;荒漠群落极度干旱,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D项正确。
4.C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
5.B解析群落指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A项正确;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
显的分层现象,B项错误;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竞争等种间关系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C项正确;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D项正确。
6.A解析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A项错误。
7.C解析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向上攀援生长是为了充分利用光能,A项正确;华北地区
冬天寒冷,春天风也很多,所以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多数是风媒花,B项正确;植物芽鳞片主要是起保护作用,既可以降低芽的蒸腾作用,还可以保护幼芽生长不受病虫害或冻害的影响,热带雨林中
的植物芽无鳞片,C项错误;草原缺水,因此草原某些植物根系发达,有利于吸收水分,D项正确。
8.C解析热带雨林中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A项正确;由于没有大面积的树木,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B项正确;荒漠动物一般在旱季进入夏眠,雨季来临复苏,C项错误;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和土粒、冰粒击打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D项正确。
9.解析(1)图示表示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2)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大多数群落中的生物呈镶嵌分布。
(3)光在水中的穿透性由浅到深越来越弱,最浅处光照最强,有红光也有蓝紫光,有利于绿藻利用,所以海洋上层多为绿藻;往下一些红光穿透性不强被海水吸收,能用于光合作用的只剩
蓝紫光,褐藻能吸收蓝紫光,所以海洋中层多为褐藻;再往下,蓝紫光也被吸收一部分,所以海洋下
层多为红藻;最深处没有光,也就没有植物生存,因此影响海洋中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阳光。
随着海洋深度的增加,光照逐渐减弱,水域中所分布的藻类植物的种类也就随之出现差异。
答案(1)分布(2)镶嵌(3)阳光光照
10.A解析一般来说,群落所处的纬度越高,物种丰富度越小,A项错误;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
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B项正确;湿地生物群落中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C项正确;海洋中既
有微小浮游植物、大型海藻,也有种类繁多的动物,它们共同构成海洋生物群落,D项正确。
11.D解析荒漠中的生物有独特的生存方式适应缺乏水分的环境,A项正确;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草原上生长,B项正确;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形成有机体,从而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C项正确;在不同的森林类型中,生物适应群落生活的特点不完全相同,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