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经典诗词《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的经典诗词《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赏析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唐•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赏析】
首联点出禅房的背景,即义公为了“习禅寂”,而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
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周围的环境,是在赞美山水美景,无一字赞人。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这两句由景归结到人,说明写景也是写人,赞景以赞人。
“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
青莲叶子宽而长,青白分明,它清净高洁,不染纤尘,印度人认为它具有伟人眼睛的特征,所以用来形容佛的眼睛。
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
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
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
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
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
《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
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
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
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
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
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
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
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
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
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
”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
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
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
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
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
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
《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
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
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
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
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
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碌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东旭早光芒,浦禽已惊聒。
卧闻鱼浦口,桡声暗相拨,日出气象分,始知江湖阔、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精力浑健,俯视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
闻一多:正如当时许多有隐士倾向的读书人,孟浩然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了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