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疹黏膜斑 (koplik’ spots)
➢ 時間:發疹前1~2天出現。 ➢ 典型部位:頰黏膜沿第二磨牙的部位。 ➢ 形態:直徑約0.5~1mm 的灰白色小點,周圍有紅暈,
似鵝口瘡。 ➢ 發展:1~2天內很快增多,皮疹出現後逐漸消失。 ➢ 本病特有體征,具早期診斷價值。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
3. 出疹期 (eruption stage)
發熱3~4天後出現皮疹,持續1周左右。 出疹順序:耳後、發際→額、面部→頸→自上而下漸及軀幹
→四肢,達手掌、足底。2~3天遍及全身。 皮疹性質:皮疹初為稀疏淡紅色斑丘疹,直徑2~5mm,壓
之退色,逐漸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圓形或不規則形,疹間可 見正常皮膚,也可有出血性皮疹,壓之不退色,皮疹出透後 轉為暗棕色。 出疹時體溫更高,體溫高達40~40.5℃,全身中毒症狀加重。
輕型麻疹
➢ 有部分免疫力者;潛伏期長,前驅期短、輕,常無麻疹黏 膜斑;皮疹稀疏,無脫屑及色素沉著;無併發症。
重型麻疹
➢ 多見於全身狀況差,免疫力低下或繼發嚴重感染者。起病 急驟,持續高熱,全身中毒症狀重,可出現中毒性麻疹、 出血性麻疹、休克型麻疹、皰疹性麻疹。此型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
非典型麻疹
序和皮疹形態 3. 恢復期疹退後麥麩樣脫屑和褐色色素沉著
診 斷(diagnosis)
特異性檢查:在前驅期末和出疹 期初,從鼻咽拭子 塗片找到多核 巨細胞。麻疹病毒分離和血清學 檢查陽性。
治 療(treatment)
1. 一般治療 臥床休息,保持室內適當的溫度、濕 度和空氣流通,避免強光刺激。注意皮膚和眼、 鼻、口腔清潔。鼓勵多飲水,給予易消化和營養 豐富的食物。注意補充維生素,尤其維生素A。
異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綜合征)
➢ 多見於接種麻疹滅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後4~6年,再次 感染麻疹者。表現為高熱、頭痛、肌痛、乏力等,多無 麻疹黏膜斑,2~3天後出疹,但從四肢遠端開始,漸及 軀幹及面部。皮疹為多形性,有斑丘疹、皰疹、紫癜或 蕁麻疹等。一般認為異型麻疹無傳染性。
非典型麻疹
無皮疹型麻疹
2. 切斷傳播途徑
預 防(prevention)
3. 保護易感人群 ➢ 主動免疫:採用麻疹減毒活疫苗預防接種。 ➢ 被動免疫:接觸麻疹後5天內立即給予免疫血清球
蛋白 0.25ml/kg可預防發病。
4. 加強麻疹的監測管理
臨床表現(clinical manifestation)
典型麻疹病人的病程可分為潛伏期、前驅期、 出疹期及恢復期4個階段。
1. 潛伏期(latent period)
大多為6~21天,平均為10天左右。
2. 前驅期(prodromal period)
也稱為出疹前期,常持續3~4天。此期最顯著 的症狀是發熱(可達39~40℃),上呼吸道和 眼結合膜炎及麻疹黏膜斑。
麻疹軀幹皮疹
麻疹手部皮疹
麻疹背部皮疹
4. 恢復期(convalescence)
皮疹出現後3~5天,體溫開始下降。如此 時體溫不降低,可能提示有併發症。同時, 皮疹開始按照出現的順序消退,疹退後皮 膚留有棕色色素以及糠麩樣脫屑,一般 1~2周後消失。。
麻疹恢復期色素沉著
非典型麻疹(atypical measles)
發病機制
病理特徵
病變部位廣泛的單核細胞浸潤、增生及 形成多核巨細胞(multinucleate giant cell)是麻疹的病理特徵。
多核巨細胞(multinucleate giant cell)
多核巨細胞(multinucleate giant cell)
病理特徵
麻疹皮疹的病理改變:真皮毛細血管內皮增生、 血漿滲出、紅細胞相對增多形成淡紅色斑丘疹。 疹退後,表皮細胞壞死、角化形成脫屑。皮疹處 紅細胞裂解,疹退後形成棕色色素沉著。
併發症(complication)
2. 喉炎 3. 心肌炎 4. 神經系統
1)麻疹腦炎 2)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
5. 結核病惡化 6. 營養不良與維生素A缺乏症
7.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
(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SSPE)
➢ 發病率百萬分之一 ➢ 5~15歲起病 ➢ 智力和情緒改變,學習成績忽然落後 ➢ 陣攣性肌肉抽搐 ➢ 晚期共濟失調、昏迷、去大腦強直 ➢ 多在1~3年內死亡 ➢ 機制:病毒M基因超突變→病毒裝配和
釋放障礙→病毒持續感染
實驗室檢查
(lab examination)
1. 血常規 2. 多核巨細胞檢查 3. 血清學檢查 4. 病毒抗原檢測 5. 病毒分離
診 斷(diagnosis)
流行病學史:瞭解當地麻疹流行史,與麻疹病人接 觸和本身的免疫接種史。
臨床表現:下列各期典型表現有診斷意義,如: 1. 前驅期的上呼吸道炎和麻疹黏膜斑 2. 出疹期出疹與發熱的關係(疹出熱高),出疹順
麻疹 Measles
概 述(summary)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其傳染性很強。
臨床上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結膜炎、口腔 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後遺留色素 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徵。
病後大多可獲得終身免疫。
病原學(etiology)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屬副黏液病毒, 為RNA病毒,只有一個血清型,抗原性穩定。 人是唯一的宿主。病後可產生持久的免疫力,大 多可達到終身免疫。 麻疹病毒不耐熱,對日光和消毒劑均敏感,但在 低溫中能長期保存。
治 療(treatment)
2. 對症治療 高熱時可酌情使用小量退熱劑;煩躁 可適當給予鎮靜劑。頻繁劇咳可用鎮咳劑或霧化 吸入。繼發細菌感染可給抗生素。
3. 併發症的治療 有併發症者給予相應治療。
預 防(prevention)
1. 管理傳染源 對麻疹患者要做到早發現、早報告、 早隔離、早治療。一般隔離至出疹後5天,合併 肺炎者要延長至出疹後10天。對接觸麻疹的易 感兒應隔離檢疫3周,並給予被動免疫。
➢ 多見於應用免疫抑制劑者。全病程無皮疹,不出現麻疹 黏膜斑,呼吸道症狀可有可無、可輕可重。因此,臨床 診斷較困難,主要依據流行病學及實驗室檢查診斷。
併發症(complication)
1. 肺炎 是麻疹最常見的併發症,可發生於麻疹過
程中各個時期,是引起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 一。多見於5歲以下患兒。 1)原發性肺炎:由麻疹病毒侵犯肺部引起。 2)繼發性肺炎:繼發細菌或其他病毒感染。
流行病學 (epidemiology)
傳染源:患者(眼鼻咽分泌物、血、尿) 發病前2天~出疹後5天 併發肺炎:出疹後10天
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 間接:日用品、玩具
易感者和流行特徵: ≤5歲多見(≥90%),冬春季多發
普種疫苗後發病率和病死率↓↓ 流行週期性消失 發病年齡兩端上升(<8月;>15歲)
麻疹黏膜斑(koplik’s spots):頰粘膜下層的微 小分泌腺發炎,其病變內有漿液性滲出及內皮細 胞增殖形成。
病病理理特特徵徵
麻疹病毒引起的間質性肺炎為Hecht巨細胞肺炎; 繼發細菌感染則引起支氣管肺炎。
麻疹病毒性腦炎的病理改變包括灶性出血、充血 和血管周圍的脫髓鞘。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患者有皮質和白質的變性, 細胞核及細胞漿內均見到包涵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