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_染色体与DNA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NA: ~6%
每条染色体只有一个
DNA分子
第四页,共140页
非分裂期的染色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 串珠状的长丝
一般说来,染色 体只有在细胞有丝分 裂过程中,才可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第五页,共140页
细菌染色体组织
没有明显的核区域, 细菌基因组仍然是高度致
wenku.baidu.com密的。E. coli溶解时,
DNA形成大量环形( loops)结构。在活体细胞
6~10个碱基组成。卫星DNA均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上。
第十六页,共140页
3、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是由许多核小体连 成的念珠状结构。
实验证据:P30 1)染色质中,H2A、H2B、H3、
H4的数量大致相等,而H1的数量不超 过它们的一半;
2)组蛋白组成直径约10nm的颗 粒,由裸露的DNA连接;
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十一页,共140页
非组蛋白包括酶类及细胞分裂有关的一些蛋白。它们
可能与DNA的结构、复制及转录等有关。 非组蛋白主要包括: 1、HMG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可能与超 螺旋结构有关; 2、DNA结合蛋白: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转录的关 的酶或调节物; 3、A24非组蛋白,肝脏中特有的一组蛋白,与H2A及泛素 结构相似,功能不详。
不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
核小体的概念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体的包装
第三十一页,共140页
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第三十二页,共140页
第二节 DNA的结构
核苷酸结构
第三十三页,共140页
1、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表 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又由于4种核苷酸的差异 仅仅是碱基的不同,因此又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
核心颗粒的位置是随机的 。
第二十二页,共140页
3)、染色质的存在形式:
由核小体串联形成的10 nm 纤丝
第二十三页,共140页
30 nm 纤丝
30 nm 纤丝由10 nm 纤维卷曲绕成圆筒形线圈,每圈约6个核小体, 螺距11 nm(核小体直径)。这一结构需要H1 稳定。 30 nm 纤丝的包装比为40 。
第四十一页,共140页
三种DNA结构特性比较
螺旋方向 每匝碱基数
每碱基对上升距离 螺距 每碱基对在螺旋中旋 转角度 总尺寸 大沟 小沟
A—DNA 右 11
0.26 nm 2.8 nm
33
B—DNA 右 10
0.34 nm 3.4 nm
36
Z—DNA 左 12
0.37 nm 4.5 nm
-60
短而宽 细而深 宽而浅
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 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主要包括单核苷酸 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tandem repeats polymorphism)两类。
第二十七页,共140页
三、原核生物基因组及其特点
第三十八页,共140页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态性
第三十九页,共140页
A-DNA
B-DNA(含水量92% )脱水后变形为A-DNA (含水75%),相邻磷酸
间距缩小,每匝增为11 bp。总体变得宽而短;大 沟变细、加深;小沟变得 宽而浅。
通常DNA在细胞中以B-DNA形式存在,但可能发 生改变;DNA-RNA杂交分子呈A型。
(2)、中度重复序列: 每个基因组中10~104个拷贝
。平均长度为300 bp,一般是不编码序列,广泛散布在非重
复序列之间。可能在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如rRNA、
tRNA等。大多数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都有10%~40%的 中度重复序列。
第十五页,共140页
(3)、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satellite DNA) 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占基因组的10%~60%,由
第九页,共140页
1、蛋白质
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
是一类小的碱性蛋白。
组蛋白
H1 H2A H2B H3 H4
残基数 分子量(kD) %精 %赖
215
23.0
1
29
129
14.0
9
11
125
13.8
6
16
135
15.3
13 10
102
是必需的。
第十八页,共140页
核小体中组蛋白聚合体组成
核小体是组成染色 质的重复单位,每个核 小体由约200(160~ 250)bp的DNA,和 H2A、H2B、H3、H4各 2个,以及一个H1组成。
第十九页,共140页
1)核心颗粒结构: 单个核小体继续消化可以把DNA进一
步剪短,释放出H1;剩余的颗粒称为核心
较长而细 宽而中等深 窄而中等深
长而细 平伏于螺旋表面
很窄很深
第四十二页,共140页
DNA双链的变性和复性
当DNA溶液温度接近沸点或pH较高时,互补的两条链有可能分开,称为DNA 的变性(denaturation)。此过程是可逆的。DNA的互补链重新聚合为规
则的双链称为DNA的复性。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在变性过程中,260nm紫外线吸收值先缓慢上
第四十页,共140页
Z-DNA
Z-DNA与B-DNA的比较 最大区别:Z-DNA为左旋!由部
分碱基平面反转所致。 螺距4.5 nm,每对碱基上升
0.37 nm,每匝12 bp。主链变的不
平滑。
Z-DNA在邻近调控系统,抑制转录;在远离调控区 ,激活转录的起始。所以, Z-DNA可能与基因的调控有
关。
第三十四页,共140页
2、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
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
右手螺旋
A-DNA B-DNA
左手螺旋
Z-DNA
第三十五页,共140页
基本特点: (1)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绕而成;
(2)两条主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由3’,5’磷酸二酯键交互
连接而成,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位于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碱基对,碱基必须
第二十四页,共140页
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绕成一个中空的
螺线管状结构,这种螺线管状结构(有的部分就是珠状核小
体结构)就成为染色质丝。染色质丝再与许多非组蛋白结 合形成染色体结构。
7倍 DNA
核小体
6倍
67nm
10nm
200 bp DNA
染色体单体
5倍
第二十五页,共140页
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数基
因(如rRNA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 染色体几乎完全由功能基因和调控序列所组成。
第八页,共140页
二、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的特征:
(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间保持连续性;
(3)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整个生命过程;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NA的总量。
线虫 霉菌 藻类 真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支原体
C-值矛盾(C-value
paradox):C值往往与 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不 一致。
第十四页,共140页
真核细胞DNA在序列上可分为3类:
(1)、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或 几个拷贝的DNA序列,占DNA总量的40%~80%。长约 750-2000 bp,相当于一个结构基因的长度。真核生物 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体中都是单拷贝。
第二章_染色体与 DNA
第一页,共140页
第一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的概述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亲子代传递 量的恒定
染色体(chromosome) :是指存在于细胞核 中的棒状可染色结构,由染色质(chromatin)构 成。染色质是由DNA、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染色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
颗粒,由H2A、H2B、H3、H4组成;结 合在核心颗粒而不被降解的DNA称为核心 DNA(core DNA);重复单位中除核心 DNA以外的其它DNA称为连接DNA( linker DNA)。
双折叠对称盘形,高6 nm,直径11 nm;由(H3)2(H4)2四聚体构成组蛋白八聚 体核心,顶部和底部各有一H2A.H2B二 聚体;
1、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只以裸露的核酸分子存在, 且与少量的非组蛋白结合,但不形成染色体结构,习惯 上把原核生物的核酸分子也称为染色体。
第二十八页,共140页
2、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1)结构简练 其DNA分子绝大多数用于编码蛋白质,不
翻译的序列只占4%,并且编码序列是连续的; (2)存在转录单元 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基因构成操纵子或
以A-T、C-G配对;
第三十六页,共140页
第三十七页,共140页
两条主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
由3’,5’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
而成;碱基位于内侧;碱基必须
以A-T、C-G配对; 直径:2.0 nm; 螺距:3.4 nm; 每匝 10 bp/10.5bp;
大沟含较多信息,为复制、转录部位;小沟具一 定调节功能。
30 nm 纤丝(螺线管) 每圈6个核小体
40倍
超螺旋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基因组庞大; 2、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 3、大部分序列为非编码序列;
4、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
6、真核基因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
7、DNA存在多态性; 8、具有端粒结构。
第二十六页,共140页
不同。
第二页,共140页
不同物种染色体数目存在较大差别,同 一物种内每条染色体所带的DNA量是一定的 ,但不同染色体或不同物种之间变化很大。 如人的X染色体带有1.28亿个核苷酸对,而Y 染色体只带有0.19亿个核苷酸对。
第三页,共140页
真核生物染色体
1、真核细胞结构
2、染色体概况
DNA: 27%, 蛋白质: 66%,
第十二页,共140页
2. 真核生物 基因组DNA
各个种类生物 的最小基因组与其 复杂性正相关。
两哺
支
栖乳
原细酵霉线昆鸟动动
体菌母菌虫虫类物物
第十三页,共140页
开花植物 鸟类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类 硬骨鱼 软骨鱼 棘皮动物 甲壳类 昆虫 软体动物
各物种基因组大 小比较
C-值(C-value):一 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
升,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骤然上升,称为增色效应。反之,为减色效应 。
第四十三页,共140页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 ) :
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
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生理 条件下为85~95OC,影响因 素:G+C含量,pH值,离 子强度,尿素,甲酰胺等
高度集中,并且可被一起转录; (3)重叠基因和基因内基因 即同一段DNA序列能携带两种
不同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第二十九页,共140页
小结
一、染色体
染色体的概念 真核、原核染色体的特征
第三十页,共140页
二 、真核细 胞染色体的组 成
蛋白质
组蛋白种类、特性 非组蛋白
DNA
C值 C值矛盾 DNA的种类
中,DNA则以高度致密 的状态与蛋白质结合。
第六页,共140页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特征: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以较细且松散的染色质 形式存在,只有在细胞分裂期,才可在光学显微镜 下观察到棒状可染色的染色体。在染色体中,DNA 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七页,共140页
原核细胞染色体的特征: 染色体位于类似“ 核”的结构—类核体上;染色体外包裹着稀疏的 非组蛋白,不含组蛋白;原核生物中一般只有一
11.3
14 11
种类
连接蛋白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
第十页,共140页
组蛋白的特征: 1、进化上的极端保守(如H3、H4); 2、无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赖氨酸、精氨酸含量丰富
); 4、组蛋白的修饰作用(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 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H5的磷酸化可能在染色质的失
第二十页,共140页
小球菌核酸酶对染色质的持续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结果
第二十一页,共140页
2)组蛋白H1 H1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保守的核心, 一部分是可变的延伸出 去的N 端和C 端臂。
DNA进入和离开组 蛋白聚合体的位置十分 接近,这由进出两端与 H1结合形成。如没有 H1,则DNA进入和离开
3)DNA位于核小体的外侧;
染色质
第十七页,共140页
小球菌核酸酶处理染色质
4)用小球菌核酸酶处理染
色质,得到的DNA片段为
200bp的整数倍; 5)将组蛋白加入SV40的
DNA中,可在体外形成染色质 样纤维。其中与一个核小体结 合的DNA很接近200bp;缺少 H2A、H2B、H3、H4中任何一 种都不能形成核小体,H1则不
每条染色体只有一个
DNA分子
第四页,共140页
非分裂期的染色质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 串珠状的长丝
一般说来,染色 体只有在细胞有丝分 裂过程中,才可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到。
第五页,共140页
细菌染色体组织
没有明显的核区域, 细菌基因组仍然是高度致
wenku.baidu.com密的。E. coli溶解时,
DNA形成大量环形( loops)结构。在活体细胞
6~10个碱基组成。卫星DNA均位于染色体的着丝粒上。
第十六页,共140页
3、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质:是由许多核小体连 成的念珠状结构。
实验证据:P30 1)染色质中,H2A、H2B、H3、
H4的数量大致相等,而H1的数量不超 过它们的一半;
2)组蛋白组成直径约10nm的颗 粒,由裸露的DNA连接;
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第十一页,共140页
非组蛋白包括酶类及细胞分裂有关的一些蛋白。它们
可能与DNA的结构、复制及转录等有关。 非组蛋白主要包括: 1、HMG蛋白(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可能与超 螺旋结构有关; 2、DNA结合蛋白: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转录的关 的酶或调节物; 3、A24非组蛋白,肝脏中特有的一组蛋白,与H2A及泛素 结构相似,功能不详。
不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
核小体的概念 染色质和核小体
染色体的包装
第三十一页,共140页
三、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的特点
第三十二页,共140页
第二节 DNA的结构
核苷酸结构
第三十三页,共140页
1、DNA的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表 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又由于4种核苷酸的差异 仅仅是碱基的不同,因此又是指碱基的排列顺序。
核心颗粒的位置是随机的 。
第二十二页,共140页
3)、染色质的存在形式:
由核小体串联形成的10 nm 纤丝
第二十三页,共140页
30 nm 纤丝
30 nm 纤丝由10 nm 纤维卷曲绕成圆筒形线圈,每圈约6个核小体, 螺距11 nm(核小体直径)。这一结构需要H1 稳定。 30 nm 纤丝的包装比为40 。
第四十一页,共140页
三种DNA结构特性比较
螺旋方向 每匝碱基数
每碱基对上升距离 螺距 每碱基对在螺旋中旋 转角度 总尺寸 大沟 小沟
A—DNA 右 11
0.26 nm 2.8 nm
33
B—DNA 右 10
0.34 nm 3.4 nm
36
Z—DNA 左 12
0.37 nm 4.5 nm
-60
短而宽 细而深 宽而浅
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 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主要包括单核苷酸 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和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tandem repeats polymorphism)两类。
第二十七页,共140页
三、原核生物基因组及其特点
第三十八页,共140页
DNA双螺旋结构的多态性
第三十九页,共140页
A-DNA
B-DNA(含水量92% )脱水后变形为A-DNA (含水75%),相邻磷酸
间距缩小,每匝增为11 bp。总体变得宽而短;大 沟变细、加深;小沟变得 宽而浅。
通常DNA在细胞中以B-DNA形式存在,但可能发 生改变;DNA-RNA杂交分子呈A型。
(2)、中度重复序列: 每个基因组中10~104个拷贝
。平均长度为300 bp,一般是不编码序列,广泛散布在非重
复序列之间。可能在基因调控中起重要作用,如rRNA、
tRNA等。大多数高等真核生物的基因组都有10%~40%的 中度重复序列。
第十五页,共140页
(3)、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NA(satellite DNA) 只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占基因组的10%~60%,由
第九页,共140页
1、蛋白质
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它与DNA组成核小体,
是一类小的碱性蛋白。
组蛋白
H1 H2A H2B H3 H4
残基数 分子量(kD) %精 %赖
215
23.0
1
29
129
14.0
9
11
125
13.8
6
16
135
15.3
13 10
102
是必需的。
第十八页,共140页
核小体中组蛋白聚合体组成
核小体是组成染色 质的重复单位,每个核 小体由约200(160~ 250)bp的DNA,和 H2A、H2B、H3、H4各 2个,以及一个H1组成。
第十九页,共140页
1)核心颗粒结构: 单个核小体继续消化可以把DNA进一
步剪短,释放出H1;剩余的颗粒称为核心
较长而细 宽而中等深 窄而中等深
长而细 平伏于螺旋表面
很窄很深
第四十二页,共140页
DNA双链的变性和复性
当DNA溶液温度接近沸点或pH较高时,互补的两条链有可能分开,称为DNA 的变性(denaturation)。此过程是可逆的。DNA的互补链重新聚合为规
则的双链称为DNA的复性。 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在变性过程中,260nm紫外线吸收值先缓慢上
第四十页,共140页
Z-DNA
Z-DNA与B-DNA的比较 最大区别:Z-DNA为左旋!由部
分碱基平面反转所致。 螺距4.5 nm,每对碱基上升
0.37 nm,每匝12 bp。主链变的不
平滑。
Z-DNA在邻近调控系统,抑制转录;在远离调控区 ,激活转录的起始。所以, Z-DNA可能与基因的调控有
关。
第三十四页,共140页
2、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多核苷酸链反
向平行盘绕所生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
右手螺旋
A-DNA B-DNA
左手螺旋
Z-DNA
第三十五页,共140页
基本特点: (1)由两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绕而成;
(2)两条主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由3’,5’磷酸二酯键交互
连接而成,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位于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结合,形成碱基对,碱基必须
第二十四页,共140页
染色体的包装过程
DNA和组蛋白构成核小体,核小体再绕成一个中空的
螺线管状结构,这种螺线管状结构(有的部分就是珠状核小
体结构)就成为染色质丝。染色质丝再与许多非组蛋白结 合形成染色体结构。
7倍 DNA
核小体
6倍
67nm
10nm
200 bp DNA
染色体单体
5倍
第二十五页,共140页
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很少数基
因(如rRNA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 染色体几乎完全由功能基因和调控序列所组成。
第八页,共140页
二、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染色体的特征:
(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间保持连续性;
(3)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整个生命过程; (4)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DNA的总量。
线虫 霉菌 藻类 真菌 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 支原体
C-值矛盾(C-value
paradox):C值往往与 种系进化的复杂程度不 一致。
第十四页,共140页
真核细胞DNA在序列上可分为3类:
(1)、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有一个或 几个拷贝的DNA序列,占DNA总量的40%~80%。长约 750-2000 bp,相当于一个结构基因的长度。真核生物 的大多数基因在单倍体中都是单拷贝。
第二章_染色体与 DNA
第一页,共140页
第一节 染色体
一、染色体的概述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亲子代传递 量的恒定
染色体(chromosome) :是指存在于细胞核 中的棒状可染色结构,由染色质(chromatin)构 成。染色质是由DNA、RNA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染色体是一种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明显
颗粒,由H2A、H2B、H3、H4组成;结 合在核心颗粒而不被降解的DNA称为核心 DNA(core DNA);重复单位中除核心 DNA以外的其它DNA称为连接DNA( linker DNA)。
双折叠对称盘形,高6 nm,直径11 nm;由(H3)2(H4)2四聚体构成组蛋白八聚 体核心,顶部和底部各有一H2A.H2B二 聚体;
1、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只以裸露的核酸分子存在, 且与少量的非组蛋白结合,但不形成染色体结构,习惯 上把原核生物的核酸分子也称为染色体。
第二十八页,共140页
2、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 (1)结构简练 其DNA分子绝大多数用于编码蛋白质,不
翻译的序列只占4%,并且编码序列是连续的; (2)存在转录单元 功能上密切相关的基因构成操纵子或
以A-T、C-G配对;
第三十六页,共140页
第三十七页,共140页
两条主链的脱氧核糖和磷酸
由3’,5’磷酸二酯键交互连接
而成;碱基位于内侧;碱基必须
以A-T、C-G配对; 直径:2.0 nm; 螺距:3.4 nm; 每匝 10 bp/10.5bp;
大沟含较多信息,为复制、转录部位;小沟具一 定调节功能。
30 nm 纤丝(螺线管) 每圈6个核小体
40倍
超螺旋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
1、基因组庞大; 2、大量重复序列的存在; 3、大部分序列为非编码序列;
4、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
6、真核基因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
7、DNA存在多态性; 8、具有端粒结构。
第二十六页,共140页
不同。
第二页,共140页
不同物种染色体数目存在较大差别,同 一物种内每条染色体所带的DNA量是一定的 ,但不同染色体或不同物种之间变化很大。 如人的X染色体带有1.28亿个核苷酸对,而Y 染色体只带有0.19亿个核苷酸对。
第三页,共140页
真核生物染色体
1、真核细胞结构
2、染色体概况
DNA: 27%, 蛋白质: 66%,
第十二页,共140页
2. 真核生物 基因组DNA
各个种类生物 的最小基因组与其 复杂性正相关。
两哺
支
栖乳
原细酵霉线昆鸟动动
体菌母菌虫虫类物物
第十三页,共140页
开花植物 鸟类 哺乳动物 爬行动物 两栖类 硬骨鱼 软骨鱼 棘皮动物 甲壳类 昆虫 软体动物
各物种基因组大 小比较
C-值(C-value):一 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
升,当达到某一温度时骤然上升,称为增色效应。反之,为减色效应 。
第四十三页,共140页
融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Tm ) :
变性过程紫外线吸收值增加
的中点称为融解温度。生理 条件下为85~95OC,影响因 素:G+C含量,pH值,离 子强度,尿素,甲酰胺等
高度集中,并且可被一起转录; (3)重叠基因和基因内基因 即同一段DNA序列能携带两种
不同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第二十九页,共140页
小结
一、染色体
染色体的概念 真核、原核染色体的特征
第三十页,共140页
二 、真核细 胞染色体的组 成
蛋白质
组蛋白种类、特性 非组蛋白
DNA
C值 C值矛盾 DNA的种类
中,DNA则以高度致密 的状态与蛋白质结合。
第六页,共140页
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特征: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以较细且松散的染色质 形式存在,只有在细胞分裂期,才可在光学显微镜 下观察到棒状可染色的染色体。在染色体中,DNA 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完全融合在一起。
第七页,共140页
原核细胞染色体的特征: 染色体位于类似“ 核”的结构—类核体上;染色体外包裹着稀疏的 非组蛋白,不含组蛋白;原核生物中一般只有一
11.3
14 11
种类
连接蛋白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 核心蛋白
第十页,共140页
组蛋白的特征: 1、进化上的极端保守(如H3、H4); 2、无组织特异性; 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赖氨酸、精氨酸含量丰富
); 4、组蛋白的修饰作用(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 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H5的磷酸化可能在染色质的失
第二十页,共140页
小球菌核酸酶对染色质的持续作用产生各种不同结果
第二十一页,共140页
2)组蛋白H1 H1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保守的核心, 一部分是可变的延伸出 去的N 端和C 端臂。
DNA进入和离开组 蛋白聚合体的位置十分 接近,这由进出两端与 H1结合形成。如没有 H1,则DNA进入和离开
3)DNA位于核小体的外侧;
染色质
第十七页,共140页
小球菌核酸酶处理染色质
4)用小球菌核酸酶处理染
色质,得到的DNA片段为
200bp的整数倍; 5)将组蛋白加入SV40的
DNA中,可在体外形成染色质 样纤维。其中与一个核小体结 合的DNA很接近200bp;缺少 H2A、H2B、H3、H4中任何一 种都不能形成核小体,H1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