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浙江省高中语文学考试题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2018年11月浙江省普通髙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是 ( A.胚胎(p e i) ■ 褶皱(zh?)
■ 亘古不变(g e n ) ■ B.镂空(1 d u)
■ 杜撰(zhu a n) ■ 少不更事(g G ng ) ■ C •菜圃(p?) • 笑JS (y a n) ■ 蝇头微利(y i ng ) ■ D ・形骸(h a i) ■ 譬如(b i )

敛声屏气(li?n ) ■ 2 •下列各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长江万里图》以宏大的篇幅、淋漓的笔墨 ,挥洒出中国第一大江的壮阔与旖旎。

B. 翻拍剧大都以靓丽的新人组队,依时代更叠调整内容
,用情怀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C •日前,杭州2022年亚运会会徽揭晓 ,“潮涌”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倍受腮目。

D.倘若以功利之学概括浙学,或以史学涵盖浙学,则不免有一叶彰目不见泰山之遗患。

3•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网约车平台在利用价格机制调节供求时,动辄 受到舆论掣肘。

• •
B. 中尼双方将争取早日启动 自贸协定谈判,更快实现互利共贏。

c ・浙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文化旅游有着得天独厚 的优势。

• • • •
D.各类培训班粉墨登场,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

• • •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人民砥砺奋进、众志成城、取得辉煌成就的
40年。

B. 9月1日,在“雷霆1号”统一行动中,杭州警方成功捣毁了一个贩毒团伙。

C •如果能深化市场改革并激发市场活力,我们就能接受住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

D.根据修改后个税法提出,现行每月
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调整到每月 5000元。

5.
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说中国的江河是一个坐标系,长江是横坐标 ,京杭大运河则是最重要的纵坐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17年中国百
强城市榜前十名,沿长江沿运河城市占据八席; “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 经济带发展,因运河而连为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① 运河抽胪干里,历经了亚热带与温带的寒暑干湿
② 长江与运河,勾勒出中国最具活力的发展区城
③ 长江滚滚波涛,穿越了三级阶梯的高低落差
④ 一横一纵,跨越了干万个城镇,交织着 16个省市、大半个中国
A.
③©④② B.③®②④C.①®④® D.①®②® 6.
下列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函关归路干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B. 残星几点雁横寒,长笛一声人倚楼。

(夸张) (对偶) (比喻) (设问)
C.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D.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 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

句读:句子末尾的停顿。

君子:先秦儒家著作中常指古代贤人。

8•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假舟揖者,非能水 也 B •道芷阳间行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c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一一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交会。

B.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一一猪狗吃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检讨。

C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一一于是酒喝得很欢畅,拍打着船舷赞美它。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一一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

10•下列对《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潯阳城。

潯阳地僻无音乐, 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浙难为听。

A. “辞京”爼卜病” “地僻”等词语点出诗人也是“沦落人”。

B. “黄芦” “苦竹” “杜鹃”等意象营造了住地凄清的氛围。

C. 两处问答照应“终岁不闻丝竹声”,写出诗人“无音乐”的苦闷。

D. 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自斟自饮中独得其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 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己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荡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节选自《兰亭集序》
1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趣舍万殊 殊:不同

B. 终期于尽
期:期望 ■
C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
D.齐彭荡为妄作
齐:把……看成平等
■ 12•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 •不知老之将至
• •
C.
及其所之既倦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生命之痛。

B. 第二段交代作序目的,同时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

C. 作者深入思考生死的问题,否定人生虚妄的观点。

D. 语言骈散结合,以散为主,音节齐整又富于变化。

14.
下列对戏剧《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
是(
) 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溢江地低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
鲁侍萍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要哪一件?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
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一一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A. 鲁侍萍主动说出补窟窿、绣梅花等细节,向周朴园暗示自己的身份。

B. 对白中有不少疑问句,鲁侍萍的问是有意的,周朴园的问则显得被动。

C. 三处“舞台说明”交代了周朴园神情、动作等,是其言语的重要补充。

D. 这段对白充分展现了鲁侍萍自尊自爱,周朴园老奸巨滑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上矫枉过正。

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发展以拨乱反正开其端,天然地带有远离政治、远离现实的学术倾向。

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不免走向“以偏治偏” ,导致史学逃避现实、理头故纸堆。

“文革”结束后,“古为今用”的治史口号被“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的新口号所取代。

到了
上世纪90年代,历史研究中的现实因素被一再剔除,学者避之唯恐不及。

这一转向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使得许多史学家遁入象牙塔中,在社会变革最需要历史提供镜鉴时却无动于衷。

事实上,“现实”并不必然会阻碍史学发展,在许多情况下还是促进史学发展的积极因素。

比如,“二十四史”当中,哪一部脱离了意识形态的需要?又如,如果不是为了“清算帝国主义血账”。

又怎么会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编鑒
?史学家亨利•皮朗说,“历史学
者的第一要务,是对生活怀有兴趣”。

“为现实而历史”则是年鉴学派的信条。

刻意将史学与现实隔离开来,显然不利于史学发展。

与远离现实相联系的是重史料轻理论的偏颇。

历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史论关系。

“以论带史”无疑应当摒弃,但若重蹈旧史家“重史轻论”的覆辙,滑入“史料即史学”的观念之中,拒绝“理论”和“思想”,显然也不可取。

重史科轻理论,忽视重大问题的研究而走向细枝末节的考证,容易导致历史研究的边缘化、微观化和碎片化。

重史科轻理论还容易导致一些史学家不断解构宏大叙事,放弃对历史大脉胳、大趋势、大走向的关注。

即便在有限的理论探讨中,历史理论也逐步让位于史学理论,由对历史进程基本线索的追寻转变为对历史知识一般性质的探求。

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学者在细化和深化微观研究的同时,下
更大的功夫对
重大历史问题进行综合概括。

(节选自2018年9月3日《人民日报》)
15. 下列不属于中国史学“以偏治偏”后果的一项是()
A.埋头于故纸堆,远离政治。

B.信奉“古为今用”治史理念。

C. 逃避现实,一再剔除现实因素。

D.遁入象牙塔,对社会变革无动于衷。

16. 下列最适合作选文观点的一项是()
A. 史学研究应“为历史而历史”回到乾嘉去。

B. 突出“现实”才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式。

C. 史学研究应联系现实,史料与理论并重。

D. 要细化、深化微观研究,也要综合概括重大历史问题。

二、填空题(本大题3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每题1分,共3分。

任选3题,如全选,则取前3题评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当太白有鸟道,■(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3)______________ ?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4)______________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8题4分,第19题5分,共9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8-19题。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急和坚忍,在那些
• • • 穹蒔旳自无卮旳霆復,.在那否曜旳黑仪届附自頁,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
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
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一一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
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
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
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能找到。

一一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
的母亲。

18. “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表达独特,试作赏析。

(4分)19•结合语段,具体分析作者如何在回忆中逐步体悟母亲的苦痛。

(5分)
四、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慢慢长大,从家到学校到社会,世界变得越来越大。

于是,我们也慢慢发现,世界中的我们,变得越来越小。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

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答案】A.【解析】B项,更ge ng Q项,笑ye ;D项,髻p i如。

2. 【答案】A【解析】B项,更叠一一更迭;C项,倍受一一备受;D项,一叶彰目叶障目。

3. 【答案】D.【解析】粉墨登场:指演员化妆后登场表演;多指坏人经过一番乔装打扮爬上政治舞台。

此处修饰对象不恰当。

4•【答案】B.【解析】A 项,语序不当,应是“众志成城、砥砺奋进、” ; C 项,搭配不当,
“接收”与“冲击”不搭配; D 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提出”只需其一。

5.【答案】A.【解析】考题用的这段材料出自
2018年8月的《“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 号:奏响长江与运河的活力交响》。

题目考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侧重在语 言表达的简明、连贯。

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句间的联系。

第一句总写长江运河,接下来的 就是分写,所以的顺序就可确认是正确的。

而尾句又是总写,这样答案就是 A 。

6•【答案】C 【解析】这道题C 项用到的修辞手法是拟人, 诗句见唐无名氏的 《杂诗》。

A 项, 诗句见唐赵嘏的《长安晚秋》;B 项,诗句见宋贺铸的《病后登快哉亭》 ;D 项,诗句见宋 苏轼的《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第一首。

将修辞知识与古典诗词的阅读积累结合起来考査, 是浙江学考较青睐的题型。

Co 【解析】“句读”泛指文字的诵读,并非指“末尾停顿”。

Co 【解析】“手”,名词作状语;其余的均是名词作动词。

而是“歌咏” ;D 项,“只有您会考虑这么做”,应是“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10. 【答案】Do 【解析】这道诗歌鉴赏题考査的是对白居易《琵琶行》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
和分析侧重于思想内容的评价。

D 项里说“春花秋月的美景让诗人暂时忘却痛苦, 自斟自饮 中独得其乐”,其中“忘却痛苦” “独得其乐”的说法不对,
春花秋月美景反衬了作者内心
的苦闷。

所以选D
11. 【答案】B.【解析】期:注定。

12•【答案】D 。

【解析】与例句一样,都做“代词” 。

A 项,助词;B 项,助词,取独;C 项, 动词,“得到”。

13. 【答案】B.【解析】“凸显兰亭集会的盛大”说法不正确。

14. 【答案】Do 【解析】选文对话部分,并未体现“老奸巨猾”特点,体现的是周朴园小心
谨慎的特点。

15. 【答案】B.【解析】不属于“后果” °
16. 【答案】Co
17•【答案】(1)可以横绝峨眉巅
(2) —尊还酹江月(3)晓来谁染霜林醉 (4)吾尝跋而
望矣
18.【答案】“在那……在那……句式相同, “……白天……黑夜……黑夜……白天”回环往
复,传达出“那些漫长的时间”单调重复,也更能凸显母亲痛苦和惊恐的绵绵不尽; 用“空落”突岀内心的茫然,不安,用“不眠”突出内心的担忧、焦虑,写出了母亲悲苦的情状。

19. 【答案】回忆母亲送“我”出门的细节, “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自我安慰中的无奈; “我才有余暇设想”母亲独自在家的痛苦与煎熬;
“我可以断定”母亲曾有过作最坏打算的绝望;
最后代人母亲心理,“她想"为儿子死也行,但即便如此,也还放心不下。

从回忆具体情境到用心揣摩母亲情感,一步步接近母亲的内心,直到化而为“她”
,真正体
悟到“最苦的母亲”伟大无私的爱。

20. 【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不少于 600字。

【解析】两句话包含着“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第一句意思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的 活动空间、视野随着变大;第二句则从相反面说,但我们对社会、世界认识越来越多时,会 发现个体的力駅实在太有限, 于是认识到自己其实很渺小。

这就是人对自身和环境认识的不
断变化历程。

两句还包含有“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人”与“环境、社会”的关系, 人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的关系。

7.【答案】 8.【答案】
9•【答案】A 。

【解析】 B 项,“检讨”应为“收敛、积蓄”; C 项,“歌”不是“赞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