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201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真题2010年
(总分:100.00,做题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 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遍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卷的选择题栏内。
(总题数:15,分数:30.00)
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分数:2.00)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解析:[解析] 廖世承教授于1924年编撰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学科最早的教科书。
2.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新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
(分数:2.00)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最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解析:[解析]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所以本题选B。
3.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分数:2.00)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用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解析:[解析] 所谓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主体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在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
有意义接受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A项就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B项学生用谐音法记忆单词属于机械接受学习。
C项和D项则属于发现学习,所以本题选A。
4.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分数:2.00)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解析:[解析] A项表述错误,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智商的高低,还与惰商的发展(程度)有关,不同个体间智力也有质与量的差异。
所以本题选A。
5.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问形成稳定的联系。
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
(分数:2.00)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鲁纳
D.加涅
解析:[解析] 题干所述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
行为主义把学习看做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S—R),是尝试一错误的过程(试误)。
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斯金纳。
所以本题选B。
6.“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
(分数:2.00)
A.外部强化
B.自我强化
C.替代强化√
D.积极强化
解析:[解析] “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替代性强化。
替代性强化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
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7.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分数:2.00)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解析:[解析]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先后顺序和高低层次之分。
当前一个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直到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
马斯洛在前期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在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之间增加了求知和理解的需要与审美的需要。
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称为缺失性需要。
因为它们多在缺乏的情境下产生。
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在追求个人存在价值过程中产生的,是高级需要,称为成长性需要。
8.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分数:2.00)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解析:[解析] 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一种学习迁移理论,认为迁移要经过一个“形式训练”的过程才能产生。
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而得到训练的官能又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即一种官能改进了,其他所有官能也会在无形中得以加强,如记忆官能增强以后,可以更好地学会和记住各种东西。
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是会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而只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而达到的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他的知识学习,会终身受用。
因此,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学习过程。
9.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则的学习,属于
(分数:2.00)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组合学习
解析:[解析] 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命题,即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总括性观念。
上位学习是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学习例证规则,首先要学习一些具体的例证,所以例证规则的学习属于上位学习。
10.“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
(分数:2.00)
A.初期
B.中期√
C.后期
D.各阶段都可能
解析:[解析] “高原现象”是指技能学习过程中经过初期的努力学习,技能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技能水平长时间提高缓慢甚至停滞或下降的现象。
“高原现象”一般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中期。
所以本题选B。
1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分数:2.00)
A.复述策略
B.精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监控策略
解析:[解析]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组织策略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数学学习中的示意图就是一些小的单元,所以本题选C。
12.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份是
(分数:2.00)
A.直觉思维
B.聚合思维
C.逻辑思维
D.发散思维√
解析:[解析]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
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刨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所以本题选D。
13.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在、
(分数:2.00)
A.初二年级√
B.初三年级
C.高一年级
D.高二年级
解析:[解析]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
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自觉性。
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14.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
(分数:2.00)
A.诊断问题
B.克服障碍
C.行为矫正
D.寻求发展√
解析:[解析]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二是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分别作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的心理辅导分别称为调适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
所以本题选D。
15.在教学设计时,下列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
(分数:2.00)
A.确定学生原有基础
B.分析使能目标
C.分析支持性条件
D.分析学习结果√
解析:[解析]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分析教学任务时不分析学习结果。
学习结果属于教学评价要分析的内容,所以本题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填空题栏内。
(总题数:20,分数:20.00)
16.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和 1 作用。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预测)
解析:[解析]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可以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7.在科学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著作中,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测量》和 1 三大问题。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学习心理》)
解析:[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于1911—1913年相继出版,1914年作者将原来的三卷缩编为一卷。
这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着重探讨了“人的本性”“个性差异与测量”和“学习心理”三大问题。
18.加涅根据学习结果,提出的学习类型有:言语信息学习、心智技能学习、动作技能学习、认知策略学习和 1 。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态度学习)
解析:
19.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认为学习中当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词清楚地表达新概念的主要特征时,该学生已在其头脑中建立起了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 1 联系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实质性)
解析:[解析] 奥苏伯尔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
所谓实质性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
一旦新旧知识建立这种实质性联系,学习者就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
20.通常,动机可引起个体的行为。
这是动机的 1 功能之表现。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激活(启动))
解析:[解析] 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向着某一目标进行的。
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可以激发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
2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者的心向和定势。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原有认知结构)
解析:[解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原有认知结构、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者的心向和定势。
22.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来感知事物,这种直观形式属于 1 直观。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模象)
解析:[解析] 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拟,包括图片、图表、简笔画、模型、投影、录音、Flash 等。
模像直观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别是现代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人们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23.从迁移的性质和发生的方向看,倒摄抑制属于 1 迁移。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逆向负)
解析:
24.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 1 策略。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资源管理)
解析:[解析] 麦基奇等人对学习策略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25.“我们能熟练地操作该知识,但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它”,这讲的是 1 知识。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程序性)
解析:[解析]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我们可以熟练地操作它,但是有时候却未必能说出来。
26.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途径)是 1 。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练习)
解析:[解析]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而掌握动作技能的过程,一般经历着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动作协调和完善化阶段。
27.在学习策略的分类中,记忆术属于 1 策略。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复述)
解析:[解析]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的学习策略。
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如人名、外语单词等,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长期保持。
28.根据问题的清晰性分类,研究性学习中涉及的问题多属于 1 问题。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结构不良)
解析:
29.根据创造性和智力的关系,一个高智力者,其创造性 1 。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可能高也可能低)
解析:[解析] 创造性与智力有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
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袁述如下:(1)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力;(2)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力;(3)高创造力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4)低创造力,智商水平可高可低。
这表明:第一,创造性与智力的发展并不同步,其主要原因是创造性包含了智力测验未涉及的智慧品质,如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第二,超过一般水平的智力是实现创造性潜力所必需的,但是超过了这个临界水平,智力同创造性的相关就几乎等于零。
30.态度通常由认知、情感和 1 构成。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行为倾向)
解析:[解析] 态度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待一定的人、事物或观念的一种心理倾向或一种心理的准备状态。
它是由以下三种因素构成的:(1)认知因素;(2)感情因素;(3)行为倾向因素。
态度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的认知、感情和行为倾向三种因素的有机整体。
31.据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学校中的课外兴趣小组属于 1 群体。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非正式)
解析:[解析]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这种群体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条文规范,因而,往往不具有固定的形式。
学校的课外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
32.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等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变化的力量统称为群体 1 。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动力)
解析:
33.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当学生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应使其动机强度控制在1 水平。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中等偏低)
解析:[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34.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的 1 能力是其教学能力的核心。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教学监控)
解析:[解析]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为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他教学行业的调节中枢。
3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重视和关注课堂的气氛是否活跃,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对学生个体的表现关注较少。
据此该教师现在主要处在成长阶段中的关注 1 阶段。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情境)
解析:[解析]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在关注情境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很少。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简答题栏内。
(总题数:5,分数:30.00)
36.简述帮助学生建构积极自我意识的措施。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2分) ②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2分) 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能力(2分))
解析:
37.简述迁在学校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2分) ②是各类学习的关键环节(2分) ③对学与教具有重要作用(2分))
解析:
38.简述错误观念的主要性质特点。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广泛性②自发性 3分③顽固性④隐蔽性 3分)
解析:
3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分) ②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分) ③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2分))
解析:
40.简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3分③根据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多提供练习、应用的机会 3分)
解析: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卷的论述题栏内。
(总题数:2,分数:20.00)
41.联系实际谈谈影响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态度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品德是指个体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有:(1)认知失调态度的认知因素可以分成若干个基本元素。
个体总是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达到新的认知协调。
因此,认知失调便成为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认知失调主要来源于四种情况:第一,逻辑上不一致。
第二,与社会风气不一致。
周围的人都在学雷锋、做好事,自己却只关心个人利益。
第三,个人的一贯行为倾向与其特殊的行为不一致。
如一向待人和气的学生偶然对人发脾气。
第四,新出现的事物与个人的旧经验不一致。
由于个人经常遭遇上述四种不一致,因而经常会出现认知失调,有可能使态度发生改变。
但认知失调仅仅为态度改变提供了条件,它不一定必然导致态度改变。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及时抓住认知失调的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学生态度转变。
(2)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对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实施道德教育时,不应只注意道德教育的形式,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切身体验,晓之以理。
)
解析:
42.试述在教育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数: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探究中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变“掌握知识为主”为“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发展”。
其次,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不应该占有整个课堂,而应把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为主,使学生摆脱学习的被动性,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新型关系,并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再次,就是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实践是知识的来源,没有实践的知识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行是知之始”,多提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空间,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挖掘潜力,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体会到学习的轻松和愉悦,并以更加投入的身心去迎接新的生活。
(2)教师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良好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观因素,而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为学生提供了基本保障。
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和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形成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可以轻松自由地参加到活动中来,在师生真诚平等的对话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将知识变为一股股溪流融入心田。
在课堂交流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和利用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好地互动起来。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激发并保护学生发表见解的欲望,尽量肯定他们为此做出的努力,尊重和采纳学生合理的想法。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无视纪律散漫无序,更不是让教师撒手不管,袖手旁观。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真正站在学生角度上,从引导的目的出发,指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要突出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
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参与学习,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结合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