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最全)word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最全)word资料
关于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
环境保护的通知
苏震发[2003]14号
各市地震局(办)、公安局、规划局;吴中区、苏州工业园区公安分局、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40号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地震监测工作的实际,依法加强对全市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
目前,我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数字化地震遥测台网和主要地震前兆监测台网共有11个台(站)、中心(见附件)。
监测台(站)分布在各市、吴中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大部分利用数字化遥测技术,24小时不间断采集地震及前兆信息,这是地震分析预报的基础资料,是做好我市地震监测的重要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保护和发展我市经济建设的成果,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各地地震部门、公安部门、规划部门应按《条例》规定各司其职,依法确保对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实施有效保护,防止人为破坏。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环境造成妨害。
各市地震局(办)要对本地的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现状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发现有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
各监测台(站)应设立由当地地震部门、公安部门、规划部门联合制作的保护标识牌,切实做好地震监测设施及其观测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我市的地震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苏州市地震局
苏州市公安局
苏州市规划局
二○○三年四月十六日
附件:
苏州市地震监测台(站)一览表
实验十三 激光束横模特性的观测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激光器的横向光场(横模)分布特性; 2.了解激光器的横向光场(横模)的传输特性; 3.了解CCD 图象采集的工作原理。
二、 实验原理
1. 激光束的模式
由光学谐振腔理论可以知道,光腔模式可以分解为纵模和横模。
它们分别代表光腔模式的纵向(腔轴方向)和横向(垂直腔轴方向)光场分布。
用符号TEM mn 标志不同横模的光场分布。
稳定腔的输出频率特性为:
()⎥⎦⎤⎢⎣⎡+++=-211
cos 112g g n m q L c mnq πην (方形镜) ()⎥⎦
⎤⎢⎣⎡+++=
-211cos 1212g g n m q L c mnq πην (圆形镜)
其中: 111R L g -
=,2
21R L
g -=为腔参数;L 为谐振腔的腔长;R 1、R 2为两个球面反射镜的曲率半径;m 和n 为横模序数(对于方形镜和圆形镜的定义不同);q 为纵模序数;η为激光工作介质的折射率。
激光不同的横模有不同的光强分布,见图1。
图13-1 左图为方形镜一些低阶模式的光强图样;
右图为圆形镜一些低阶模式的光强图样。
对应不同的光斑图样,可用探测器直接测量光强的空间分布来分析横模结
构。
2.激光束的发散角和衍射倍率因子
激光的方向性是描述输出激光光束质量的重要指标。
激光的空间相干性和它的方向性(用光束发散角衡量)是紧密相关的。
激光方向性越好,它的空间相干性就越高。
不同类型激光器的方向性相差很大,这与工作介质的类型和均匀性、光腔类型、腔长、激励方式以及激光器的工作状态有关。
由激光原理可知,一般稳定球面腔都可以找到与其唯一对应的等价共焦腔。
稳定腔的光场为高斯光束。
高斯光束沿z 轴是一个变曲率中心和曲率半径的球面
波,其光束特性如图13-2所示。
在束腰和无穷远处的波阵面是平面,曲率半径无限大;在f z ±=
(λ
π0
W f =为共焦参量), 曲率半径有最小值f R f 2=;光
斑尺寸W(z)
图13-2.高斯光束的特征
随坐标z 按双曲线规律变化:()122
2
02=-f
z W z W ,其中z=0处的W(0)最小,称为束腰,记为W 0;()π
λ
πλθf W z z W z 2
22lim 00===∞→为共焦腔基模远场发散角(相应高阶横模的远场发散角0)(1)(2θθ+=
n m n m (方镜)、01
2θθ++=n m m n (圆镜)).该发散角(全角)定义为双曲线的两根渐近线之间的夹角(见图2).该角度的大小随不同的激光腔及腔参数而不同,用于描述激光束的方向性,θ越大则激光的方向性越差. 目前国际上普遍将光束衍射倍率因子M 2作为衡量激光光束空域质量的参量.其 定义为:
02θθW W M mn mn ==
径与远场发散角的乘积基模高斯光束的腰斑半远场发散角的乘积
实际光束的腰斑半径与,
其中,πλ
θ200=
W , ()
πλ
θ21)(2)()(+=n m W n m n m (方镜), ()
πλ
θ212++=n m W mn mn
(圆镜). 由以上论述可知,基模高斯光束具有最小的M 2值(M 2
=1),其光腰半径和发散角也最小,达到衍射极限高阶、多模高斯光束或其他非理想光束(如波前畸
变)的M 2值均大于1. M 2值可以表征实际光束偏离衍射极限的程度,因此被称为
衍射倍率因子. M2值越大,光束衍射发散越快。
3. 线阵CCD的测量原理
电荷耦合器件(CCD)是一种可以电扫描的光电二极管列阵,有“面阵”和“线阵”之分,二者都需用光学成像系统将景物图象成在CCD的象敏面上,象敏面将照在每一象敏元上的图象照度信号转变为少数载流子数密度信号存储于象敏单元(MOS电容势阱)中. 然后再转移到CCD的移位寄存器(转移电极下的势阱)中,在驱动脉冲的作用下顺序地移出器件,成为视频信号。
LM601线阵CCD光强仪的结构图见图13-3 LM601线阵CCD的象敏元为2592个, 象敏元尺寸11×11μm.在对物体尺寸的测量中,采用高位数和小尺寸象敏元的线阵CCD,将获得很高的测量精度,见图13-4采用机械扫描方法,用线阵CCD也可以得到二维图象的视频信号.
三、实验装置
1.可调谐的外腔式多模激光器。
2.线阵CCD(型号:LM601)+数据采集卡+计算机。
3.精密调谐升降台。
4.激光反射镜4块。
5.中性滤光片(衰减片)若干。
四、实验步骤
1.按以下光路图搭建实验装置:
L a s e r
C C D
1m
F i l t e r
M 1
M 2
M 3
M 4
1
2
图5. 实验装置示意图
反射镜M3和M4间距为1米,构成光路延长器.反射镜M1和M2构成换向器,用以改变进入延长器的入射角.线阵CCD 水平置于精密调谐升降台上.整个系统调整为同一高度.滤光片将保证CCD 不被饱和.计算机记录实时光强信号. 2. 观测激光横模模式:
将CCD 置于位置2,调整激光束进入CCD,并使最强处无饱和.然后将CCD 升降到光斑的下(上)沿,开始逐步向上(向下)扫描整个光斑尺寸,每隔一定间隔记录一条水平方向的光强分布曲线(至少要有10条曲线),最后合成为该模式的三维光强分布图,见图13-6改变激光横模模式后,重复上述步骤进行测量(至少观
测三种以上横模模式). 图13-6
3. 测量远场发散角:
首先调整位置1和2之间的光程大于8米(4次往返),分别用CCD 在位置1(z1)和位置2(z2)处测量出光斑半径W(z1)和W(z2),利用公式()()[]1
2122z z z W z W --=θ可以估算出该模式的远场发散角。
4. 估算光束的衍射倍率因子M 2:
选择基模输出,用步骤3测出θ0,根据给定腔长L 和腔镜曲率半径R 1和R 2,计算出束腰W 0,然后,由位置2处的光斑尺寸W(z2)和远场发散角θ的乘积比基模的W 0和θ0的乘积,即可估算出M 2值.并将估算值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数据中心通信设施标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等级介绍
一级数据中心:基本需求
一级数据中心易受到一些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影响而中断。
它有计算机配电和冷却系统,但可能没有活地板、UPS或发电机。
如果没有UPS或发电机,那只能满足基本需求,没有冗余,且存在许多单点故障。
在进行维护时,系统停止运行。
紧急情况时可能发生中断。
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将引起数据中心运行中断。
系统构成:N
二级数据中心:冗余结构
有冗余结构的二级数据中心与一级数据中心相比不易受有意识或无意识行为的影响而发生中断。
二级数据中心有活地板、UPS或发电机,但各系统仅仅是(N+1)冗余配置,管线为单一回路。
重要线路或超出冗余部分的设备故障或维护时系统仍需中断。
系统构成:N+1
三级数据中心:同时维持
三级数据中心允许任何有计划行为,而且不会以任何方式影响计算机的运行。
有计划的行为包括维护、更换、增加、切除和测试设备、元件或系统。
例如对于大型数据中心使用的冷却水系统,应采用两套独立的系统。
当对一条线路进行维护或测试时,另一条线路需要有足够的容量满足负荷需要。
误操作或设备故障仍有可能引起系统中断。
当商务证明增加保护功能是值得的时候,三级可升级到四级。
系统构成:N+2
四级数据中心:容错结构
四级数据中心允许对重要负荷进行任何有计划(不会中断系统)的操作。
容错功能至少能够顶住一次最严重的意外事故。
供配电方面要求有两套独立的UPS系统,每套为N+1冗余。
根据消防和电气安全规范的要求,需要有一个很明显的切断装置。
四级数据中心需要所有的计算机硬件有双路电源。
系统构成:2(N+1)
一级数据中心供电系统UPS+Gen Set(1ATS)图示:
二级数据中心Redundant UPS + Gen Sets图示:
三级数据中心System+ System-(2N)UPS+Gen Sets图示:
四级数据中心System+ System-2(N+1)UPS+Gen Sets图示:
城市各种服务设施半径
城市各种服务设施半径
居住区教育设施的服务半径:
1、幼托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300m;小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学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1986]。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800-1000m;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400-500m;
居住组团公共服务设施半径不大于150-200m。
居住商业中心的服务半径:
居住区商业中心步行半径不大于500 m;
小区、商业点半径不大于300 m。
中小型超市:
按照5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1处,在大型综合超市的服务半径内,原则上不再另行设置。
(商业网点规划)
农贸市场(农贸超市)
按照服务半径不大于1000米,服务人口1-2万人设一处,占地面积按480平方米/千人(服务人口)的标准配置。
(商业网点规划)
居住社区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一般服务半径不超过500m.
门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一般3-5万人设一处,社医院的居住区不再设独立门诊
社区卫生服务站,
原则上按服务人口0.5—1万人
按服务半径不超过1000m设置1处。
(日照总体规划)
公园、绿地
保证居民出行1000m半径内有一处综合性公园,在300m-500m半径内有一处小游园。
(日照总体规划)
城市低压(变)配变站的服务半径:
1、供电半径一般不超过400m[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1993]。
2、市区供电半径一般为250m,繁华地区为150m。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
3、变电室负荷半径不应大于250m,尽可能设于其他建筑内。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4、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5~10km;110kV/35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15~30km;220kV/110kV~10kV变电所的服务半径50~100km。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燃气调压站的服务半径:
1、中低调压站负荷服务半径500m。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km;调压站的供气半径以0.5km为宜,供气区域狭长,可考虑适当加大供气半径。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垃圾转运站和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
1、垃圾转运站的服务面积是0.7~1.0km2,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应大于70m。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人力收集的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0.5km,机动车收集小型转运站,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0km;垃圾运输距离超过20km时,应设置大、中型转运站。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规范1991]
3、小型转运站每0.7~1km2设置一座,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km2设置一座。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1989] 小型的服务半径500m。
城市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
1、主要繁华街道公共厕所之间的距离宜为300~500m,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宜小于300m,一般街道公厕之间的距离约750~1000m为宜;居民区的公共厕所服务范围: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150m,新建居民区为300~500m。
[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1987]
2、流动人口高度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为300~500m。
一般街道间距不大于800m。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1989]
3、每1000~1500户设一处;宜设于人流集中处。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机动车停车场库的服务半径:
1、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50m。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
2、在市中心地区不应大于200m;一般地区不应大于300m;自行车公共停车场的服务半径宜为50~100m,并不得大于200m。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城市加油站的服务半径:
1、城市公共加油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km。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1995]
城市消防站的服务面积:
1、普通消防站一般不应大于7km2;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仍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15km2。
特勤消防站兼有辖区消防任务的,其辖区面积同普通消防站。
[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2020] 半径是1.4~1.8km。
城市热源的供热服务半径:
1、输送蒸气的距离为一般为0.5~1.5km,不超过3.5~4.0km;送热水的距离为
4~5km,特殊情况可到10~12km。
热电厂的输送距离一般为3~4km 。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
邮政服务网点的服务半径:
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5km;城市人口密度大于2.0~2.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51~0.6km;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5~2.0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61~0.7km;城市人口密度大于1.0~1.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71~0.8km;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5~1.0万人/km2,服务半径为0.8~1.0km;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1~0.5万人/km2,服务半径为1.01~2.0km;城市人口密度大于0.05~0.1万人/km2,服务半径为2.01~3.0km;[城市工程系统规划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