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把握主要论点,梳理论证思路。

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分析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鱼我所欲也》的大体内容。

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理解一下课文,把一些文言现象分类梳理一下。

(出示课件44)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出示课件45)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

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味的。

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

教师追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回顾全文,如何理解孟子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出示课件46)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

教师补充: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义”这一道德范畴由于历代仁人志士的继承和发扬光大,早已超越了儒家的思想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3.本文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出示课件47)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中,我们虽不致牺牲生命,但“舍生取义”并非离我们而去。

“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也不仅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益。

这种意义上的舍生取义,虽不像先前的义士、烈士那般气壮山河,但却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只有平时肯为公益放弃个人利益,在关键时刻才会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

4.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出示课件48)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预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集体利益或国家利益,我们应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5.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出示课件49)
(学生讨论,分析回答。


学生1:文天祥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学生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二)字词句归纳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

1.通假字(出示课件50)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

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51)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动词,表示答应的词。

一豆羹古义: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类植物。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好处;今义:增加。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
中空的响器。

3.一词多义(出示课件52、53)
4.词类活用(出示课件54)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名词,恩惠。

在这里用作动词,感恩、感激。

5.文言句式(出示课件55)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句,应为“(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课堂小结
1.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

(出示课件56)
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2.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7)
(师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


预设1:做人不应该苟且偷生,假如要背信弃义地过完长久的一生,那还不
如舍弃生命的长久,选择道义,光明正大地、充实地度过短暂的一生。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道义,为了求生而不择手段,那这种人就算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

预设2:人格、价值、权势三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关系。

我们无论处在什么阶层,有什么地位,都要有羞恶之心,都要坚守做人的尊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3.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

预设1:议论严密,层层深入。

(出示课件58)
文章围绕“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从正面论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从反面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从而再次重申文章的论点。

结构严谨,层层深入。

预设2:善用比喻、正反对比论证。

(出示课件59)
文章开篇以“鱼”和“熊掌”设喻,引出中心论点;第2段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比喻守义不辱,形象生动。

第1段通过正反对比阐述了“义”重于“生”的道理,从反面假设推理,又从正面用事实说明人能不贪生,不避患;第2段举例论证,以正反两个事例进行对比,说明人们对待利欲引诱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为追逐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4.板书设计。

(出示课件60)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61-72)
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要求学生巩固。

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
1.孟子的名言。

(出示课件73)
2.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

(出示课件74、75)
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7)
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明,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学习这种方法,写一段话,说明一个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