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测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2008年5月18日,地震发生后的第六天,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四川省绵竹县遵道镇援建的第一所“抗震希望小学”在四川省绵竹市遵道镇落成。
该学校的落成体现的教育方针是( ) A .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 . “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 . “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
D .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2.对下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原子弹关键技术突破进度表
A . 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
B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为国防科技事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 . 这是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3.《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
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主要是因为他( )
A . 使人类实现了“丰衣足食”的梦想
B . 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 . 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 . 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1952年至1956年4年间,北大提出的科研项目有100项,1956年至1957年有400项。
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 406项。
材料说明( )
A . “双百”方针推动科技发展
B . 科技领域出现“大跃进”
C.社会主义制度凸显优越性D. “向科学进军”热潮初显成效
5.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 “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大学数量不断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加合理。
与高等教育出现这一繁荣景象无关的是()
A.正确的教育方针B.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C.基本实现双基目标D.经济迅速发展
7.《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
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这种关于“文革”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B. “文革”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的观点值得推敲
C. “文革”时期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 “文革”时期出现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大普及
8.导致图中曲线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①《义务教育法》的颁布①“希望工程”的启动
①“211工程”计划的实施①国家教育投入的加大
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
9.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力量办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观察下图,图中景象的出现最早应不早于()
A. 20世纪60年代B. 20世纪70年代C. 20世纪80年代D. 21世纪初
10.“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
”出现这一情景的前提是()
A.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1.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在讨论赫鲁晓夫下台后的苏联局势时,得知一突发消息。
为此,美国方面称“这一天是整个自由世界最黑暗和最悲哀的一天”,同时表示了美国保卫自己和盟国的强大力量和无比决心。
这一“突发消息”是()
A.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B.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C.欧洲共同体宣告成立D.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12.新中国成立后,确定的科技发展的重点有()
A.载人航天技术B.人类基因工程C.原子能D.探月工程
13.1956年,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在政治上已经站在工人阶级方面……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和学生变为工人,每年都有大批的工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变为职员和知识分子,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学生、工人和职员变为士兵……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
A.中国阶级差别已经不复存在B. “双百”方针执行效果明显C.知识分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D.知识分子阶层正走向消失
14.1972年,大多数高校又开始恢复招生,但明确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不招收应届毕业生,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该规定()
A.简化了高校招生手续B.加快了高校招生步伐C.有利于选拔合格人才D.不利于教育正常发展
15.“双百”方针是指( )
A.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B.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建1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C.在全国重点帮助100个特困生,建100所希望学校
D.文艺上“百花齐放”,科技上“百家争鸣”
16.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20世纪70年代,“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B.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C. “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D.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17.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18.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主要经过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
其中对应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战略是()
A.科技为政治服务的战略B.以“大科技”发展为主的战略C.调整和重建中发展阶段D.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战略
19.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读下图,同年我国在科教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A.高考制度的恢复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D.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0.1961年8月,北方昆曲剧院公演《李慧娘》,受到首都文艺界的广泛赞誉;1963年5月《文汇报》发表文章,公开批判《李慧娘》。
“文化大革命”期间,北方昆曲剧院被解散;1979年4月,北方昆曲剧院恢复建制,《李慧娘》一剧恢复上演。
上述状况揭示的本质问题是()
A.文艺发展受到政治运动的左右B.该剧剧本存在严重的问题C. “双百”方针贯彻的曲折D.党的文艺指导方针不断变化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 ——江泽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调整?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新特点?为此,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新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绩是什么?(举一例即可)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85年中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休制改革的决定》,《决定》要求: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发展基拙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根据材料,概括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3.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中小学生守则(2004年修订)》
材料二(1)爱党爱国爱人民。
了解党史国情,珍视国家荣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2)好学多问肯钻研。
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表见解,乐于科学探索,养成阅读习惯。
(3)勤劳笃行乐奉献。
自己事自己做,主动分担家务,参与劳动实践,热心志愿服务。
(4)明礼守法讲美德。
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
(5)孝亲尊师善待人。
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
(6)诚实守信有担当。
保持言行一致,不说谎不作弊,借东西及时还,做到知错就改。
(7)自强自律健身心。
坚持锻炼身体,乐观开朗向上,不吸烟不喝酒,文明绿色上网。
(8)珍爱生命保安全。
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
(9)勤俭节约护家园。
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
——《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2015新修订《中学生守则》的一个特点,并分析原因。
24.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
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
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
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它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
材料二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四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同时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
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
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得出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原因。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2)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材料二所反映的各领域取得的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就各一项(包括时间、事件和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科技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提纲。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希望工程”的启动,体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2.【答案】A
【解析】表格内容显示了原子爆炸的历程,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国防力量,提高了国际地位,故A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袁隆平培育成功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从1958年8月1日开始算起,只用了40天时间,科研成果达到了3 406项”可以得出极短时间成果过多,是一种“左”倾的表现,说明科技领域受到了“大跃进”的影响,故B项正确。
5.【答案】D
【解析】分析各选项,A项较容易排除;B项1956年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的方针,与本题四个精神无直接关联;C项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与前两个精神无关,本题选D项,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A 项是政府因素,B 项是环境因素,D 项是物质因素,C 项出现于 20 世纪末,与题意不符。
7.【答案】D
【解析】根据年鉴的时间可知出版于1981年之后,数据造假的可能性很低,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文革”时期教育得到发展,并不代表是“文革“的作用,“文革”时期和“文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生人数的增加,是数量上的增长,不能体现质量的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1976年全国中学加速度发展可知是“文革”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的结果,故D 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211工程”计划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设置的,不是文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含①的选项,选B项。
9.【答案】C
【解析】1989年,共青团中央推出了“希望工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希望小学的出现应不早于1989年。
10.【答案】A
【解析】本题以特定历史事件作为命题切入点,旨在考查对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再认再现能力。
题干中,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B、C、D三项在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A项。
11.【答案】A
【解析】赫鲁晓夫下台的时间是1964年10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也是在1964年10月,当时中美并未建交,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态度,故A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1956年,我国组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
A、B、D三项都是改革开放后才作为科技发展重点的。
13.【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知识分子绝大部分站在工人阶级方面,说明知识分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故C 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该情况发生在1972年,正处于文革时期,虽然简化了高校招生手续,但是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故A项错误;1972年的高校恢复招生并没有加快高校招生步伐,故B项错误;该办法的实施不利于选拔合格人才,故C项错误;高校采取的这种招生办法不利于教育的正常发展,故D项正确。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含义。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16.【答案】C
【解析】A项正确,应该是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符合题目要求;B项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C项“神舟5号”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开始”一词表述错误;D项袁隆平选育出的杂交水稻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说法都正确。
17.【答案】D
【解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主张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各阶级各阶层提出的不同的治国主张。
故应选D。
18.【答案】D
【解析】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所以选D项。
19.【答案】C
【解析】高考制度的恢复是在1977年,与材料时间“1983年”不符,故A项错误;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是在1978年,故B项错误;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是在1983年,与材料时间相符,故C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是在1995年,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从材料看,该剧经历了好评——批判——恢复上演的曲折经历,在这一曲折过程中,因为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影响而遭受批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事业拨乱反正,一切又重回正轨。
21.【答案】(1)重点:发展“两弹一星”。
原因:当时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也在20世纪60年代破裂,美苏敌视中国,严重威胁我国安全。
发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安全。
(2)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原因:从国内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科技现代化成为首要任务;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美、中、苏关系缓和,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激烈。
(3)新特点:高科技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全球化进程加快。
战略决策:“科教兴国”。
成绩:“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发展“两弹一星”,从当时的国际背景认识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
第(2)问,据材料二可知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解放生产力”“有利于经济发展”,调整的原因可从国内和国际大环境两方面回答。
第(3)问,阅读材料三回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战略决策的调整和成绩。
22.【答案】特点:教育权力下放;建立多层次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解析】根据材料三“有系统地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可以进行概括出教育权力逐步下放;“把发展基拙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9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可以概括出建立多层次与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可以看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答案】特点: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主要突出时代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规律性,遵循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语言特点;兼顾操作性,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
(任意一点即可)
原因: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多元思潮的交织交融;根据学生成长规律,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提出与时代同步的新守则;2004年守则有些内容比较宏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具体操作中,有些要求难以落到实处。
(答出3点能够论证特点的原因即可,角度不限)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据材料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材料二“爱党爱国爱人民”可以得知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继承和发展;据材料二中“乐于科学探索”“明礼守法”等可得出体现时代性;据材料二中“爱集体助同学”“自强自律健身心”等得出符合中小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特点去分析原因即可。
24.【答案】(1)英、法、德、美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国家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和奉献精神,科技创新,刻苦钻研、不畏艰难。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中可以看出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从材料“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中可以得出科学的作用。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载人航天工程”“‘嫦娥’绕月探测工程”“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世界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国家”“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
从材料“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等内容可概括出答案。
25.【答案】(1)明清(或16世纪)以前,中国科技居世界领先地位。
(2)核技术领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跨入核大国行列,增强了我国国防能力;航天技术领域:2003年“神舟5号”载人航天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和运载火箭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农业科技领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杂交水稻成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3)科技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改变人类生活;科技发展冲击了传统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科技发展拓展了人类对宇宙与自然的认识;等等。
【解析】第(1)问结合图表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在数量和百分比等各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即可。
第(3)问要注意“科技的力量”的主题,即要突出科技对生产、生活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