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网课件——第三章 第七节接触网平面设计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站场上支柱布置应考虑各个站场的特点 支柱设置要尽可能地照顾站场的远期发展,如果将来股道增多,
则近期设立的支柱应考虑远期可资利用。对于远期铺设或预留的股 道,如果土石方工程已做好,则软横跨支柱的容量及侧面限界,一般 均应考虑预留。对于股道延长部分,当设立近期支柱时,以对今后整 个支柱布置不产生影响为原则。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设计程序
依据资料:站场平面图;站场范围内的桥梁、涵洞和隧道等图表。
接触网平面设计的步骤:
1. 放图工作 2. 布置支柱 3. 划分锚段 4. 确定接触线拉出值 5. 确定电分段、电分相及隔离开关的位置 6. 确定支柱类型 7. 选择基础及横卧板类型 8. 确定软(硬)横跨结点类型及支持结构 9. 进行校验及校核 10. 工程数量统计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1)选择硬横跨或软横跨
尽量不用双线路腕臂柱。硬横跨在带电作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 但对于高速电气化线路应该首先选用硬横跨。
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 1.5︰1 ,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区等困 难地段,不宜大于 2.0︰1 。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相邻两跨之比不宜 大于 1.15︰1 ,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 1.25︰1 。
在站场上,由于两端咽喉区道岔密集,线路较多,存在有站台、地道、 天桥、跨线桥、雨棚等多种建筑,其支柱布置形式是各式各样的,但支 柱布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技术合理、节省支柱和便于信号暸望。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1)选择硬横跨或软横跨
举例:如图3-26所示。该平面图是从某实际站场的平面布置图中 取出的一部分,它完整表达了站场平面设计的各项原则、各项数据及 设备选择的情况,它是一个5股道的中间站,第3股道为正线,在第1 股道的后方还有一股货物装卸线,货物装卸线和第1股道在绝缘上都 是断开的(见图3-7-1中的16号支柱)。从第7号支柱至15、16号支 柱间为咽喉区,第14、15号支柱组成了软横跨,因为该处道岔密集, 无法单独为每组道岔设一个支柱。从第16、17号支柱以后,为站场中 心区,一般采取双组软横跨或硬横跨,直至站场另一端(上行)的咽 喉区。
于客流较大或有政治影响的特等站或一等站,尤应考虑美观因素,不能 因经济上的某些损失而破坏了整体美观条件。
靠近站房的支柱,要注意不要正对着门窗,站旁两侧的支柱,要尽量 对称布置。
基本站台或中间站台上的支柱,其边缘至站台边缘的距离应分别不小 于4m或2m。
(7)尽量减少咽喉区的支柱数量
咽喉区聚集着大量的道岔群,各个站场的情况变化不一,对于较大 的站场有时相当复杂,一般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布置方案进行比 较,在保证技术条件合理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支柱数量,选择最优或 较优方案。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主要内容: 概述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设计程序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三、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 四、隧道内的接触网平面布置 五、表格栏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8)部分特殊跨距值应缩小
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中心锚结所在跨距以及其他特殊跨距,应较一 般跨距缩减5~10m,或缩减原跨距的10%。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2. 划分锚段 划分锚段应注意下述原则: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3)尽量使用最大计算跨距
接触网支柱布置,其跨距大小应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接触 线最大风偏移值和运营经验综合考虑确定。在最大计算风速条件下, 接触线距受电弓中心轨迹的最大水平偏移值,一般不得大于450mm。 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跨距。常用标准跨距定为5的整倍数,即40、45、 50、55、60、65m数种,最大允许跨距除在个别大站及特殊情况下, 一般不超过67m,时速达200kM/h时,跨距不宜大于65m。
习题
四标题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接触网平面图的设计步骤; 2.掌握接触网站场和区间的主要设计原 则和方法; 3.了解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的一般要 求。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2)支柱布置
先从咽喉区开始设计正线上的道岔柱,道岔定位原则上应尽量采 用标准定位。其标准定位最佳位置是两接触线的交点位于两内轨距 745mm的中间位置,道岔柱与道岔理论岔心的距离见表3-11。由于受 地形条件限制,道岔柱无法按标准定位设置时,或从经济性考虑,不 能实现标准定位时,才采用非标准定位。此时,应使两接触线的交点 位于道岔导曲线两线间距为500~700mm(两内轨距935~735mm)处的 中间点的上方。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2. 划分锚段 3. 拉出值的确定 4. 咽喉区放大图 5. 其他要求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6)支柱设置要考虑站场美观 站场是客货集散地,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应注意美观;而对
第三章 接触网负载计算及设计概述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一节 气象条件及计算负载的确定 第二节 简单悬挂负载计算及安装曲线 第三节 链形悬挂负载计算及安装曲线 第四节 跨距及接触线风偏移的确定 第五节 腕臂支柱负载计算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第八节 接触网机辅设计
软横跨所跨越的股道数一般不超过八股。如股道过多,横跨距离 太大,而股道间距允许时,可在中间加设一软横跨柱,该支柱类型应 按较大一侧的容量来决定。软横跨柱允许在后侧兼挂腕臂。 在站场中心区进行支柱布置时,其跨距应尽可能接近最大允许值, 以减少支柱数量。特别是注意减少软横跨柱和钢柱等大型支柱的数量。 在支柱容量允许时宜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支柱;在装卸圆木、矿石等 作业繁忙容易发生碰毁支柱的场所,采用钢柱,并应对支柱采取必要 的防护措施;在软横跨钢柱上下锚时,可将普通钢柱容量加一级,并 打拉线后用作锚柱。
3、调整整理 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实测资料,对原设计进行必要பைடு நூலகம்的补充、修改、凋整,并最后完成全部接触网平面图的设计。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主要技术原则:
①接触网平面设计,应结合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考虑; ②接触网设计应符合铁路技术规范及电气化铁路设计规范的技术要 求; ③接触网设计中要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 ④接触网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性能,体现国家的技术政策,并尽 量采用先进技术; ⑤接触网的设计应以保证安全运营为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质量。
分类:站场、区间、桥梁、隧道建筑物的设计等几个方面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4)考虑支柱与信号机的相对位置
支柱布置时应考虑不要妨碍信号瞭望。在直线区段,支柱应设置 在进站信号机和区间信号机的显示前方,同侧接触网支柱要适当加大 其侧面限界值;在曲线区段,支柱应设置在信号机前方5m以外;单线 铁路直线区段在地形条件允许时,支柱应设置于信号机的对侧。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三个阶段:室内设计、现场勘测及调整整理。
1、室内设计 是根据站场平面图及详细线路纵断面图,初步确定支柱位 置、划分锚段长度、确定锚段关节位置与中心锚结位置以及其他相关技术 设计,同时提出现场勘测需要解决的问题。 2、现场勘测 根据第一阶段完成的设计图,进一步核对与现场的实际情 况是否相符合。因为接触网沿铁路线架设,现场会有许多建筑物的坐标与 图纸数据不符,甚至还有相当数量建筑物没有坐标位置,因此进行现场的 实际勘测是非常必要的。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概念:接触网平面设计指接触网平面图的设计,它是接触网设计中的重要 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确定接触悬挂类型;支柱的位置、类型及数量;锚段的划分及走 向;拉出值的大小及方向;支柱的侧面限界;支持装置类型及安装图号; 地质条件、基础及横卧板的设置情况;道岔群区的放大图;桥隧内的设置 及布置;回流线、吸回线、正馈线及其他附加导线的设置及架设状态;接 触线高度;供电与分段的情况;吸流变压器(或自耦变压器)、隔离开关 及避雷器等设备安装图及所在位置;接地及防护;特殊设计及工程数量统 计。
则近期设立的支柱应考虑远期可资利用。对于远期铺设或预留的股 道,如果土石方工程已做好,则软横跨支柱的容量及侧面限界,一般 均应考虑预留。对于股道延长部分,当设立近期支柱时,以对今后整 个支柱布置不产生影响为原则。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设计程序
依据资料:站场平面图;站场范围内的桥梁、涵洞和隧道等图表。
接触网平面设计的步骤:
1. 放图工作 2. 布置支柱 3. 划分锚段 4. 确定接触线拉出值 5. 确定电分段、电分相及隔离开关的位置 6. 确定支柱类型 7. 选择基础及横卧板类型 8. 确定软(硬)横跨结点类型及支持结构 9. 进行校验及校核 10. 工程数量统计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1)选择硬横跨或软横跨
尽量不用双线路腕臂柱。硬横跨在带电作业方面也会受到限制, 但对于高速电气化线路应该首先选用硬横跨。
相邻两跨距之比,不宜大于 1.5︰1 ,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区等困 难地段,不宜大于 2.0︰1 。行车速度为200kM/h路段.相邻两跨之比不宜 大于 1.15︰1 ,桥梁、隧道口、站场咽喉等困难地段不宜大于 1.25︰1 。
在站场上,由于两端咽喉区道岔密集,线路较多,存在有站台、地道、 天桥、跨线桥、雨棚等多种建筑,其支柱布置形式是各式各样的,但支 柱布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技术合理、节省支柱和便于信号暸望。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1)选择硬横跨或软横跨
举例:如图3-26所示。该平面图是从某实际站场的平面布置图中 取出的一部分,它完整表达了站场平面设计的各项原则、各项数据及 设备选择的情况,它是一个5股道的中间站,第3股道为正线,在第1 股道的后方还有一股货物装卸线,货物装卸线和第1股道在绝缘上都 是断开的(见图3-7-1中的16号支柱)。从第7号支柱至15、16号支 柱间为咽喉区,第14、15号支柱组成了软横跨,因为该处道岔密集, 无法单独为每组道岔设一个支柱。从第16、17号支柱以后,为站场中 心区,一般采取双组软横跨或硬横跨,直至站场另一端(上行)的咽 喉区。
于客流较大或有政治影响的特等站或一等站,尤应考虑美观因素,不能 因经济上的某些损失而破坏了整体美观条件。
靠近站房的支柱,要注意不要正对着门窗,站旁两侧的支柱,要尽量 对称布置。
基本站台或中间站台上的支柱,其边缘至站台边缘的距离应分别不小 于4m或2m。
(7)尽量减少咽喉区的支柱数量
咽喉区聚集着大量的道岔群,各个站场的情况变化不一,对于较大 的站场有时相当复杂,一般应提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布置方案进行比 较,在保证技术条件合理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支柱数量,选择最优或 较优方案。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主要内容: 概述 一、站场接触网平面设计程序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三、区间接触网平面布置 四、隧道内的接触网平面布置 五、表格栏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8)部分特殊跨距值应缩小
锚段关节的转换跨距、中心锚结所在跨距以及其他特殊跨距,应较一 般跨距缩减5~10m,或缩减原跨距的10%。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2. 划分锚段 划分锚段应注意下述原则: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3)尽量使用最大计算跨距
接触网支柱布置,其跨距大小应根据悬挂类型、曲线半径、接触 线最大风偏移值和运营经验综合考虑确定。在最大计算风速条件下, 接触线距受电弓中心轨迹的最大水平偏移值,一般不得大于450mm。 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跨距。常用标准跨距定为5的整倍数,即40、45、 50、55、60、65m数种,最大允许跨距除在个别大站及特殊情况下, 一般不超过67m,时速达200kM/h时,跨距不宜大于65m。
习题
四标题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接触网平面图的设计步骤; 2.掌握接触网站场和区间的主要设计原 则和方法; 3.了解隧道内接触网平面布置的一般要 求。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2)支柱布置
先从咽喉区开始设计正线上的道岔柱,道岔定位原则上应尽量采 用标准定位。其标准定位最佳位置是两接触线的交点位于两内轨距 745mm的中间位置,道岔柱与道岔理论岔心的距离见表3-11。由于受 地形条件限制,道岔柱无法按标准定位设置时,或从经济性考虑,不 能实现标准定位时,才采用非标准定位。此时,应使两接触线的交点 位于道岔导曲线两线间距为500~700mm(两内轨距935~735mm)处的 中间点的上方。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2. 划分锚段 3. 拉出值的确定 4. 咽喉区放大图 5. 其他要求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6)支柱设置要考虑站场美观 站场是客货集散地,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条件下,应注意美观;而对
第三章 接触网负载计算及设计概述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一节 气象条件及计算负载的确定 第二节 简单悬挂负载计算及安装曲线 第三节 链形悬挂负载计算及安装曲线 第四节 跨距及接触线风偏移的确定 第五节 腕臂支柱负载计算 第六节 软横跨负载计算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第八节 接触网机辅设计
软横跨所跨越的股道数一般不超过八股。如股道过多,横跨距离 太大,而股道间距允许时,可在中间加设一软横跨柱,该支柱类型应 按较大一侧的容量来决定。软横跨柱允许在后侧兼挂腕臂。 在站场中心区进行支柱布置时,其跨距应尽可能接近最大允许值, 以减少支柱数量。特别是注意减少软横跨柱和钢柱等大型支柱的数量。 在支柱容量允许时宜优先选用钢筋混凝土支柱;在装卸圆木、矿石等 作业繁忙容易发生碰毁支柱的场所,采用钢柱,并应对支柱采取必要 的防护措施;在软横跨钢柱上下锚时,可将普通钢柱容量加一级,并 打拉线后用作锚柱。
3、调整整理 在原先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实测资料,对原设计进行必要பைடு நூலகம்的补充、修改、凋整,并最后完成全部接触网平面图的设计。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主要技术原则:
①接触网平面设计,应结合近、远期发展目标,综合考虑; ②接触网设计应符合铁路技术规范及电气化铁路设计规范的技术要 求; ③接触网设计中要考虑各个专业之间的配合; ④接触网应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性能,体现国家的技术政策,并尽 量采用先进技术; ⑤接触网的设计应以保证安全运营为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质量。
分类:站场、区间、桥梁、隧道建筑物的设计等几个方面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Edited by Foxit PDF Editor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二、站场平面设计技术要求
1. 一般技术原则
(4)考虑支柱与信号机的相对位置
支柱布置时应考虑不要妨碍信号瞭望。在直线区段,支柱应设置 在进站信号机和区间信号机的显示前方,同侧接触网支柱要适当加大 其侧面限界值;在曲线区段,支柱应设置在信号机前方5m以外;单线 铁路直线区段在地形条件允许时,支柱应设置于信号机的对侧。
Copyright (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 2004 - 2007 For Evaluation Only.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三个阶段:室内设计、现场勘测及调整整理。
1、室内设计 是根据站场平面图及详细线路纵断面图,初步确定支柱位 置、划分锚段长度、确定锚段关节位置与中心锚结位置以及其他相关技术 设计,同时提出现场勘测需要解决的问题。 2、现场勘测 根据第一阶段完成的设计图,进一步核对与现场的实际情 况是否相符合。因为接触网沿铁路线架设,现场会有许多建筑物的坐标与 图纸数据不符,甚至还有相当数量建筑物没有坐标位置,因此进行现场的 实际勘测是非常必要的。
第七节 接触网平面设计
概念:接触网平面设计指接触网平面图的设计,它是接触网设计中的重要 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确定接触悬挂类型;支柱的位置、类型及数量;锚段的划分及走 向;拉出值的大小及方向;支柱的侧面限界;支持装置类型及安装图号; 地质条件、基础及横卧板的设置情况;道岔群区的放大图;桥隧内的设置 及布置;回流线、吸回线、正馈线及其他附加导线的设置及架设状态;接 触线高度;供电与分段的情况;吸流变压器(或自耦变压器)、隔离开关 及避雷器等设备安装图及所在位置;接地及防护;特殊设计及工程数量统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