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题材_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指引下 ,解放区各方面取得的发展以及整风运动 的成果 ,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已经成为 时代主要的思想流脉 。一方面 ,毛泽东身体力行 ,他 以其思想和文体的魅力 ,证实了将民众作为革命主 体对象的巨大成功 ; 另一方面 ,当主流文化“主要诉 诸传统的 边 缘 文 化 因 素 作 为 自 己 的 思 想 材 料 ”②取 得丰硕成果时 ,知识分子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成为人 民大众的学生 。到了 40 年代末期张申甫提出了“反 哺论”,认为“一个知识分子 ,倘使真不受迷惑 ,真不 忘本 ,真懂得孝道 ,对于人民 ,对于劳苦无知者 ,只有 饮水思源 ,只有感恩图报 , 只有反哺一道”③。这一 表述 ,不仅示喻了知识分子中民粹主义的思想成分 , 而且也证实了“民众崇拜”在文化信念上的完成 。
① 王衮吾《: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人的毛泽东》,载萧延中主编 《在历史的天平上》,中国工人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139 页 。
② 萧功秦《: 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 战略与管理》 1994 年第 4 期 。
③ 张申甫《: 知识分子与新的文明》《, 中国建设》第 6 卷第 5 期 , 1948 年 8 月 1 日 。
关 键 词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 民粹主义 超稳定文化结构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 ,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 要的叙述对象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形成 了百年来中国的主流文学 。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 , 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有关 ,20 世纪以来的中国作家几乎全部来自乡村 ,或有过乡 村生活经验 。乡村记忆 ,是中国作家最重要的文化 记忆 。另一方面 ,中国革命的胜利 ,主要依靠的力量 是农民 ,新政权的获得如果没有广大农民的参与是 不能想象的 。因此 ,对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 ,不仅有 中国本土的文化依据 ,而且有政治依据 。或者说 ,它 既有合理性又有合法性 。但是 ,这个主流文学在中 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 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 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
现代中国文学最初对乡村的叙事是分裂的 : 一 94 天津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2 期
方面 ,贫困的农民因愚昧 、麻木甚至病态而被当作启 蒙或拯救对象 ,他们是阿 Q 、华老栓 、祥林嫂 ;另一方 面 ,乡村平静的田园又是一个诗意的所在 ,它是《故 乡》《 、边城》《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因 此 ,那个时代对乡村的想象和叙述是矛盾的 。乡村 叙事整体性的出现 ,与中国共产党建立现代民族国 家的目标密切相关 。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 , 动员这个阶级参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进程 ,是被 后来历史证明的必由之路 。于是 ,自延安时代起 ,特 别是反映或表达土改运动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 干河上》《 、暴风骤雨》等的发表 ,中国乡村生活的整 体性叙事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紧密缝合 ,被完整 地创造出来 。乡村中国的文学叙事在这个时代终结 了 。此后 ,当代文学关于乡村中国的书写都来自于 这一模式 “ , 史诗性”是这些作品基本的 、也是最后的 追求 。《创业史》《 、山乡巨变》《 、三里湾》《 、红旗谱》、
百年中国文艺研究 95
二 、“农村题材”的终结与新乡 土文学的发生
但是 “ , 农村题材”的整体性的叙事很快就遇到 了问题 ,或者说 ,在这条思想路线指导下的乡村中国 和广大农民 ,没有找到他们希望找到的东西 。不仅 柳青的《创业史》难以续写 ,浩然的《艳阳天》下也没 有出现 那条《金 光大 道》。1979 年 , 周克 芹 发 表 了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作品以现实主义的方式 ,率先 对这个整体性提出了质疑 ;1980 年 ,张弦发表了《被 爱情遗忘的 角 落》、高 晓 声 发 表 了《陈 奂 生 上 城》; 1981 年 ,古华发表了《爬满青藤的木屋》,再现了乡 村中国依然处于蒙昧状态的不同景象 。这些作品的 发表 ,虽然有意识形态的因素 ,有思想解放的社会政 治环境 ,但乡村中国文学叙述传统对文学内在规律 的激活是其重要的原因 。这是来自中国本土的文学 背景 。
中国本土乡村叙述的传统和世界文学对乡土文 化的描摹 ,改变了作为中国主流文学的“农村题材” 的整体面貌 :血腥的暴力退出了文学叙事 ,代之而起 的是对中国乡村历史多重性的发现 。民众崇拜不见 了 ,意外被发现的是乡村身份和精神的危机 ;诗意的 家园不见了 ,那个诞生中国革命主体力量的所在 ,在 精神上几乎还是蛮荒之地 ;新政权建立多年以后 ,权 力意志与前现代并无二致 。90 年代以来 ,先后发表 的《白鹿原》《 、羊的门》《 、万物花开》《 、丑行或浪漫》、 《受活》《 、白 豆 》、 《我 的 生 活 质 量 》、 《妇 女 闲 聊 录 》、 《笨花》《 、上塘书》《 、秦腔》《 、空山》《 、吉宽的马车》、 《湖光山色》《 、白纸门》《 、高兴》等长篇小说 ,构成了 中国当下“新乡土文学”的崭新图景 。这一转向 ,使 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种变 化最重要的特征 ,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 构”的发现 ;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 。
我们必须承认 ,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 ,中国文学 界对包括世界文学在内的文学经典 ,有一个再确认 的过程 ,曾经被否定的世界文学经典重新被认同 。 80 年代初期 ,世界文学名著被读者狂热购买的场景 今天仍然历历在目 。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学知识 ,还 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遗产 ,世界文学显然潜移默 化地 、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三十年来的文学创作 。 这种情况在中国主流文学的创作中看得更清楚 。美 国小说家马克 ·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乡村生活的 描摹 ,意大利小说家维尔加对故乡西西里岛乡村底 层生活的叙述 ,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 , 俄罗斯小说家屠格涅夫 、契诃夫 、托尔斯泰等对俄罗 斯广阔的草原 、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 ,以及拉 美“爆炸文学”对古老的民族传统和神秘地域的神奇 记载等 ,都给当代中国作家以启示或灵感 。莫言说 : “从 80 年代开始 ,翻译过的外国西方作品对我们这 个年纪的一代作家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如果 一个五十岁左右的作家 ,说他的创作没受任何外国 作家的影响 ,我认为他的说法是不诚实的 。我个人 的创作在 80 年代中期 、90 年代中期 ,这十年当中 , 是受到了西方作家的巨大的影响 ,甚至说没有他们 这种作品外来的刺激 ,也不可能激活我的故乡小说 , 看起来我在写小说 ,但是外加的刺激让我产生丰富
96 天津社会科学 2009 年第 2 期
联想的是外国作家的作品 。”“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 小说产生的影响非常巨大 ,我们这一代作家谁说他 没有受 到过 马 尔 克 斯 的 影 响 ? 我 的 小 说 在 1986 、 1987 、1988 年这几年里面 ,甚至可以说明显是对马 尔克斯小说的模仿 。”①批评家朱大可在揭示这一现 象的同时 ,也措辞严厉地批评说 “ : ‘马尔克斯语法’ 对中国文学的渗透 ,却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 。长 期以来 ,马尔克斯扮演了中国作家的话语导师 ,他对 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超过了包括博尔赫斯在内的 所有外国作家 。其中莫言的‘高密魔幻小说’,强烈 彰显着马尔克斯的风格印记 。但只有少数人才愿意 承认‘马尔克斯语法’与自身书写的亲密关系 。对于 许多中国作家而言 ,马尔克斯不仅是无法逾越的障 碍 ,而且是不可告人的秘密 。”②无论如何 ,世界文学 与中国当代主流文学的关系就这样缠绕在一起 。
《艳阳天》《 、金光大道》《 、黄河东流去》等概莫能外 。
一 、作为意识形态的“农村题材”
乡土文学转向“农村题材”之后 ,中国主流文学 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 在思想 倾向上 ,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 ; 在审美取向上 ,是 暴力美学崇拜 。中国原本没有民粹主义的思想流 脉 “, 以民为本”不是民粹主义思想 ,而是中国本土历 代帝王的统治谋略 。现代中国 、特别是毛泽东的民 粹主义思想倾向 ,与法国的卢梭 、俄国的恰达耶夫 、 赫尔岑等 ,没有思想上的同源关系 。这与它和马克 思主义的关系是不同的 ,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特别是阶级斗争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介绍到中国之 后 ,它从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动力 ,当它可以诉 诸中国革命实践并具有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意义时 , 就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异国之物 。而毛泽东民粹主义 的思想来源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这不仅与他的 农民出身 、与农民在精神上的联系相关 ,同时更与他 对中国革命基本力量的认识和实现革命目标的策略 相关 。但他从理论上具有民粹主义的思想倾向 ,直 接来自于李大钊 ,这从他早期的文章中是可以识别 的 。1917 年他发表的《体育之研究》,并没有什么独 特的思想见解 ,但却提出了文化人应当具有乡野劳 动者那样强健的体魄 ,这与他的乡村生活经历是有 关的 。而 1919 年 2 月 ,李大钊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 向往和对农民的景仰之后 ,在下半年他就发出了“民 众的大联合”,而这里的“民众”,显然是指农民 。所 不同的是 ,李大钊所表达的还限于向农村和农民汲 取道德力量 ,并用社会主义原则去教育他们 。而毛 泽东则看到了中国革命实践主体性的力量 。因此有 学者指出 ,毛泽东“对普通民众 ———他们绝大多数是 贫穷的 ,没有文化 ,受剥削和压迫 ———的价值观和愿 望 ,怀有一种偏爱 ,这显然是由于政治上的缘故 。他 认为 ,这些人 ,正是中国潜在的革命者”①。毛泽东 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 ,始终没有放弃这一策略 。 因此 ,民粹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倾向 ,对追随革命的各 阶层人士 ,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无论是出身贫民 的军队领袖 ,还是出身于富裕家庭的知识分子 ,都在 毛泽东的这一思想/ 策略引导下 ,对中国民众/ 农民 产生了向往和景仰的情感
———乡土文学/ 农村题材/ 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 孟繁华
摘 要 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不是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主流 ,而是“题材”意义上的主流 。主流 文学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左右下 ,出现了两次转折 :一次是乡土文学向“农村题材”的转移 ,发生 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期 。中国主流文学在思想倾向和审美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思想倾向上 , 是民粹主义的民众崇拜 ;在审美取向上是暴力美学崇拜 。另一次是“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 转移 ,发生于 80 年代初期 。这一转向 ,使中国主流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变化最 重要的特征 ,一是对乡村中国“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 ;二是乡村叙事整体性的破碎 。这两次转移 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 ,但对农村题材意识形态性的否定却是未做宣告的表达 。
民粹主义或民众崇拜 ,是“农村题材”最重要的 思想特征 。与此相关的是 ,在“阶级”划分业已完成 的时代 “ , 一个阶级消灭一个阶级”的革命冲动和激 情 ,形成了“农村题材”最鲜明的美学特征 ,这就是 “暴力美学”。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一段斗地 主钱文贵的场面 :义愤填膺的翻身农民要同钱文贵 “算总账”,地主必须在农民面前“跪下 ! 跪下 !”戴上 “高帽子”的钱文贵还被吐了一口痰 。在赵树理的 《李家庄的变迁》中 ,地主李如珍被活活打死 ,李如珍 的“一条胳膊连衣服袖子撕下来 ,腿虽没有撕掉 ,裤 裆已撕破了”。这种“暴力美学”不仅在“农村题材” 的作品中普遍存在 ,而且在表现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比如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等文学 作品中 ,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倾向培育了民 众的暴力欣赏趣味 。当急风暴雨的革命成为过去之 后 ,对暴力的欣赏仍然是普通读者主要追逐的对象 。 80 年代以来 “ , 武侠小说”的风行证实了这种趣味的 顽固存在 ———当暴力在社会生活中不再具有合法性 的时候 ,那个虚拟的文学空间就成为血雨腥风 、血流 成河的替代场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