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三散文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
课时跟踪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
刘江滨
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
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于是,“天问”连连,上下求索。
求索产生了四种结果、四种走向:科学(天文历算)、宗教(包括巫卜)、文学(神话传说)、哲学(宇宙观)。
最早的时间刻度月、日、星期,你看,都是据星辰而来。
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从哪里来呢?于是,有了上帝,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有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女娲伏羲的故事。
先哲们开始“究天人之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庄子),“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等。
有意思的是,这些先哲,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却仰望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日月,思考同一类问题。
人类史是一部进步史。
“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踏上了月球。
但同时,我们再赏月时,脑海里已没有了广寒宫、桂花树、小白兔以及那寂寞的美女嫦娥,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月球表面的荒山和砂石,是不是有点大煞风景?没人再像屈子那样喋喋不休地发出
“天问”,如果有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点毛病?我们每天还会看天,但看的是蓝天否?雾霾否?风雨否?这是最现实的关怀,最切身的关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我们已经不习惯蹈虚凌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这样大气、绝美、想象力超凡的文字,如今还能看得到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如此思辨“玄妙”横无际涯的思考,一如嵇康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可堪绝响了。
前些年一首诗《仰望星空》被广泛流传。
诗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仰望星空,是敬畏,是探究,是思考,即使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徒劳一场,虽死不惧;即使像一颗流星在夜空燃烧,也要划出一道炫目的光。
(选自2016年7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总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仰望星空是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
B.“我”长大了,工作了,不再仰望星空了,一是因为我关心的是让脚步迈得更稳,让人生更精彩;二是因为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
C.作者引用《易经》《逍遥游》《道德经》等语句,旨在说明现代人已不习惯仰望星空并思考。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融记叙、议论为一体,而“仰望星空”是
本文组织语言展开叙述的线索。
解析:A项,“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A
2.第四段写朋友的小女儿问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作者为什么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的原因,这就需要在文中找到作者说这句话的特定环境,以及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感受,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即可得出参考答案。
答案:①成年后,“我”不再抬头看天,且城市的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因此忽略了仰望星空。
②在山上,月亮明晃晃的,在听到“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惊觉自己已很久没有仰望星空,所以觉得“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3.[归纳要点]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先找出相关段落,然后结合段落内容加以概括,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第五段写的是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第六段讲了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由此不难分析出其作用。
答案:①主要叙述了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
②作用:与下文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形成对比,引出后文围绕仰望星空的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香椿忆事
龙立霞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
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
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
家徒四壁,揭锅困难。
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寥寥。
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个改善膳食,做一回香椿芽炒鸡蛋。
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
每次做香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
刚出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
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
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
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
这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
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
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
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
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
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
这种
“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挠。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
而新立楼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
当香椿木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
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
其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
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
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主接住财宝。
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
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糍粑、糖果、橘子和零钱。
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1分钱或者2分钱的硬币,便手舞足蹈,兴奋得不行。
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终究一切都抵不过时光的变迁。
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
(选自2016年5月26日《光明文荟》,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邻里的小孩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诸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富有哲理的话,这体现了母亲的心怀宽广。
B.“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能天天吃香椿芽炒鸡蛋的“向往”。
C.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证明乡下人多迷信。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
解析:C项,说“乡下人多迷信”武断,这是一种习俗。
答案:C
5.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解析:作答本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第三步,分析效果。
第二段写母亲“挑选鸡蛋”的过程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突出了母亲的犹豫,也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难。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
通过“踱来踱去”“挑选”“出去”“折回去”“放下”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母亲“挑选鸡蛋”的犹豫和不舍之情。
②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挑选鸡蛋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艰难。
6.[主旨概括]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鸡蛋和香椿芽在
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等,再结合文章内容,不难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①对父母为生计终日奔波仍不忘为兄弟三人改善膳食的感激之情;②对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的赞美之情;③对农村淳朴生活的怀念之情;④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