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作者:————————————————————————————————日期: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征求意见稿)
2011-××-××发布201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n Digital Trunking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实行日期:2011年XX月XX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XX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XXXXX-2011,自2011年XX月XX日开始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年XX月XX日
前言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标[2010]43号《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1批)>的通知》,规范编制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YD5034-2005《数字集群通信工程设计暂行规定》和YD5035-2005《数字集群通信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
YD5034-2005和YD5035-2005从2006年10月颁布实施以来,已经在集群通信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制定本规范已经具备必要的条件。
本规范的内容分为6章:总则、术语和符号、设计基本规定、集群网络设计、施工要求和工程验收。
规范中黑体字标注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解释、监督和管理。
本规范具体条文的解释由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
在规范的使用过程中,各单位注意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主语商务中心,邮编:100048),以供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上海邮电设计咨询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孔力、耿玉波、马为民、华京、冷锦、李嵩泉、祁征、徐卸土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 术语 (2)
2.2 符号 (3)
3 设计基本规定 (5)
4 集群网络设计 (8)
4.1 服务质量指标 (8)
4.2 业务模型 (8)
4.3 核心网设计 (9)
4.4 无线网设计 (10)
4.5 设备选型 (13)
4.6 局(站)选择和要求 (13)
5 施工要求 (15)
5.1 机房及环境安全 (15)
5.2 电缆走道及槽道 (15)
5.3 设备安装 (15)
5.4 线缆布放 (16)
5.5 蓄电池安装 (16)
5.6 铁塔及抱杆 (17)
5.7 基站天馈线安装 (18)
6 工程验收 (18)
6.1 工程验收流程 (18)
6.2 验收前检查 (19)
6.3 工程初验 (20)
6.4 工程试运转 (22)
6.5 工程终验 (24)
附录A 800MHz频段的频道分组 (25)
附录B 无线网络设计的基本流程 (26)
附录C 馈线衰耗 (27)
本规范用词说明 (28)
引用标准名录 (29)
条文说明 (30)
1 总则 (32)
3 设计基本规定 (32)
4 集群网络设计 (32)
5 施工要求 (35)
6 工程验收 (36)
1 总则
1.0.1 为了适应数字集群通信发展的需要,建设质量符合要求的数字集群通信网,规范数字集群通信工程的建设行为,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800MHz数字集群通信网(含数字集群体制(A)、数字集群体制(B)、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的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其他频段的专用数字集群通信网亦可参照执行。
1.0.3 在筹建数字集群通信网时,宜建设数字集群通信共用网,以达到充分利用频率资源,节省投资的目的。
1.0.4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市政、通信设施,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
1.0.5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建设应合理利用频率资源,重视环境保护。
1.0.6 新建800MHz集群通信共用网必须选用数字集群通信设备。
1.0.7 工程中采用的数字集群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心化部通信设备入网许可证。
未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通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8 凡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的公用电信网上使用的数字集群通信设备,应取得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
未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电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1.0.9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的建设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GB××××—××××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0.1 集群通信系统 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指由多个用户共用一组无线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用于调度通信。
它包括模拟集群通信系统和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2.0.2 消息集群 message trunking
在整个通话期间,系统分配给用户一条无线信道直至通话结束。
用户释放发射开关(PTT)后,系统需要经过较长的信道保持时间(6~10s),才释放所占用的信道。
2.0.3 传输集群 transmission trunking
用户通话是以对讲为单位来申请和分配信道的。
用户按下PTT,系统为其分配一条空闲信道;用户释放PTT,系统立即释放所占用的信道,该信道可被再分配。
2.0.4 准传输集群 quasi-transmission trunking
准传输集群是传输集群的改进型。
用户释放PTT后,系统需要经过较短的信道保持时间(0.5~6s)才释放所占用的信道;若在信道保持时间内,通话一方继续按下PTT,则保持原有信道。
2.0.5 呼损制 call-loss system
在系统话务信道全忙时,新的呼叫申请将被损失掉,用户必须重新申请呼叫。
2.0.6 等待制 call-delay system
在系统话务信道全忙时,新的呼叫申请将进入排队等待行列,一旦出现空闲信道,系统将按先来先服务的原则进行信道指配。
2.0.7 单区网 single area network
由一个基本的集群通信系统构成,网内设有一个系统控制中心和若干个基站,它包括单区单基站网和单区多基站网两种结构。
2.0.8 区域网 district area network
由多个单区网通过区域控制中心连接(或系统控制中心相互连接)而成的多区集群通信网,网内具备自动漫游或半自动漫游功能。
2.0.9 繁忙排队/自动回叫 busy queue/call back
在等待制系统中,当所有信道全忙时,请求入网的用户按优先等级排队等候。
当有空闲信道时,系统将自动回叫,按照排队先后的次序接通排队等待的用户。
2.0.10 多优先级 multiple priority levels
移动用户可按需要分成多种优先等级。
在先来先服务的原则下,系统依不同的优先等级处理信道请求,紧急呼叫通常为最高优先级。
2.0.11 紧急呼叫 emergency call
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户按下紧急呼叫键,系统将为紧急呼叫优先分配信道。
2.0.12 限时通话 time-limit talk
为保证信道有效利用,缩短等待时间,系统可采用强制办法限制通话时间,限时参数可由系统管理员调节。
2.0.13 动态重组 dynamic regrouping
根据业务的需要,系统管理员可将不同组的某些用户重新组成一个临时小组进行通信。
2.0.14 呼叫延迟概率 probability of call-delay
在等待制系统中,用户呼叫遇到阻塞而导致呼叫延迟的概率。
2.0.15 越区调度通信 skip-zone dispatching communication
在区域网内,对跨越不同区域内的用户进行调度通信的功能。
2.0.16 控制中心 control center
控制中心包括系统控制器和系统管理终端,它主要控制和管理整个集群通信系统的运行、交换和接续。
2.0.17 基站区 range of base station coverage
一个基站所覆盖的区域
2.0.18 专用集群网 professional trunking network
由单位或部门独自拥有工作频率、独自拥有全套网络设备的非经营性集群通信网络。
2.0.19 共用集群网 common trunking network
由多个单位或部门共享频率、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并经电信管理部门许可后建立的、可进行商业经营的集群通信网络。
2.2 符号
英文名称英文缩写中文名称
Auto resending 自动重发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BSC 基站控制器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BTS 基站收/发信台
Busy queue/call back 繁忙排队/自动回叫
Call limit 呼叫限制
Call-delay system 等待制系统
Call-loss system 呼损制系统
District area network 区域网
Dynamic regrouping 动态重组
Emergency call 紧急呼叫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全球定位系统
Message trunking 消息集群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MSC 移动交换中心
Multiple priority levels 多优先级
Packet Control Unit PCU 分组控制单元
Packet Data Serving Node PDSN 分组数据服务节点
Private Mobile Radio PMR 集群专用网
Probability of call-delay 呼叫延迟概率
Public Access Mobile Radio PAMR 集群共用网
Push to Talk PTT 即按即说
Quasi-transmission trunking 准传输集群
Range of base station coverage 基站区
Selection of dispatching zone 调度区域选择
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 SGSN GPRS业务支持节点
Single area network 单区网
Skip-zone dispatching communication 越区调度通信
Time-limit talk 限时通话Transmission trunking 传输集群
Trunk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集群通信系统
3 设计基本规定
3.0.1 数字集群通信网设计应与发展规划相结合,在调查和预测近期用户的基础上,做好网络设计,
兼顾远期发展和扩容。
3.0.2 数字集群通信网设计应满足建设单位提出的覆盖、容量、质量和投资等建设目标的要求。
3.0.3 数字集群通信网设计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3.0.4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适用于调度共用网或调度专用网,不宜作为公用移动电话网使用。
3.0.5 数字集群通信网应以实现网内的调度电话和少量的互连电话业务为主,也可传送数据、图像和传真等非话业务。
3.0.6 无线工作方式以基站双工、移动台单工为主,有线调度台和少量有权接入有线电话网的移动用户可采用全双工的工作方式。
3.0.7 数字集群通信网可采用强制性通话时限的办法,缩短通话时间,保证信道有效利用。
通话时限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
3.0.8 数字集群通信专用网宜与部门的专用电话网相连,在满足公用电信网进网要求的条件下,可经用户线或中继线直接或间接地接入公用电信网。
数字集群通信共用网宜直接与公用电信网相连。
3.0.9 根据数字集群制式的特点和实际工程需要,可采用四种制式中的一种组建数字集群通信网,其网络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数字集群体制(A)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MS
BTS
BSC MSC
HLR VLR
网管设备
有线调度台
BTS
...
............
其它电信网络
其它分组网络
MS
注: MS -移动台 VLR -访问位置寄存器 BTS -基站 BSC -基站控制器 MSC -移动交换机 HLR -归属位置寄存器
图3.0.9-1 数字集群体制(A)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数字集群体制(A)网络结构应符合SJ/T 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要求。
2 数字集群体制(B)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MS
基站
数字交叉器
基站
...
............
MS
基站
...
...
基站控制器
编码转换器移动交换机短信服务中心
位置寄存器
语音信箱
操作维护中心
分组交换机
调度处理器分组数据端口
打包复制器
IP网络
有线电话网
图3.0.9-2 数字集群体制(B)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数字集群体制(B)网络结构应符合SJ/T 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要求。
3 基于GSM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移动台移动台
接入控制节点MSC/VLR/GCR SGSN GGSN
其它分组网络
操作维护中心用户管理台有线调度台SCP
HLR SMC
调度台接入网关
其它电信网络
NSS
BTS
BSC BTS BTS ...
PCU
BSS
计费系统
注: PCU -分组控制单元 GCR -组呼寄存器
SGSN -服务GPRS 支持节点 GGSN -网关GPRS 支持节点 SCP -业务控制节点 SMC -短消息中心
图3.0.9-3 基于GSM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
基于GSM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应符合《YDC 030-2004基于GSM 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要求。
4 基于CDMA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移动台
移动
台
有线调度台
电路域网络
分组域网络
OMC
BTS BSC
BTS
BTS
...
基站子系统
DCC DHR
PDSN/FA
AAA
MSC/
VLR/SSP HLR/AC
SMC SME
HA
短消息子系统
移动交换子
系统
分组数据服务子系统
调度服务子系统
智能网
SCP
IP
智能网移动定位子系
统
MPC PDE
调度管理系统
注: DCC -调度控制中心 DHR -调度归属寄存器
SSP -业务交换点 AC -鉴权中心 SMC -短消息中心 SME -短消息实体 AAA -鉴权、授权和计费 MPC -移动定位中心 PDE -定位实体 OMC -操作维护中心
图3.0.9-4 基于CDMA 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的网络结构
基于CDMA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网络结构应符合YDC 061-2004《基于CDMA 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要求。
3.0.7 数字集群通信网络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交换网络设计
1)交换网络组织方案 2)路由设计 3)网络编号计划
4)中继电路、信令链路和接口配置方案 5)系统同步 2 无线网络设计 1)无线覆盖设计 2)无线容量设计
3)频率配置或PN 码偏置方案 4)天馈线系统设计 5)干扰协调 3 设备选型
4 局(站)址选择
5 环境保护、安全和节能要求
4 集群网络设计
4.1 服务质量指标
4.1.1 可接入率:集群网络覆盖区域内90%的位置,99%的时间可接入;网络基站覆盖区边缘的无线可通率宜按表4.1.1取值。
表4.1.1 基站覆盖区边缘的无线可通率
区域无线可通率备注市区、近郊区及高密度用户地区≥90%按车载台计算
农村、山区以及低密度用户地区≥75%按车载台计算
4.1.2 在进行基站覆盖预测时,数字集群接收机动态灵敏度宜按下列要求取值。
1 对于数字集群体制(A)
基站高于或等于-106dBm;移动台高于或等于-103dBm。
2 对于数字集群体制(B)
基站高于或等于-105dBm;移动台高于或等于-102dBm。
3 对于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
基站高于或等于-104dBm;移动台高于或等于-102dBm。
4 对于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
基站高于或等于-105dBm;移动台高于或等于-104dBm,且导频信号的Ec/Io大于或等于-12dB。
4.1.3 对于呼损制系统,无线接入质量要求宜满足:
1 对于调度通话,无线信道呼损率取值在5%~10%之间;
2 对于互连电话,无线信道呼损率取值在2%~5%之间。
4.1.4 对于等待制系统,无线接入质量要求应满足:呼叫接入等待时间超过15s的概率小于30%。
4.1.5 低呼损中继电路的呼损率应不大于1%,高效直达电路的呼损率应不大于7%。
4.1.6 接收机射频输入端同频道干扰保护比应符合GB 6281-1986《陆地移动业务(16KOF3E)所要求的同频道干扰标准》的有关规定,同频道干扰概率应小于10%。
同频道和邻频道干扰保护比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对于数字集群体制(A)
同频道干扰保护比应大于或等于19dB(满足调度通话)、21dB(满足互连电话);邻频道干扰保护比应大于或等于-45dB。
2 对于数字集群体制(B)
同频道干扰保护比应大于或等于18dB(满足调度通话)、20dB(满足互连电话);邻频道干扰保护比应大于或等于-48dB。
3 对于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
同频道干扰保护比应大于或等于10dB(满足调度通话)、12dB(满足互连电话);邻频道干扰保护比应大于或等于-6dB。
4.1.7 集群网络组呼建立时延应小于800毫秒。
4.2 业务模型
4.2.1 业务模型应考虑调度电话、互连电话和数据业务的影响。
在建网初期没有话务统计数据的情况下,业务模型可参照表4.2.1取定。
表4.2.1 平均每用户忙时话务量取值建议
业务模型业务所占百分比
调度业务0.008~0.012 70
互联电话业务0.015~0.025 20
数据业务0.008~0.01 10
4.2.2 数字集群通信网建成后,业务模型应根据集群通信现网中的话务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
根据业务和网络实际发展情况,应不断对业务模型进行调整,以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
4.3 核心网设计
4.3.1 数字集群通信网络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考虑运营商或各部门集群通信发展规划,确定网络组织方案;
2 既要考虑目前实现的可能性,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
3 接入公用电话网时,应满足公用电话网的进网要求;
4 组建区域网时,应考虑完成越区调度通信和漫游通信的功能;
5 建网要经济、合理。
4.3.2 集群通信共用网宜直接与公用电话网相连,不同部门的调度网可在共用网中组成虚拟专用网,每个部门应设立自己的调度台。
4.3.3 集群通信网的移动交换机与公用电话网交换机之间,应以中继线方式连接,其间的中继路由应按低呼损路由设计。
4.3.4 数字集群通信网的移动交换机与基站控制器之间、移动交换机与移动交换机之间、移动交换机与公用电话网本地交换机之间的中继线路可采用标称比特速率为2.048Mb/s的数字型传输线路,也可采用基于IP承载方式的FE或GE连接,中继线路宜优先采用光传输线路,并形成自愈保护环,以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4.3.5 核心网信令方式:
1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体制(A)、体制(B)的基站控制器与移动交换机之间的信令以及集群系统与其他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应满足SJ/T 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相关要求;
2 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基站控制器与移动交换机之间的信令以及集群系统与其他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应满足YDC 030-2004《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3 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基站控制器与移动交换机之间的信令以及集群系统与其他交换机之间的信令应满足YDC 031-2004《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4.3.6 核心网接口要求:
1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接入公用电话网的接口应符合GF 005-1994《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接入公用电话自动交换网的接口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2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体制(A)、体制(B)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网内各网元之间的接口、集群通信网与公用电话网交换机的接口应满足SJ/T 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相关要求;
3 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网内各网元之间的接口、集群通信网与公用电话网交换机的接口应满足YDC 030-2004《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4 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网内各网元之间的接口、集群通信网与公用电话网交
换机的接口应满足YDC 031-2004《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4.3.7 数字集群系统的用户识别码:
1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体制(A)、体制(B)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用户识别码编号方式应符合SJ/T 11228-2000《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的相关要求。
2 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用户识别码编号方式应符合YDC 030-2004《基于GSM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3 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用户识别码编号方式应符合YDC 031-2004《基于CDMA 技术的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的相关要求。
4 移动用户号码可与用户识别码相对应,也可因地制宜选用。
4.3.8 计费方式:
1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通话记录和计费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接入公用电话网时,应符合GF 005-1994《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接入公用电话自动交换网的接口技术要求》中有关计费的要求,对所有与公用电话网间的来去话呼叫进行计费。
4.3.9 数字集群通信网采用数字中继与公用电话网相连时,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时钟应与公用电话网的时钟相同步,可根据设备情况采用主从同步方式。
集群通信网的数字同步基准可从与之相连的同一城市内时钟等级较高的交换局间的中继码流中提取,也可从SDH干线设备的外同步时钟接口提取时钟信号。
4.4 无线网设计
4.4.1 数字集群无线网络设计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 确定网络建设的覆盖、容量、质量目标;
2 满足覆盖目标的要求;
2 满足容量目标的要求;
3 网络服务质量指标参照4.1节的要求;
4 考虑技术方案的合理性;
5 考虑网络演进和后续工程扩容的便利。
4.4.2 数字集群无线覆盖设计宜遵循以下基本步骤:
1 选择传播模型,进行传播模型校正;
2 通过链路预算,计算无线传播路径损耗;
3 预测基站覆盖范围;
4 根据设计目标,确定基站、基站控制器的初始设置方案;
5 频率或PN码偏置复用方案;
6 系统仿真;
7 根据仿真结果,对初始基站设置方案进行调整;
8 现场查勘确定具体站点位置;
9 根据实际站址对初始基站设置方案进行调整。
4.4.3 数字集群通信网一般采用大区制的网络结构;对于规模较大的数字集群通信网络,可采用中小区制的蜂窝网络结构。
4.4.4 在无线覆盖区设计中,应以减小干扰为原则,确定基站天线高度、天线类型、天线方向角和俯仰角。
4.4.5 为了均衡上行和下行无线链路,扩大手机通信范围,通常可采用下列措施:
1 基站采用分集接收;
2 上行受限且天线与基站收发信机之间馈线较长时,可设置塔顶放大器;
3 可选用高增益定向天线。
4.4.6 对于需要覆盖而无法建站的区域(局部弱覆盖或盲区),可采用直放站来满足覆盖要求。
4.4.7 无线直放站的设计应满足第4.1.6条关于干扰指标的要求,并结合所选用的设备,考虑时延影响,增益设置低于直放站收发隔离度10dB。
4.4.8 在省界/地市行政区边界区,当双方均建设集群通信网时,边界处的基站应避免采用全向站或高山站,注意调整基站天线高度、方向角和俯仰角,将边界基站的覆盖范围限制在本地区内,并进行必要的频道或PN码偏置协调。
4.4.9 数字集群无线容量设计宜遵循以下基本步骤:
1 明确容量需求目标;
2 根据业务模型,预测覆盖区内的话务量和数据流量密度;
3 预测每个基站所吸收的话务量和数据流量;
4 确定基站和基站控制器的设备配置;
5 确定网络接口传输电路需求。
4.4.10 基站数量应根据集群通信网工程期内覆盖范围要求、容量要求、用户密度分布、基站链路预算和地形地物等情况确定。
4.4.11 基站设备配置应满足本期工程业务预测需求,信道配置应考虑一对一调度电话、组呼调度电话、互连电话和各种数据业务对信道配置的影响。
4.4.12 对于开放数据业务的集群通信网,在数据业务量不大时,可不设专用数据信道,利用控制信道来传送持续时间短的数据信息。
在数据业务量大时,可设置专用数据信道或捆绑多个时隙信道来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
4.4.13 对于电路域业务,呼损制系统的信道配置可采用爱尔兰B公式计算,等待制系统的信道配置可采用爱尔兰C公式计算。
4.4.14 对于分组域数据业务,无线信道配置可采用爱尔兰C公式计算。
4.4.15 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基站控制器的容量设置考虑20%~30%的冗余。
4.4.16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频率范围、频道间隔、双工收发间隔和频率容差应符合表4.4.16的规定。
表4.4.16 四种数字集群体制的频率要求
体制分类频率范围发间隔
(MHz)
频道间隔
(kHz)
双工收发间隔
(MHz)
频率容差
数字集群体制(A) 上行806~821 25 45
移动台±100Hz(相对于从基站接
收的频率)
下行851~866 25 45 基站±1×10-7
数字集群体制(B) 上行806~821 25 45 移动台±0.25×10-6下行851~866 25 45 基站±0.6×10-7
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
群上行806~821 200 45 移动台±1×10-7下行851~866 200 45 基站±5×10-8
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
集群上行806~821 1250 45
移动台±300Hz(相对于从基站接
收的频率)
下行851~866 1250 45 基站±5×10-8
4.4.17 频道配置采用等间隔配置方法,频道序号和频道标称中心频率的关系为:
1 数字集群体制(A)和数字集群体制(B)
F上(N)= F上min+0.001G+0.025×(N-0.5) (MHz) 移动台发
F下(N)= F上(N)+45(MHz) 基站发
式中:N—频道序号(1,2,……,600);
G—防卫带宽,kHz(G按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设置);
F上min-上行最小频率(按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设置)。
2 基于GSM技术的数字集群
F上(N)= F上min+0.2×(N-350) (MHz) 移动台发
F下(N)= F上(N)+45(MHz) 基站发
式中:N—频道序号(350,351,……,425)。
3 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
F上(N)= F上min +0.025×N (MHz) 移动台发
F下(N)= F上(N)+45 (MHz) 基站发
式中:N—频道序号(1,2,……,600)。
4.4.18 频道配置应考虑同频道干扰、邻频道干扰和互调干扰等因素,并使干扰保护比满足第4.1.6条的要求。
4.4.19 频道配置应考虑到其他集群网络的频道使用现状,考虑必要的保护频带,满足干扰保护比的要求。
4.4.20 频道配置应考虑本期工程的合理性,兼顾将来网络发展新增基站频道配置的合理性。
4.4.21 对于集群通信专用网,在区域网内应进行统一的频道分配和协调。
对于集群通信共用网,在各省/地(市)区交界的地方,应进行频道分配的协调,避免相互之间产生干扰。
4.4.22 规模较小的集群通信网一般不考虑频率复用。
对于较大规模的集群通信网,若信道配置的数量超过可用频率的数量,可考虑采用频率复用方式。
4.4.23 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应根据基站设计参数、地形条件和频道配置,对载干比进行核算,并根据核算结果,决定频率复用方式。
4.4.24 在工程设计中,可利用地形、地物的地理隔离作用,满足同频道干扰保护比的要求,实现频率复用。
4.4.25 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频率资源,合理指配频率及频率复用,提高频率的利用率。
4.4.26 对于基于CDMA技术的数字集群系统,不需要对基站进行频率规划,只需要进行PN码偏置规划,PN码偏置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相邻扇区不能分配邻近相位偏置的PN码,相位偏置的间隔要尽可能大一些;
2 同相位偏置PN码复用时,复用的基站间要有足够的地理隔离;
3 考虑预留一定数目的PN码,以备扩容使用。
4.4.27 基站的天线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天线的安装高度由无线覆盖区设计决定;
2 天线安装位置应避开周围50米以内的高层建筑物、广告牌、高塔和地形地物等的阻挡;
3 基站采用空间分集接收天线时,相邻天线应保持一定的水平距离,间距不宜小于4米;
4 天线安装在铁塔上时,为避免塔体对天线方向性图的影响,全向天线宜安装在塔顶位置。
如果安装在塔身侧面,全向天线离塔体间距应不小于1.5米;定向天线离塔体间距应不小于1米;
5 对于安装GPS数字集群基站,GPS接收天线与塔体间距应不小于1米,且应设在铁塔的南侧。
4.4.28 基站的馈线设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基站馈线通常采用7/8”的射频同轴电缆,在馈线长度超过60m时,可考虑采用5/4”或13/8”的射频同轴电缆。
在馈线与天线、基站收发信机连接处采用1/2”软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