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走出非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电视片内容概括
《走出非洲》是一部表现得而复失-丧失了像田园诗一般美好、质朴生活的影片。
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卡伦,她是丹麦一个富家女,她美丽、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
为了博得男爵夫人的称号,负气之下与远在非洲的布里克森男爵结婚。
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并因此认识了英国人丹尼斯,丹尼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帮助她脱离狮口,两人成为了朋友。
并十分欣赏对方。
布里克森男爵生活极其放荡,并因此得了梅毒,还传染给了卡伦,为了治病,卡伦不得不回丹麦。
归来后布里克森男爵已离家出走,俩人的婚姻名存实亡。
卡伦与丹尼斯的关系更见密切,两人时常同游非洲大草原,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卡伦独立经营非洲的农场,还办起了土着人学校,并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爱心和精力。
不幸的是在1930年左右,她刚刚丰收的咖啡园惨遭火灾,几乎烧成灰烬。
因经济拮据,她不得不卖出庄园。
祸不单行,与此同时,打算和她长期厮守的丹尼斯却因驾机失事坠入山谷而丧生。
在经济和感情上的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满怀哀怨怅惘离开了她这片曾经带给他痛苦、爱和勇气的土地……
二,本片的思想教育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文化中,总认为黄金时代在古时,大凡某个文人起笔述说某思想,爱借古人如何如何来说道。
我就有这样毛病,看电影往往喜欢找一些老掉牙的故事片,大概认为以前的电影比较耐看。
前段时间就看了老电影《走出非洲》,那是一曲哀怨的爱情悲歌,让人唏嘘不止。
非洲是人类的伊甸园,人类就起源非洲,而现在的非洲可能是被现代文明感染最少的地方,非洲的国家大部分还是中国的好朋友。
所以,对于非洲,我充满好感。
唉,废话不多说,现在发现自己写文章越来越爱唠叨,说了半天,还没有切入主题。
电影说的是一个优雅而坚强的女人——凯伦(Karen)的故事。
大凡普通人,都是对自己的故乡魂牵梦萦,可是凯伦似乎例外,她讨厌祖国丹麦。
可是,她用沙哑的嗓子述说:“非洲大草原上的星星比别处看起来都要亮”。
或许吧,非洲的空气分外清冽,在赤道仰望星空,无拘无束。
在爱幻想的游鱼心中,躺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凝视星星,是非常浪漫的事情。
凯伦觉得非洲的星星尤其明亮,是因为非洲的星星见证了她的回肠荡气的爱情。
或许非洲的星空之中,有一颗星星是她的爱人注视她的眼睛。
凯伦本是个有点虚荣的女子,为了一个公爵夫人的名头,赌气嫁给情人的弟弟——远在非洲的布里克森(Blixen)男爵,在嫁给男爵之前,凯伦本没有抱着婚姻幸福的幻想,只是为了把自己嫁出去,因为她觉得自己的生命没有什么意义。
不幸的是,凯伦的丈夫生活放荡,似乎在证明凯伦的生命多么暗淡。
可是上帝又幸运让凯伦认识了英国猎人丹尼斯(Denys),让凯伦找到生命的意义。
凯伦虽然虚荣心强,但是她有许多优点,譬如美丽、独立、聪颖、性情深沉、感情丰富、情怀平等。
这足以让凯伦成为非常有魅力的有教养的女人,足以吸引丹尼斯。
可是丹尼斯,他好像是非洲草原上的狮子,经常独来独往,不愿意被拘束在一切世俗的文明。
他的灵魂只能在非洲大草原上才能得到安宁,人类的屋子无法束缚他。
丹尼斯虽然爱凯伦,可是他更爱自由。
凯伦和丹尼斯都是非常独立成熟的人,这使得他们的爱情一直不温不火。
即使,他们已有鱼水之欢也是如此。
丹尼斯往往在凯伦农场里稍住几天,又狩猎而去。
凯伦终于忍不住和丹尼斯争执:为什么你的自由就比我重要?
丹尼斯:没有,只是我从来不干涉你的自由。
……
凯伦:有些东西的确值得拥有,但必须付出代价。
而我希望成为代价的其中之一。
丹尼斯:你不知道你这句话对我有多大的影响。
说是争吵,却更象是人生哲学辩论。
遗憾的是,丹尼斯依然不愿意为凯伦“付出代价”。
辩论后,丹尼斯“消失”,不久,凯伦的农场着火,破产了。
此时,丹尼斯出现,他对凯伦说:你毁了我,你知道吗?
凯伦:毁了什么?
丹尼斯:独处的自由。
事实,凯伦这个时候已经接受了“我们只能拥有,不能占有”的观点。
本质说,人是世界的过客,爱情是期间背景灯光,尤其华丽。
游鱼以为凯伦从此可以得到幸福,谁知道,不久丹尼斯驾驶飞机堕毁。
命运就是这样残酷,把最美丽的东西撕给人看,而凯伦只能优雅地承受。
欣赏整部电影,沉浸于慢节奏的,充满文学气息的故事情节里,游鱼心潮起伏——大概世界所有美好的爱情都在斯人追忆之中。
爱我吗?请付出代价。
没有代价怎么知道你的爱情有多深?一个放荡不羁的真男人丹尼斯,先是付出了自由的代价,继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证明了他的爱情。
三,艺术特色总说
电影《走出非洲》根据丹麦女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自传小说 Out of Africa 改编而成。
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的女主人公卡伦,是一个美丽、聪颖、感情丰富但虚荣心较强的丹麦富家女,她为了获得男爵夫人的头衔,带着水晶、陶瓷做嫁妆,与远在非洲的布里克森男爵结婚。
卡伦对非洲的原始森林、野生动物十分感兴趣,多次偶遇英国人丹尼斯并与他成为密友。
布里克森男爵生活极其放荡,患上了梅毒并传染给了卡伦,卡伦不得不回丹麦治疗。
卡伦回到非洲时其丈夫已离家出走,俩人的婚姻名存实亡。
卡伦与丹尼斯的关系更见密切,常同游非洲大草原,度过一段美好时光。
卡伦独立经营非洲咖啡种植园,创办土著人学校,不幸的是丰收的咖啡种植园惨遭大火而破产,欲和她厮守终身的丹尼斯也坠机身亡。
在经济和感情双重打击下,卡伦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怅然、哀伤地离开了曾给她痛苦、勇气和爱的土地。
1986年该片获第58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乐等七项大奖。
多数人对其场景、编导、演技、音乐等加以评论,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视阈评论该片女主人公卡伦的成长与觉醒历程。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与自然有着某种联系,妇女与自然同处于男权中心的社会压迫中,反对人类中心论和男权中心论,主张改变人统治自然的思想,批评男权文化价值观,赞美女性本质,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相信人与其他物种和大地的价值是平等的,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强调在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
一、受男权中心主义压迫的婚姻牺牲品——初进非洲世俗的、虚荣的卡伦初进非洲的卡伦与布里克森男爵的婚姻是用金钱和名誉交换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悲的、不理性的,卡伦处于被冷落、附属的地位,是当时男权中心主义下妇女处于附属甚至被玩弄地位的缩影。
表面看是卡伦爱慕虚荣的性格使然,如果当时社会没有爵位之分、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没有夫贵妇荣的男权中心主义,卡伦成为该悲剧婚姻牺牲品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甚至没有。
二、在大自然中找到乐趣、逐步独立的觉醒者——被土著人逐步接纳的、没有种族歧视的卡伦在咖啡种植园,要雇用土著人劳作须得到部落酋长的允许,在语言不通、种族歧视与对立严重、男人掌控社会的大格局下,凯伦意识到丈夫的纨绔以及对自己的冷漠与轻视,她一改丹麦富家女的娇宠形象,到酋长处求情并交涉成功;看到土著孩子的贫穷、饥饿与疾病时,她主动邀请腿部溃烂的土著孩子到她家接受药物治疗,当初孩子不信任地瞪着她,后来孩子主动到她家治疗,并在腿伤治愈后被卡伦雇佣为厨师;卡伦直面被丈夫传染梅毒而不能生育孩子的残酷现实,更加坚定地为土著孩子开办学校,并乞求酋长让孩子们接收教育;卡伦回丹麦治疗期间黑人管家默默地为她庄园的房间换鲜花、擦拭梳妆台;咖啡丰收时,卡伦与雇佣的土著人一起翻晒咖啡豆、疏导水渠等。
横亘在卡伦与土著人之间的语言、地域、文化和种族距离不断拉近。
这是卡伦被土著人逐渐接纳的过程,是卡伦在劳作中与土著人建立友谊的过程,是卡伦在咖啡种植过程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更是卡伦逐步走向独立、不依附于男人的觉醒意识逐渐显现的过程——逐步意识到非洲有自己的传说、语言和风俗,以敬畏大自然、敬畏古老的民族为前提,彼此尊重,没有种族歧视,在非洲大自然、土著人和种植园生产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关系。
三、多次偶遇丹尼斯并建立深厚友谊成知音的幸运儿——被温暖友情唤醒即将遭遇爱情的卡伦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男性把世界当成狩猎场。
丹尼斯喜欢打猎,但在卡伦眼中丹尼斯不是血腥的捕猎者。
卡伦在非洲原野中遇到狮子,生命遭受威胁,丹尼斯偶然出现,凭着勇敢、镇定、惊人的判断力和多年狩猎的经验,用与狮子目光对峙的人性方法将卡伦从狮子口中救出,让卡伦相信丹尼斯骨子里有地球生灵与人类拥有平等生存权的意识,为他们缔结情缘埋下伏笔;卡伦冒着生命危险护送物品去战场,途中遇群兽攻击,丹尼斯没有反对卡伦,而是赠送指南针加以帮助;卡伦回丹麦治疗梅毒前又遇丹尼斯,卡伦没告知病情而说等丹尼斯归来再给他讲故事;战争胜利后的圣诞舞会上二人共舞;丹尼斯赠送留声机给卡伦等。
卡伦见丈夫车内有其他女人内裤,她进一步意识到婚姻名存实亡而悲哀、难过。
卡伦与丹尼斯在多次偶遇中互相吸引,拥有纯真友谊的卡伦幸运而快乐,在没有爱情的婚姻里她慢慢学会了坚强。
丹尼斯对卡伦说过:“在这里我们不是主人,只是过客”,浑身充满男性阳刚美和英国贵族气息的独行冒险家丹尼斯,酷爱大自然,放荡不羁,崇尚自由,穿越丛林与大漠,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张力和激情,为卡伦想要拥有美好爱情、活在当下的进一步觉醒提供了可能。
四、细腻、平实、质朴而隽永之爱的给予者和享受者——在爱与被爱中走向成熟与从容的卡伦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地球上的生命相互联系,反对对生命做等级划分。
在种族分隔、性别分隔且等级严明的当时社会,上帝高于地球上所有生命,人又是生命中最高级的,次之是动物、植物
、山、海和沙,白种男性又是人类中最高级的。
然而,卡伦与丹尼斯的相遇、相知、相伴与相爱都以非洲美丽的大自然为背景和依托,卡伦应丹尼斯邀请同去野外狩猎,是他们之间实现从深厚友谊到美好爱情飞跃的转折点,没有男女性别的优越感与主附之分,他们之间的爱细腻、隽永、沉稳、悠长、质朴、纯真,卡伦在爱与被爱之中走向成熟,散发出特有的优雅、自信、自尊和从容。
镜头一:同去草原狩猎。
白天,他们驱车穿梭在无垠的草原上,沐浴着阳光,欣赏着无边的绿、苍翠的树、奔跑的牛群,还有潺潺的溪水边丹尼斯用水壶为卡伦洗头的温馨;晚上,留声机播放着舒缓的音乐,在草地上的篝火旁,还有烛光和星星,或坐或躺,或讲故事或谈心,还有香槟和舞步,更有狩猎回家前在帐篷里深情相拥、水乳交融的那个夜晚。
镜头二:丹尼斯探望卡伦丈夫回到卡伦住处,两人深情拥抱,丹尼斯提出将自己的东西放到卡伦处,并告诉卡伦她的丈夫身边已有其他女人,卡伦难过地把头埋进丹尼斯的胸口,丹尼斯让她感到安全、信赖和依恋。
镜头三:丹尼斯带她飞上蓝天。
他们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绿意葱茏的原野、飞泻而下的白瀑、宛如丝带的河流、成群的斑马、蔚蓝的大海、展翅飞翔的群鸟……在空中,在阳光里,在梦境般的云层中,心在飞翔,爱在飞翔,梦在飞翔!沉醉的卡伦向座舱后方伸出手,与丹尼斯十指相扣。
镜头四:丹尼斯坐在卡伦屋子回廊的藤椅上睡着了,卡伦轻轻取下他手中的水杯,搬来藤椅悄悄地坐在他身边,斜靠着椅背看着他,流露出长相依、永相伴的温情,胜过甜言蜜语和海誓山盟。
镜头五:夜晚坐在草原的篝火旁,他们就自由、爱情和婚姻敞开心扉对话,当丹尼斯拒绝她想和他结婚的要求后,卡伦没有乞求与妥协,她永远做她自己,对话中交织着摩擦、争执、坚持与理解,还原生活的真实、平淡与质朴,展现女主人公渴望与爱人长相厮守、又不乏保持自我与尊严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女性魅力特质。
镜头六:种植园失火破产,为了土著人有安身之处,卡伦四处奔走,“女人在肯尼亚这个国家是举步维艰的……我已经失去了一切!我的要求微乎其微……”内心强大、独立的她居然下跪乞求总督,她善良的女性品质与人性光辉得到极致的彰显,她的主动、真诚、善良、执著得到了象征
权力的总督夫人的承诺,得到欧洲男性贵族象征的丹尼斯的理解和支持,更得到受种族歧视的弱势群体非洲土著人的爱戴,还有俱乐部里起初驱赶她的男士们为她举杯的崇敬。
在那个全球殖民的时代里,她用勇气、独立精神和博爱构建了一个生态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自然与人类、男性与女性的新型关系,她懂得爱,爱自己、爱他人,在爱与被爱中走向成熟与从容。
五、与非洲以及长眠于非洲大地的爱人永别的回望者——在失去中走出非洲的深邃与哀伤的卡伦在卡伦决心独自离开非洲时,丹尼斯改变了独生的想法,决定与卡伦共度一生。
丹尼斯突然飞机失事,卡伦没有悲号与哭喊,正在收拾行李的她动作缓慢下来,熟悉的莫扎特单簧管古典音乐从画面缓慢而出——优美、舒展、深沉、宽广,是她们彼此爱的音符与见证,她眼底无止境的悲伤、怅然、失落与生命多舛中磨炼出的坚忍、强大、独立相互交织,最后伴着忧郁的音乐,走向绿绿原野中的坟场,尽力坚强却无法不哽咽地为丹尼斯诵读诗文,孤独的背影在原野中渐渐远去……
卡伦带着丰厚嫁妆来到非洲,离开非洲时一无所有——与丈夫离婚、情人坠机身亡、农场失火破产。
她有一万个理由哭泣、诅咒、绝望,但她没有,她却告诉生死相隔的丹尼斯:“听说,狮子来你的坟前坐着呢”,“今天收到朋友的一封信,信上说,日出和日落时候,一雄一雌的狮子在坟前或站或卧,逗留了很久……那是狮子喜欢的地方,从那儿他们能够俯瞰平原和平原上的牛群、野兽。
丹尼斯会喜欢的,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
”巨大的悲痛在她对命运的把握、主宰与从容中淡定、稀释,化作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怀恋和深邃的凝望。
她爱丹尼斯,爱非洲的土地,爱土地上的土著人。
回丹麦临行前,黑人管家希望与卡伦同行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对卡伦说:“这次你就像在前方领路一样,一定要把篝火点的很亮很大。
”心碎的永别,预示卡伦的人品、博爱、坚强、独立在以管家为代表的土著人心里扎根,在他们心中有一盏不会迷路的明灯,引领他们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理解与宽容别人,如何在举步维艰的肯尼亚国度里勇敢地、微笑地生活下去,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爱与尊严、优雅与豁达。
六、结语
卡伦在交易婚姻——拥有真爱——失去挚爱,咖啡种植园开垦——丰收——破产,两度走进非洲——两度离开非洲——最终没再踏入非洲的过程中,从世俗、虚伪的丹麦普通女子,成长为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感谢自然的形象丰满的女性,她成为大自然的代表,她没有种族歧视,她在男权中心主义主宰一切的困境中不断独立与觉醒,她的勇气、智慧与善良,和原生态的非洲土地契合为一体,与非洲的自然、动物、人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昭示天下的女性——有大自然和真爱相伴的人生没有恐惧和仇恨。
卡伦成长的过程是对殖民主义盛行时代下女性觉醒的礼赞。
四,艺术特色细节
1、嘘
Keran初到非洲,火车上,怕黑人弄坏她的水晶和瓷器,冲他们“嘘”。
Keran和Denys开车在草原上,车抛锚,周围很多野牛驻足观望,Denys下车冲野牛“嘘”。
(what's your word?Shoo?Is that it?Shoo?)
2、俱乐部
Keran初到非洲,冲进俱乐部找Baron,被制止--女士禁入。
影片尾声时,俱乐部的会员邀请Keran走进俱乐部并向她敬酒
3、黑人houseboy的白手套
Keran怕笨手笨脚的黑人弄坏她的家具和瓷器,为houseboy戴上白手套。
Keran要离开非洲前,摘去houseboy的白手套,说“本就不应该戴的。
”
4、黑人小孩掏Keran的口袋
黑人小孩总喜欢伸手掏Keran口袋里的钱,Keran从来随之任之。
农场夜里突然大火,所有人都跑来看,黑人小孩不懂事,看见Keran,依旧掏她的口袋。
Keran:“ALL GONE.”
5、为黑人少年医治腿伤
黑人迷信,伤病不去医院。
Keran用激将法,帮黑人少年医治腿伤。
Keran从丹麦治愈梅毒回来,黑人少年已腿伤痊愈,并受雇为Keran煮饭,直至影片结尾农场被烧后,仍愿追随。
Keran委婉拒绝,与之握手道别。
6、那些动物们
黑人小姑娘送Keran的小只猫头鹰(直至影片结束也没见它长大),那只看上去总是脏兮兮瘦巴巴的牧羊犬,草原上狮子、野牛、斑马……
7、性格奔放不羁的Denys安静的坐在沙发里,专注地听Keran讲故事。
两人就
在娓娓动听的故事里爱意滋长。
呵呵,女人无论什么年纪都具母性,男人无论什么年纪都似孩童。
8、Denise为karen洗头的时候他们一起打猎的时候,举着猎枪击中2头狮子
一起开车驾着飞机在非洲的大草原上……
9、KAREN为她丈夫去送物资那一段特别感人,Denys没有阻止她的前进,还
送了她一个礼物作为鼓励,看到这里就觉得这种理解的感情很珍贵;当农场烧毁后karen为了土著有可住之地下跪,Denise也也阻止别人扶她起来give her a moment。
完成心愿后Denise穿着旧旧的衣服在众位绅士小姐的注视下挽着karen离开、……
10、骑马的小姑娘向Karen请教“男人”的问题,她点了支烟,沉吟片刻,抬起头
来说“I think you should call me Karen”。
那份从容和尊重,让人印象深刻。
五,缺点与不足
·电影只是引用了原著的开头,“我在非洲有一个农场,就在贡嘎山下。
”
·电影和原著有显著的不同,姑且不提成群的蝗虫和地方狩猎,只因为德国军队,她就不得不缩减了4000英亩的土地,800名雇工还有18辆运输车。
·电影粗暴地修改了凯伦和丹尼斯的恋情。
他们相遇在狩猎俱乐部,而不是草原之上;丹尼斯因为要去埃及,离开凯伦达两年之久,这些在电
影中都没有提到。
·电影还忽视了凯伦怀孕的事实,不过在书中,她流产了。
进一步讲,丹尼斯是一个英国人,但是电影中使用的演员是美国人雷德福,他的口音完全不符合事实。
穿帮镜头
连续性:在约00:32:33处,丹尼斯送给卡伦了一个礼物,卡伦一直拿在手中,但切换镜头之后却没了。
当时穿的衣服明显是没有袋子的。
·连续性:迪耐斯的水果从一个苹果变成了一个橘子。
·连续性:盘子里的水果份量在镜头之间变化着。
·在植物里面可以看到扩音麦克风。
·连续性:当凯伦开枪打狮子,她嘴唇右边有血渍,后来,迪耐斯替她擦拭嘴巴的时候,血渍变成了在左边的位子。
·当和迪耐斯谈论他的疾病时,伯克力肩膀上的围巾总是变化着位子。
·时代错误:在新年晚会上,那个时代的鼓手使用的棒子顶端应该是尼龙的。
·连续性:新年晚会上,凯伦打了一个粗鲁的男人,她的香槟酒杯是空着的。
迪耐斯抓起她的胳膊突然把她推进舞池。
当他们跳舞的时候,她的酒杯里有香槟。
六,总结:在题材涉及非洲这片神奇大地的各国影片中,美国导演西德尼·波拉克于1985年拍摄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或译“远离非洲”)无疑是最具艺术性、最富有内涵的一部。
它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原作音乐等7个奖项。
影片配乐由英国作曲家约翰·巴里创作。
全片是从女作家卡琳·布里克森的回忆开始的。
1914年,卡琳和瑞典男爵布罗尔·布里克森离开故乡丹麦,来到了位于非洲东部的原英国殖民地肯尼亚。
结婚后他们共同经营着一个很大的咖啡种植园。
刚到非洲的卡琳有一次在没有随身带枪的情况下遇到一只狮子,多亏出身贵族的英国人丹尼斯救了她。
卡琳深深地爱上了丹尼斯。
由于丹尼斯我行我素、豪放不羁的性格,尽管两人心心相印,但他们的关系却时断时续。
1930年,一场大火葬送了卡琳的咖啡种植园。
不久丹尼斯也因飞机失事丧生。
丹尼斯曾送给她两样礼物:一支钢笔和一次飞行。
是他用飞机把她带上了天。
翱翔在蓝天中,她觉得自己是在“通过上帝的眼睛”俯瞰美丽富饶的非洲大地。
随着丹尼斯的死一切都逝去了,带着心中最珍视的两件礼物,卡琳满怀失落与惆怅地离开了她热爱的这片大陆。
她永远不会忘记,丹尼斯在打猎时还带着留声机,他带着“3支来复枪,一个月的干粮,还有莫扎特……”。
出现在片头的配乐主题,是作曲家根据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听到、而且后来一再出现的一首古典乐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主题的动机创作的。
这是男主人公丹尼斯最喜爱的音乐作品。
我们听到的这一旋律因此具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同时又带有着作曲家约翰·巴里最鲜明、最迷人的创作特征。
它节奏沉稳,和声宽广,旋律优美,舒展流畅,是约翰·巴里最受人喜爱的银幕旋律之一。
在摄影机优秀而忠实地再现的辽阔壮丽的原野上,通过音乐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大地的律动、万物的呼吸和泥土的芳香。
莫扎特的作品在影片《走出非洲》中是以“画面有源音响”方式出现的。
从丹尼斯送给卡琳一架留声机的情节起,我们就不断地听到莫扎特的几首器乐作品片段。
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积极参与了故事叙事的,是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这部作品莫扎特大约创作于其生命中最后的岁月——1791年,其中第二乐章明显带有室内乐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乐章已被多次使用在世界电影作品中。
单簧管独奏的主题质朴宁静、意味深长。
在影片的后半部它时时伴随男主人公丹尼斯在镜头中出现。
丹尼斯一向不愿受到情感的羁绊与家庭的束缚,拒绝了卡琳想共同生活的愿望。
他习惯了独往独来,注定要漂泊一生。
在卡琳听着留声机播放的音乐,苦苦等候心上人再度光临的场景中,独奏单簧管静静的旋律似乎在加深她心中的孤寂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