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洪救灾报道中的党性引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销售的产业链,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源远流长的文化习俗和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美景带来了旅游热潮,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最终实现了脱贫。
“同时从社会层面来看,不少少数民族人民不断为自己的家乡发声,从‘沉默者’变为‘表达者’,不断对民族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改变了以往外界人们对于少数民族村落的落后印象”。
[3]此外,领导干部直播带货,扶贫干部协助拍摄短视频,这些落到实处的扶贫政策实现了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政府服务模式。
总而言之,《石榴花开》第二季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利用“新农具”脱贫的别样表达,节目中的少数民族人民赶上时代潮流乘上互联网的快车,纷纷拿起手机记录生活,直播带货,让受众真切地领略少数民族风情,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注释:
[1]栾轶玫,张杏.“多元传播”赋能的非遗扶贫新模式——以脱贫网红贵州“侗族七仙女”为例[J].云南社会科学,2020(05):14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2020-04 /27/c_1589535470378587.htm.
[3]王德胜,李康.打赢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短视频赋能下的乡村文化传播[J].中国编辑,2020(08):10.
(作者:蒋宁,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黄勇军,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责编:周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就是坚持党性原则,这也是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根本原则,这就要求党媒必须要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在新闻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党的思想意识、思想方法、政治主张和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我国发生重大灾情时,如何有效做好应对的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媒体面对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最直接的考验,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坚守党性,也是当前新闻传播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徽是去年全国汛情较为严峻多发的省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强党性、转变作风,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洪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学习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方针部署,牢
防汛抗洪救灾报道中的党性引领
○马君
【摘要】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原则,也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
面对重大灾害,党媒如何坚持党性、彰显党性,是新闻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徽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在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心用情讲好安徽防汛抗洪故事的同时,利用传播优势开展一系列活动,为打赢长江流域水旱灾害防御的攻坚战凝聚了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防汛抗洪;党性原则;舆论引导
25
牢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向和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及时准确地发布了防汛减灾抗洪各项权威新闻信息,深入细致真实地报道了防汛、抗洪各项工作发展进程,用心用情讲好安徽应对重大水旱灾害的故事,坚持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信念,为全力打赢长江流域重大水旱灾害汛期综治防御的攻坚战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现以安徽日报的系列防汛抗洪相关报道为例,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及坚持新闻职业精神四个方面,谈谈党报媒体如何在实践中坚守党性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抗洪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2020年全国各地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出现偏差,江南、黄淮等地区的降水量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安徽仍然是一个区域性暴雨洪水最为多发的地区。
在2020年的夏季梅雨时节,安徽全省平均降雨量超出常年同期2.1倍,自2007年后,已有12年未发生过像这样的大洪水,防汛形势非常复杂严峻。
在暴雨特大洪涝灾害来临之际,习近平对于防汛救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防汛抗灾工作的开展坚定信心、凝集力量、指明方向。
安徽日报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下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宣传报道的重要任务进一步落实到位。
一是突出报道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
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有关工作部署发表了重要讲话,7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切实做好防汛救灾有关工作部署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安徽日报均于次日的头版转发了新华社报道。
8月18日到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实地考察,其中重点就是考察安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
21日安徽日报头版刊发了《习近平在听取军队参与防汛救灾情况汇报时强调发扬连续奋战作风切实完成防汛救
灾后续任务》这则报道,22日安徽日报推出8个版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特刊,其中4个版刊发了以“习近平在安徽考察回访”为主题,深入采写的9篇反响和回访报道,特刊中半数的报道以防汛救灾为主题。
这些报道迅速形成规模和声势,为统一思想、推动工作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二是灵活运用评论等形式,不间断地开展宣传、阐释和引导工作。
防汛抗洪救灾期间,安徽日报策划推出《科学防汛救灾应“快精稳细”》《以底线和系统思维谋划灾后重建》《防抗救结合,安徽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和灾后重建》等评述文章,始终站在全党、全局的战略高度引领舆论,同时紧扣安徽防汛抗洪的实际,大力促进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进一步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
三是用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防汛抗洪报道立心铸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系列重要讲话及指示精神,是做好防汛抗洪相关宣传报道、舆论导向等工作的基本遵循。
安徽日报将其核心要义落实到策、采、写、编、审、发等环节。
特别是在重大报道中,直接引用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的“金句”“关键词”,将其融入到栏题、标题、正文中,起到统领、铸魂的作用。
例如8月17日,安徽日报紧抓习近平总书记将来安徽考察防汛救灾工作这一契机,重磅推出了占据整个头版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徽防汛救灾纪实》大型综述报道,全方位展示了安徽防汛救灾的历程、成果和经验。
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正确舆论导向,抓住重大节点,精心设置报道议程
面对复杂的防汛抗洪形势,安徽日报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正确的舆论导向,紧跟防汛抗洪救灾工作进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与效度,通过认真策划组织报道,全方位、多层次、
26
多形式地为防汛抗洪重大节点留下细致、丰富的历史记忆。
一是全媒体发布权威信息,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安徽日报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全媒体、全业态、全天候发布权威信息。
在防汛抗洪救灾期间,安徽日报利用新媒体平台,每日及时向广大群众发布气象、预警、水利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准确客观地报道防汛相关情况。
同时,安徽日报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在抗洪救灾报道中,积极组织采用全媒体形式进行报道,在报道的呈现方式上不断进行创新,推出大量融媒体作品。
很多报道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为安徽防汛抗洪救灾工作创造出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也极大地提升了安徽日报本身的宣传力和社会影响力。
如安徽日报通过全媒体平台推出的《为了第16次开闸》,真实全面记录了王家坝从开闸到关闸长达76小时蓄洪期间的各方情况;《“蛙人”水下排险》《夜战管涌除险情》《洪水中的“摆渡人”》等,记录下紧急清管涌关闸门、抢险转移群众等危急时刻;《孤岛不孤》《安置点上好“管家”》等,从多角度反映安置点群众生活有序、保障物资充沛的情况。
抖音号推出的《你为我护大堤!我为你烘战衣!》《这一幕,真暖心!》等短视频,讲述老百姓为抗洪士兵自发捐赠烘干机、送上水果的军民鱼水情深故事;《“洪水不退,我们不退”》《大堤上最美的你们》等展现出了官兵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采取叠加现场报道手法制作的“徽视频”系列,可视性更高,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强,在客户端、“抖音”等平台一经推送,就获得大量关注,点击量高达几十万。
网站、客户端策划推出的《暴雨中的坚守》《架起“水上生命线”》《逆行救援,确保一个不落》等摄影专题组图,将抗洪救灾中的感人瞬间直观地传达给人民群众。
安徽日报还制作并发布了百余幅新闻海报,如《刮痧?搬沙!》《彼岸之光》《奋战保大堤》等,捕捉抗洪救灾一线的动人瞬间,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二是围绕群众关心关切和社会热点,不间断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发挥举旗定向作用。
在防汛抗洪期间,长时间的强降雨给水利基础设施和江河堤坝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各种传闻和舆论纷纷涌现,影响、干扰防汛救灾工作大局,身为党媒,在这种时刻就要充分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如高考首日,歙县因遭遇暴雨,考生无法到达考场而延迟了开考时间,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当日上午安徽日报即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快讯!歙县首日高考或延迟!》,并在后续实时跟进这一事件的发展,通过及时发布官方权威信息,报道各方为保障高考顺利进行采取的措施等,使舆论逐渐平息。
在此次防汛抗洪期间,由于降雨量较大,巢湖汛情十分严峻,引起了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强烈关注,巢湖大堤能否抵挡住连日强降雨成为舆论热点,安徽日报密切关注群众诉求,及时发布《以非常之举保巢湖安澜》《“巢湖保卫战”怎么打,省委书记一线督战》等全媒体作品,通过报道党委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抗洪救灾工作举措,准确全面传达汛情灾情信息,采访权威人士以回应社会热点和舆论,平息流言,坚定人心,为抗洪救灾工作提供了有力舆论支持。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关注人、报道人,彰显人文关怀
防汛抗洪救灾,是一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严峻斗争,防汛抗洪工作开展以来,安徽日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关注人、报道人,把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等指示要求落实到发布的每一篇稿件中。
一是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将各级党委和政府做出的决策信息传达到广大群众中,并积极引导、协调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安徽日报坚持采取现场报告、蹲点调研、跟踪报道等形式,及时向群众宣传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保障民生的扎实举措,同时为
27
群众当好“桥梁”“纽带”,及时反映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呼声,促进问题的解决。
如在04版开设《全力以赴防汛救灾》专栏,连续推出《科学战“汛”守护安宁》《防汛救灾,科学才能高效》《坚决打赢防汛救灾这场硬仗》等多篇报道,向人民群众传达正确科学的防汛抗洪信息。
针对洪涝灾害给农民、农田带来的恶劣影响,安徽日报于农村版发布《灾后田地咋补种,专家给出“金点子”》《涝灾后如何科学管理玉米》等特色报道,为农民提供灾后科学指导,接地气、应民需、解民急。
并在客户端发布《安徽150万农户可领“抗洪免息券”》《枞阳行“复工助力贷”偏爱小微》等政策信息,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通俗易懂地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相关利好政策,推进复工复产。
二是深入防汛抗洪救灾一线发掘典型人物,讲好感人故事。
面对重大灾情,安徽日报通过选取典型人物,发布大量典型报道,在防汛抗洪一线扬起旗帜。
这些报道通过深入挖掘人物故事、呈现真实感人事例,展现出在抗洪救灾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子弟兵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如《防汛抢险冲在前》用朴实的言语记录了石牌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江文,在溃堤封堵与抢险救援中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事迹;《一曲荡气回肠的凡人歌》报道了70岁的摆渡人王启干、19岁的志愿者丁吉容等奋战于抗洪一线的平凡英雄;《致敬!激流中的“钢铁”长城》《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的身影》等报道,展现了官兵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闻令而动、顽强奋战的风貌;《“天再热,雨再大,我们也要坚守到洪水退去”》《洪水无缰“军师”有招》等,生动地报道了基层干部、水利专家奔波于防汛抗洪一线。
这些典型报道采用全媒体渠道进行传播,让读者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在全社会营造出了一种昂扬奋进、团结一致的良好氛围。
四、发扬新闻职业精神,书写新时代党报记者的使命担当
现场最能抓住人心。
在抗洪救灾报道中,安徽日报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到全省防汛救灾工作最前线,采写了许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的报道。
这些报道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和手段,致力于描绘细节,生动地反映各级党委政府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有力行动、显著成效;直观地展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官兵紧急处理险情、驰援被困群众的感人故事;真实记录了妥善转移安置人员、全力以赴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人们生产生活的具体情况。
报道内容真实生动,震撼人心,激发全社会群策群力抗洪救灾的强大精神力量。
记者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儿女情长、家长里短。
但是,使命、责任、良知让他们选择了向险而行。
7月22日,安徽日报于04版刊登了《“两线”阻击力保安澜》这篇报道,该报记者记录下了王家坝闸开闸分洪前夜的准备情况,并借由所见抒发所感:“这是一场不见硝烟的大战,从长江到淮河,有洪水处皆是战场;这是一次使命担当的大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骤雨纷纷、洪水滔滔中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
记者们深入防汛抗洪一线,不畏难不怕苦,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记录真实现场、传递一线讯息、捕捉动人瞬间,将一篇篇报道、一幅幅照片传递到人民群众的视线中。
他们以艰苦奋斗和逆行精神磨练了自己的党性与作风,经受住了严峻的政治考验和业务检验,书写了新时期党报记者的使命担当。
■
参考文献:
[1]张程喆.党性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与实践——以人民日报的脱贫攻坚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20(33):57-58.
[2]晁会芹.谈疫情之下党媒新媒体党性原则的坚守[J].中国地市报人,2020(07):62-63.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