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评课稿(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时间》评课稿(9篇)
《认识时间》评课稿(精选9篇)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1
“认识时间”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一定的
情境,制作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愉快
地学习。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师在教学时注意了平时的
生活实际,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时间。

在课题的引入时,教师用了谜语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说自己的作息时间是怎样安
排的等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话题,来结合教材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
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
离不开数学。

二、在直观中来呈现知识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挂图,通过看钟面上的阴影部分,用5分5
分数的方法读取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1时=60分时,让学生自己拨钟,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对时与分的关系一目
了然。

三、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做一做,在教
学中寓教于乐,溶练习于游戏中,练习穿插在新授中,让学生更好
地掌握了新知。

人民币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有初步的概念。

但在实际
生活中,只认识人民币是远远不够的,认识人民币的目的是为了使
用它,体现它的社会价值。

所以,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以购物为主线,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既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使学
生对学习内容有亲近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

文具就摆放在教师的堂桌上。

买东西要看物品的价格,要认识人民币,会使用人民币,会换算人民币。

然后,在购物的情境中通过换币,体会、理解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最后在购物中学会简
单的付币,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

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两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
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

例如,“老师和小朋友们一
起认识人民币”等教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
状态对学生的心灵是莫大的安慰和鼓励。

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
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还有,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
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

五、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会更精彩一些
在出示课题《认识人民币》后,让学生同桌说一说,盒子里的
人民币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然后指名说一说按1元、1角、1分的顺
利逐渐展开认识的教学活动。

其实学生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就只有这
些吗?人民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对于10角就是1元,买1元的物品可以付成10个1角的、2个5角的、5个2角的等等
的多种方式,是有一定基础的。

老师完全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进行交流,除了认识1角、1元、1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人
民币的知识?因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的之前是有一定生活
基础的。

老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不断的谈话中,对知识进行不断的
补充和说明,这样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课堂,这样学生会表
现的更精彩。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2
听了夏老师的《认识时间》这节课,我感触良多。

夏老师无论
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都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尊重学生,时刻关注学生。

夏老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
领作用和谐统一起来。

在动手操作,交流讨论中落实了本节课的教
学重点,并突破难点。

听后的主要体会如下:
1、注重实践操作
夏老师设计了让学生摸、玩学具钟,观察钟面,让学生在玩学
具钟时发现钟面上的小秘密:有12大格,1大格有5小格。

当学生
会看5分的时间后,让学生拨出几个时刻。

这样的设计,大大加强
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他们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2、紧密联系生活
认识时间是为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而学生也应该从生活中来
认识时间。

夏老师以小学生一天的作息时间来进行复习整时、半时,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

而在教学新知中,也始终围绕学生的作息
时间来进行,包括练习的设计也是如此。

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意识
到时间跟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夏老师非常注重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
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3、注重学生发言
在教学中,夏老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

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

夏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颜色的变换,很好地帮助
学生认识钟面上的12大格,以及1大格有5小格。

这样安排,帮学
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下面学习分针走到数字1是5分钟,分针
走到数字2是10分钟就容易多了。

4、注重学生体会
在教学完新知后,夏老师让学生体会1分钟有多长。

在悠扬的
音乐声中让学生做口算题来感悟1分钟的时长。

教到这里,学生会
5分钟5分钟地认时间了,但是对于1分钟到底有多长,比较抽象。

夏老师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让学生感悟到了。

这一设计非常巧妙。

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体会后,会对1分钟的时长有大概的认识。

总之,夏老师这节课很好地落实了教学重点,难点也有所突破。

从这节课中,我主要体会到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
验上的,要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
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课堂上还主体于
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理解新知,让他们自己发现、交流、
讨论,这样的数学课堂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上安排的实
践操作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情况,而在操作中教师要组织
好课堂纪律,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是真实、有效的。

这节课,我受益
良多。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3
《认识时间》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钟表,会看几时、半时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

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几时几分
的方法,知道1时=60分。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虽然生活中经常
接触时间,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毕竟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真正理解比较困难。

特别是看几分,很容易受时针看法的影响而将
两者混淆。

程老师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了课件,紧抓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知识,给学生以视觉刺激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时,程老师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钟面,使时间这一抽象的知识
具体化,给学生以较强的视觉刺激,帮助他们建立丰富的感性经验。

特别是在认识几分时,课件演示将分针走过的痕迹用较粗的红线标出,让学生清楚知道分针看小格,时针看大格,印象比较深刻。

二、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几时多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难点。

如4时多,学生容易看成5时多。

课伊始,陈老师就从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入手,出示时针指向
数字9和10之间,问是几时多。

并总结如果时针在两个数字之间,
看小的。

认识每个数字各代表几分,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因为学生没有
学习乘法口诀,只能通过一个格一个格的数或5个5个的加,因此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

程老师也注意到这一点,在教
学中,除让学生集体说说分针走到各个数字分别代表几分外,还引
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几个关键的数字,以便更快地读出几分。

有的学生说记住6就是30分,有的说记住3就是15分,9就是45
分等。

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抓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巧记,加深了学
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后面正确读出几时几分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在教学中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辨析,
从而使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如认识时、分时,出示课
件观察时针走动1大格是几时,分针走动1大格是几分,然后提问:“两个1怎么不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认识时针走过1大
格是1时,分针走过1大格是5分。

三、课堂语言浅显易懂,学生易于接受
程老师的课堂语言简单明了,能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去描述
知识,让学生易于接受。

如:“外面的数字给分看的,里面的数字
给时看的,不过外面的数没有标,要小朋友自己去记”“一看时针,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指向两个数字之间就看小的(12也可看成0);二看分针,一个大格就是一个5分。

”等,这些语言浅显易懂,清楚明白,对低年级学生而言,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明确的学习指向,让学生清楚知道该怎么看时间,将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学得明白扎实。

四、建议
学生上来板书时,书写比较随意,中间两个小圆点没有写在右
下角,而是一上一下分得很开,两个小圆点也写成两条小斜线。


里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规范书写。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4
听了崔老师执教的《卫星运行时间》这节课后,感受颇多。

本节课崔老师通过“有关人造卫星的知识”引入一些有关人造
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算,并在具体活
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崔老师创设情境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解答。

让学生求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绕地球21圈,需要多长时间。

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
114_21=,因为上学期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所以可以利用知识的
迁移,让学生试着做。

本节课是一节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课,崔老
师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
再具体讨论;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

并让学生说一说
每一步计算的算理。

适时的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
问题意识与求异、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探求
新知,最终能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老师这节课注重算法多样化,是一节很朴实的课。

我对本节课的建议是:
1、崔老师组织上有缺失,已经有三个小组展示完了,仍有小组
在黑板上写,根本没听其他小组的展示。

2、催老师应要求学生语言的严密,有个学生说计算三位数乘两
位数,数位对齐就可以了。

3、练习设计没有坡度。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5
崔老师展示的《卫星运行的时间》一课,让我感受颇多。

这是一节计算课教学,许多年来,计算课很少被当成公开课,
这也足以说明上计算课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也说明县教育局领导对
计算课,特别是计算算理的重视和对学生对计算算理是否理解的关
注程度。

传统的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题量的训练,从而
达到教学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
计算方法的概括。

而这一节课后,我发现教学中,崔老师始终坚持
以教师的引领为主线,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让学生通
过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
观和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因此,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教学时,没有满足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着重关注
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注重转化、建模等数学
思想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从而把学
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育的根本途径。

反思这几节课,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一、重组课时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自由探索空间。

重组并不是把几块内容简单的相加或相减,而是要抓住“两位
数乘两位数”这一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作为主线,先让学生复习以
前学过的知识:“两位数乘一位数24_2”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
算24_10”,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所
要用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在这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去学习新知识,使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此教师在要求学生计算24_12,这时学生就
很容易的用各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在引入阶段通过现实数学情境
的创设,采取忆旧引新的方法,从复习到引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说明教师充分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复习旧知来为学习
新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提倡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新课标指出:笔算教学不应仅限于竖式计算,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
在的,对同一道计算问题,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认知
风格存在着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和解题策略,这正是
学生具有的不同个性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24_12时,放手让学生
试算,学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又根据口算的方法来计算的;有把因数拆成两个一位数,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的;有
直接列竖式进行计算的;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
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解法,进行小组内交流,这样的教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间的数学交流。

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

同时在这堂课中也让学生进行了估
算的练习,因为这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最有用的方法。

在计算教学中,我们教师同样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
原有的基础上的必要的发展。

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
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

我的思考:
1、能否让探究更具实效性?
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24_12=?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要求学生进行“口算”,最后再放手让学生进行“笔算”。

本着
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思路显然也有一定的设计意图,但是在学生
出现的几种算法中,真正属于“口算”范畴的只有一种,即“可以
先算24 _10=240元,得出买10本书的钱,再算24 _2=48元,算出
的是买2本书的钱,然后把两部分的钱加起来,240+48=288元,就
是一套12本书的钱。

”这恰恰就是进行“笔算”的思路。

但是由于
在课堂上,学生还出现了例如:“可以先算24 _6=144元,得出买
6本书的钱,再算144_2=288元,就是一套12本书的钱。

”这会不
会造成学生进一步探索“用竖式计算”时的困惑呢?还处于后一种
思维的学生是不是都是按照教师的思路依据第一种方法去列竖式呢?是否有学生先列出24乘6的一个竖式,再列出144乘2的一个竖式
呢?如何让探究更具实效性?我们想是不是可以先让学生对几种不
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在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突出算法的最优
化呢?当大多数学生都认可前一种口算方法时,再组织学生利用这
种口算思路去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2.计算教学中究竟需要怎么样的教学情境?
现在的计算课有像应用题教学的味道,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呈现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独立列式——思考算法——交
流反馈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优化算法,这样一个流程。

因此,有许多的课不是从“逛商场”开始就是从“买东西”结束,新课标
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
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数学本身。

那么我们在计算教学中究竟需要怎
么样的教学情境,是否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教学情境?计算教学怎么
样与我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符合现实生活的
实际?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6
汤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立即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开了一个好头。

汤老师还制作了色彩
鲜艳的课件,直观、形象,这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都能吸引学
生主动参与课堂。

可以说汤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和思维特征。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

在课堂教学时,汤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
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
过的路程,并用红色线条突出强调,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是从哪点到
哪点所走的一段时间,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

教学中,通过安排学生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以此来加深学生对
时间的认识。

这短短的、安静的、属于全班的一分钟对学生来讲应
该是体会深刻的。

这里汤老师可否适当延伸,如,学生在交流自己
一分钟能记住从5分到60分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估一估自己做更多
事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去体会更长的时间。

毕竟时间是个抽象
的东西,学生总是要通过做熟识的具体的事情来间接地体会时间,
这方面更多的、深刻的体会有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时间,理解时间。

课堂中,在引导学生数格子的时候,课件突出演示的是一个个点,而不是一段段路,学生对一个格子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


以用手势等方法做一下简单的演示,帮助理解。

另一处是,学生对
时针与分针所表示的时间的联系还不太明确,汤老师可适当引导学
生形象理解:时针是在为分针服务,她是在记录分针走的圈数,她
跟从着分针,因此分针未走完一圈,时针也不会到达具体的某个点。

这就为后头像4:55这样学生容易看错的时间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堂中,汤老师对学生,有引导,有帮扶,有开放,课件的制
作非常精美,有实效,非常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汤。


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让学生
在发言中增强自信,可以说这是一堂准备充分、扎实的课。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7
《合理安排时间》这一内容,主要是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
让学生体会到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从而来感受数学
的魅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面:有以下几个亮点:
1、创编教材,巧伏优化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材的主题图是呈现三艘船在码头卸货的情境,但是这一情境
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再加上“排队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陈老师大胆创编教材,创设了学生等候批改作业的情境。

在这一情境中,陈老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演绎批改作业的过程,自己
理解了什么是“等待时间”,通过学生自主提问题的设计,不仅理
解了“等候时间总和”的概念,还为突出本课重点,巧伏优化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具体事
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
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
看出陈老师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日常的节省时
间入手到探索合理排队的问题、再到为发现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
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验,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
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

利用学
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怎样节省时间的过程,让学生
清楚地看到哪几件事情可以同时进行的过程,印证了学生的发现,
提升了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理解。

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调整了
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

学生在活动中经
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
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

上述活动即是探索
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
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
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练习设计方面:精——练习设计精。

陈老师别出心裁,设计两个富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体会排队
论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最后陈老师通过列举几个特殊例子,
加油站和超市的排队现象,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
活又有所差异,适时进行了情感教育。

学生发言:
学生的发言是数学课的灵魂,一节课的靓点往往取决于学生精
彩的发言。

学生精彩的发言,往往使本节课生辉不少。

同时,学生
的发言往往预示着学生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帮助学生去
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调整教学的方案以教学的内容。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发言完整规范,精确到位,语言丰富。

例如:
因为……所以……,另一生说:我要加以补充一点……。

特别是陈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及时的评价,特别是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学
生回答,都是在陈老师的平淡目光中给予肯定和赞许,以激发学生
更上一层楼。

又例如:为什么10_3、30_2,学生的回答都能清楚明了,可以
反映出学生对这块知识掌握得很透彻。

从中可以反映出陈老师在平
时对学生的发言下了不少功夫。

整堂课上下来,陈老师和她的学生们经历了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提炼数学要素→建构数学模型→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数学
里的运筹思想在课堂上自然流淌,学生感悟到了数学在解决问题中
的独特价值。

《认识时间》评课稿篇8
《合理安排时间》评课稿本学期本组的最后一节数学课是孔__
老师执教的《合理安排时间》这节课。

这节课的内容属于统筹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