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课件人教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示例: 《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巅峰之作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无疑是中国讽刺小说中最典型 的代表,其中丰富娴熟的讽刺手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 提供了范式。
一、对比讽刺。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可以说是《儒林外
史》讽刺艺术中最显著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范进了。范进 是一个典型的深受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几十年如一日, 将科举及第看作是人生的唯一目标,丝毫不在意家人的痛苦、邻里 的嘲讽。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态度转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 人啼笑皆非。中举前,胡屠户骂范进是“癞虾蟆想吃起天鹅 肉”“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之后,胡屠户“提着七八 斤肉,四五千钱”,一口一个“贤婿”地叫,见女婿的衣裳后襟起 了褶子,更是“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人物前后的遭遇截 然相反,身边人物的神态、动作等也是截然相反,在鲜明的对比之 中,写出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世间人的各种卑劣行径和丑陋灵 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儒林外》:讽刺作品的阅读 名著概览
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 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 《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 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专题二:《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探究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向为人称道,突出表现在对人物 的刻画上。小说写了数百个人物,上至达官显宦,下至贩夫走卒。 他们行藏不同,性格各异,而“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 让读者一见而洞彻其灵魂。选择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细读有关 章节,看看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产 生了怎样的讽刺效果。写一篇小论文,谈谈你对《儒林外史》讽 刺艺术的体会。
主要人物: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 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原本是可怜的读书人, 做官后成为贪官污吏。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最虔诚的八股制艺信徒。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
篇目例析: 第一回:主要叙写王冕自学成才,终日闭门读书,不与官宦同流。 后朱元璋立八股取士之法,王冕认为此法一立,文人有厄,便隐居不出。 第三回:热衷功名的穷书生范进中举后上演癫狂闹剧。 第五回:严监生疾终正寝,临死前伸着两根手指,总不肯断气,原 来是怕灯中有两茎灯草费油才难以合眼,一个十足吝啬鬼的形象。 第三十二、三十三回:杜少卿为人豪爽,极重孝道,又不会理家, 被人讹骗家产,移家南京。表现了他轻视礼教,仗义疏财,平等爱人。
延请名医,煎服人参,毫不含糊。王氏死后,他深情悼念,“伏着 灵床子,又哭了一场”,这不是“做戏”的眼泪,诚如闲斋老人的 评语:“此亦柴米夫妻同甘共苦之真情。”这里写出了他具有人情 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至死也怕严老大,他活得卑微,死 得窝囊。但他并不甘心屈从别人,这种心态在他临终托孤于内兄的 沉痛遗言中充分地揭示出来了,他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 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生,终日受大 房里的气!”临终前的一席话,可谓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总之, 他是一个在统治阶级中被人捉弄的人物,他有吝啬、薄情的一面, 也有慷慨和不乏人情味的一面。
专题探究 专题一:故事会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写了许多人物的故事。其中 有些故事篇幅稍长,展现了人物多个性格侧面,有些故 事则寥寥数笔,但都含意深远,韵味悠长。选择一个你 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探究示例:
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是个胆小有钱的人。 虽则胆小,但并非善良之辈。他妻子卧病在床,生命垂危,侧 室赵氏假意殷勤,骗取正妻王氏答应把她扶为正房,王氏刚一吐话, 严监生“听不得这一声,连三说道:‘既然如此,明日清早就要请 二位舅爷说定此事,才有凭据。’”只这一件事,就把严监生外柔 内奸、心狠情薄的性格本质揭示出来了。
主要内容: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 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 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 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 热情地歌颂了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 者奇人,寄寓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主题思想:《儒林外史》通过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 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进而讽刺了封建官 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 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 灵魂的扭曲。
写作背景: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 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 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 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从出身望族到坠入困顿的 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自36 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 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吴敬 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 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 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肯断气,大侄子、二侄 子以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解劝,但都没有说中,最后还是赵氏走 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 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直到赵氏 挑掉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这细节说明了严监生的吝 啬。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严监生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性格中有吝 啬的一面,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还有慷慨与不乏人情的一面。他 以金钱作为护身符,来消灾弭难,苟且偷安。正妻王氏病后,他
艺术特色: (1)整部小说没有完整的主干故事,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 物,作者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用由此及彼、顺序延伸的方式, 刻画和展示出种种儒林世相,构造出一组组情节单元。(2)人物 形象鲜明。吴敬梓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 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3)悲喜交融的美学 风格。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 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