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美术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说课稿:《静物构图》
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叫XX。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静物构图》,主要分以下五部分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采用的教材是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所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绘画雕塑》系列中的《绘画》模块笫二课《形的视觉印象》的延伸内容。
这一课包括客观物象在平面上呈现的形体、特征及我们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我从中选取怎样梳理客观物象给我们的印象这一节加以扩展一一静物该怎样构图,作为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高中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掌握有关静物构图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A.提高学生的观察静物取舍的能力。
B.培养学生对静物素描动手绘画能力。
C.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情感目标A.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B.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3、教学重点:
(1)静物构图的基本形式。
(2)静物构图的基本原则。
(之所以把这两方面确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
构图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基础,而构图的基本形式和原则是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
)
4、教学难点:
构图的形式美感如何在实践中应用。
(要将理论性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应
用,最终达到形式的美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为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绘画欲望。
因此,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课程导入:探究法。
2、新课教学:练习法、提问法、讲授法。
3、课堂总结:练习法和发现法。
三、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这是教学的关键。
因此,本节教学中将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性讨论法和反馈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研究新课题。
(例:以前出去拍照,你会怎么拍摄,怎样构思,有没有重点或是自己喜欢的图片是怎么样的,喜欢的是它的什么)
2、新课教学:
(1)、活动①请同学们把自己美好的回忆再描绘一下,并请同学在台上进行
描绘,阐述自己的观点。
(2)、大家一起进行点评,提出意见,教师也会提岀意见并转入思考自己该怎样梳理一些身边不注意的静物,该怎样发现美,并创造美。
(3)、教师结合自己的静物作品讲解静物构图的基本要素和基本原则,并分析作品是如何进行的,另外注意存在的一些常见的构图错误,分析错误。
从而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4)、学生结合知识要点对自己前面的作品进行修改,并相互交流,完了之后,再创作一幅作品一一活动②,就拿自己的学习用品作为道具,进行摆设,取景,描绘,并请同学上台来展示。
大家可以发表意见完善作品。
3、课堂总结:结合活动②进行课堂反馈,让学生联系实际中构图的形式美
感。
4、布置作业:选取生活中任意有关联的二至五件物品,完成一副构图草稿。
五、说板书做到有计划的板书,课题居中上方,课堂内容结构在左侧,重点内容在中间,学生练习在右黑板。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领导、评委批评指正。
谢谢各位!
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知识讲解与美术作品分析、解读,使学生了解中西美术史上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即“自我”)的历史变化,理解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比较、讨论的活动,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作适当提示、补充和归纳。
3、情感与价值观:树立多元化的艺术观念,培养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和意识;鼓励学生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自我”意识。
教学重点:中西审美风尚和艺术家审美情趣的历史变化;美术的多元性。
教学难点:社会审美风尚变迁的原因及社会审美风尚与艺术家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举例分析和学生思考交流来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讲授、分析、比较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品: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
一、导入
]
展示图片:唐装、中山装、牛仔服、休闲服。
1、提问:如果让你们来穿,会选择哪一种服装为什么
2、教师简述四种服装的流行时期及特点。
唐装流行于唐代,显得富贵典雅;中山装流行于二十世纪初,显得庄重严肃;牛仔服流行于二十世纪末,显得青春健美;休闲服流行于当代,显得轻松随意。
3、提问:从上面四种服装的款式变化和同学们选择的差异,可以看出怎样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同的时代,社会审美风尚不同;不同的人, 审美情趣(即“自我”)也不一样。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内容:审美变化中的自我
二、分析比较:
首先,我们来了解中国画的审美变化。
1、展示作品《写生珍禽图》、《果熟来禽图》
提问:这两副作品有何异同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相同点:它们同属花鸟画,画得工整写实。
不同点:风格特点有细微差异,画法不同。
《写生珍禽图》属“宫廷画”(解释“宫廷画”,也称院体画、职业画、行家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职业画家所画,多为统治阶层服务。
其特点:工整写实,显富贵。
)画面的色彩及描绘的内容显富贵,运用了“勾勒填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果熟来禽图》描绘的是硕果累累的树枝上歇着一只欲飞的小鸟,充满生机盎然的意趣,显得秀美写实,开始倾向个性表现,运用了“没骨法”(解释并以树叶为例用粉笔示范)。
2、展示作品《枯木竹石图》、《黃中图》、《竹石图》、《三千年结实》
提问:比较这些作品与前面两幅作品,它们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不同点:前面两幅画得丄整写实。
而这些作品画得简洁、随意,属“文人画”(解释'‘文人画”,也称诗意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画。
其特点:简洁、随意、富有诗意,强调''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它们运用了"写意”的画法(解释“写意”画法并以树枝为例用粉笔示范)。
简要分析比较五副“文人画”的朝代、作者、风格特点、画法及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
(见下表)
郑板桥《竹石图》的自我表达解读这副画描绘的是在悬崖峭壁的岩缝里长出的儿根竹子,作者画完后有感而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这副画的意境和内涵,达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完美境界。
从这副画可以看出:竹子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却毫不动摇,它所具有坚韧不拔的品质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历代许多文人画家常常把“梅兰竹菊”比作为“四君子”,并以此来托物言志,表达自我。
吴昌硕《三千年结实》的世俗倾向解读吴昌硕在作品中表现的桃子(在民间观念里,桃子是长寿的象征)带有世俗倾向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因为吴昌硕生活在上海一带,商业较为繁荣,收藏他作品的大都是商界的富人,为了迎合他们的心理,所以表现出了世俗倾向。
提问:为什么不同时代的作者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各不一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