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内容归纳整理
每课一题已知A、B两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⑴若A位于周期表的第三周期第IA族,请回答:
①画出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元素A、B具有性(填“金属”“非金属”),
且强于。
⑵若A的原子序数是17,请回答:
①写出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②你认为A的非金属性比B的(填“强”“弱”),
请写出证明该观点的化学方程式
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从上往下,元素的金属性逐
渐,非金属性逐渐。
原因是:同主族元素,从上往
下,
同周期元素性质预测以第三周期主族元素为例,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分析并
预测:
Na Mg Al Si P S Cl
1.哪些元素具有金属性?哪些元素具有非金属性?
其性质强弱顺序如何?
2.从Na到Cl,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
⑴结构分析:电子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
原子半径逐渐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
力逐渐
⑵性质预测:
原子由易电子递变为
易电子(填“得”或
“失”)元素由具有
性递变为具有性
(填“金属”或“非金属”)。
实验验证设计实验验证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
⑴利用下列试剂,你能设计出哪些实验方案来验证
Na、Mg、Al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试剂:镁条、铝片、蒸馏水、稀盐酸、酚酞试液
实验方案:
1.验证实验的设计步骤:
⑴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可行
的实验原理;
⑵根据实验原理中涉及的
化学反应组织实验所需试
剂和仪器;
⑶设计具体实验步骤,规范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有关问题: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2①②
3③④⑤⑥⑦⑧
4⑨⑩
学习内容
元素周期律(2)班组姓名
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错误的是(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P、S、C1元素最高正价依次升高C.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Na、K、Rb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多2.某元素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4,则该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A.4 B.5 C .6 D.7 ( )
3.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B.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3 C.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D.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3
4.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量变引起质变B.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D.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5.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O、S、Na、K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B.Na、Mg、A1、Si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C.HF、HCl、H2S、PH3的稳定性依次增强
D.KOH、Ca(OH)2、Mg(OH)2、A1(OH)3的碱性依次增强
6.下列叙述中,能肯定A金属比B金属活泼性强的是( )
A.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少
B.A原子的电子层数比B原子的电子层数多
C.1 mol A从酸中置换出的H2比1 mol B从酸中置换出的H2多
D.常温时,A能从水中置换出H2,而B不能.
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Li、Na、K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
B.第二周期元素从Li到F,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因为Na比K容易失去电子,所以Na比K的还原性强
D.O与S为同主族元素,且O比S的非金属性强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同周期元素中,第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
B.现已发现的零族元素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气体
C.第ⅥA族元素的原子,其半径越大,越容易得到电子
D.所有的主族元素的简单离子的化合价与其族序数相等
9.周期表中关于主族元素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主族序数等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B.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C.第n主族元素其最高正化合价为十n价,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为8-n(n≥4)
D.第n主族元素其最高价氧化物分子式为R2O n,氢化物分子式为RHn (n≥4)
10.短周期元素X、Y和Z,已知X元素原子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Y元素原子的M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K层和L层电子总数的一半,Z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比Y元素原子的L层上的电子数少2个,则三种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A.X2YZ4B.XYZ3C.X3YZ4D.X4Y2Z7
11.A、B、C、D、E是同一周期的五种主族元素,A和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且碱性B>A;C、D两种元素对应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C>D。
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
A.B<A<C<D<E B.A<E<B<C<D C.E<B<A<C<D D.B<A<E<D<C 12.Na与冷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Mg与热水反应的方程式为
能够证明Mg与热水反应生成了碱的方法是,现象是。
证明NaOH、Mg(OH)2、Al(OH)3碱性强弱的现象是
从以上实验得知,三种金属化学活泼性顺序为,你判断的依据是
13.请画出Si、P、S、Cl四种非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们的主要化合价是,
根据推测金属活动性的经验,可以推测这四种非金属原子的得电子能力逐渐。
写出Si、P、S、Cl四种氢化物的化学式,它们的稳定性依次可以从非金属与反应,生成的难易程度,或者的热稳定性,或者非金属之间的反应,推测非金属之间的活泼程度。
Si、P、S、Cl的活泼性顺序为,或者说非金属性逐渐。
14.综合第三周期的8种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规律:同一个周期的元素,相同,但是逐渐递增,电子能力逐渐,电子能力逐渐,从宏观方面看来,就是性逐渐减弱,性逐渐增强。
这种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规律性的变化,称之为。
15.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同期元素,W、X是金属元素,Y、Z是非金属元素。
(1)W、X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与Y 可形成化合物W2Y,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Y的低价氧化物通入Z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比较Y、Z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__>__(用分子式表示)
(5)W、X、Y、Z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1.生源基础差:全区前1000名学生,我们学校只有68名,分布于各个班级。
整体情况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还算端正,知道学习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
但是学习能力差,学习方法不科学、不合理,死学死背,把化学当文科科目学习。
曾有学生非常不解的问我:“老师,我都背过了,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题?”把我雷倒了!我上课时重点讲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人家压根就没有听,或者听了,但是没有听懂!知识的来龙去脉我交代清楚了,但是学生没有掌握起来,只是死记住了结论。
2.很多学生在记忆前20号元素时,只是顺着原子序数背过了,问他某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时,需要扳着手指头数一下。
对于高中阶段刚刚学习的每个主族、前三周期每个周期的元素种类,就更加陌生了。
3.实验能力不够,在初中阶段,实验机会非常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振荡试管、滴加溶液的基本操作非常不规范。
4.但是他们也有优点:学习态度好,知道自己的不够,所以学习还是比较努力的。
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必须注意,一定要低起点、低重心,尽最大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跟上我们的步伐。
1.建模环节:利用“每课一题”复习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帮助学生巩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思想。
学会如何利用结构来预测性质:结构的相同点决定了性质的相似性,结构的递变性决定了性质的递变性。
这个环节还是非常成功的!
2.理论预测环节:在这个环节,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但是在经过展示、讨论、总结之后,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要求。
3.实验设计与评价、实施环节:这是本课时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因为学生的实验能力比较差。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没有给出学生更多的药品,就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试剂还设计实验,这样就将实验设计限定在了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利于学生实际操作。
如果放入太多的药品,学生可能会不知所云。
这一环节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
4.总结整理环节:水到渠成!
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
1.初中学习了镁铝与酸的反应;
2.必修1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铝的两性,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3.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对比学习了碱金属、卤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及其原因。
4.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学习元素周期律,既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更是升华:
1.由此我们总结出: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其原因;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强弱判据。
2.我们可以站到更高的角度来认识曾经学过的元素部分:原子的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性质;同主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有相似性和递变性;同周期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存在递变性;我们可以据此来预测某些未知物质的性质。
1.没有提前给学生说上录象课,学生走进教室后发现有两个摄像机,心情非常紧张,惟恐自己有什么闪失,行为上就非常拘束,变的缩手缩脚的,放不开。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慢慢的步入正轨,表现也越来越好了。
2.在讨论时,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的讨论更充分一些,感觉还有学生有话要说。
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让更多的学生站起来说话,尤其是学习小结部分: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的结构和性质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果有时间,应该让学生更充分的
讨论,并整理。
3.在设计、评价实验方案时,给学生的时间也不多,可以考虑在压缩其他环节。
而且,还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药品,让学生充分的发挥、假设,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筛选、总结。
1.观看短剧:非常有意思的短剧,在其他班级里播放时,时常引的学生大笑。
但是这节课因为有两个摄像机,学生们竟然都不敢笑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气氛没有变得活跃起来。
2.讨论阶段:这个班的学生素质还是比较好的,讨论的很热烈,也很充分。
3.展示阶段:因为有录象的缘故,学生都比较紧张,不象平时那么活跃,但是总算没有冷场,还是有非常大方的学生,主动起来回答问题。
4.实验阶段:学生最喜欢做实验了,但实验技能却不理想,滴加药品时竟然会出现一个同学手拿试管,另一个同学往试管中滴加药品的现象!振荡试管的动作也不规范,不是振动手腕,而是晃胳膊。
5.练习阶段:正确率非常高,说明还是理解了本课时的内容。
关于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在课标中有如下描述:
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查阅资料并讨论:第三周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变化的规律。
3.阅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史料,讨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4.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课标所要求的内容,学生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与应用后方可实现,仅仅依靠一节课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但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教给学生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解决问题的模型、思路、解决途径,并通过练习、讨论、应用加以巩固,以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学科素养。
本课时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理论分析,预测同周期主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让学生认识到结构对性质的影响,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在此基础上提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任何推测都必须经过实验的验证,进而引领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实验设计环节,给学生多种素材,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筛选、优化,整理完善。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感受化学的魅力,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真正内涵。
最后,整理第一课时和本课时的内容,总结出元素周期律,并阅读课本,体会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