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石钟山记公开课课件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直切主题,略写风景。扣石而有声。
◎《石钟山记》:认识事物的
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 忌主观臆断。
◎《辨石钟山记》:聊刊前谬。
宋代说理之风大盛,以记游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 形成了山水游记散文新风格。
特殊句式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定语后置)
古之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思考: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作者此游的目的是考辨 石钟山的得名,他认为石钟山的得名原因是什么?
◆ 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 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 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阅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字词
以为下临深潭:
认为
以为下临深潭
面对
微风鼓浪:
振动
人常疑之:
一直,时间副词
钟磬:(磬,qìng,古乐器名,曲尺状平面体,上有空,系在架上巧计
发声。用玉或石头制成。 )
始访其遗踪: 桴止响腾: 余音徐歇: 余音徐歇:
探寻 传扬 慢慢
消失
研读第二段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舟:名作状 适:到,往
殆:大概
终:总、终究 考:敲
盖叹郦元之简
实:事情能够的真相
盖:表原因、目的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为何而游?
读后印象: 3.
舟:名作状 适:到,往 学习目标: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由
来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北边叫下钟山。
2.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赴:赴任,就职
3.余固笑而不信也
固:当然
4.森然欲搏人
搏:击 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5.微波入焉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在洞和缝里面
6.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涵淡:水波动荡
7.因笑谓迈曰 8.汝识之乎
因:于是 知道
研读第三段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
目、耳:名词作状语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自以为得其实
研习、思考
1.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不传”的原因)?
2.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郦元 所
——言之不详
以 士大夫 ——不肯夜泊绝壁下
不 传
渔工水师
——知而不能言
陋者 (李渤) ——考击以求
(叹) (惜) (笑)
梳理概括:
质疑郦李------趁便探访-------明理、目的
石钟山
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有南北二山,南边的叫上钟山, 北边叫下钟山。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宋代 散文家苏轼曾亲自到石钟山考证其得名的原由,并写了一篇 被清代桐城派代表方苞、刘大魁等人赞誉为“坡公第一首记 文”的《石钟山记》。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都很有成 就独具一格,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合称“苏黄”;他的词, 改变了五代以来的婉约柔靡的文风,开创了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书法上有“苏、黄、米、蔡、” “宋四家”之称(苏东坡、 黄庭坚、 米芾、蔡襄)。
【同】
【异】
1、文体:
《石钟山记》写景详
游记散文。
实,借游赏来说理。
2、目的:
《辨石钟山记》写景
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粗略,借游赏来刊谬。
【同】 两文均按游览顺序记 述。
【异】
1、《石钟山记》:游赏 2、《石钟山记》:
而得,写景详尽,有跌宕 石穴罅,大石空中,水、
起伏之感。
石、风相击。
《辨石钟山记》:目的明 《辨石钟山记》:
(常、尤) 议论
(时地见闻得) (目见耳闻、叹简笑陋)
叙述、描写
议论
1.不拘泥于游记体,重在说理。多种表达方式转换自如,融成 一片,无迹可寻。 2.全文行文严谨,既环环相扣,又前后照应。先辨伪,再求真, 在此基础上说理,警示世人,无可辩驳。
《石钟山记》 《辨石钟山记》
比较异同
辨石钟山记
●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东 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见双石, 欹枕潭际,影沦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声清越,桴止响腾,馀韵徐歇。若非潭 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 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 冠之。聊刊前谬,留遣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目、耳:名词作状语 臆断:主观地作出判断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辨石钟山记》:聊刊前谬。
规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思考: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
同中有异:
同:游记散文 写景记游 异:写景为抒情---记游为议论说理
梳理思路:
1.记游是哪一段?记了哪些内容? 说理是哪一段?说了什么理?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 事实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 累一点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亲临实地考察,依事实为依据的严谨的求学 精神,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得双石于潭上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而大声发于水上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
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
B、磔磔云霄间
Hale Waihona Puke 省略句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判断句
D、此世所以不传也 E、古之人不余欺也
判断句 宾语前置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阅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字词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石钟山记》: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为何而游?
3.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全文行文严谨,既环环相扣,又前后照应。
学习目标:
《 石 钟 山 记 》 和 《 岳 阳 楼 记 》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D、此世所以不传也
学习目标:
《 醉 翁 亭 记 》 , 是 否 相 同 ? 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所以不传”的原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2.为何而游? 3.为何而记?
小组合作,列出本文结构提纲。
研习、思考
得名 由来
郦 道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元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
聆之,南声函胡,北
渤
音清越,桴止响腾, 余韵徐歇。
作者 态度
作者 依据
人常 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余尤 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 此独以钟名,何 哉?
(常、尤) (时地见闻得) (目见耳闻、叹简笑陋)
议论
叙述、描写
议论
全文行文严谨,既环环相扣,又前后照应。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亲身实践以理服人的论辩技巧,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2、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由
来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不拘泥于游记体,重在说理。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为何而游?
3.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千百年来,关于名山的来历众说纷纭。
梳理概括:
质疑郦李------趁便探访-------明理、目的
1、《石钟山记》:游赏而得,写景详尽,有跌宕起伏之感。
思考:本文是一篇考辨性的游记。
◆ 概括起来,“风水相击,如歌钟作乐”是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状语(介宾结构)后置句
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旧矣。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实践考察事实论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