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1
《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很多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么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么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克和1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久而久之会觉得数学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在课外学习中往往不经意间接触了某一知识。

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学生的生长环境不同,接触的信息量也不同,于是加剧了学生间的差异。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做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尝试缩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激发一下是不难的,难的是持续激发。

在教学中,不仅要在教学起始阶段,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下功夫的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对策,应用
各种手段,不断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学生由于过程消耗逐渐降低的学
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我经常会跟他们分享一些数学绘本、数学游戏。

如这个超长的寒假,我给学生们推荐了一
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翻拍游戏,学生兴趣很高。

教学设计如何精心
选材,选择的材料应是蕴含着序的,是一个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而
后向上生长的。

文中俞老师认为用字母表示数的序应该是这样的:一
在情境中感受数的不确定性,并且是有范围的二、接受数学规定——
用字母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有范围的数三、理解相同的物体不同的数
量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四、不同字母间存在某种比较关系五、不同
字母间的相差或者倍数的关系可以用其中一个字母式表示另一个字母。

六、体会用字母表示和用字母式表示的区别。

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
设问环节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这是一个动态
生长的过程。

选材若没有“立序”,没有学生经历自主生长的动态过
程,那也就失去了其实际教学意义,无法实现其教学目标。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课堂教学究竟怎样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

在选材方面,教师需不断的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乐于探究,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数学则变成了学生最痛苦最害怕的事,我们教师应当尽可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努力做到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得成就感,兴趣渐渐提高,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即种子,给以水分、阳光、雨露,才会有生长的力量,才会有花开的声音,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修炼好自己,才能给学生清澈的水源,温暖的阳光,甜甜的雨露。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使我意识到对于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找到“种子课”,对于这种课还需精雕细琢,不怕浪费时间。

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课便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生长的力量。

《种子课》读后感2
曾多次听过俞正强老师的课与讲座,每次都是在笑声与回味中度过。

他的课与讲座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有深度与内涵,这次看到了他撰写的书籍,仍然吸引了我。

俞正强在书中引言中说,教学三十余年,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如何有效地破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

这两个问题,也是我们同行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从他的《种子课》一书中,或许有一些启发。

一、如何上好种子课
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这是我一开始翻阅这本书的初衷。

俞老师认为,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
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如以计量单位为例,一共有八类,这八类中,长度单位是小学生最早接触的,也是最基本的。

因此,长度单位的学习在小学数学中应该具有种子特质。

而在这一系列中,第一节课的《厘米的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所说的种子课。

而后面的《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就是生长课。

如果只在数学知识层面上这三节课,就会出现雷同,学生就将会失去兴趣。

但如果将数学思考部分融合进来,那么这三节课就雷同中透出不一样来,学生就会有新鲜感。

那在这么多课中,怎么来判断一节课是种子课呢?关键是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考,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与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发展的节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一定要花力气,精雕细琢。

这些课上好了,学生的学习将不会模糊,那么其他的生长课上可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思考,对于学生来说,也就不难了。

二、如何面对学困生
在我们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学困生,他们虽然听不懂老师的讲课,但又必须认真听,还不能走神,有时想想这些小孩真不容易,而在我们教学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成绩也是我们老师头疼的问题。

在我们办公室内,经常可看到我们的老师课后在辅导学困生,教师累,学生烦,关键成绩还不一定上去。

俞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班上的学困生,他课上多提问,不让他们走神,课中多指导,不让他们掉队太多,课后多补课,尽量讲懂当天学的东西。

两年下来,花了十分多的力气,孩子终于考了七八十分上初中啦。

孩子上了初中后,又打回了原形。

这让俞老师不禁想到,他可以给这样的孩子补课一年,两年,可补得了三年、四年吗?我们说,学习的好坏主要还是基于孩子自身的原因。

如果教师能与学生一点心的沟通,教师持之以
恒的关怀,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可能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俞老师认为,等待也是一种好办法。

他说了一个这样的案例。

学生也没有找人补课也就会了。

而教师的守候,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

因此,有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于学生的暂时不成熟而引起的,等一等,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能也是个好办法。

俞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他说如果要给学困生问题开出一剂药方:那只能是四味中药:即体力劳动一分,拼时间花力气,大量补课,成绩短期内会有所提高。

价值追求二分,即改变孩子的心,而心的改变是不能急躁的,要慢慢来。

他认为,如果我不能改变学生,但至少可以不伤害学生。

方法求索三分,即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对话寻找原因,只要原因找到了,学习困难也就解决了。

生命等候二分。

()即学生的学习困难可能既不是方法问题,也不是态度问题,而是生命的成熟问题。

教师要耐得住寂寞,要静待花开,每个孩子总会有属于他的花期。

三、教师如何反思
教学反思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反思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的得与失,另一方面是关于得与失的原因。

能否找到得与失的原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重要因素。

一个成熟的专家教师是倾向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的,当然也不忽视学生和外在的因素。

反之,如果把失误的原因归之于学生或客观因素的老师,专业发展都很难得到发展。

教师在反思时,有时会停留在浅显的表面。

比如我们学生常犯的一个计算错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包括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心里有时还会侥幸说,反正会做,就是粗心了一些。

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都会跟孩子说细心一点。

却不知只是这样一说,孩子们还是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努力。

事实上,孩子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数字抄错,有的是书写习惯,有的是进位时的瞬时记忆,有的是口诀误读,有的是计算顺序,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归为粗心,是很浅薄的,如果教师能让学生找出草稿纸,寻找到算错的真正
原因,这样孩子下次粗心的机率就会降低。

我们的教师常常抱怨自己在上面口干舌燥讲,可孩子们在下面却不听。

或许我们老师该反思自己课的设计是否吸引学生,或许思考一下当天孩子也有突发状况,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果。

一味的抱怨与怨天尤人都是不可取的,对教学得失作出正确归因,这才是我们教师应有的情怀。

我们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专业有所发展,但效果不佳。

在努力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专业发展的追求,于是工作就成了一件依惯性而为的工作,失去了乐趣。

而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思考与践行,将束缚自己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