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代表的美学范式巨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加索代表的美学范式巨变
法国绘画的蓬勃发展,到了1910-1930年代,是非常强劲的。

然而,本来没有多少油画传统的美国却能够在1910-1950年代,成为新的艺术高潮的中心,当代艺术取法国绘画而代之,绝对是艺术史上的革命。

这个应该是一种大周期的现象。

我们以博弈论为基础,研究绘画的周期,确定了纳什均衡现象是绘画高潮衰落的根本原因。

什么意思呢?就是纳什均衡这个数学理论揭示了人类任何竞争活动,最后都会走向竞争策略趋同。

在绘画上,法国绘画越是蓬勃,从众者就越多,画家们的竞争策略就趋同。

而竞争中因为策略趋同,大量的底层画家就没有出路。

1910-1930年代,绘画的趋同已经是在西方的美学范式上走向了终点。

实际上莫奈也好,梵高也好,马蒂斯也好,他们的创新都是在审美的既定范式里面,进行深挖。

到了毕加索,据说他画的《阿维农少女》是从非洲木雕找到了灵感。

我们很容易看出来,毕加索的这个创新,是脱离了西方整个的美学范式了。

就是作品的美,这个范式,不再是西方的一套,换成非洲的了。

反正肯定不是西方的美学范式。

我们指出过,在策略趋同困扰大家的时代,“逆势博弈”中有可能孕育着下一次高潮的种子。

在巴黎,受到毕加索成功的刺激,在原有的美学框架里穷尽了灵感的画家们,找不到出路,就发起了达达主义。

而杜尚就是其中之一。

他充满激愤的“现成品艺术”,就是一个完全不遵照西方美学范式的调侃。

而他的调侃,在美国成功了。

这就打开了不再遵循西方美学范式画画搞艺术的大门。

我们前面的分析,已经发现美学范式转换是两次西方绘画大周期的主要范式转换,分别是从路易王朝绘画高潮转向印象派崛起出现的第三次高潮,以及现代主义绘画发端的转向美国当代艺术高潮。

特别是当代艺术这一次美学范式的大转换,西方绘画就此与传统脱钩了。

说到“美学”,我们又一次遇到很难定义的概念。

这里涉及到“美”是什么?中国曾经有过两次美学大论争。

一次是1950-60年代,
一次在1980年代。

这两次论战与西方美学范式转换没啥关系。

但是足以说明“美学”概念的争议之大。

西方的美学范式,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开始的“古典主义”美学范式,在画家群体中确立的是“表现美”的美学范式。

所有画家都在努力用绘画和雕塑表现“美”。

莫奈等人开始的印象主义绘画,总的美学范式依然是“表现美”,但是开始脱离了“古典美学标准”。

到后印象主义,也就是丹托所划分的“现代主义时期”,画家开始注重“表现自我”。

大部分人还是在表现“美”,但是已经各自有“自我”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各自解读。

从表现主义开始,特别是蒙克的绘画开始,表现自我的绘画不再表现“美”。

到了“达达主义”,就是“反对表现美”的阶段开始了。

西方美学范式从此开始“反美学”,当代主义艺术以“反美”作为主旨。

将近90年后,1993年,美国的艺术评论家Dave 希基发表了《神龙:美学论文集》,提出“回归美”。

引发了美国艺术理论界的一场争论。

参见金影村的文章:艺术史|| 艺术还能是美的吗?——从希基与丹托之争说起
在这里引述金影村的文章中的一段话:““美”(beauty)这一重要的美学属性,在阔别艺术界近一百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当代艺术批评话语的视野中。


该文还介绍了阿瑟丹托的反驳文章《美的滥用》。

丹托再一次重申了当代艺术的原则,并且认为希基的“回归美”的预言失败了。

我们在这里介绍美国的这个“美学辩论”,就是旁证我们所指出的西方美学范式发生的转换,就是旁证西方艺术从美学范式转为非美学范式。

我们不打算讨论丹托的艺术哲学观点。

我们要指出希基的“回归美”是当代艺术时期的“反常”。

所以我们主要把希基的观点整理一下。

还是回到金影村的那篇文章,另外还有一篇:金影村| 从丹托到希基:美的滥用,还是美的回归?,我们归纳一下希基观点:
希基的观点主要是三点1.艺术的土俗性,2. 古典绘画审美趣味,
3. 审美民主。

艺术的土俗性指的是艺术品引发观众“舒适(ease)和愉悦(pleasure)”; 审美民主,或者希基的说法“美国式审美民主”指的是大众的审美,而不是艺术精英的审美。

我们觉得应该用一个术语概括一下希基的观点,就是“公众美学”。

我们把“土俗性”也改一下,用“朴素美学观”。

“古典绘画审美趣味”我们扩展一下,包括印象主义,梵高,马蒂斯,米罗,康定斯基等等,当然也不是一个明确的范围,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

这些绘画我们认为属于公众比较普遍认为“美”的绘画。

我们要指出的是希基实际上是在主张回归到“公众美学”。

所以希基和丹托,一个代表的是公众,主张画家回归公众美学。

一个代表的是艺术界,坚守已经100多年的当代主义艺术。

我们对这场争论感兴趣,因为这场争论实际上表明了,西方理论界对美学范式的绘画早已不感兴趣了,已经100年了,没有什么投入。

西方有没有画家还在画美学的油画?有。

画的好不好?好。

但是理论界无人问津。

我们把这个称作“西方美学绘画信息空白期”。

毕加索 <阿维农少女>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