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越剧,曾这样走来(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越剧,曾这样走来(三)
文/吴维珍
在越剧诞生100年后的今天,作为诞生地的嵊州共有100多个民营剧团,他们依然深深扎根在浙江的广大农村,辛勤辗转于浙江的广阔天地,依然在浙江这本画册上续写新时期越剧发展的足印。

上海,两个对越剧来说爱恨交织的字眼。

再回首时,风景依稀。

对小歌班而言,上海是一个遥远的舞台,但又是一个最华美的舞台,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走向那个遥远的舞台,注定要经过长途的跋涉;登上那个华美的舞台,注定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然而,越乡的艺人最终还是坚定地向那里进发,选择了一条永不退缩的路。

也正因此,越剧的形象更加柔韧,更加动人,更加美艳。

艺人们在省城打开局面以后,尝到了城市剧场演出的甜头,又通过向其他剧种学习借鉴,在剧目编写、表演艺术上有了较大提高。

另外,在乡间演出,时常有军警禁戏抓人,日夜担惊受怕,而在城市生活安宁,少有惊扰。

为此,艺人们都向往去城市演出,同时去见见世面,学些技艺,以求得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于是,越剧后来开始了挺进大上海的艰难行程。

1917年农历三月,钱景松、袁闻山、金荣水、俞伯松等人,聚在一起商讨小歌班进上海演出的事宜。

当时戏班的行头主杨少卿是新昌梅渚人,与邻村嵊县苍岩镇的行头主俞基椿是同行又是近邻。

俞是光复会会员,曾与秋瑾、竺绍康、王金发同干革命。

自徐锡麟、秋瑾被害后,俞逃往上海,通过王金发的关系,在上海开设景花园戏院。

杨少卿到上海找到俞,说明来意。

俞赞赏家乡艺人有志气,当即介绍小歌班到上海新化园茶楼演出。

袁生木等一行20多人,于1917年4月底,辗转到达上海。

越剧开始了它在上海的艰难跋涉。

1917年5月6日,新化园老板在上海《申报》刊登广告称:“……邀请同人筹备巨资聘请绍兴著名艺员排演改良好戏……”。

小歌班挂牌称“绍兴改良戏”,于5月13日上演全本《蛟龙扇》,次日日场《鸾凤双萧》,夜场《失
金钗》。

这就是小歌班第一次在上海演出。

小歌班初到上海,观众非常新奇,都想先睹为快,因此,第一夜茶馆爆满,但演出反映并不理想。

观众说,这种戏,既无丝弦,又无锣鼓,一段清唱后,后台“呤嗄呤嗄”一阵接腔,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尤其是酒宴喜庆场面,没有唢呐吹奏,而是以一阵“哩呜拉呜”的叫喊声代替,实在不伦不类。

因此,观众时常哄堂大笑,说这种戏实在是难得一见。

尽管后来艺人们想尽办法拉拢观众,但终因演技粗糙、服饰简陋而无法为上海观众所接受,在惨淡经营27天后以失败告终。

小歌班的第一次进上海虽然没有成功,但艺人们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把小歌班的种子播撒到了上海,尤其是他们失败的教训大大激励了其他艺人,为小歌班再闯上海奠定了基础。

因此,虽败犹荣。

得到在上海演出失败的消息后,不少艺人深感不安,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去上海打江山的信心和决心。

1917年6月,以著名花旦卫梅朵、著名小丑马阿顺、著名小生张云标为首的“梅朵阿顺班”到达上海,并选定在袁生木戏班停演的那一天,即1917年6月9日正式演出于河南路观音阁锦花戏院。

为了帮助家乡戏班在上海打开局面,俞基椿特聘绍兴大班名角小凤彩、小锦芳、周昌顺、胡凤林等同台献艺,吸引了许多“宁波帮”顾客。

与袁生木戏班相比,“梅朵阿顺班”不仅演技更高,而且实行一人一角,同时,取消了人声代替唢呐声等不伦不类的怪现象,尤其是第三天上演了由卫梅朵饰秋香、张云标饰唐伯虎、马阿顺饰祝枝山的《笑笑笑》之后,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赞赏。

在这出小歌班著名的“小三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为主)中,他们三位的表演细腻真切,幽默诙谐,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

演员的精彩表演,加上生动的剧目情节,时时博得满堂喝彩和掌声,戏班进而声誉日增。

(未完待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