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换层发展方向与结构施工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转换层发展方向与结构施工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国高层建筑发展开始加速,底部大空间结构的发展使得转换层结构朝着形式多样化、方法多样化、结构受力更有力的方向发展。

转换层结构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趋势之一。

结构转换层设计实现了建筑从小开间的住宅到中等开间的写字间,再到大空间的商城的变化成为可能。

梁式转换层结构作为高层建筑中实现垂直转换的常用结构形式。

一、转换层的定义和功能
因建筑物功能的需要,上部需要小开间的轴线布置,需要较多的墙体;下部则希望有尽可能大的空间,柱网要大,墙体要尽量少。

因而,上部部分竖向杆件不能直接连续贯通落地。

而通过水平转换结构与下部竖向杆件连接,这样构成的高层建筑称为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

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发展方向
1、钢骨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
钢骨混凝土梁不仅承载力高,刚度好,可大大减小截面尺寸,且塑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优于钢筋混凝土梁。

此外,钢骨混凝土梁在施工阶段其自身刚度好,定位准确,可减少支模,加快施工速度。

目前,国内采用钢骨混凝土转换构件的实际工程还不多,但国外采用较多。

2、预应力混凝土转换层的应用
采用预应力技术可带来许多结构和施工上的优点,如减小截面尺寸、控制裂缝和挠度,控制施工阶段的裂缝及减轻支撑负担等等。

因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非常适合于建造承重荷载的大跨度转换层,且有自重轻,节省钢材和混凝土等优点。

由多个单层析架空腹桁架、混合空腹析架等叠合组成的结构形成“叠层析架结构”,由多根截面尺寸較大的弦杆梁共同承担上部竖向荷载的工作机制,设置斜腹杆改变了竖向荷载的传力方向和位置,起卸载作用,类似于拱传力。

三、主要施工技术
1、高大深梁叠合法施工
采用叠合法施工的优势在于降低排架及楼板的负荷,从而可以有效控制施工安全和降低施工成本。

(1)施工工序
第1次浇筑:搭设支撑排架→铺设楼层平台板→钉梁底模板→绑扎梁钢筋→封高为1.2m的梁侧模板→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第2次浇筑:结合面凿毛处理→钢筋绑扎→封剩余高为1.2m的梁侧模板→浇筑混凝土并养护。

(2)结合面处理措施
采用叠合法施工高大深梁,关键在于水平施工缝的处理,以保证新旧混凝土能有效结合,及上下层梁体协同受力。

具体操作方法为:在第1层混凝土浇筑至预定标高后,进行拉毛处理,并覆盖薄膜蓄湿养护;养护2d后撤除薄膜进行钢筋作业,但每日定时派专人清理混凝土面上积落的碎屑,并进行洒水作业使其保持湿润;在钢筋绑扎完毕,混凝土浇筑之前再次用水枪进行冲刷,以保证结合面的洁净。

2、深梁高排架支撑体系设计
(1)排架设计
排架荷载主要考虑混凝土自重、施工荷载及堆载,设计控制指标主要有立杆轴力、单杆及整体稳定、扣件抗滑移、底部楼板局部抗冲切等内容。

在结合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并根据轴线尺寸要求,将支撑体系的设计如下:①1.7m×2.4m梁底每排设4根承重立杆,立杆横向间距425mm,纵向间距700mm,脚手架步距h=1.8mm。

②0.9m×2.3m梁底每排设2根承重立杆,立杆横向间距600mm,纵向间距700mm,梁底支撑小横杆间距0.7m,脚手架步距h=1.8mm。

(2)稳定构造
在支撑排架四边与中间每隔4排支架立杆设置1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且每道剪刀撑不小于4跨,且不小于6m,斜杆与地面的倾角约为50°。

同时,还在支撑排架的顶部和底部之间设置了水平加强剪刀撑,与立杆连接,每隔4排立杆从顶层开始向下每隔2步设置1道水平剪刀撑(剪刀撑搭接长度不小于1m,采用双扣件连接)。

由于1.8m×1.8m框支柱已先行施工,故排架体系可
与框支柱对拉螺杆焊接,以增强水平抗侧移刚度。

另外,在立杆底部设通长10#的槽钢,并设置了扫地杆(扫地杆距离地面200mm~250mm)。

3、梁柱核心区钢筋的优化
(1)框支柱箍筋的优化
在框支柱KZZ1内钢柱与钢梁连接处,原设计的柱箍筋在核心区内根本无法套入就位。

经优化后,在柱端增设加劲肋板,原核心区内φ16mm@200mm柱箍改为U形箍与新增加劲板焊接,焊接长度10d;同时,增加了四角小箍,以提高核心区钢筋整体性。

(2)框支梁箍筋的优化
由于GKL1大梁从外至内3组环箍,其梁高度宽度过大,操作工人根本无法就位钢筋,经结构设计优化与施工方法改进后,将最内侧箍筋修改为拉筋形式。

四、高层建筑转换结构施工的安全管理
1、全面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安排安全管理的制度为内容的培训,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生产的责与权,分解安全管理的内容,让全体人员明白自身岗位对施工安全的作用,从而达到施工安全管理的预期。

培训内容可以是:专业安全知识、岗位安全职责、技术操作的规范、安全事故的讲解等,通过对人员的管理、机制的建立、系统的完善来树立起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

2、施工前与施工中的安全管理
施工前,针对现场的地形、地物、地貌进行勘测、记录,及时发现可能造成安全隐患的因素,并依据实地记录。

按照记录设计规程建立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在现场建立安全警示设施,从软件到硬件都要做到细致、全面。

施工中,搭建各种基础设施要遵循“按设计’‘的原则。

充分了解、掌握设计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

保证各项安全防护及支撑系统的按设计正确搭建并正常工作,特别是井字架、脚手架、各类支撑等。

此外,卸料平台等经常性活荷载受力的部位,要按照安全设计好的模式进行搭建,充分保证施工过程中辅助设施的安全
五、结束语
随着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层数在不断增多,功能也在不断完善,高度同样是在增加,这些变化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提出了极其重要的要求。

同时,在转换层施工技术运用的过程中,应先对施工设计进行充分的论证与分析,然后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加强各相关单位间的联系与合作,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能力,不仅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提高转换层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叶于政,孙家乐;高层建筑箱形基础与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工作机理的初步探讨和采用弹性杆的简化计算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0年03期
[2]李峰;陈凯;;复杂高层建筑中转换层设计探讨[J];四川建筑;2009年01期
[3]林晓东;带高位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