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8章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二、本课程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采用 MATLAB 软件上机进行实验,就是利用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技术,以数字仿真技术为核 心,实现对自动控制系统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验证以及控制系统设计。 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在 MATLAB 软件的基本使用、编程调试、仿真实验数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5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实验通过上机使用 MATLAB 软件, 使学生初步掌握 MATLAB 软件在控制理论中的 基本应用,学会利用 MATLAB 软件分析控制系统,从而加深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认识,帮助理解经典自动控 制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 通过本课程上机实验, 要求学生对 MATLAB 软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掌握 MATLAB 软件中基本数组和矩阵的表示方法,掌握 MATLAB 软件的基本绘图功能,学会 MATLAB 软件中自动控制理论 常用函数的使用,学会在 MATLAB 软件工作窗口进行交互式仿真和使用 M_File 格式的基本编程方法,初步 掌握利用 MATLAB 软件进行控制系统设计,让学生得到撰写报告的基本训练。
4.频率法反馈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选讲)
(七)非线性控制系统 了解非线性系统与线性系统的区别,了解非线性特性和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学会非线性系统的描 述函数分析方法,了解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
3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1. 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 2. 典型非线性特性、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3. 描述函数定义、应用条件和求取方法 4. 应用描述函数分析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5. 非线性系统自激振荡分析和计算 6. 介绍非线性系统相平面分析法(选讲)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1 设质量-弹簧-摩擦系统如图2—1所示,途中f 为黏性摩擦系数,k 为弹簧系数,系统的输入量为力()p t ,系统的输出量为质量m 的位移()x t 。
试列出系统的输入输出微分方程。
解:显然,系统的摩擦力为dtt dx f)(,弹簧力为)(t kx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 22)()()()(dtt x d m t kx dt t dx f t p =-- 移项整理,得系统的微分方程为)()()()(22t p t kx dtt dx f dt t x d m =++2—2 试列写图2—2所示机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
解:由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不计重力时,得2112211112[()()]d y dyk y t y t M k y f F dt dt-+=-+整理得2111121222()()()d y dyM f k k y t F k y t dt dt+-+=-2—3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图2-1 习题2-1 质量-弹簧-摩擦系统示意图图2-2 习题2-2 机械系统示意图(1))sin 1(3)(t t f -= (2)at te t f =)( (3))43cos()(π-=t t f解:(1)[()][3(1sin )]L f t L t =-2223([1][sin ])113()13(1)(1)L L t s s s s s s =-=-+-+=+ (2)at te t f =)(21[]L t s=21[()][]()at L f t L te s a ==-(3)()cos(3))cos(3)]42f t t t t π=-=+[()])cos(3)]2L f t t t =+222[sin(3)][cos(3)])3)29939L t L t s s s s s =+=++++=+2—4 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反变换 (1))5)(2(1)(++-=s s s s F(2))3(6)(2+-=s s s s F(3))1(152)(22++-=s s s s s F解:(1)112()(2)(5)25s F s s s s s --==+++++1112[()][]25L F s L s s ---=+++ 112512[]2[]252ttL L s s e e ----=-+++=-+ (2)226211()(3)3s F s s s s s s --==++++ 112211[()][]3L F s L s s s ---=+++ 111231112[][][]321t L L L s s s t e ----=+-+=+- (3)22225115()(1)1s s s F s s s s s -+-==+++ 11215[()][]1s L F s L s s ---=++11215[][]11cos 5sin s L L s s t t ---=++=+-2—5 试分别列写图2—3中各无源网络的微分方程(设电容C 上的电压为)(t u c ,电容1C 上的电压为)(1t u c ,以此类推)。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第八章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k ( x b) y c k ( x b)
当x y / k b 当 b x y / k b 当x y / k b
式中, b 为常数,它等于主动轮改变方向时的值。
间隙特性类似于线性系统的滞后环节,但不完全等价,它对控制系统的动 态、稳态特性都不利。
虚线可用动态非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死区特性可能给控制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它会使控制的灵敏度下降,稳态 误差加大;
死区特性也可能给控制系统带来有利的影响,有些系统人为引入死区以提 高抗干扰能力。
2. 饱和特性
可以说,任何实际装置都存在饱和特性,因为它们的输出不可能无限增大。 实际的饱和特性一般如图中的点划线所示,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将它用图中 的三段直线来近似,并称之为理想饱和特性。 理想饱和特性的数学描述为:
3.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系统分析和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求取系统的运动形式,以解决稳定性问题为中 心,对系统实施有效的控制。 由于非线性系统形式多样,受数学工具限制,一般情况下难以求得非线性微 分方程的解析解,只能采用工程上适用的近似方法。 本章重点介绍两种方法:(考研) 1)相平面法
2)描述函数法
2) 非线性系统的分类
非本质非线性 :能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进行线性化处理的非线性。 本质非线性 : 不能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解决的非线性。
3)研究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意义 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建 立在线性化基础上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已经难以解决高质量的控制问题。 为此,必须针对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非线性控制理论进行研究。 此外,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实现高质量的控制,还必须考虑非线性控制器 的设计。
8-3 相平面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寿松
带宽频率
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等于0.707时 的频率。
剪切频率
系统开环幅频特性等于0.707时 的频率。
稳定性与性能的关系
稳定性是控制系统的重要性能指 标,它决定了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
系统的稳定性与其性能指标密切 相关,如系统的超调量、调节时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胡 寿松
目录
• 自动控制概述 •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 •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 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补偿 • 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01
自动控制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自动控制是利用控制装置,使被 控对象按照预设规律自动运行的 系统。
分类
开环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等。
通过分析系统的频率特性 ,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带 宽和阻尼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设计方法
状态空间法
01
基于系统的状态方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适用于线性时变系
统和非线性系统。
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02
通过优化性能指标,设计最优控制律,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系
统。
滑模控制
03
设计滑模面和滑模控制器,使得系统状态在滑模面上滑动,适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算法,实现无人机的稳定飞行 和精确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
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执行机构,实现卫星的稳定指向 和精确姿态调整。
航空发动机控制
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通过调节燃油流量和点火时间等参数,实现 发动机的稳定运行和性能优化。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系统通过自动化设备和传感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 制和优化。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1 请解释下列名字术语:自动控制系统、受控对象、扰动、给定值、参考输入、反馈。
解: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受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扰动:扰动是一种对系统的输出产生不利影响的信号。
如果扰动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产生在系统外部,则称为外扰。
外扰是系统的输入量。
给定值:受控对象的物理量在控制系统中应保持的期望值参考输入即为给定值。
反馈:将系统的输出量馈送到参考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的过程。
2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解:作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应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被控对象:所谓被控对象就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②执行部件:根据所接收到的相关信号,使得被控对象产生相应的动作;常用的执行元件有阀、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③给定元件:给定元件的职能就是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即参考量);④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到的被控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参考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常用的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和电桥等。
⑤测量反馈元件:该元部件的职能就是测量被控制的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
常用的测量元部件有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⑥放大元件: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晶闸管等组成的电压放大器和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校正元件:亦称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用串联或反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用的校正元件有电阻、电容组成的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3 请说出什么是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解:反馈控制系统即闭环控制系统,在一个控制系统,将系统的输出量通过某测量机构对其进行实时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反馈通道,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控制系统;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缺点:控制的精度较差;闭环控制系统优点:控制精度高,缺点: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制造成本高。
上交816自控考研大纲
参考书目:
《自动控制理论与设计》 ( 新版 ) 徐薇莉、曹柱中、田作华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 施松椒、陈学中、杜秀华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编著 国防工业出版社 第四版
816复习大纲:
用梅逊公式求取系统变量间的传递函数。
第三章 实际物理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机电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第四章 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基本概念;
劳斯判据的应用;
反馈控制系统稳态误差的概念及求取;
由实验曲线求取系统传递函数。
第七章 系统校正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概念;
常用校正网络特性;
据原系统特性和期望性能指标正确选择校正网络形式,熟练掌握根轨迹图和频率特性方法,设计超前网络、滞后网络和超前——滞后网络。
第八章 非线性系统描述函数的定义,求取;
第五章 根轨迹的概念;
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利用根轨迹进行系统分析及计算系统性能指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六章 频率特性的定义,求法;
极坐标图及伯德图的绘制;
利用奈氏判据判别系统稳定性;
频域性能指标的定义及求取;
经典控制部分:
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控制系统常用的典型测试信号;
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系统微分方程式的建立;
传递函数的定义及求取方法
方块图变换的基本法则,转换为信号流图的方法;
应用描述函数在极坐标图上判断系统稳定性,是否存在极限环,求取稳定极限环的振幅、频率;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F (t ) dt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F (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Cdt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2 + 1 dt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 =U 1 (s )1 + sCR 21 + sC (R 1 +R 2 )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s )[G 7 (s )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 12 (s) = G1(s) + G2(s)G 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 (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 (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2 23 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G (s ) =2s + 1 =1 +0.4 * 0.5 2s + 15+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 G (s ) = s + 0.3s + 1 = 5s + 3 21 + 0.4 5s + 4.5s +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3.5s + 2.1Θi (s) 1 +0.7 * Ks(5s +3)5s3+ (4.5 +3.5K )s 2+ (5.9 + 2.1K )s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n=1 +5K⑴若ζ= 0.5 时,K ≈0.116所以K ≈0.116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 p = e−ζπ / 1−ζ2*100% = e−0.5*3.14 /1−0.52*100% ≈ 16.3%t s =3 ζw n= 3 0.5 *≈ 1.910⑶ 加入 (1 + Ks )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12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
《自动控制原理》 胡寿松 习题答案(附带例题课件)
自动控制原理
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英文名称: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 总 学 时:64 学 学 时:64 分:4 讲课学时:56 上机学时:8
适用对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力系统及自动化、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技术、供 用电技术专业方向) 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积分变换、电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
大纲制订人:杨志超 大纲审定人:李先允 制订日期:2005 年 6 月
7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授课计划(64 学时)
2.利用 MATLAB 程序绘制控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计算性能指标,讨论开环放大倍数对闭环系统响 应速度、稳定性和稳态误差的影响 。 (验证性实验) 2 学时
3. 利用 MATLAB 程序绘制控制系统的 Nyquist 曲线、 Bode 图, 计算控制系统的幅值裕度和相位裕度。 (验证性实验) 4.利用 MATLAB 软件设计控制系统(设计性实验) 2 学时 2 学时
六、实验报告要求
每次上机实验必须提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由实验原理、实验内容、仿真程序、实验数据记录及分析 处理等内容组成。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成绩:预习 10%、上机操作 50%、报告 4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 材: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王芳、杨志超编写,2007 年 参考书:《自动控制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王划一主编,2001 年 《基于 MATLAB 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楼顺天、于卫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 版社,1999 年 《MATLAB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赵文峰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年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课件__胡寿松版
• 课件11 、12 、13是直接在结构图上应用梅逊公式,
制作者认为没必要将结构图变为信号流图后再用
梅逊公式求传递函数。
2
说明3
• 课件17~30为第三章的内容。
• 课件17~19中的误差带均取为稳态值的5%,有超 调的阶跃响应曲线的上升时间为第一次到达稳态 值的时间。
• 课件20要讲清T的求法,T与性能指标的关系。
R(s)
E(SG)GG3(33s(()ss))
RR(Rs(()ss)) EE(ES((S)S))
P2= - G3G2H3
GGG1(11s(()ss))
△2= 1 P2△2=?
HHH1(11s(()ss))
G1(s)
NNN((s(ss)))
G2(s)
GGG2(22s(()ss))
CCC(s(()ss))
ess=
A
k lim
s→0
s2·
k sν
31
a
取不同的ν 稳态误差
静态误差系数
R·1(t) V·t At2/2 R·1(t) V·t At2/2
R
0型 1+ k
∞∞
k 00
Ⅰ型 0
V
k
∞
∞
k0
Ⅱ型 0
0
A
k
∞ ∞k
小erss(=结t)=1R:+·1(23tRl1si)→m0KKKskpvaν===???ess=表r中(tl非)误si啥→=m单V0差V时s·位·为t能反s无k用ν馈穷表怎e时么格ss=办系?r?统(tl)s还i→=mA0A稳st22定/·232吗skν?
6
飞机示意图
给定电位器
反馈电位器
7
给 θ0 定
胡寿松版完整答案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答案1 请解释下列名字术语:自动控制系统、受控对象、扰动、给定值、参考输入、反馈。
解: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由控制装置与被控对象组成;受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扰动:扰动是一种对系统的输出产生不利影响的信号。
如果扰动产生在系统内部称为内扰;扰动产生在系统外部,则称为外扰。
外扰是系统的输入量。
给定值:受控对象的物理量在控制系统中应保持的期望值参考输入即为给定值。
反馈:将系统的输出量馈送到参考输入端,并与参考输入进行比较的过程。
2 请说明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解:作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应该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①被控对象:所谓被控对象就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控制对象;②执行部件:根据所接收到的相关信号,使得被控对象产生相应的动作;常用的执行元件有阀、电动机、液压马达等。
③给定元件:给定元件的职能就是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即参考量);④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到的被控量的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参考值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常用的比较元件有差动放大器、机械差动装置和电桥等。
⑤测量反馈元件:该元部件的职能就是测量被控制的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是非电量,一般需要将其转换成为电量。
常用的测量元部件有测速发电机、热电偶、各种传感器等;⑥放大元件: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如电压偏差信号,可用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晶闸管等组成的电压放大器和功率放大级加以放大。
⑦校正元件:亦称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用串联或反馈的方式连接在系统中,用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用的校正元件有电阻、电容组成的无源或有源网络,它们与原系统串联或与原系统构成一个内反馈系统。
3 请说出什么是反馈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各有什么优缺点?解:反馈控制系统即闭环控制系统,在一个控制系统,将系统的输出量通过某测量机构对其进行实时测量,并将该测量值与输入量进行比较,形成一个反馈通道,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控制系统;开环系统优点:结构简单,缺点:控制的精度较差;闭环控制系统优点:控制精度高,缺点:结构复杂、设计分析麻烦,制造成本高。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第8章
非线性元件用一个对正弦信号的幅值和相位进行变换的环 节来代替
N ( A) X 1 j1 e A
为A和 的复函数
其中:
A为正弦输入信号的振幅 X 1为输出信号的基波分量 的振幅
1为输出信号基波分量相 对输入正弦信号的相移 当非线性特性为单值奇函数时,A1 0 1 0
N ( A) B1 A
非线性系统:只要系统中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具有非线性元 件,即称为非线性系统。其特性不能用线性微分方程来描述。
非本质非线性:可以进行小偏差线性化的非线性 本质非线性:不能应用小偏差线性化概念将其线性化
非线性系统的主要特征: 系统的稳定性除与结构参数有关 外,还与起始偏差的大小有关 。 系统的响应形式与输入信号的大小 和初始条件有关。
假设线性部分是最小相位环节,非线性系统稳定性判断规则如下:
1 曲线则系统稳定,两者距离越远,稳定程度越高 N ( A) 1 (b) G ( jw) 包围 曲线则系统不稳定 N ( A) 1 (c) G ( jw) 与 曲线相交,则非线性系统存在着周期运动,它 N ( A)
(a) G ( jw) 不包围
4.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的简化
(1)由两个并联的非线性部件和线性部分串联而成
可以将两个非线性特性进行叠加,对叠加后的特性求其 描述函数N(A)。也可以先求各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之后叠加得总描述函数N(A),二者完全相同。 非线性环节并联后,总的描述函数等于各非线性环节描述 函数之和。
(2)当两个非线性环节串联时而成
(1)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C ( j ) N ( A)G( j ) R( j ) 1 N ( A)G( j )
特征方程为 1 N ( A ) G ( jw ) 0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探讨系统行为的科学,以设计和实现自动控制系统为目的。
本文将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胡寿松教授在该领域的贡献。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如何使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律自动运行的科学,通过对系统的监测和调节,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其基本概念包括系统、控制器、传感器和执行器等。
系统系统是指被控对象,可以是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等。
在自动控制中,通常将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以便进行分析和控制。
控制器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中核心的部分,其作用是根据系统状态和参考输入信号,计算出控制信号,对系统进行调节。
常见的控制器包括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微分控制器、PID 控制器等。
传感器传感器是用于对系统的状态进行监测的装置,可以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执行器执行器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输出装置,根据控制信号对系统进行调节。
常见的执行器包括电动机、伺服阀、电磁阀等。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基于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和分析,通过应用控制理论和方法,实现对系统的准确控制和调节。
其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控制、控制算法和稳定性分析。
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原理,基于系统输出与参考输入之间的误差进行控制。
通过将系统输出信号与参考输入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控制信号,对系统进行调节。
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是实现自动控制的数学方法和规则。
常见的控制算法包括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微分控制和PID控制等。
这些算法根据系统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选择和调整,以实现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要求。
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分析是评估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是否能够保持稳定运行的分析方法。
根据系统的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通过频域和时域分析等方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胡寿松教授在自动控制原理领域的贡献胡寿松教授是自动控制原理领域的知名专家,他在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五版(胡寿松)课后答案2-2(a)m某o(t)f1[某i(t)-某o(t)]-f2某o(t)某即:mo(t)(f1f2)某o(t)f1某i(t)(b)f(kk)某(t)kk某(t)kf某(t)12o12o2i(c)f某o(t)+(k1+k2)某o(t)=f某i(t)+k1某i(t)2-3(a)R1R2C1C2uo(t)+(R1C1+R2C2+R1C2)uo(t)+uo(t)=R1R2C1C2ui(t)+(R1C1+R2C2)ui(t)(b)f1f2o(t)+(f1k1+f1k2+f2k1)某o(t)+k1k2某o(t)某=f1f2i(t)+(f1k2+f2k1)某i(t)+k1k2某i(t)某2-4(a)R1R2Cuo(t)(R1R2)uo(t)R1R2Cui(t)R2ui(t)(b)R2C1C2uo(t)+(RC2+2R C1)uo(t)+uo(t)RC1C2ui(t)2RC1ui(t)ui(t)(2-5题~2-10题)2-5(1)运动模态:0.5te(2)运动模态:0.5tein32t某(t)t-22e0.5t某(t)233e0.5tin23t某(t)1(1t)et(3)运动模态:(1+t)e-t2-62-7Q2-8F12.11yedEdo(ino)(o)dc(t)k(t)(t)2e2tetdt2tk22QoP2422-9()(1)(2)零输入响应c2(t)e2-10零初态响应c1(t)12ete2t2et总输出c(t)c1(t)c2(t)14et2e2t(2-11题~2-15题)E()10(122235)2-11R()1222325U()(RC1)(RoCo10)2-12(a)Uo()R1(RoCo1)(b)o11Ui()RoC1Ui()RoUo()R(R2C21)1(b)Ui()Ro(R1 R2)C21R1R22-13Uo()33Ui()RoR1C1C22RoC2R1R2C()100(41)R()12223252-142-15m()K1Ua()Tm1m()K2Ma()Tm1ui111uiuo3u12u2k33111uakm(Tm1)outkto()31.26i()Tm2(13k3ktkm)31.26k3km(2-17题~2-21题)2-17(a)(c)C()G1G2R()1G2G3(b)(d)C()G1G2(1H1H2)R()1G1H1H1H2(G1G3)G2C()R()1G2H1G1G2H2G1G2G3C()R()1G1H1G2H2G3H3G1H1G3H3(e)G1G2G3C()G4R()1G2H1G1G2H1G2G3H2(f)C()(G1G3)G2R()1G1G2H1C()G3G2(1G1G2H1)N()1G1G2G1G2H1C()G4N()1G2G 4G3G42-18(a)C()G1G2R()1G1G2G1G2H1C()(1G1)G2G4G3G4R()1G2G4G3G4(b)2-19与2-17同2-21(a)2-20与2-18同G1G2G3G4G3(1G1H1)C()R()1G1H1G3H2G1G2G3H1H2G1H1G3H2E()(1G3H2)G4G3H2H1R()1G1H1G3H2G1G2G3H1H2G1H1G3H2(b)C()G1G22G1G2R()1G1G23G1G2C()1G1G2R()1G1G23G1G22-22(a)(b)G1G2G3G4G5C()G6R()1G3H1G3G4H3G2G3H2(2-22题)9个单独回路:L1G2H1,L2G4H2,L3G6H3,L4G3G4G5H4,L5G1G2G3G4G5G6H5L6G7G3G4G5G6H5, L7G1G8G6H5,L8G7H1G8G6H5,L9G8H4H16对两两互不接触回路:三个互不接触回路1组:L1L2L1L3L1L2L3L2L3L7L2L8L2L9L24条前向通路及其余子式:P1=G1G2G3G4G5G6,Δ1=1;P2=G7G3G4G5G6,Δ2=1;P3=-G7H1G8G6,Δ3=1+G4H2;P4=G1G8G6,Δ4=1+G4H2;PkkC()k196R()1LLLLLLab c123a114C()590(c)R()3915.128C()bcdeade(abc)(1eg)(e)R()1cfegbcdehcefgade h1(d)C()abcded(1bg)R()1afbgchehgfafchC()le(1cf)lehbclehaR2()1cfegbcdehcefgadeh(f)C()[ah(1fg)aejaegi](bdhbdejbdegi)(cfdhcfdejci)R1()1fdegfgC()fdhfdejifjR2()1fdegfgC()h(1fg)ejegiR3()1fdegfg3-1h(t)1TTetT3-2(1)k(t)10(3-1题~3-9题)h(t)10t3-2(2)k(t)25e3tin4t43-3(1)()3-43-50.01251.2553th(t)1ein(4t53.13o)4550(4)2216(2)()(3)()0.1(31)0.6n2%9.478%tp1.96t2.917r1.0066n1d0.5z2.51.6862tr1.45tp3.156t6. 0133%17.99%k20.3113-61.43n24.53-7k11.443-8(a)0n1系统临界稳定(b)()(c)3-9(1)G()1211()210.5n1%29.8%t7.51t8.080.5n1%16.3%(b)比(c)多一个零点,附加零点有削弱阻尼的作用。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四版课后答案解析
1-3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当流出增加时,液位降低,浮球降落,控制器通过移动气动阀门的开度,流入量增加,液位开始上。
当流入量和流出量相等时达到平衡。
当流出量减小时,系统的变化过程则相反。
流出量希望液位图一1-4(1)非线性系统(2)非线性时变系统(3)线性定常系统(4)线性定常系统(5)线性时变系统(6)线性定常系统2 2-1 解:显然,弹簧力为 kx (t ) ,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有:F (t ) − kx (t ) = m移项整理,得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为:d 2x (t ) dt 2m d x (t ) + kx (t )= F (t ) dt2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ms 2 X (s ) + kX (s ) =F (s )所以,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 (s ) = X (s ) =F (s )1ms 2+k2-2 解一:由图易得:i 1 (t )R 1 = u 1 (t ) − u 2 (t ) u c (t ) + i 1 (t )R 2 = u 2 (t ) du c (t )i 1 (t )= Cdt 由上述方程组可得无源网络的运动方程为:C ( R + R ) du 2 (t ) u (t ) = CRdu 1 (t ) u (t )1 2 dt+ 22 + 1 dt 对上述方程中各项求拉氏变换得:C (R 1 + R 2 )sU 2 (s ) + U 2 (s ) = CR 2 sU 1 (s ) + U 1 (s )所以,无源网络的传递函数为:G (s ) = U 2 (s ) =U 1 (s )1 + sCR 21 + sC (R 1 +R 2 ) 解二(运算阻抗法或复阻抗法):U (s ) 1 + R 2 1 + R Cs2 = Cs =2U (s ) R + 1 + R 1 + ( R + R )Cs 1 1 21Cs22-5 解:按照上述方程的顺序,从输出量开始绘制系统的结构图,其绘制结果如下图所示:依次消掉上述方程中的中间变量 X 1 , X 2 , X 3 , 可得系统传递函数为:C (s ) = R (s )G 1 (s )G 2 (s )G 3 (s )G 4(s )1 + G2 (s )G3 (s )G 6 (s ) + G 3 (s )G4 (s )G5 (s ) + G 1 (s )G 2 (s )G 3 (s )G 4(s )[G 7 (s ) − G 8 (s )]2-6 解:①将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和G1 (s) 与G1 (s) 组成的并联环节简化,它们的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结构图为:G 12 (s) = G1(s) + G2(s)G 34 (s) = G3(s) −G4(s)②将G12 (s), G34 (s) 组成的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2-7 解:C(s)=R(s)G12(s)1 + G12(s)G34(s)=G1(s) + G2(s)1 +[G1(s) + G2(s)][G3(s) −G4(s)]由上图可列方程组:[E(s)G1 (s) −C(s)H2(s)]G2(s) = C(s)R(s) −H1(s)C(s)G2(s)= E(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E (s) ,得传递函数为:C(s)= R(s)G1(s)G2(s)1 + H1(s)G1(s) + H2(s)G2(s)联列上述两个方程,消掉C (s) ,得传递函数为:E(s)= R(s)1 + H2(s)G2(s)1 + H1(s)G1(s) + H2(s)G2(s)1 22 23 2-8 解:将①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 0.4G (s ) =2s + 1 =1 +0.4 * 0.5 2s + 15+ 3将②反馈回路简化,其等效传递函数和简化图为:1 G (s ) = s + 0.3s + 1 = 5s + 3 21 + 0.4 5s + 4.5s + 5.9s + 3.4(s + 0.3s + 1)(5s + 3)将③反馈回路简化便求得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0.7 * (5s +3)Θo (s)= 5s 3 + 4.5s 2 + 5.9s + 3.4=3.5s + 2.1Θi (s) 1 +0.7 * Ks(5s +3)5s3+ (4.5 +3.5K )s 2+ (5.9 + 2.1K )s +3.42 5s3-3 解:该二阶系统的最大超调量:σp =e−ζπ/1−ζ2*100%当σp= 5% 时,可解上述方程得:ζ=0.69当σp= 5% 时,该二阶系统的过渡时间为:ts≈3ζwn所以,该二阶系统的无阻尼自振角频率w n 3-4 解:≈3ζts=30.69*2= 2.17由上图可得系统的传递函数:10 * (1 + Ks)C (s)= R(s)s(s + 2)1 +10 * (1 +Ks)s(s + 2)==10 * (Ks +1)s + 2 * (1 +5K )s +10所以w n =10 ,ζwn=1 +5K⑴若ζ= 0.5 时,K ≈0.116所以K ≈0.116时,ζ= 0.5⑵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和过渡过程时间分别为:σ p = e−ζπ / 1−ζ2*100% = e−0.5*3.14 /1−0.52*100% ≈ 16.3%t s =3 ζw n= 3 0.5 *≈ 1.910⑶ 加入 (1 + Ks ) 相当于加入了一个比例微分环节,将使系统的阻尼比增大,可以有效地减小原系统的阶跃响应的超调量;同时由于微分的作用,使系统阶跃响应的速度(即变w 212p化率)提高了,从而缩短了过渡时间:总之,加入 (1 + Ks ) 后,系统响应性能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