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和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备考材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期末考试备考材料
二、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在哪里?
1.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在哪里?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的“科学”研究方法。

(2)如何理解社会?理解社会的几个维度?
(3)如何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几个维度?
(4)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问题?
(5)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
答:(1)方法就是主体依据对客体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为自己规定的活动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人们实现特定活动目的的手段或途径,是主体接近、把握以至改造客体的工具或桥梁。

在科学的探索活动中,研究方法为人们提供规范、原则、程序等,最终影响甚至决定着主体对客体把握的深度、深度和正确程度。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它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狭义的自然界相区别的一个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它是有人参与的,, 总是和人及其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而人及其活动又总是纷繁复杂, 变化万千的, 说明各种社会现象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某种不可重复的个性。

这使得有的学者只承认自然科学的真理性, 而对社会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因此,人们在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特点及其主导方法时, 有必要认真地阐明。

同自然界一样, 社会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同自然科学一样, 社会科学也都是具有科学性、真理性的。

(2)所谓社会,就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包括以下意思:第一,社会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在一起的群居生活共同体。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本质。

第四,社会是人们之间的交往即社会交往和相互作用的产物。

理解社会可以从几下维度展开,从而形成不同的学科:研究社会中权力的分配(政治学),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资源配置及其经济行为(经济学),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学)等。

总而言之,可以从行为与制度两个视角研究社会。

还可以从生产力系统与生产关系系统角度进行分析。

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考虑四个维度:时间维、空间维、价值维、领域维。

任何研究对象都有一个时间定位,社会科学研究也不例外。

时间维的含义主要是指应考虑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是大尺度的,还是小尺度的,是属于某一时间区间的,还是属于某一时点的,等等。

由于任何事物都随时间而演化,所以处在不同时间段的事物肯定会有不同的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可能考虑所研究对象的时间特性。

空间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空间尺度特征。

局部特性不同于整体特性;甲部分特征不同于乙部分特征。

空间特征是任何事物都有的一个很重要特征。

在研究问题时,我们只有找准所研究事物的空间位置,才能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和研究问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价值维,就是指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

价值维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特征。

自然科学研究对象的价值维是中性的,而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则不然。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总要涉及到人及由人组成的群体,而不同的人总有不同的价值偏好,所以社会科学研究,总有一个对所研究对象的价值偏好进行定位的问题。

不同的价值偏好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论。

领域维,主要是指所研究对象处在什么领域。

政治、经济、文化等构成不同的研究领域。


于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内进行研究。

不同领域的研究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做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四个维度的全面分析,才能使研究结论更全面、更准确;否则,只能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中有些命题的争论,就与对维度的讨论不够有关。

如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果从四维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就可以得出:公平是四维空间上一个点,效率也是一个四维空间上的点;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质上表示的是两个四维空间的关系。

如果用定性的语言来表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是:他们是一种多维度空间上的交互作用关系。

这里的交互作用关系表现为多重作用下相互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可分不同的时间、空间、领域、价值等特性进行一一具体分析。

所以,只有将公平与效率限定在特定的四维空间内的某一点上,才能具体讨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否则,只会导致许多歧义。

再如国家职能的界定,如果从四维的角度去讨论,情况就会更好一些。

(3)《韦伯斯特新世界大辞典》给“科学”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首先,科学具有客观性。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但所有的自然现象,无论在表面上有多少偶然性因素,其出现都是客观的,都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发现这些客观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其次,科学具有系统性。

科学旨在揭示自然界的奥秘,揭示自然现象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因此,与一些单个的、简单的公理、发现或判断以及箴言、格言等等不同,科学通常表现为一个逻辑上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

第三,科学具有普遍性。

科学揭示的是规律性的联系,这种规律性的联系就表现在它的普遍性上,即表现为: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样的原因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如在正常的气压下,水在摄氏零度时结冰。

第四,科学具有实证性。

科学是从观察自然现象开始的,它的所有发现、所有结论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证。

不能通过实验确证的知识不能叫做科学。

第五,科学具有开放性。

科学上的所有发现都要经过实践或实验来验证。

验证则至少有成功或失败两种可能。

如果验证失败,必须修改、乃至推翻先前的理论。

不仅如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由浅人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这意味着,即使在一定的条件下实践或实验成功,但如果在以后反复的实践中发现了例外,还是要修正原来的理论。

青霉素的发现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尽管它在一开始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后来人们发现它并不是适用于所有人体,在使用它之前还必须做过敏试验。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许多细菌对它有了抗药性,于是又有了第二代、第三代青霉素的问世。

总之,科学不相信一劳永逸的发现,不接受千古不变的结论,科学是开放的。

理解科学的维度有:从知识形态上讲,科学是一种系统知识;
从科学活动主体讲,科学是科学家的一种活动
从社会建制讲,社会是一种社会建制
从方法论上讲,科学是一种方
(4)我们在此对社会科学作如下规定:社会科学是对由人、稀缺资源、劳动、社会财富、科学文化这五个社会元素在一定社会结构框架下构成的人类社会这个复杂适应系统中劳动这一基本要素的各种各样的确定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知识,这样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坚守实证精神。

它无意涉及神学、形而上学和人类思想意识等领域,它无意涉及人类出自功利目的的追求,它无意涉及当代人类社会中大量存在的随机事件中的随机因素的研究。

从这个角度讲,可以理解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问题。

(5)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

三、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总体异质性
本节要点:
1.社会是一个“总体”意义上的概念
2.社会是一个充满“异质性”的存在
3.社会为何不会演变成“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讨论)
4.谁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讨论)
5.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矛盾观)
三.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总体异质性
(1)社会是个总体意义上的概念
卢卡奇认为,“总体范畴,整体对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方法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总体功能之和大于社会之和(这决定社会不能完全还原到个人来理解)。

在社会有机体中,生产力其决定作业,是社会有机体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而构成社会有机体的血肉的,则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诸因素。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社会系统成为一个觉偶遇内在结构和自身形态,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有机整体。

(2)社会是个充满“异质性”的存在
社会异质性指在同一社会里,人们有着不同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心理、行为的特性。

一般来说,开放的,变迁幅度大的社会,其社会异质性程度高,且特征很明显,而封闭的,传统的社会其异质程度低,社会是单元的,人们遵守同一信仰,规范及价值观。

社会异质性是社会文化交流的产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样也便社会显得活跃与震荡,而单一的、同质的社会则是社会封闭、缺乏文化交流情况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飞跃。

社会异质性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也是社会进化的必然结果。

(4)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

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个案研究一项基本研究方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考察以及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都可以看作是个案研究的雏形。

罗伯特·斯特克是这样界定个案的:个案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

它可以是一个儿童、一间儿童教室,或是一个事件、一次发生(happening)。

它是许多个中间的一个,个案是一个“有界限的系统”(bounded system)。

[斯特克强调个案是一个“有界限的系统”。

所谓“界限”,指的是个案与其他个案及其环境之间的区别。

所谓“系统”,指的是个案之组成部分构成一个相对自成一体的单位。

根据研究目的,斯特克进一步将个案研究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内在的个案研究(intrinsic case study)、工具性个案研究(instrumental case study)和多个案研究(multiple case study or collective case study)。

在内在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研究某个个案,并非因为该个案具有代表性或是具有某种特殊的性质,而是出于对该个案本身的兴趣。

在工具性个案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将个案当作探讨某种议题、提炼概括性结论的工具,对于个案本身的兴趣退居次要
地位。

多个案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极端的工具性个案研究,研究者旨在研究某个总体或一般情况,对于特定的个案本身则没有什么兴趣。

传统的个案研究主要面临着两个批评。

第一个批评涉及个案研究的意义,个案研究可能提供非常有趣的结果,但是却无法说明自己具有多大的普遍性,此所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问题。

第二个批评涉及分析层次,作为对社会处境中具体的人际互动的研究,个案研究具有微观性和反历史性,而往往忽略宏观因素的作用,此所谓微观与宏观的关系问题。

个案研究如何摆脱微观场景的限制,迈向宏大景观?即如何走出个案?在个案研究的发展史上,对这个问题有四种应对方法,分别是超越个案的概括——类型学的研究范式、个案中的概括——人类学的解决方式、分析性概括以及扩展个案方法。

4.谁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讨论)
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1比嗣袢褐谑巧缁嵛镏什聘坏拇丛煺撸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作为物质资料生产者的人民群众所创造的历史。

所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而人民群众以不同的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每一个时代,人民群众都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因而劳动知识分子的创造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比嗣袢褐谑蔷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为人们从事一切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前提,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又成为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而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3比褐谑潜涓锷缁嶂贫鹊木龆力量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由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运动所引起的。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人心向背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崩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上起过显著作用的个人。

历史人物之所以被称为历史人物,一是他们总是同一定的历史重大事件相联系,二是在历史事件中他们的活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过程。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历史人物能较及时地掌握时代的脉搏,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最先发现和提出新的历史任务。

(2)他们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历史不是许多个人活动的简单汇集,而是以一定方式有组织的,如果没有适合实现历史任务所需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历史任务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历史人物就是起到这一作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他们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历史人物可以决定个别历史事件发生的迟早,可以使历史事件的结局是这样或那样,可以加速和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但是,历史人物的作用再大,也大不过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他们也不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5.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矛盾观)
(三)
5.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矛盾观)
四、社会科学研究两种视角:结构与行动
本章要点:
1.人在江湖,为何身不由己?(讨论)
2.社会是一种事实的存在,还是仅是一种方便称号的“标签”?
3.两种假定:事实——结构的视角,标签——行动的视角
4.经典研究如何思考社会研究中的行动与结构关系?
5.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
1.人在江湖,为何身不由己?(讨论)
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是在社会学理论研究问题的立场上形成的,许多社会学家都在思考:是从社会结构理论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个人行动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理论的问题。

因此,在社会学理论中就形成了结构理论与行动理论的二元对立。

其两种论都排斥、否定对方的理论依据,并且不断强调自身理论的现实性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得出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立场应该从其中的某一种理论出发。

在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中,结构理论的观点认为结构是一种一旦形成便不受人的影响,并制约人的社会活动的“社会事实”,像自然物一般。

它完全否定了社会中个人的行动和主观能动性,把社会、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结构放在一种纯粹的客观性的立场上看。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是“外在”于社会中人的行动的,把社会结构与个人行动完全脱离。

行动理论的观点认为,行动分析的出发点是个体及其行动,个体的行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角度,一切繁琐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简化为个体的行为。

社会、文化、结构、制度等都是不具有实体性的抽象名词,它们必须由个体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而不是由自身的政体性质来解释。

因此,社会秩序和结构是社会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关键是个人的选择而不是宏观结构情境。

它否定了从宏观的层次上分析整体的社会结构的方法,认为一切的社会问题都可以分解为个体的行动。

因此,行动理论认为分析社会问题只要从个体的行动、主观态度出发即可,个体行动的动机可以解释所有的社会问题,把社会结构完全分解为单个行动者的行动,把行动完全置于社会结构之外,与结构理论的观点完全对立。

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实质上也可以看作为社会与个人的二元对立、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二元对立。

其实这两种理论的对立,是古典社会学当中的不同的学术流派仅从单一的视角来研究社会、解释社会,导致社会学解释的片面化与苍白化。

社会学的研究立场不能单独的分为结构或者行动、客观主义或者主观主义,结构与行动的二元对立是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学理论还未成熟的表现,属于欧洲经典社会学的范畴。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体现了结构理论的观点。

社会结构理论注重整体研究,主张摒弃个体的主观因素,从宏观的结构入手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

认为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职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行动并不表现为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结构理论的出发点是个体以外的社会或行动以外的结构。

其基本逻辑是,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行动并不表现为个体的主观选择,而是由社会结构所决定的。

因为社会中存在着集体意识、集体特征,它们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任何个人的行动都是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制约的产物。

在这一观点看来,社会不是单个人的累加,个人行动也不是单个人的意识决定,而是整个社会结构决定的。

社会虽然是由个人组成的,但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结构在单个人的层面是无法找到的,个人只有在整个社会中才是具有行动的人。

2.社会是一种事实的存在,还是仅是一种方便称号的“标签”
本题所探讨的乃是社会是一种事实存在,还是一种方便称号的“标签”?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社会是否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个过程。

生物的长期进化产生了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以及生存环境,构成人和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前提。

劳动则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基础。

当古猿进化成人时,就形成了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古猿的群体结构也相应地转变为人类社会。

是劳动为自然界的演进注入了新的因素,促成了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巨大飞路。

可见,社会的产生既不是什么“神灵”的“杰作”,也不是人的意识的
“创造”,而是客观世界自身力量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

有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有国家政权,有生产和消费,有道德和科学。

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已有的生产方式基础上进行新的活动。

生产力的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

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

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

生产方式中还包括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同样不能由人的主观意识随意地来选择。

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总之,无论是生产力的发燕尾服,还是生产关系的变更,都不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客观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再次,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一样,也受自身规律的支配。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包括国际环境条件)不同,呼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具体阶段会有某些区别,但仍然受上述规律的支配,实现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

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总趋势。

总之,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说,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指明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两种假定:事实——结构的视角,标签——行动的视角
这两种假定所带来的问题都是马克思社会主义观所探讨的问题,两者所对应即是结构论与行为论的静动对称。

(1)事实——结构的视角上来阐述,所根本涉及的问题乃是指,马克思社会结构论。

首先社会结构是指,结构功能主义十分注重研究社会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协调的机制,是一种维护型的社会学理论。

它强调的往往是“稳定的秩序”。

学术界一般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视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核心内容。

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活的有机体,主要内容包括生产方式、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为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因而,客观事实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结构的存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事实决定了社会的结构。

社会结构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多重因素交互作用与流变转化的状态,是历史过程中的共时性交互作用与实践活动中的历时性流变转化的统一。

客观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结构的稳定,社会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均衡的状态予以存在,所阐述的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论。

(2)标签——行动的视角上来阐述,所根本涉及的问题乃是指,标签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