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_兰军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3月中州学刊May.2006第3期(总第153期)Acade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
【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兰军瑞
(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 要: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

针对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的知恩不报、不讲信用、自私自利等道德滑坡现象,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道德教育方式、生动感人的感恩情景、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使大学生“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当前尤其要以“八荣八耻”
为切入点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6)03—0134—03
一、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

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由于道德情感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不尊重老师,随意缺课、在课堂上大声说话;从农村出来却看不起身为农民的父母亲友,不以学习为重,盲目攀比,追求吃喝玩乐和超前消费;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不讲信誉、没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凡事以个人为中心,缺乏必要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同情心,自私自利,等等。

导致这些不良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与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不无关系,特别是与高校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直接相关。

因此,高校在向学生传授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感恩教育。

二、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与“感恩教育”有所不同,感恩是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所给予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或行为。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

[1]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增强社会的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1.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的复杂性是由人构成的,人的复杂是情感复杂的反应。

人的情感往往受制于道德意识,道德意识使人的非理性情感更加合目的性和规范化。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个人中心主义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包括父母亲友)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因此,应该通过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来引导和点拨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人文素质是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因和导向素质,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

感恩是传统美德,是善的行为,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

[2]知道感恩的人一定是讲道
收稿日期:2006—03—06
作者简介:兰军瑞,男,信阳师范学院教科院书记,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431
德、讲诚信的人,他们在为人处事方面肯定会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尊重,因而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增强。

如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外商来中国寻求合作伙伴,他们首先要了解合作者是否具有“感恩行孝”的传统美德,凡是那些不知道感恩行孝的人一概不与之合作,这也充分说明了感恩教育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感恩母校和回报社会。

近年来,有不少贫困大学生依靠社会资助和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但其中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对国家的助学贷款不予偿还;有些大学生对学校催要贷款表示不满甚至因此憎恨母校;有些大学生毕业后留在母校工作,在母校的帮助下出国修完了硕士、博士后却不愿意回母校工作。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感恩教育对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和回报社会的重要作用。

正如马克思所说:“恩情是联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

”[3]
三、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对策
1.教会学生识恩、知恩。

从现代德育目的论来看,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手段,学会感恩是德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的;从实践论来看,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目的就是实践主体在活动之前预先有意识的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的主体需要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整合后产生并存在于人观念之中的一种预期”[4]。

识恩是感恩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其就不可能有感恩意识和行为。

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应该唤醒他们的爱心,让他们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知恩图报。

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

在现实社会中,凡是具有爱心的人都是施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重,他们是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2.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中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说法。

唐代诗人孟郊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著名诗句。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3.感恩教育应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抓起。

在中国的幼儿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许多老师和家长只是关注孩子文化知识的获取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只注重孩子能歌善舞、能讲几门外语、掌握几种乐器等,却缺乏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在考上大学之后还不会很好地照顾自己。

体会不到关心、照顾人的辛苦,自然很难对曾经关心、照顾过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

因此,塑造人格、品性的感恩教育应该越早越好,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教育理念之一,学校和家长都应该把这种理念贯彻下去,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

[5]
4.以感恩情景现身说法。

大学生的家长或亲友可以把感恩情境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通过给大学生讲解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和古往今来一些名人感恩的事例,使大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和感染。

还可以设计一些比故事情境更加动人的感恩情境或者能够激发大学生情感的悲剧情境,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增强大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

高校应该有意识地在思想政治课及其他专业课教育过程中,甚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如在教材里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课文,放映感恩电影《暖春》,组织学生看《长大不容易》节目,教学生做“感恩的心”手语操,请名人开展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举办感恩题材的作文竞赛等[6],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情感并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践行“感恩”理念。

5.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切入点,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高校可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知荣明耻、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国家、感恩社会”的感恩教育,力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进行有机结合。

6.将感恩教育融入专业实践。

对高等院校的学生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显然有着较大的难度,许多高校对此只重视理论说教,其实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被发自内心地接受。

高校应将感恩教育融入大学生的专业实践,使其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内化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大学生爱岗敬业,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具体可以与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联手,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专业岗位,这些岗位可能不是大学生最向往的,但通过对所做工作的回报可以使大学生体会到,这种回报不是外在的负担,更不是一种讨价还价的交易,而是一种对社会的爱的表达和善的回报。

6.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漂亮,都会失去分量,不会为人所承认。

”[7]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才能为大学生与现实生活的直接对接找到突破口,为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与升华提供新的平台。

“高等院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必要通过社区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大学生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8]只有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使大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7.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环境。

没有好的环境就不可能
531
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造就好的人才,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感恩教育的环境可以小到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中到社区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环境等。

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网络。

只有全社会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只有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我们对新一代的教育才会更见成效。

综上所述,大学生虽然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但不能忽视他们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过分追求功利、淡化对社会的责任感,甚至作出违法犯罪等极端行为。

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开发当代大学生的智力,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

其中,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
(8).
[2]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与可能[M].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6.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6卷)[M].人民出版社,1971.197.
[4]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5]刘河.咱们的感恩教育有点晚[N].东方今报,2005—10—26.
[6]“知荣明耻、感恩教育”活动有声有色[EB/OL].htt p://www.
/,2006—04—13.
[7]林若红.感恩教育———高职德育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福州职
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8][俄]门捷耶夫.世界妙语大全[M].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邓 林
(上接第116页)同时加快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

第二,政府应以更加灵活高效为旨归,尽快完善现行的监督管理体制。

重登记、轻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是当今监督管理体制上的突出弊端,这种管理体制下的非政府组织要么流于监管、外紧内松,要么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为此,建议将登记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合二为一,理顺关系、减少环节、提高办事效率。

整合后的常设管理机构可设在民政部门,其管理职能的行使实行民政部门为主、行业管理部门为辅的体制。

同时,为弥补民政管理部门在行业管理上的不足,可采取聘请行业管理部门的有经验人员担任督察巡视员的做法,不定期地下派人员指导、抽查各类非政府组织。

第三,政府应广泛动员政党、国家、社会、市场、企业、公民等环境资源为非政府组织的变革提供服务。

政党、国家为非政府组织的变革提供制度安排,社会提供舆论氛围,市场提供竞争机制,企业提供资金赞助,公民提供思想观念基础,形成上下左右全方位联动的局面,政府在这方面的选择大有可为。

第四,政府还应妥善处理好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为其变革创造宽松的条件。

中国的非政府组织正处在自身成长的关键期,许多问题都有个逐渐暴露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暴露是好事而非坏事,因为这有益于非政府组织的进一步完善。

政府对有问题的非政府组织不应求全责备,相反应对其加倍呵护,鼓励、帮助其正视错误,通过不断变革来完善自身。

①杨团:《中国的社区化社会保障与非营利组织》,《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第117页。

②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16页。

③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4页。

④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

责任编辑:邓 林
631
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