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中的“中庸观”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中的“中庸观”及其当代价值
顾广芳
【摘要】摘要:“中庸”思想作为孔子以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中庸”思想不仅是我们中国人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的修身境界。

本文从“中庸”思想一系列的具体表现中去发掘“中庸”思想的最高价值和现实意义,为当今的我们继续坚守“中庸之道”提供一些重要的思想参考。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2
【关键词】孔子;中庸思想;中庸观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核心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仁”;另一方面就是“中庸”。

本文选取的是儒家“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中庸》)就简明扼要的说明了这一点,“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自然禀赋是天性。

“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顺着自然本性行事是道,“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其中还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雍也》,以下凡引《论语》均只注篇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一﹑孔子思想中的“中庸”原则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那段动乱的时期里,孔子针对个人修身﹑思想建设﹑教育﹑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理念。

认真总结这些思想,我们会发现有一个中心原则和指导思想贯穿于其中,我们称之为“中庸观”。

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儒家“中庸”思想做了具体解释,他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认为“中庸”就是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

自古以来很多学者只认为“中庸”思想只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但是我认为“中庸”更是孔子所有思想形成的一个核心原则和指导思想。

“中庸”思想是孔子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概括起来我们称之为“中庸观”。

蔡尚思先生对于孔子思想中“中庸观”有过这样的概括:“‘子温而厉,威而不猛’(《述而》),…是他待人的中庸;‘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泰伯》),是他对物的中庸;‘季文子三思而行,子闻之曰:“再思可矣”’(《宪问》),是他做事的中庸;…‘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是他审美的中庸;…‘礼之用,和为贵’(《学而》),是他治国之道的中庸。

”①但现代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庸观”是一种折中调和没有原则的思想观念。

其实“事实上‘中庸’指的是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矛盾的对立统一的一种和谐状态,而折中主义只是把不同质的理解或理论无原则的﹑机械的结合在一起。

把‘中庸’理解为平常﹑折中显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在孔子眼里,‘中庸’是‘至极’之德,是最高级的,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境界。

”②这种“中庸观”体现在孔子对自然,对社会和人生的各个方面的思想中,下面我将试着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中庸”思想具体表现。

二﹑“中庸观”在孔子思想中的具体表现
首先,在自然方面“中庸”思想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规律。

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中”是天下万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大道。

如果人能够达到完美的中和境界,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运行和生长就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的生长和繁育就会生生不息。

这种“中和”的思想观念是在古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天文知识是一种以集体意识为核心的,包括:“以天中释地中,以地中释天中。

并且由于原始宗教观念,古人逐步形成以人释天,以天释人﹑天地相合﹑天人相通的原始意识,其间居中致和是关键所在。

”③又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庸》)这里又把“中庸”中的诚与物之始终联系起来,说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事物。

只有天下及其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出他的本性,进而也才能发挥众人的本性,再进而能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化育生命,进而与天地并列为三。

由此,我们得出“中庸”思想非常详尽的表述了宇宙万物繁衍化育的基础和过程。

其次,在社会方面“中庸”思想恰如其分地把握事事发展的规律,展现了一套协调矛盾的正确思想方法。

首先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大智慧,他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以舜帝治理天下,赞其执两而用中,做到不偏不
倚,无过无不及,达到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大智慧,这就说明了孔子认为舜帝把握了治理天下的规律。

这一规律在孔子看来就是“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更是儒家的一种精神,张君劢先生概括说“儒家的精神,道并行而不悖,天下许许多多的见解,可以存在,互不斗争,谁也不必打到谁。

东﹑西﹑南﹑北无论走哪一条路,彼此不会有矛盾和冲突发生。

”④这是儒家的精神,更反映出“中庸”思想中所包含的和谐﹑和睦的思想理念,这也正如杨树达先生在《论语疏证》里所描述那样:“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其实亦中字意。

”⑤在《论语·先进》中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对话也详细的说明了这一点,“子贡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做事原则就是“过犹不及”,在他看来,做事情做的过头,其实就跟做的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更会产生一些不好的效果。

但是最后孔子非常清楚“中庸”之道是很难实行的,所以他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能实行和不能昌明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自以为是,愚蠢的人智力达不到以及贤能的人做得过分了,不贤的人又做不到。

所以这也是孔子之所以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和推行“中庸之道”的原因。

第三,在人的修养方面“中庸”也是体现出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和最高的道德境界。

修身做人,培养好的道德品质是孔子对弟子要求的重点,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认为作为一名弟子首先要做到孝悌,其次还要做到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并且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再去用心书本,获取知识。


以在他的教学中,做人修身和建设好的品德要比学习书本知识重要。

其次孔子提出了一个最高的道德要求,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雍也》)他认为“中庸”是对人最高的道德要求。

但是孔子非常清楚“中庸之道”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的。

尽管如此,孔子仍表示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尽管此道很少有人能做到,但孔子却坚决的表达了他遵行“中庸之道”的决心是至死不渝的,因为他自己非常清楚“中庸之道”就是他所追求的“大道”。

在此之后,孔子又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培养“中庸”的品德,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认为一个人的质朴胜过了他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如果其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又会显得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达到均衡协调,才是一个君子的状态了,这就为实现最高的道德要求“中庸”提出了一个正确的途径。

与此同时,孔子还区分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在孔子看来,坚持“中庸之道”与否就成了划分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分界线。

君子是始终坚守“中庸之道”的,而小人则反之,君子之所以坚守“中庸之道”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恰当适中,而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之道”是因为小人做事没有任何忌惮,为所欲为。

在孔子看来一个心中拥有“中庸之道”的人,做事就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不走极端,这也是孔子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为人处世之道。

总之,孔子的“中庸”思想不仅反映自然万物发展演变的基础和规律,而且也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更是一个人道德建设的最高境界。

“中庸”思想自产
生以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他已经深入到了我们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中庸”思想普遍运用,这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的潜意识。

三﹑孔子思想中“中庸观”的当代价值
“中庸”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观念之一,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里“中庸”思想以深入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对自然的认识与相处﹑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修身做人等各个方面。

在21世纪的今天,在日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中庸”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例如在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就可以遵循“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在不同中找相同,做到求同存异﹑去异趋同;再如当我们修身做人,也可以遵循“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中庸之道”,做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当我们评价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时更可以遵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一件事或一样东西的真善美与否,就在于它是不是符合“中和为美”标准;国家统治者在治国理政时,尤其要遵循“礼之用,和为贵”的“中庸之道”,治国的最好状态就是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保持公正公平,这样就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等。

纵观现实,我们不能否认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认真总结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事情就是我们没有遵循“中庸之道”造成的后果,例如我们如果能做到“和而不同”社会就会少许多无味的争端和矛盾,如果我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合理开采,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生态危机等等。

所以当今社会对”中庸“思想进行整理和挖掘是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

最后,我认为孔子的“中庸”思想尽管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在当今社会“中庸”思想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整理“中庸”思想以期从中发掘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和原则,是一件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事情。

在今后时代里,我认为“中庸”思想将会继续对我们产生作用,甚至也会影响全世界和全人类,这一点是我始终坚信的。

注释:
①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15-116页。

②黄伟:《简析中庸思想的内涵和特征》,载《科技信息》.2008年第34期。

③郑涵:《中国和文化意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88页。

④张君劢:《儒家哲学之复兴》,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1页。

⑤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28页。

[责任编辑:鲍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