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比手法关于初中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对比手法关于初
中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
摘要:对比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见表现手法,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
比手法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异同的比较,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
知识脉络。
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合理运用对比手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以求同存异的思想,去明辨作者人文情感表达的基础。
备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对
即将讲述的内容有全面认识,并且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来明确本节课教学的
重点和难点,在多元化教学模式运用的过程中,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对比手法;备课;思考
对比手法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手法,采用对比手法进行语文阅
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结合以往认知对新的文本进行全面认知,这不仅能够将学
生以往的认知进行有效调动,而且也可以在学习新的文本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口语表达水平。
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能够对学
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起到极大帮助。
但是,教师的备课尤为重要,在备课过程中应
该通过对不同文本之间相同点和异同点进行辨证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
能力,这样才能够使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情感盛宴“情感发展盛宴”。
一、对比手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比手法是文章写作过程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
其主要模式就是将两种事物找出相同点后,从同一个角度出发进行求同存异的过程。
在开展对比手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对相同点进行总结,从而帮助学
生形成一种特定的语言逻辑思维,对于异同点进行品鉴,这样才能够明确作者情
感表达的不同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可以培
养学生的写作手法,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整体实效性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正向迁移,形成多元化能力。
二、语文教学中对比手法的应用类型
(1)整本书阅读的对比
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整本阅读已经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不同文本相点的对比来引导学生开展比较阅读。
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保尔·柯察金这一主人公,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出的奋斗;而《红岩》则是通过对地下党人坚毅顽强品质的描绘来展现出他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终身并牺牲革命的勇敢精神。
将这两本书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不同素材表达同一感情的写法的借鉴,拓宽了学生情感表达的路径,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相同题材文本进行对比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内容相似的文章有许多,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同题目不同文章内容的作品进行对比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例如: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与朱德的《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虽然题目相似,但是作者所经历的事迹的不同的。
那么在开展这类文章对比阅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两篇文章作者的经历列表并从中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如老舍先生这篇文章中,母亲通过筹借学费供儿子读书,来表现出母亲的坚强;朱德先生这篇文章中,母亲在大荒之年能够全家人做出可口的饭菜来表现母亲的聪明智慧。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通过对比手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
因此,这种对比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揣摩同一种情感来,提高学生多元化智力发展水平。
(3)单元内课文的比较
同一单元内的不同课文,其表现形式也略有不同,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以及
个人的写作风格是存有差异的,因此它能表现情感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
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感受四季之美这一单元主题下收编了朱
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虽然都是描写四季之景,但是作者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具有着较大的差异性,朱自清笔下的语言优美,行
文富丽堂皇;老舍先生文笔朴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将二
者进行对比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作者笔锋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
理解。
三、关于初中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
(1)求同对比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同的文章有着相似之处,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首
先要为学生准备同基因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找出作者
相同情感的落脚点。
例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文言文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文章,在《三峡》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那么教师为了拓
宽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融入《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三峡”的文章,学生感受作者笔下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2)求异对比
对比不仅要求同更要存意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需要融入不同
的文章以提高学生求异能力的发展。
例如:《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两篇文章虽然董妙是写景文章,但是作者对其中所表达的情感却是不同的。
陶弘景笔下的山川之美之境反映了他
愉悦于山水的清高思想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眷恋;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却充满着无尽
的愁绪,但是在欣赏美景中作者却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以“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收尾,言有尽而意不穷。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对相同
题材文章内容,情感的不同比较发展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都是提高学生归纳能力的一种方式,在开展初
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备课环节要着重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设计教
学环节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发展语言逻辑思维的教学内容
例如:《中国石拱桥》与《苏州园林》二者虽然都是说明的,但是写作的过
程中却有着或多或少的相同之处,首先二者都是事物说明文,但是中国石拱桥在
创作的过程中,采用的说明方法要比苏州园林更加具体,更加多样化,苏州园林
则注重表现园林的美感,而中国石拱桥则更注重说理性。
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分析二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提高学生
的语言分析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对课堂
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改革。
采用对比手法开展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
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改变传统课堂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
作为教师在
备课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令学生眼目一新的学习环节让学
生的自主创造性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并引导学生做好知
识迁移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可.名校跨岛办学背景下双校区语文学科集体备课策略探究——以厦门
一中初中语文备课组为例[J].考试周刊,2021(85):50-52.
[2]曹智琴.备考视域下初三语文备课组应考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
刊(学术刊),2021(03):19-21.
[3]梁冬生.多维挖掘文本深度品味文韵——以《老王》为例谈语文备课方
略[J].教育家,2020(34):64.
作者简介:
李丹青(1995年3月—),女,汉族,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大学学士,西安太白学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