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6期2006年6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Vol.21 No.6
Jun.,2006
文章编号:1001-8166(2006)06-0585-08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冯维波1,2
(1.重庆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重庆400045;2.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要:首先从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结构、演化、评价、规划设计与游憩行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

关键词: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重点领域;中国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游憩、城市游憩空间等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笔者认为“游憩”主要是指居民在城市附近的户外休闲娱乐活动,也是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游憩者(本城市居民)所享受的游憩设施一般是政府无偿投资的,具有非盈利性。

而“旅游”则是指游客(包括国际游客和国内游客)抵达某一目的地的有过夜行为的出游活动,旅游设施一般是由开发商投资的,具有明显的盈利性。

当然游憩设施有时也供游客使用。

关于“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笔者比较赞同秦学[1]的观点,即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行为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表现为游憩景观。

但是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城市游憩空间的内涵,笔者认为,它是由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耦合而成的空间体系,前者是外在表象和载体,后者是内在机制和动力,二者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关系和过程。

因此,本文基于这种理解,通过对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的评述,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若干方向和领域,希望推动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工作。

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一直伴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贯穿于城市建设的整个历史阶段。

在某种程度上,一部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城市空间的发展史。

但真正的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在国际上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起关注的,其中英国在1960—1985年期间兴起的“游憩中心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

我国是在1990才有学者发表有关城市游憩空间方面的研究论文,最早的论文是万美强发表在1990年第3期《城市规划》杂志上的“风景游憩林应成为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形式”。

1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
1.1 城市游憩空间类型研究
不同的学者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形成了不同的城市游憩空间类体系。

吴必虎等[3]根据自下而上归纳合并的分类方法,提出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类系统”,将城市公共游憩空间分为2个服务组、11个主类、37个干类和38个支类。

其中,2个服务组包括面向本地居民、面向外来游客及本地居民;11个主类包括城市公园、道路及沿街绿地与环境设施、大型城市绿地、文娱体育设施、半公共游憩空间、城市步行空间、城市滨水游憩空间、文博教育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商业设施、城市特色建筑与构筑物、旅游景区(点)及设施。

秦学[1]按范围大小将城市游憩空间由小到大划分为:室内游憩空间、社区游憩空间、城市(或集镇)游憩空间、地区游憩(如市外、省
*收稿日期:2006-03-20;修回日期:2006-04-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异质空间交接边缘区规划建设研究”(编号:40301015)资助.
作者简介:冯维波(1966-),男,四川南充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规划、旅游规划及人居环境研究.
E-mail:fengweib2000@
外甚至国外)空间,并认为城市游憩空间是由广场、公园、步行系统、博物馆、购物中心、历史地段、主题园、度假村、游乐园、体育场馆、自然游憩地、娱乐场所、文化设施等构成。

吴承照[4]根据城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功能特点,把城市旅游空间分为6大单元(类型):观光游憩点、游憩中心地、旅游基本线路与旅游通道、旅游集散中心、主题街和公园道路,其实也是6大城市游憩空间类型。

苏平等[5]将环城游憩带的旅游地分为自然观光、自然娱乐、自然运动休闲、人文观光、人文娱乐、人文休闲、人造观光、人造娱乐、人造运动休闲等9种游憩地类型。

1.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
在整个城市研究方面,吴志强等[2]提出了5种城市旅游(游憩)空间结构模式:单核模式、多核模式、带状模式、网络模式和综合模式。

秦学[1]以宁波市为例,对市区和郊区的游憩空间结构进行了探讨。

肖星等[6]以兰州市为例,对城市建成区户外游憩系统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滨河游憩走廊、城市中心体系游憩系统的构建思想。

在环城游憩带研究方面,吴必虎[7]在研究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时就发现上海市民以郊区为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呈同心圆衰减,并在1999年提出了环城游憩带(ReBAM,Recre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理论[8]。

吴志强等[2]认为环城游憩带的发展应经历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和网络模式3个阶段。

苏平等[5]采用定量方法对北京环城游憩带各种游憩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

王云才[9]也研究了北京郊区游憩景观的空间特征,形成了大众游憩地带、生态旅游景观、景观生态恢复整治区、野生地域与特殊保护地等空间格局。

李业锦[10]通过对济南市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把环城游憩带分为内外两个圈层的观点。

胡勇[11]提出了南京市环城游憩带“一圈二带三区”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游憩商业区(RBD,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研究方面,RBD最早是由Stansfield等于1970年提出的,保继刚等[12]首先把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并以广州为例分析了它的空间特征、演化机制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13,14];陶伟等[15]提出了游憩商业区系统(SRBD,System of Recreation Business Dis-trict)的概念,认为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游憩商业区的形态往往会突破单核的固定结构而表现为多核结构,整体上又往往会呈现为链状、环状或网状形态,并在2005年对香港城市游憩商业区空间结构演变模式进行了研究[16];张健[17]提出了上海都市区RBD系统存在叠加、伴生、增长极、点轴4种模式,并形成CBD叠加型、建筑群叠加型、观光景区伴生型、历史文化伴生型、旅游房产型、景观社区型、交通集散型、主题文化街型等8种形态。

董观志等[18]以深圳华侨城为例,对RBD产业的空间结构、演变的阶段性与演变动力进行了研究。

在廊道—斑块游憩空间研究方面,张祖群等[19]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对西安市廊道—斑块游憩空间的组合与划分来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

在城市广场游憩空间研究方面,主要从空间形态、环境塑造、历史文化、游憩需求等角度进行研究[20,21]。

在绿地游憩空间研究方面,吴承照等[22]以绍兴中心城为例,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三方面分析了其空间特征,提出了“一圈二片三环”的斑—廊—基空间格局;李忠淑[23]结合游憩需求探讨了动物园的选址;千庆兰等[24]以游憩行为理论为依据,以吉林市为实例,提出了城市中心散点状绿化带—城市郊区集块状公园绿化带—城市外围连续自然生产绿化带的构想。

在滨水游憩空间研究方面,林云华[25]对滨水岸线、步行系统、滨水休闲绿带、滨水休闲设施等进行了空间布局研究;陈太政[26]以开封市为例对其滨水游憩空间特点进行了研究。

1.3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
吴承照[27]介绍了自中世纪以来西欧城市游憩规划的历史与思想,以及指标法、系统层次法、空间均衡法和需求导向法等四种规划设计方法;马惠娣[28]也介绍了西方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设计原则与理论模式;很多规划设计人员多从美学、环境行为学、场所精神等角度出发,以提升空间品质和游憩功能为目的,来进行场景营造,活动引入,设施布置及环境美化[29~31],并从行政、法律、伦理、技术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1.4 城市游憩空间评价研究
甘锐[32]在分析影响城市游憩环境客观因素的基础上,选取影响较大的园林绿地、道路、影剧院、观光景点、商场及超市、藏书量、娱乐设施、非建成区面积等因素,应用AHP方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天津等13座超大城市的游憩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排序;储亦婷等[33]应用POE(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方法(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经过设计并正被使用的设施进行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从市
685地球科学进展第21卷
民对不同类型绿地及其游憩功能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桂林市城市绿地系统进行了评价。

李伟[34]从生态配置优化的角度对成都市10大环城郊野公园建设的得失进行了评价。

1.5 城市游憩行为空间研究
对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特征的分析是城市游憩行为空间研究的基础。

以柴彦威为首的北京大学时间地理学研究小组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兰州、大连、深圳等城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个人属性、社会属性及空间属性的不同角度探讨了城市居民休闲时间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时空间分配系统,以剖析居民休闲活动的形成机理[35,36];孙樱等[37]对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胡志坚等[38]通过对我国公众闲暇时间的研究,认为整体上中国人闲暇时间分配不尽合理、不尽协调,休闲生活质量不高。

吴必虎[7]早在1994年就通过旅行测定手段获得基本数据,运用游憩活动空间和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了上海城市游憩者的流动规律,发现上海市民以郊区为目的地的活动空间基本上呈同心圆衰减;张安等[39]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得基本数据,运用使用曲线分析技术,研究南京城市游憩者时空分布模式与活动频率特征,探讨不同动机的游憩者的活动空间;吴承照[40]认为影响游憩效用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距离和游憩地吸引力,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门槛距离与等级规模扩散是城市居民户外游憩分布行为的基本特征;刘志林等[41]提出了深圳市民周末休闲活动的“四圈层二集中带”的空间结构模式;李江敏等[42]对武汉、张春丽等[43]对长春的居民游憩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莫彤等[44]从游憩自然观、游憩思维模式、游憩社会关系模式三方面比较研究了中西方园林游憩观的差异;俞晟等[45]认为游憩需求受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取决于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2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述评
2.1 研究学科众多,交叉趋势明显
目前,城市游憩空间研究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学科众多,主要包括地理学、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管理学(包括旅游管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其中以地理学、建筑规划学科和旅游管理学科为主。

随着休闲、旅游、游憩研究的发展,各类相关著作越来越多,角度越来越全面,分工越来越细致,必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游憩空间研究体系。

2.2 实证研究多于理论总结
现有的大量研究多为现象或实证研究,并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的大城市,除了吴必虎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之外,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和规划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未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立足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研究的针对性较强,对共性和一般规律性的研究较少;前瞻性不强,相关研究相对滞后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市民对游憩需求的增加。

2.3 研究内容不够广泛
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空间和行为空间两个方面,其中以物质空间研究最多,它聚焦在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广场、公园、滨水空间以及其他公共绿地等的空间结构、演化机制与过程等方面,而包括城市游憩物质空间和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在内的综合性研究较少;对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整合研究,以及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理论、方法、经济技术指标、评价体系与管理法规等研究较少;对城市游憩规划与城市规划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较少;游憩空间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与机制研究较少。

2.4 研究方法以概念性方法为主
游憩空间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描述性、概念性、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4类[46]。

对学术研究来讲,没有纯粹的描述性方法。

目前,我国有关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方法以概念性方法为主,主要集中在游憩物质空间类型、结构特征、规划设计方法等方面;其次是数理统计方法,主要集中在城市游憩行为空间研究方面;最后是构造模型方法,主要集中在游憩空间的演化机制与评价方面。

3 城市游憩空间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T・T・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目前,某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休闲社会,甚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某些城市已看到了休闲社会的曙光,经济上已在转型,进入了休闲经济时代,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渐形成[47]。

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休闲经济、体验经济已初见端倪,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对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游憩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早在
785
第6期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1933年《雅典宪章》就明确提出了游憩是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

然而,在现实中,规划设计人员将空间与人和历史环境分离而进行抽象化的景观与形式设计,而忽略其活动要求和精神内核。

城市游憩空间的精神内核就是作为城市与城市生活反映的交往空间,它面向广大市民,包容的是通俗、日常、普通的娱乐消遣活动,正如1977年制定的《马丘比丘宪章》所说,“我们深信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

我国城市建设经过近十余年的高速发展,已由规模数量型向品牌质量型转化。

也就是说,超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行将结束,城市开发将向纵深发展。

因此,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城市环境与景观整治、城市游憩空间开发规划与品质的提升将是下一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将是城市政府的“民心工程”之一。

正如1999年《北京宪章》所倡导的“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48],其实质就是包含了游憩的“大地景观规划”。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社会结构由农业的、乡村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转变,即正处于一个半计划半市场、半农业半工业的社会转型期。

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出现了社会分层明显,贫富悬殊过大,社会分配不公,社会保障不力等诸多问题,使城市游憩空间的规划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合理地分配游憩资源,如何体现公共利益,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等,其实质就是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价值取向问题。

目前我国没有一所大学设置游憩专业,而在美国已经有60个大学设立了游憩专业,分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在19世纪末,美国就充分认识到城市游憩的重要性,而中国在20世纪末才逐渐意识到,比国外整整落后一个世纪。

总之,城市游憩空间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既面临着众多机遇,又面临着不少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城市游憩休闲产业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各种因素影响下,目前我国城市游憩空间建设在决策、规划设计、开发、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严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症结”是对城市游憩空间缺乏完整的认识,以及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整合机制。

因此,提高城市游憩空间的研究水平,拓展研究领域必将成为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考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4 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领域与方向
4.1 城市游憩空间的理论体系构建
城市游憩空间既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又是一个刚被社会所逐渐重视的研究对象,因此,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特别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

笔者认为,其理论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系统科学理论,如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等;城市空间相关理论,如城市理想模式理论、城市形态与景观理论、场所理论、城市生态理论、景观建筑学理论等;经济学理论,如区位理论、空间竞争理论、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理论、休闲经济学理论、体验经济学理论等;闲暇游憩理论,如游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环城游憩带理论、游憩商业区理论、时间地理学理论、感应地理学理论等;环境行为相关理论,如环境认知理论、行为动机理论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如景观生态格局理论、景观生态的多样性与异质性理论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加强实证研究、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构建自己的基本理论平台。

4.2 完善城市游憩空间分类体系的研究
目前我国对城市游憩空间的分类体系研究,相对于现实需求,显得十分不足,制约了城市游憩空间的深入研究。

由城市规划部门、园林部门提出的分类标准是基于土地利用性质而非游憩功能的划分,并且城市游憩空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分类中没有包括近年来出现的如主题公园、城市滨水游憩区、城市步行商业街等新兴城市游憩空间。

旅游部门提出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则侧重从旅游的角度进行分类,未能包括城市游憩空间中大部分主要为本地居民使用的空间[3]。

因此,笔者认为城市游憩空间的分类体系应把土地利用性质和游憩功能有机地集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构建科学的、统一的分类体系。

4.3 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
间的整合研究
城市游憩物质空间与游憩社会—经济空间之间,是一种外在表象与内在机制的互动关系,二者的耦合作用共同形成了城市游憩空间。

城市游憩物质空间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随着社会经济的推移,它呈现出动态的发展性,同时又显示出相对
885地球科学进展第21卷
的稳定性。

因为它的内涵涉及到城市的文化价值系统,价值系统的取向形成特定的社会约束,生产力发展水平又形成经济约束,从而导致它的相对稳定性。

游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它在城市空间的投影就形成了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间。

20世纪70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Henri Lefebvre)指出“空间生产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全过程。

空间的形成不是设计师个人创造的结果,而是社会生产的一部分,受某些社会驱动力的控制[49]”。

因此,必须加强整合研究,包括整合的理论基础、整合的内容、整合的技术方法以及整合的管理创新等,从而使城市游憩空间形成新的秩序,并使之可持续发展。

4.4 包括游憩行为在内的城市游憩社会—经济空
间研究
目前,我国在城市游憩行为空间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但仍不够全面,还必须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

其重点是:城市游憩空间形成的社会—经济空间机制;城市游憩空间的游憩功效结构与社会空间分化;城市游憩文化生态学与游憩文化空间行为分析[50];城市游憩感知空间;城市游憩者行为的时空结构及其形成机制;城市游憩空间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城市游憩需求与供给;城市游憩对城市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研究。

4.5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
城市游憩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城市公共空间具有明显的交叉重叠性,其“质”与“量”对城市空间有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耦合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耦合机制研究,二是耦合方法研究。

前者主要涉及到影响因素、动力作用、模型建立与检验等;后者主要涉及到诸如城市游憩空间总体数量水平、空间布局、地块划分、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环境容量、设施配置、建筑形式与风格、色彩与材料、绿化与照明等,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阶段以及城市设计与景观设计方面的耦合技术与方法上进行研究。

4.6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建设的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是将人们的闲暇时间与空间连接在一起的过程,是集环境设计和社会科学知识与技术于一体,对闲暇时间、空间、精力和财力加以开发利用以满足人类的游憩需求。

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物质规划与社会经济规划的综合[51]。

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游憩空间类型,设置符合中国国情的比较详尽的指标体系,这需要系统的研究。

与发达国家相比,不仅在指标类型的详尽性,还是在指标的合理性方面,我国都比较落后,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游憩需求、游憩观念以及研究的力度等都有关系。

指标体系研究主要包括游憩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接待设施、购物与餐饮设施指标;广场、步行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滨度假区、温泉疗养区、各种运动场地等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规范;各种游憩辅助设施和基础设施指标等。

4.7 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
城市游憩空间形成的源泉在于人的需要、目的和效益,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城市游憩空间规划是以城市为主导对象的未来游憩空间发展的安排,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因此,必须从哲学(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科学和技术三个层面上来完善城市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方法以及规划的编制体系等。

4.8 城市游憩空间经营管理研究
城市游憩空间的经营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对文化的创造与管理,是涉及到构筑影响人们的文化模式的城市文化环境,以及对生活品质提高的问题。

因此要加大研究力度,内容主要包括:各投资主体、相关部门及当地居民之间协调性研究;建立城市游憩空间的建设前与使用后评价体系;融资方法与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管理;游憩产品的组织与营销;游憩文化的挖掘、整理与再现;游憩资源保护以及游憩需求研究等。

5 结语
实现城市整体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的基本宗旨之一。

因此,首先,要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即发挥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科学、旅游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综合优势,进行整合研究,才能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有所突破。

其次,要改进研究方法,一是建立包括游憩物质空间和游憩社会—经济空间在内的长期数据库;二是以中国城市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强化实证深度,进而提炼中国的城市游憩空间发展模式;三是进一步地强调包括3S技术在内的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

最后,在大学中设置游憩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致谢:本文得到黄光宇教授、邢忠博士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985
第6期冯维波:我国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现状与重点发展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