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圆柱的体积》导学案教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圆柱的体积》导学案教学案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圆柱的体积》导学案教
学案
圆柱的体积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根据“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课程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在设计上有以下特点:
1.以旧引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活动”。

基于这一认识,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同时,使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得到充分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探究中不断得到提升。

2.重视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因为知识经验的积累来源于大量的实践活动,动手操作不但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的体验,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所以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拼摆,充分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3.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强调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及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柱形实物圆柱体积转化的模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
1.教师出示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叫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下面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你能将圆柱转化成一种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计算出它的体积吗?
2.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

1.回答教师的问题。

明确: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将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并计算出它的体积。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计算下面长方体的体积。

(单位:cm)
二、探究新知。

(20分钟)
1.由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思考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的?计算圆柱的体积时,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出它的体积?
2.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由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对圆柱底面进行分割。

(详见课堂活动卡)
引导学生根据把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求出它的面积的方法,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份(偶数份),再沿着高切开,尝试拼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

(2)引导学生根据拼摆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圆柱的体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圆柱
的底面积、高分别与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高有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等于什么?圆柱呢?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用h表示圆柱的高,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怎么表示?
3.课件出示例6。

下图中的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数据
是从杯子里面测量得到的。

)
(1)引导学生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思考解题方法。

(2)学生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交流,说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1.先回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交流,然后互相讨论,思考应怎样把圆柱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

2.(1)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把圆柱的底面分成了16个相等的扇形,再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然后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2)交流并归纳: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

这个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面积相等,这个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圆柱的高相等。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是:V=Sh。

3.(1)审题并思考解题方法。

(2)独立完成。

(3)汇报做法,说清解题思路。

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
=3.14×42
=3.14×16
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