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建二中高三生物周练(1)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某省新建二中高三生物周练(1)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淀粉、半乳糖、糖原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2.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所表达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

若线粒体DNA受损伤,则下列细胞的功能受影响最大的是
A.肌细胞排出CO2 B.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水
C .神经细胞吸收K+ D.肺泡细胞吸收氧气
3.下列细胞中,可能已发生癌变的是
A.细胞膜上糖蛋白减少的细胞 B.细胞核增大的细胞
C.自由水含量减少的细胞 D.被细菌侵染的细胞
4.下列对有关实验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时,不同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B.用低倍镜观察不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
C.观察叶片细胞的叶绿体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D.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
5.动物和人体内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干细胞。

对下图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a过程表示干细胞能自我更新
B.b、c过程表示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
C.a、b、c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情况不同
D.b过程形成的细胞直接组成器官,可供器官移植使用
6.下图表示人体内化学物质传输信息的3种方式。

神经递质和性激素的传输方式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7.某组织培养实验室的愈伤组织被真菌严重污染,为查找污染原因设计了4个实验,实验条件除图示外共他均相同。

下列各图表示实验结果,据图可得出的初步结论错误的是
A.污染主要不是培养基灭菌时间短造成的
B.污染主要来源于组织培养所用的离体组织
C.调节培养基pH能解决污染问题
D.调节培养温度不能解决污染问题
8.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依赖氧
D.细胞质中消耗的ATP均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9.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效应B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效应B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效应B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10.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素释放激素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D.雌激素
11.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X 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
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 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吞噬细胞吞噬
12.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
13.拟南芥P 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

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

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
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
C.P 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
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 基因突变
14.人被犬咬伤后,为防止狂犬病发生。

需要注射由灭活狂犬病毒制成的疫苗。

疫苗在人体内可引起的免疫反应是
A.刺激效应T细胞分化成为记忆细胞
B.刺激吞噬细胞产生抗狂犬病毒抗体
C.可促进效应B细胞释放出淋巴因子
D.产生与狂犬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15.在光照下,小麦(C3植物)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能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A.水光解释放O2
B.固定CO2形成三碳化合物
C.产生ATP和[H]
D.光合色素吸收并转换光能
16.用实验检测某一菌株,结果如下:
(1)有氧条件下,菌株正常生长,但检测不出乳酸和酒精
(2)无氧条件下,乳酸含量增加明显,但检测不出酒精
(3)无氧条件下,培养液中半乳糖的消耗量与乳酸的生成量成正比
由上述结果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此菌能在弱酸性条件下生活B.此菌中存在催化乳酸形成的酶
C.此菌为厌氧菌D.半乳糖也可成为此菌的营养物质
17.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
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18.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
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
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
B.200只
C.300只
D.400只
19.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

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后减
20.右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

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二、非选择题
1. 下面是两类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甲图细胞属于细胞,判断的理由是。

(2)甲、乙两图的细胞均有的结构名称是核糖体、和,其中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结构是。

(3)乙图中,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其组成物质主要是。

与细胞的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请填写图中标号)。

2.香蕉果实成熟过程
中,果实中的贮藏物
不断代谢转化,香蕉
逐渐变甜。

图A中I、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

然后在a、b 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 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c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管的颜色更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

(2)在b、d 试管中各加人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_________,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

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Ⅰ将呈现出(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Ⅱ将呈现出(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3.某植物的花色由两对自由组合的基因决定。

显性基因A和B同时存在时,植株开紫花,其他情况开白花。

请回答:
开紫花植株的基因型有种,其中基因型是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9∶7。

基因型为和的紫花植株各自自交,子代表现为紫花植株∶白花植株=3∶1。

基因型为的紫花植株自交,子代全部表现为紫花植株。

4.利用纤维素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是高性能纤维素酶的获取。

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比较三种微生物所产生的纤维素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纤维素酶催化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用葡萄糖的产生速率表示酶活性大小;用显
色反应表示葡萄糖的生成量。

【实验材料】三种微生物(A~C)培养物的纤维素酶提取液,提取液中酶蛋白浓度相同。

【实验步骤】
(1)取四支试管,分别编号。

(2)在下表各列的一个适当位置,填写相应试剂的体积量,并按表内要求完成相关操作。

(3)将上述四支试管放入37℃的水浴,保温1小时。

(4)在上述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试剂,摇匀后,进行处理。

(5)观察比较实验组的三支试管与对照组试管的颜色及其深浅。

【实验结果】
微生物A提取物微生物B提取物微生物C提取物颜色深浅程度++++++
【分析讨论】
(1)该实验中的对照组是号试管。

(2)实验组试管均呈现的颜色是,但深浅不同。

(3)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虽然酶蛋白浓度相同,但活性不同。

若不考虑酶的
最适pH和最适温度的差异,其可能原因是。

(4)你认为上述三种微生物中,最具有应用开发价值的是。

(5)从解决能源问题的角度,开发这种纤维素酶的意义在于。

附加题:已知蛋白质混合液中硫酸铵浓度的不同可以使不同种类的蛋白质析出(或沉淀),随着硫酸铵浓度增加,混合液中蛋白质析出的种类和总量增加。

下表是某蛋白质混合液中的不同蛋白质从开始析出到完全析出所需要的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X围。

蛋白质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析出的蛋白质
15~20 23~30 25~35 38~40 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丁蛋白
请据表回答:
(1)若只完全析出甲蛋白,混合液中最合适的硫酸铵浓度应为。

(2)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达到30%,会析出若干种蛋白质,它们分别是。

(3)通过改变混合液中的硫酸铵浓度(能、不能)从混合液中得到所有的、不含有其他蛋白质的乙蛋白,原因是。

(4)简要写出从该蛋白质合液中分离出全部丁蛋白的实验设计思路。

(5)如果蛋白质析出物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硫酸铵,可用半透膜除去析出物中的硫酸铵。

用半透膜能除去析出物中酸铵的原理是。

答案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四、非选择题(每空2分,共计60分)
1.(1)原核无核膜(无成形细胞核)(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膜
(3)纤维素 8、10、11、12
2.(1)浅淀粉Ⅰ
(2)深还原糖Ⅱ
(3)加快加快
3. 4; AaBb; AaBB; AABb; AABB
4.【实验步骤】(2)如下表(6分)
(4)斐林加热(加热至沸腾)
【分析讨论】(1)4 (2)砖红色(3)不同酶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不同酶的空间结构不同)(4)微生物B (5)葡萄糖可用作制取酒精的原料;用纤维素代替化石燃料(言之有理即给分)附加题.
(1)20%
(2)甲蛋白、乙蛋白、丙蛋白
(3)不能乙蛋白和丙蛋白析出所需的硫酸铵浓度X围有重叠
(4)向该蛋白质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其浓度达到35%(或35%≤硫酸铵浓度<38%X围内的任意一个浓度),分离析出物与溶液,保留溶液。

取保留溶液,再加入硫酸铵溶液(或硫酸铵),使硫酸铵在溶液中的浓度达到40%(或40%以上),分离析出物与溶液,析出物即为丁蛋白。

(5)半透明膜是一种选择性透过膜,只允许小分子的硫酸铵通过,不允许大分子蛋白质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