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23《带刺的朋友》说课稿(部编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上册-23《带刺的朋友》说课稿(部编版)
一、说教材
《带刺的朋友》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我与自然”的第三篇课文。
三篇课文语言各具特色,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习作的要求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把视角转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
《带刺的朋友》选自宗介华先生的同名散文第一部分,散文讲述了作者与小刺猬一家的从陌生到不断了解并成为朋友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语言非常生动:
1.作者通过“诡秘”、“匆匆”、“打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极具画面感。
2.作者还细腻地描写了我偷看刺猬偷枣的过程中的情感及其心理活动,并通过对刺猬称谓的变化,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表达了对刺猬喜爱之情的逐步加深。
3.者还通过环境的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刺猬动态的词语,感受刺猬的伶俐可爱,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
2.初步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作用。
3.体会课文对于作者心理情感描写的作用,体会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中蕴含的情感。
4.引领学生开启整篇文章,以及对宗介华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描写刺猬动态的词语,感受刺猬的伶俐可爱,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
2.体会课文对于作者心理情感描写的作用,体会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对于作者心理情感描写的作用,体会对刺猬称呼的变化中蕴含的情感。
2、初步体会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作用
四、说学情
本文故事情节新鲜有趣,小刺猬的形象生动可爱,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但是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表现的,文中的环境描写,以及作者情感、心理活动的描写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孩子们关注不到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
引导的。
这篇是节选,是整个故事的一部分,后来作者与小刺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他们之间的情感又有了怎样的发展?这是学生非常关注的,要引导学生继续阅读整篇文章。
宗介华先生倾注了三十年的时间写下了《四季读不停》一套书,书中记录了许多自己童年时代在农村生活的故事,引领学生走进他的故事,也就会走进作家多姿多彩、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会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窗户,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营养。
五、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结合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釆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六、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板书:带刺的朋友
师:这“带刺的朋友”是谁呢?课文写了什么故事呢?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学生概括:刺猬偷枣
[设计意图] 训练学生将文本读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借助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学习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阅读。
1.学生阅读第一部分,想象画面。
师:当我们打开课文,走进这个故事中,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铺展在我们面前。
请同学自由渎1—6自然段,告诉大家你看到的画面。
学生交流。
2.这只可爱的刺猬是画面的主角,谁来把课文中描写刺猬的语言读给大家听,把大家带到你想象的画面中去。
我刚走到后院的枣树旁边,忽然看见一个圆乎乎的东西,正缓慢地往树上爬……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变成生动可感的画面,初步感知刺猬可爱的形象。
3.适时抓住“诡秘”一词引导学生想象刺猬的样子理解意思:
师:透过“诡秘”你能想象小刺猬当时的动作、神情、或是眼神是怎样的吗?学
生想象中体会“诡秘”
想象着刺猬诡秘的动作、神情再朗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将词语的意思转化为形象,理解词语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
4.孩子们,我们仅仅是抓住小刺猬“爬树”的表现,就读出了趣味。
善于观察的孩子会发现这幅插图上,可并不是只有一只小刺猬,还发现什么?
教师顺势出示第一幅插图:枣树小朋友(作者)月亮
师:那他们与小刺猬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请你和你的伙伴选择其中一个事物,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描写,与小刺猬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看看产生了怎样的新感受。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后全班交流:
预设:
枣树与刺猬:红枣诱人,刺猬要去偷枣作者与刺猬:惊讶、好奇
月夜与刺猬:衬托出刺猬行动的诡秘刺猬聪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刺猬与画面中的环境描写、作者心理活动描写相联系,读出新的理解,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在阅读中我们将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产生了新的感受和思考。
这样读书读的更深入了,也更有意思了。
读到这儿,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考?
学生质疑
预设:小刺猬偷到枣了吗?小刺猬会怎样偷枣呢?小刺猬会不会被作者抓走呢?
(三)继续阅读刺猬“偷枣”的过程,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刺猬称呼的变化过程。
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思考,继续读7—11自然段,看看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让我们将一幅幅画面连续展开学生用语言描述连续画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将刺猬偷枣的语言转化成画面。
再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2.师:伴随着小刺猬偷枣的过程,有些变化正在悄悄地发生?再读1—11自然段,去发现变化,把相关语言画下来。
预设:
作者对小刺猬的情感和称呼在悄悄发生变化。
惊讶——恍然大悟——钦佩
情感的变化使作者对刺猬的称呼也在发生变化。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我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树上那个家伙就噗的一声掉了下来,听得出,摔得还挺重呢!(读出情感)在作者心中它是个怎样的家伙。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
3.师:你想用什么方法理解“高明”这个词?再回头看刺猬偷枣的过程,有高明之处吗?
学生讨论交流。
读出你们对小刺猬的钦佩之情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刺猬的表现带来的作者对刺猬情感以及称呼的变化。
4.师:作为旁观者,我们由衷地佩服这个聪明的小东西。
不知道小刺猬自己驮着满身的红枣回家时心中什么滋味。
出示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刺猬的内心世界。
5.师:看到小刺猬远去的背影,你又在思考什么呢?
预设:小刺猬的家在哪?小刺猬还会不会来偷枣?[设计意图]借助插图,体会刺猬偷枣后的内心世界。
(四)引领学生走进整篇文章以及整套书阅读。
1.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这只刺猬还有很多关心的问题,同学们知道课文只选了整篇文章的第一部分。
课下同学们阅读了后面的五个部分,填写了阅读记录表。
我们来交流阅读收获。
引导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交流:每部分写了什么故事呢?
作者观察从秋天一直到第二年春天,随着时间的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作者对刺猬的了解越来越多,他越来越喜欢小刺猬一家,对它们付出很多关心和爱护,刺猬一家也越来越信赖作者,他们成为了真正的朋友。
2.师:其中有很多感人的温暖的画面,谁想和大家分享故事中最打动你的画面。
学生分享最打动自己的画面。
3.师:我们很多同学不仅阅读了《带刺的朋友》这一篇文章,还在阅读他
的一套书《四季读不停》。
作家曾说:“我怀着一片真诚,用了将近三十年才写出了这一篇篇童年的记忆。
”走进了他的作品,也就走进了他的童年,他的情感世界。
如果请你把这套书介绍给其他班的同学或是你的朋友,让更多的人了解宗介华,了解他的这套书,你会怎样介绍呢?学生准备后交流。
编辑为这套书写下了这样的评价:(见书封底)[设计意图]引领学生走进整篇文章以及整套书阅读。
(五)以宗介华这套书的主题与学生共勉。
师总结:“四季读不停”让我们以这套书的主题共勉:一年四季与好书相伴,让书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七、说板书设计
诱人朦胧
带刺的朋友偷枣
惊讶恍然大悟钦佩
八、说教学反思
《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饶有趣味,但对“小作者为什么要给刺猬喂食?”、“爸爸为什么会笑了?”等问题,学生的理解非常肤浅,只是“喜欢小动物”。
我就以“大自然的奇迹”为主要话题,给孩子们讲了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关系,讲了保护自然的道理,这涉及到生态平衡,他们依然似懂非懂。
我想,知识的扩展并非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就又从“做个善良的好孩子”这个角度来谈“人格与人性”问题,让孩子们懂得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类是有感情的,有意
志的,人能思维,会辨别是非,有恻隐之心、上进之心、羞耻之心等等,所以可以很善良,也容易变得丑恶。
人类的保护弱小,爱护自然,珍惜生命……都是对“善”的追求。
孩子的心比大人更纯真,更容易接受这个道理,书中的疑问也就圆满地解决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和动物之间微妙关系的几个句子,进行争论,尤其是对“一家子”出来散步的'问题提出质疑,很有研究的价值,也说明了孩子们长大了,不是尽信书、只信师的传统学生了,做教师的可得更加好好学习才行。
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是靠几篇课文就能渗透的,要日积月累的体验。
孩子的心地善良,犹如一片“沃土”,问题是播种者的选择与适时。
当学生有疑时,是思维的种子“着床”的最佳时机,要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播种;当学生对知识似懂非懂时,是思维的种子正在发芽,要摆脱原来的思维旧框架,有所突破,这过程是最艰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教师要细心的观察与研究,判断障碍在哪里,帮助学生通过思维的碰撞,自行“突围”,达到新的境界。
学生在这样的挣扎中,会获得比老师手把手教更快的进步,有利于学生对学习树立自信心,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