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损儿童的多元智慧教法-听损儿童的多元智慧教学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损儿童的多元智慧教学
管美玲
妇联听障文教基金会总干事
追溯过去数百年来听损儿童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科技所带来的影响。

早期电子时代尚未来临前,听损儿童是经由手语教学法或口语教学法来学习语言,而这两种教学法一直存在着相当长时间的对立。

很显然地,那个时代对听损程度较重的先天失聪者而言,既缺乏有效的助听辅具,又没有手语的媒介,想要学好语言是十分困难的。

从上世纪初开始,听力学科技及助听器工业逐步迈入电子化,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听力学科技已成功地使新生儿听力筛检得以普及,听觉损伤也可以在新生儿出生三个月内做出诊断,电子科技更是有许多跃进,除了有效改善助听器处理声音的质量,甚至可以重建耳蜗的功能,让听损儿童学习以口语与人沟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因此,从1920年起,以口语教学为主的学者纷纷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教学法,又引起了单一感官教学法(只用听觉线索来学习语言)和多感官教学法(并用听觉、视觉、肢体等线索来学习语言)的争论。

1980年后,人工耳蜗在人体植入成功,并证实能大幅提升重度以上听损儿童的听语学习成效,突破了听力损失所带来口语学习上的限制后,单一感官教学法遂广泛被接受。

姑且不论这两种方法的成效孰优,事实上这两种方法的教学重点也都是放在听损儿童的弱势能力(听、说和沟通)上。

近三十年来,由于脑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精进,人们开始了解了大脑运作法则,也逐渐明白什么才是有效学习的方法。

从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中发现,各感知觉系统互有重迭,共享的神经基底支持不同的功能运作,创造了多领域介入的机会。

换句话说,各感知觉系统并非泾渭分明地各自发展,而是相互牵连地互相影响。

因此,当某一感知觉受损,仍可用多元的刺激来改变大脑内在资源的分配,从而产生不可预测的发展结果。

神经发展的机制让人们了解,先天基因虽然决定了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发展顺序,但后天的经验却可以决定神经链接的密度,连带影响发展质量和智能表现。

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迦纳德(H. Gardner)从脑神经病变与认知行为研究成果中,提出了多元智慧论。

他认为每个人都至少具有语文、逻辑与数学、空间、音乐、肢体与运动、人际、内省、自然观察等八大智慧,而智慧则是以复杂的方式统合运作来学习和解决问题;每一个人都有其相对优势及弱势智慧,因着不同优弱势智能的组合而有个别差异,因此,教育者应加强学生的优势智慧来提升其弱势智慧,才能使学习成效更佳。

神经发展的机制及多元智慧的论点,改变了传统的智慧定义及弱势能力补强的教育观点,扩大了教育者的视野,也带来教育新的思潮。

然而,截至目前为止,多元智慧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标准课程,教育者须依着多元智慧论的观点,来设计自己的教学内容。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原则可依循。

多元智慧的起源原是各项感知觉发展的开始,那么只要能掌握学前听损儿童每一个概念的学
习,都能运用到多感官、跨领域和超过一种以上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便是符合多元智慧论的观点。

基金会推动听损儿童多元智慧教学超过十年,在相关的研究和调查中观察到,学前多元智慧教学提升听损儿童学习和吸收的能力,都展现在学龄阶段的学习成就,改变了教师对听损学生低期望值的想法。

以下就学前各年龄层发展的特性,说明相关教学方法和策略与读者分享。

0岁期
婴幼儿是透过感知觉来记录经验,所有的感知觉经验都会转换成神经活动,促成神经线路的链接和网络的形成。

多感官刺激越多,线路连结就越稳固,神经通路也会越多,当然感知觉能力及感知觉统合就会越好。

神经系统的发展是循着「用进退废」的原则修剪,修剪的关键期是在出生后的头一年开始,修剪的结果将影响日后每一种心智能力的发展。

婴幼儿五大发展领域(身体、认知、情感、社会、学习技能)在此阶段,都与感官的使用和知觉的统整有密切的关系。

婴幼儿是藉由视觉、听觉、运动觉、嗅觉、味觉来认识世界,在六个月前感知觉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以感官的敏锐度为主,六个月以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主要是建立基本的学习技巧,如:运动控制、分辨、记忆及感知觉统合。

下列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操作的亲子活动,就是发展感知觉能力最好的教学活动:1.使用妈妈语和幼儿互动。

妈妈语声调较高、节奏较慢且有丰富的语调变化,非常适合刺激发育中的听觉系统,有益于幼儿早期音素的学习。

而使用妈妈语时,通常是面对幼儿,含有关爱的情感,可帮助幼儿人际互动的发展。

2.在哼唱或念童谣时,突显关键词或语音中的重要线索。

因为音乐的元素和语言近似,是人类最早发展的智慧,也是较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声音型态。

又因为幼儿语音分类和辨别的能力比成人强,这些能力在一岁后会渐渐变弱,所以指导者要把握此「音素」发展的阶段为宝宝哼唱儿歌或念童谣,并在哼唱和念谣时要随着节奏摆动幼儿的肢体,让幼儿从听觉和肢体感受到音乐或语言的段落变化。

如果由不同的家人来哼唱,幼儿还可学习经由不同声音及肢体互动的特质来认识家人。

3.运用语音、音乐、玩具、环境等多样的声音,让幼儿从倾听声音的有无、大小、远近、结构、组合及变化中发展听觉技巧,同时也可以经验到声音的变化与空间和距离的关系。

4.在亲子互动中,模仿幼儿发声或用妈妈语来响应幼儿的随意发声,让幼儿学习声音是用来沟通的,而沟通是一种轮替的模式。

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幼儿说话时,幼儿脑部的听觉、情绪、社会互动及语言中枢会同时活动起来,达到有效的学习。

5.词汇的学习从状声词(拟声词)开始。

如:「小狗汪、汪、汪」、「小鸭呱、呱、呱」的「汪、汪、汪」、「呱、呱、呱」就是常见的状声词,它的声音特质正是对象的声音特征,明显的四声调变化比词汇「小狗」、「小鸭」更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记忆,甚至仿说,在有趣的亲子互动中,很容易引导孩子听和发音。

1-3岁期
一岁后的大脑及听觉系统已为学习语言做好准备。

幼儿学会走路后,扩大了探索的空间,语言的介入,会使幼儿认知快速发展、词汇量大增、文法进步。

在此时期的幼儿是用感知觉和操作来学习,因为注意力短暂,因此指导者要顺着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的事物来教导,并且要让孩子实际操作和经验事件发展的过程。

在下列的亲子活动中,成人只担任协助者、支持者的角色,由孩子来引领成人的教学:
1.用命名、描述、比较、说明、下指令等不同的描述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解说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关注的事,说出孩子的动作、感觉及想说的话。

在经历事件的过程里,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感官参与。

要用多感官为孩子建立认知概念,如:大小的概念可从听、视、运动等不同的感知觉去学习,幼儿才能经验到各感知觉间的关联,形成概念的深度和类化的能力,类化便是主动学习的能力之一。

2.用亲子对话的方式在生活情境中诱发幼儿学习语言。

三岁前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请求、回答和发问,这些技巧的学习只有在与成人的对话中才能进行。

当指导者急切地要教孩子许多东西时,大多时候只顾着说话,而忘了幼儿最佳的学习是经由操作,同时也失去让幼儿响应的机会。

也许幼儿尚没有口语表达的能力,但每一个孩子都会用脸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声音与人沟通,当我们等待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就是鼓励孩子沟通,使他的努力能得到立即的回报。

3.认知语言除在具体经验及玩具操作中学习,还可以应用简短的童谣、音乐、律动等多感官刺激,让孩子在有趣多变的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

音乐有助于语音和听觉技巧的发展,肢体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听觉和感觉的延伸,音乐律动所带出的正面情绪,对学习的成效更是不言可喻。

三岁前幼儿注意力短,且为无意识注意,多感官的学习会使无意识注意持久且记忆效果佳,让幼儿概念的习得更为具体。

4.有意义的重复操作与重复声音刺激,是此阶段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因为重复操作可巩固幼儿所学到的技能和概念,也有利于实物类化到图片的能力发展,从而开启阅读的大门,奠定往后具体形象思考及抽象逻辑思考发展的基础。

重复语言刺激可稳固字音和字义连结的神经路线,也可使语言可预测、易掌握,有助于辨识。

重复聆听音乐,易于学习节奏、语言、段落和情感的组合。

重复游戏则可以培养记忆能力,了解角色功能,帮助幼儿成为真正的沟通者。

5.培养亲子共读及对话的阅读情境。

图画书色彩鲜明、图像清晰、概念明确、语言简单,很适合运用在幼儿认知、语言、记忆、思考的学习,指导者可以从提问、回答、指认、模仿中,引导幼儿对话、观察,扩展认知及语言。

4-6岁期
此阶段儿童语言表达不再是情境语言,而是要发展出独立陈述的能力,具体形象思考亦随之发展,抽象逻辑思考渐渐萌芽,记忆、注意、观察也从无意识发展至有意识,因此会运用策略协助记忆、注意和观察。

儿童也开始了解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观点,别人的想法和动机也会和自己不同,所以学习可以抽离情境,也可以参与团体游戏和团体学习。

在此阶段可为孩子规划如下的多元课程,课程间需要做有意义的连结,让儿童可以学习从不同的观点来看一个主题,而每一课程也可以成就多元智慧的发展:
1.听觉技巧训练课程。

在此阶段的训练主要是发展高功能听觉技巧,来提升学习的成效。

在此课程里所训练的技巧,要有机会在其它课程里操练,最后才可以在生活里运用。

2.认知语言课程。

在此课程里要扩展儿童认知概念,增进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并要学习生活常规和人际互动,进而培养其思考能力。

但指导者要将认知语言课程的学习主题与其它课程统整,其它课程也要融入认知语言的发展。

3.音乐律动课程。

此课程不以培养儿童音乐技能和知识为主,而是用音乐活动建立愉快的学习氛围,透过多感官并用的音乐游戏,传递认知、语言、音素的讯息,并可在延伸活动中发展出多元智慧。

4.美术课程。

此课程也不以培养幼儿画图技能为主,而是希望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空间概念,学习颜色和线条的变化,并透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思维,最终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知觉、美感和创造性的成长。

5.戏剧课程。

戏剧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身体与空间的关系,学习用肢体和声音表达情意,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幼儿观察、模仿、联想、想象与创造的能力。

6.听故事课程。

故事有丰富的语料、组织性结构、明显的因果关系和有趣的情节,如果教学目标拟定清楚,教学策略规划得宜,对幼儿语言、逻辑、观察、内省、人际等发展有潜移默化的成效。

每一个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速度都不一样,因此学习和发展应该由幼儿来设定步伐。

也许你的孩子错过了早期某些阶段,但大脑仍需要花时间建立那段时间应建立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知识,指导者不要企图改变发展的顺序和时间,但可以期待努力所带来质量的改变。

脑神经科学让我们知道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对婴幼儿的发展和日后的影响同等重要,这对教导听损儿童的指导者而言,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因为听损儿童还有50%的机会扭转先天所带来的缺陷。

指导者若能在孩子的优势能力上,建立孩子学习的信心和乐观的学习态度,使孩子能以正面的态度面对弱势能力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学习便不再是孩子成长的压力来源,而是健康快乐的动力。

笔者深信在这样学习环境下长大成人的孩子,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反而能成为社会正面发展助力的ㄧ份子,在此愿与所有听损儿童的指导者共勉之。

参考书目
中文部分
何国华(2006)。

特殊幼儿早期疗育。

台北:五南。

李平译(2003)。

经营多元智慧。

台北:远流。

谷瑞勉译(1999)。

鹰架儿童的学习。

台北:心理。

洪兰(2002)。

小脑袋里的秘密。

台北:新手父母。

许月贵、郑欣欣、黄瀞莹译(2000)。

幼儿音乐与肢体活动。

台北:心理。

陈帼眉(1995)。

幼儿心理学。

台北:五南。

黄丽卿(1998)。

创意的音乐律动游戏。

台北:心理。

鲁燕萍译(2001)。

教宝宝说话的10堂课。

台北:新手父母。

欧慧敏(2004)。

运用多元智慧的课程与教学。

台北:心理。

赖慧玲译(2000)。

婴幼儿课程与教学。

台北:五南。

韩文正译(2004)。

看见声音─走入失聪的寂静世界。

台北:时报。

英文部分
Ayala,M.(1992). It Takes Two to Talk. A Hanen Centre Publication.
Boothroyd,A.(1988). Hearing Impairment in Young Children. Alexander Graham Bell Association for the Deaf.
Erber,N.(1982). Auditory Training. Alexander Graham Bell Association for the Deaf. Northern,J.L.(1991). Hearing in Children. U.S.A.:Williams and Wilkins.
Pollack,D.(1985). Educational Audiology for the Limited-Hearing Infant and Preschooler.
U.S.A.:Charles C. Thomas.
Viktor,L.,W.L.Brittain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Prentice-Hall,Inc.
Warren,E.,& Lois,B.F.(1994). Hearing & Listen!Talk & Sing!. Arisa Publishing,Toronto,Canad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