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拉康的镜像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試談拉康的鏡像階段
作者:Sinner
人們總是憑藉著語言與符號的創造與運作,不斷地進行文化的生產與更新,而文化的更新又往往推動了符號的進一步差異化與層次化。後現代主義對於傳統文化與傳統價值體系的批判,沒有一個可以脫離對於語言與符號的批判,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生產與再生產過程,基本上就是各種符號的不斷重建與解構的過程;我們必須置於後現代主義的脈絡來看待拉康的重要性,如果要研究後現代主義符號遊戲與話語結構的理論起源,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拉康的符號批判理論,拉康的研究方向結合了精神分析學、語言學、拓樸學與人類學,不但啟發了Foucault 等人的後結構主義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也影響了後現代主義者的思路。
法國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家拉康總結了社會人文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五O年代敏感地指出:「想像」、「象徵」與「現實」構成了人們生活世界的三個動力因素,而這三者又各自成雙地相互扭結成三個軸線,不斷地創造出新的文化。拉康早從三O年代起,在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研究中,便創造性地把對於人的精神分析與語言的運用連結了起來,而他在三六年發表的《論鏡像階段》標誌著他本人的新佛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學的誕生,他的學說也引起了精神分析學運動的分裂,因為拉康所探討的「我」已經不是佛洛伊德與傳統意義上的「我」或「主體」,而是同語言及其潛意識結構基礎相關的新概念,我們可以說,拉康學說的精華集中在他的一句名言之中:「語言結構是潛意識的內在結構的外化」;或者說,「潛意識就是被內在地結構化的一種語言」。五O年代是拉康精神分析學發展中的重要轉折時期,我們先不談那麼多,筆者只簡短地提及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早期的論述「鏡像階段(Mirror Stage)」。
鏡像階段是嬰兒生活史的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這是每個人自我認同初步形成的時期,其重要性在於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個想像的、期望的、異化的、扭曲的與被誤認了的對象。嬰孩在六個月大到十八個月大這段時間尚未有走路與自行站立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抱持才能在鏡中看到自己的影像,這時候他還不能在鏡像中區分己身與母親等等其它對象,嬰兒是把自我與他人混淆起來的。後來隨著嬰兒肢體動作的增加,嬰孩終於能夠在鏡像中辨認出自己的影像,在鏡像中區別自身與其它對象是同時發生的,嬰孩也在鏡中看到了抱著他的母親影像,與四周熟悉的家庭環境,而後者使得嬰孩更加肯定了影像中的己身。當嬰孩在鏡像中看到自己是一個完整的軀體,並且鏡像會隨著自己動作小拇指而變化時,他會完全淹沒在歡欣興奮的情感中,於是嬰兒對這個鏡像產生了自戀的認同,這是每個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時刻。
但是嬰兒是在一種想像的層面上認同了自身的影像,嬰兒是在「不是他」的地方見到了自己,他會把鏡像內化成一個理想的自我,並且被鏡像給銬住與俘虜住;完整的倒影與嬰兒在此之前支離破碎、不協調的知覺印象,形成了極尖銳的對照,嬰兒的狂喜是一種輝煌卻又基於幻影的自戀經驗,同時產生了一種誤認的過程,誤認一個理想化的自我,這時候自我也被異化成另一種客體而存在。鏡像階段是一個從破碎到想像的認同過程,嬰兒透過肢體的動作與鏡像的辨認,而將自我形象從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全形的幻覺,仍然實際缺乏獨立能動性的嬰兒,在想像上提前展現自己對於軀體的駕馭。嬰兒是靠著那外於自身的他者才到認識到自己的存在,這種過程實質上包含了期待與錯覺,當「我是完整的」此鏡像幻覺成立的同時,也是「我是分裂的」這個事實被揭露的時刻;鏡像認同的弔詭即在於「自我就是他者」,嬰孩將自我認同為一個對象或異己,這個過程是建立在一個錯誤認知的基礎上。
這個過程也構成了人們後來所有的認同模式,也就是說不僅僅是對於自我的認同,主體對任何對象的認同都是一種期待的、想像的與理想化的關係,主體會在後來發現之前的認同是一種誤認,於是認同與破滅就構成了主體不斷重複的發展。拉康進一步表示所謂的鏡像並不只限於真實的鏡子,也包括週遭他人的眼光與其對自我的反映,主體在成長過程中的認同建立是經過各種不同的鏡像反射,這也包括與週遭他人的互動與意見來確立,但是他人的眼光以及各種自我反映的鏡像總是不一致的,在嬰孩時期與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過的歡欣興奮的欲望驅使下,主體總會局限地、誤認地、滿足地認同某一個鏡像,然後當這個認同破滅之後,又會更期待下次理想化的認同。於嬰兒時期的鏡像階段之後,所餘存的想像的與現實的角力與辯證,就這樣反覆出現在人們的生活裡。
筆者只是稍微描述了拉康的早期論述,他對於語言與其潛意識的研究中,還揭露主體的非穩定性與不確定性,拉康的主體概念通過了與語言的象徵性關係,而與潛意識的運作結合在一起,這再談下去就相當複雜。
◎陳韻琳(gospel)回應
Sinner最後段:「他對於語言與其潛意識的研究中,還揭露主體的非穩定性與不確定性,拉康的主體概念通過了與語言的象徵性關係,而與潛意識的運作結合在一起,這再談下去就相當複雜。」
我其實在他其後將潛意識的運作結合在一起的部分,是蠻疑惑的,我感覺已經是哲學的自我演繹,其內在邏輯是一致,但我卻一直忍不住要追問:「如何
證明?」如何證明潛意識呢?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有朋友調侃這種弖理學,說:「他們分析我之後,我說『不對,我不是這樣的』,他們就說『這是因為你的潛意識你不察覺』,弖理學,已經快要霸道到有資格剝奪所有個體的主體性了。」
我一直很想知道拉康學說除了邏輯上的一致,有沒有科學上的實驗證明?因為拉康學說蠻影響其後女性主義、同性戀學說的,而我在看這些學說時,一直就是出現這個問題:「為何這樣說了就算?」
有時候會感覺這種對潛意識的相信,幾乎是一種宗教態度。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樣,後現代超個人弖理學也蓬勃起來?
◎Sinner再回應
嗯嗯,gospel 的回覆與疑問,有一些是大問題,需要比較多與比較廣的討論。我想從幾個方面來切入:一個方面是潛意識如何可能的問題,另一方面對於「潛意識學說……已經快要霸道到有資格剝奪所有個體的主體性」的看法,最後一方面是談談拉康學說比較深入的部分。(在我的用法裡,潛意識即是無意識。為了寫清楚點,所以後文寫得有點多,請大家不要介意)
第一個方面是潛意識如何可能的問題,以及談一下佛洛伊德潛意識理論的部分論點。
潛意識的概念並非是佛洛伊德第一個提出,在他之前,就有許多文學著作與藝術作品,乃至於思想家們在探討人性深處某些不可預料的衝動、夢境,甚至是某些超乎意識理解的能力,往往人們會發現意識只是表層,在表層之下還有一大塊有待開發與探討的弖靈領域。潛意識意味著不被主體意識的知覺活動與弖理活動(但是或可被其他主體給觀察),我是從比較廣的方面來理解潛意識的存在可能,有一個實驗是這樣,我們用薄鋼片以不同速度自受測者的面前閃過,以十分之幾秒閃過,受測者說有看到,以百分之幾秒閃過,受測者說沒有看到,可是受測者的視神經與腦部電波卻有明顯的受激反應。這意味的是,有某些知覺活動與弖理活動雖然不被主體所察覺,可是它們卻發生著;進一步的研究會發現,無論是那些可意識或不可意識的知覺都會變成某種弖理印跡,而被歸入長期的記憶系統,同時某些(嚴重或反覆的)弖理與知覺刺激會長期地改變腦神經的網絡結構。這些研究指出在意識之外,還有一些重要而不被察覺的機制在活動著,而這些機制所累積的改變會持續地影響主體後續的弖理活動。佛洛伊德從某個方向研究了其中某一領域,他透過豐富的臨床病例觀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