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中复习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从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决定劳动价值的因素以及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劳动价值论的概念与基本原理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体现了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劳动量,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二、决定劳动价值的因素1. 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就越高。
而劳动时间的长短又取决于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产品的生产工艺等因素。
2. 劳动强度:劳动强度是决定劳动价值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同样是生产同一种商品,如果一个工人的劳动强度高于另一个工人,那么前者生产的商品价值会更高。
3. 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决定劳动价值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劳动力,从而节约生产时间,降低商品的劳动价值。
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起着指导经济运行和分配领域的重要作用。
1. 价值规律的运行: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实行计划经济,但在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方面仍然需要考虑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论为这种计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2. 价值评价的依据: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商品价值评价的依据。
通过劳动价值论,可以根据不同商品的劳动量来确定其价值,从而合理地进行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
3. 价值分配的原则:劳动价值论指导着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价值分配原则。
在这个社会中,按劳分配是一种基本的分配原则,劳动者的劳动量与其收入直接相关。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和发展劳动价值论虽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但它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和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与意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著名的经济学理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之一。
它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构成的,即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有效力量,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马克思称,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根源。
他认为,财富的价值不能仅仅由资本的积累来决定,而是由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决定的。
他认为,一切财富的价值都源于劳动,而资本只是满足劳动创造的财富需求的工具。
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马克思主张劳动是唯一可以创造财富的力量,任何其他的因素都不可能创造财富。
劳动价值论也告诉我们,劳动力是一个社会中最重要的要素,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性,为解决劳动力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基本思想之一,它提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构成的,即劳动是生产财富的唯一有效力量,劳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提出了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性,为解决劳动力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社会经济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有:
(1)劳动是唯一可以创造价值的因素,价值是在创造社会物质生活必需品过程中产生的;
(2)价值是根据在制造商品过程中所投入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价值可以用以衡量劳动的时间量,具有价值的商品要比完全没有价值的商品投入更多的劳动;
(3)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不是固定的,而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劳动力价值的变化;
(4)劳动力价值的变化是由商品的价格决定的,价格的变化是由劳动力价值的变化和需求改变而引起的;
(5)劳动力价值的变化也会和当时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变化有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观点是“劳动是唯一可以创造价值的因素”,主要用于解释背后构成价格的劳动力价值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如何深化马克思劳动剩余价值论的认识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如何深化马克思劳动剩余价值论的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价值规律(四)、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五)、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一)、深化马克思劳动剩余价值论的认识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由“劳动”展开的历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区分了死劳动与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不同阶段的含义,凸显了对活劳动的格外关注。
关注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人的价值的承认(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需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整个基础,是马克思赖以阐明剩余价值的来源和本质,从而是创立剩余价值理论联系实际最根本的依据,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正是有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正是由于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依据的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规律性才第一次获得了科学的解释。
(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应当结合我国新的实际,结合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发展不断加快的现实,从新的角度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问题。
当前,国内外的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竞争。
在生产诸要素中,科技和管理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我们在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中,应当充分认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发展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既要肯定和重视科技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复杂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更要看到这些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社会财富和满足人民需要等方面的作用。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形成和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首先,劳动价值的形成。
劳动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者通过劳动将自然界的物质转化为有用价值,这个过程称为劳动的有用性。
而在商品交换中,劳动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其次,劳动价值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通过货币来实现的,而货币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劳动价值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基础。
在商品交换中,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相对交换比价,也就是决定着商品交换的比例。
这就是所谓的“劳动价值规律”,即商品交换中的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
劳动价值论的提出,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未来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也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者应当根据劳动价值规律,合理安排生产过程,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商品的价值,实现企业的良性发展。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对于揭示商品经济的本质规律,对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矛盾,对于指导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他力图说明私人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却错误地认为分工以私人交换为前提..西斯蒙第强调指出了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还指出:“我们经济进步的特征”在于把价值量归结于必要劳动时间..22大卫·李嘉图则从分析和批判斯密的理论出发;特别接受并发展了斯密的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他把劳动价值理论不仅用来说明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等问题;而且用来说明工资、利润、地租以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虽然李嘉图纠正了斯密的一些错误;但他对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仍有很大误解..最后;马克思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体系..“马克思不仅把劳动当作价值尺度;用它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而且把劳动当作构成价值的实体;认为价值就是凝结或物化的人类一般劳动..”33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这是因为;研究资本主义的重点是财富的特殊的社会形式;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最简单、最普遍也是最复杂的范畴;集中的体现了此特点;而且研究商品可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演进规律..从商品开始分析;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要求..“每个商品首先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44商品首先是有用的;即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它可以瞒住人们客观上和主观上的偏好;物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在不同方面有用;即使用价值具有多样性;使用价值必须在消费中才能实现..使用价值虽然是商品价值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但其并不构成价值..它直接是表现一定的经济关系——交换价值——的物质基础..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55;它是一种比例关系..即使说;虽然两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不可比;但“只要比例适当;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完全同值..”66因为商品能够以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则商品中必然存在一种共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是表现其内容的表现形式..马克思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价值..使用价值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是人的生命力消耗的结果;是物化的劳动..于是将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有一个属性——它是人类劳动的产品..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是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商品之间的价值的比较关系..价值要可比则必须可计量;是用它所包含的劳动的量来计量;具体来说;是以人类劳动的持续时间为度量单位进行计量..“物化在各种商品使用价值中的劳动时间;是使使用价值成为交换价值因而成为商品的实体;同时又衡量商品的一定价值量..”从价值上看;“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77要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商品的价值;有两个前提:1.要将生产劳动抽象出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的劳动;这种抽象劳动的持续时间的长短才能使是计量这种劳动的尺度..换句话说;表现在价值中的劳动必须是一般的人类劳动:无差别的、同样的、简单的劳动;“这是每个平常人都能学会的而且是他必须以某种形式完成的简单劳动”88;要把个人劳动看成是人类总劳动的平均构成部分..而复杂劳动可以看作是若干倍的简单劳动;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2.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与之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固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它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量按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计量..其大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的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的变动..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具有二重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包含二重成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有用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生产使用价值的是具体有用劳动;它是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其特点如下:各种具体有用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从而生产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性质不同的具体有用劳动表现了社会分工;各种具体有用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必然条件;与社会形式或社会制度无关;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或物质财富的两个要素之一..将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和交换要求有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各种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了社会分工..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但不能反过来说商品生产是社会分工存在的条件..只有劳动者享有独立产权;他的独立的互不依赖的私人劳动的产品;才作为商品互相对立;才可能进行交换..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它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其特点如下: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具有同一性;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价值可比;是因为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可比;抽象劳动可比;又是因为抽象劳动就是人类体力治理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以抽象劳动的耗费时间为计量单位;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其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商品使用价值量会有增长;商品的价值量可能同时下降..同一劳动里进行生产;在同样的时间里提供的使用价值量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其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的不同要求进行商品交换;商品交换要求存在社会分工和独立产权制度..抽象劳动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经济关系:先明确产权;再进行交换..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也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不可捉摸..单个商品不成为商品..只有放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另一个商品表现出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99“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不同劳动的交换..”1010价值形式的发展:一个商品最简单的价值表现由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提供..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W0=yW1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另一个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1111“一些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xW0=yW1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1212在这个价值形式中;W0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W1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必须通过等价形式才能表现出自身的价值;而等价形式则不表现自身价值;仅仅为相对价值形式的表现提供材料..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两极..它们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没有相对价值形式则无所谓等价形式;没有等价形式则不能表现相对价值形式..它们又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同一商品不能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1313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质的规定性在xW0=yW1中;W和W1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它们具有相同的质..虽然W0和W1相等;但是二者的作用是不同的..W的价值是被表现出来的;而W1作为价值的存在;是用来表现W0的价值的..只有在作为价值物进行交换的时候;W才能与W1相等..这种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是把不同种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转化为一般的人类劳动;于是显示出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同一性..处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是它要凝固在商品上才能成为价值..这就要求等价物不作为使用价值而是作为价值体出现;并作为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材料;用自身的使用价值来表现相对价值形式的价值..于是;相对价值形式找到了一个与自身使用价值不同的价值表现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一个商品的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的、完全的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上..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1.在商品W1的价值不变时;商品W的相对价值即它表现在W1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W的价值变化成正比..2.在商品W0的价值不变时;它的相对的、表现在W1上的价值的增减;与商品W1的价值变化成正比..3.生产W0和W1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则W的相对价值不变..4.生产W0和W1的必要劳动时间可以按同一方向不同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按相反方向发生变化;对于W的相对价值的影响可以依据上述三种情况推出..3.等价形式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其特点有三: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及价值的表现形式..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及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会里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在商品社会中;要交换成功;则个人劳动必须得到认可;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1414这种简单的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xW0=yW1的出现还是偶尔的;个别与个别的相等;与一个商品的简单相对价值形式相适应的是另一个商品的个别的等价形式..个别的价值形式会自动过渡完善;首先将个别的价值表现扩大:B.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uW1vW2zW0=wW3xW4……每一种商品的价值作为与W等同的东西;都不仅仅区别于自身的使用价值;也与其他的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开来..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1515W可被大量的、无数的价值形式表示;说明W0的生产劳动得到了社会的认可;W表现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这也说明了“商品的价值与他借以表现使用价值的特殊像是没有关系..2.特殊等价形式W1W2W3……等都成为了一个特殊等价形式;与其他许多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并与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W相对应..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商品的价值没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表现;无数的特殊等价形式并列并彼此互相排斥;致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假使大家都把自己的商品与W0交换;统一用W来交换其它商品;即将扩大的价值形式等式倒转过来:30xW4=……“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因为其他一切商品是它成为了他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1616一般的价值形式作为一个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出现了:它以自身的特殊的使用价值代表了不可触摸的、无差别的价值;是社会公认的价值形式;成为了社会上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代表..于是;各种商品通过一般价值形式被真正当作价值来相互发生关系..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价值的表现变得简单、统一;因为它表现在唯一的一个商品上..这种选择了唯一一个商品作为价值的代表的行为是社会自发形成的、得到公认的..一般价值形式不仅在质上表现相同——价值一般;同时也在量上变现为可比较为单位计量..的价值量——以W一般等价物以其自身的自然形式表现了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并且固定一个商品上..这样;一般等价物“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独特的社会的性质..”因此;如果劳动不能交换到一般等价物;则说明私人劳动部被社会认可;此劳动将不被计入社会总劳动..劳动具有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矛盾的性质..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价值形式本身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相对价值形式决定了等价形式;因此等价形式的发展是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相对立而发展的..这种对立性逐渐稳定;最后商品内部矛盾外化固定在一般等价物的形式上..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此时;一般等价物获得了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这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成了它的社会职能..如果某一特殊商品固定的履行这个职能;就过渡到了货币形式..如果固定的用贵金属;如金;来作为一般等价物:vW=2=z金wW3=xW4……由于金的物理特性;人们喜欢将它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当金冲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就成为了货币商品;一般等价形式就转化成了货币形式..货币作为一种分离出来的特殊商品的商品交换价值;是一般商品的二因素对立运动产生的..简单价值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使用价值开始转化为商品;扩大的物物交换;发展了作为等价物的商品;之后便发展出一般的等价物;统一代表其他商品的价值;而从一般价值形式过渡到货币形式;不过是用某一商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并没有质的变化..货币产生后;由货币表现另外的商品的价值;便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价格形式..小结: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商品对所有者非使用价值;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要获得各种的使用价值;必须交换..交换促进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运动;促进了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从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然后出现一般价值形式;最终固定成为货币形式..商品的内在矛盾最终外化成商品与货币的外部矛盾..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即物与物之间关系的形式..人们的社会关系被物掩盖;生产关系被物化;从而使商品具有了难以理解的性质;即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来源于商品形式本身:人类劳动的同一性;取得了等价物的代表形式;而价值量是用劳动持续的时间来计量;两个价值可以进行比较;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必需交换成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劳动产品没有拜物教性质;孤独的个人生产者和他的产品之间的全部关系不存在拜物教性质;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以人身的依附关系为特征;生产者的劳动不表现为价值;不存在拜物教性质;在自给自足的农村家长制生产中;产品部表现在商品;没有拜物教性质;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对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也是清楚的;不存在拜物教性质..因此;只要是劳动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交换;就必然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它只能随着商品生产的消失而消失..商品拜物教本质上是指商品经济中的人的关系的物化;即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的属性和物的关系的客观性质..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及其矛盾..1.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的生产都是私人的..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但是这红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直接的社会关系;而必须在交换中体现出来;于是表现成了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2.私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过程中必须取得一种社会认可的一般的价值形式;从而得到社会等同性;证明他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只有他的私人劳动被社会认可;他的劳动才能满足他本人对使用价值的多种需要..于是;私人劳动出现了二重的社会性质:等同性与有用性;这二重社会性质只是反映在商品交换中;被物化、被商品掩盖了生产者之间的关系..3.劳动产品的价值只是生产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因此确定价值量的大小依据的是生产劳动所持续的时间..这种确定采取了物的形式;使得价值量的变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造成了物支配人的假象;加重了人们社会关系的物化..4.最后;统一代表商品价值的货币出现;进一步确定了商品的价值性质..商品的货币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及私人劳动者的社会关系..人们之间的所有社会经济关系;完全物化成商品的物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价值。
6. 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来调节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劳动价值论包括诸多范畴: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本质、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形式、价值构成、价值转形、价值规律、国际价值等。
这里仅限于《资本论》第一篇第一章的内容,对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的表现形式和商品拜物教性质作概述。
——题记[摘要]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由劳动决定,是人类无差别劳动的凝结;人类劳动包括两重性质:具体的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和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商品价值形式经过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的发展,最终产生货币,确定了商品价格形式;由于商品社会的发展,人们被商品拜物教性质迷惑;商品拜物教性质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本质上不过是人的社会经济关系被颠倒的表现为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一般等价物、货币、商品拜物教[正文]总论劳动价值论强调的是价值由劳动决定,其区别于将商品效用看作价值形成的决定性要素的理论。
其核心是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认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完成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归结于二重形式的劳动,即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实在劳动或合乎目的的生产活动,把交换价值归结于劳动时间或相同的社会劳动。
威廉·配弟第一个将劳动与价值结合在一起。
他把使用价值归结于劳动;但他受了货币主义的束缚,把交换价值看作了货币,认为劳动生产的直接就是商品。
布阿吉尔贝尔用劳动时间在社会生产各部门间分配时所依据的正确比例来决定“真正价值”,“尽管他把物化在商品交换价值中并用时间来衡量的劳动同个人直接的自然活动混为一谈”。
1[1]亚当·斯密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且不将使用价值或物品的效用看作交换价值的决定因素,认为商品价值等于该商品所能换得的劳动量。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认为
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
马克思认为,
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劳动时间反映了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按照平均社会技术条件下,完成某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劳动时间越长,商品价值就越高;
劳动时间越短,商品价值就越低。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使用价
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价值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具有的
一种抽象的社会属性。
马克思通过劳动时间论证了商品交换中的等价
交换原则,即等量劳动交换等量价值的原则。
不同的商品之间可以通
过劳动时间的比较来实现价值的等量交换。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了商品交换的普遍规律,并揭示了商品经
济中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但却被占有者占有。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和劳
动者自身所必需的价值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剩
余价值来实现对劳动者的剥削。
总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劳动时间,通过
劳动时间的比较实现价值的等量交换。
它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和剥削关系,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刻阐释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赋予了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作用,并由此奠定了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人类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尤其是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许多不同于马克思时代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因此,有必要结合现实问题,加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重要价值与当代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1从商品开始研究《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
”要揭示资本,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一货币一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使用价值马克思分析使用价值是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的。
马克思提炼出来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必须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2)价值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就是对价值多少即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3)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商品必须是凝结人类劳动且对人们有用的有价值的产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编辑]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原创1:2.2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简洁式)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2)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抽象劳动创造------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2种劳动或2次劳动吗? 4)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创的 5)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意义
3.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什么关系?
①产生: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②含义:货 货币的产 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发展:货 生与本质 币的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马克思对价值规律理论的阐述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第2课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知识回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 命性变革。 1.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 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 2.对劳动价值论进一步科学化 3.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4.创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5.创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货币理论 二.价值规律理论
一、马克思对商品、货币理论的阐述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哪? 没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用价值的物品会是商品吗? 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的劳动产品是商品吗? 有使用价值,也是人类的劳动产品,但不用来交换是商品吗? 对立性表现在哪? 对商品生产者和商品购买者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能同时 兼得。
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基本价值进行的分析
马克思对人类劳动的基本价值进行的分析: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明马克思的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拼搏。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劳动观,促进他们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马克思劳动观的主要内容(一)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人满足自己生存和生活需求,使自己获得主体性的过程。
马克思以无产阶级的视角,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做了深刻地阐释。
首先,劳动创造了人。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是在劳动中完成的,人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利用自身的自然力(手、臂、腿等),去改变自然界,同时也改变自身。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劳动过程。
这种特有的活动形式,其目的在于改造自然界以满足自身需求。
所以马克思认为,通过劳动,人类就可以证明自身的诞生和形成。
其次,劳动创建了人类社会。
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生产劳动,以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资料。
劳动是社会中的劳动,在物质生产劳动中人们会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产生了社会,在其现实性上,社会就是个人彼此间关系的总和。
(二)劳动决定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做了全面而又准确的阐述,从人学的角度出发对劳动进行阐释,由此论述了劳动与人的本质间的关系。
首先,劳动决定人的“类本质”,“类特性”就是“类本质”,马克思认为:“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人类的劳动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人类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其次,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有与他人相联系,人们才能够进行生产劳动,并在生产的过程中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
因而脱离社会的单个人是不存在的,只要进行实践劳动,必然会与他人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便是其中最基础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遗产、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具有合理的科学内核和重大理论价值的一个科学范畴。
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的起点——商品,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三,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商品价值的创造中,价值是凝结着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它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所以,价值的增长最终都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的、没有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最先提出的知识价值论是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其《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一书中提出:在信息经济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根据‚知识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知识价值论‛可分两类:一是‚取代说‛,二是‚发展说‛(一)‚取代说‛是指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必须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西方,以奈斯比特、里夫金为代表。
奈氏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的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
知识是一种不同于马克思所认为的劳动。
‛里夫金认为:‚文明从一开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着劳动的概念而构成的。
现在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将人类劳动从生产过程中完全抹去。
劳动价值论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内容提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真正基础。
本文通过对商品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价值形式与货币、价值规律及商品拜物教性质的考察概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理解其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价值、商品拜物教、现代认识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1.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它就是这两种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1]1.1.1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都具有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使用价值。
商品具有何种使用价值,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性质决定的。
它只有在人们使用和消费它的时候才实现。
[2]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 1.1.2商品的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或比例。
[4]而两种东西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它们中间存在着共同的可以相互比较的东西。
即,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5]凝结在商品中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1.1.3商品的价值量1.1.3.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其中的无差别的、一般意义的人类劳动。
那么各商品间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在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6]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比例,就是分别生产它们的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
1.1.3.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1)、劳动生产力也称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劳动的生产力和效率。
[7]可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或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时间。
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
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独特贡献。
它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交换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产生和量度、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以及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平均劳动条件下,以普通劳动强度和技能完成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
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交换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等价交换是指通过交换等量的劳动时间来实现商品交换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中介来实现的。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使得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货币来进行等价交换。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强调了交换价值的平等性和等价交换的普遍性。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劳动价值论只能解释商品的相对价值,而无法解释商品的绝对价值。
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的价值又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
其次,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的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受到劳动价值的影响,还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货币流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商品价值的产生和交换的基本规律。
它强调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突出了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商品价格的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因此,在实际分析中,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出自 MBA智库百科(/)劳动价值论(Labor theory of value)[编辑]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
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也对劳动价值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代表亚当·斯密特别是李嘉图对劳动形成价值的理论和价值量的分析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还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家、雇佣工人、土地所有者这一阶级结构,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阶级矛盾。
由于他们是把资本主义这一制度和阶级结构看作是当时最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无所顾忌的,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
但是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他们的学生则越来越丢弃他们老师的科学性,把为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剥削关系作辩护当成自己的唯一任务了。
政治经济学日益走向庸俗化。
否定劳动价值理论是其主要内容之一。
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后来的利润、平均利润理论,指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
[编辑]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关于以商品作为分析起点的原因,马克思这样写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论》的逻辑固然要以资本作为中心范畴,但决不能把资本作为逻辑起点。
因为资本本身就需要论证和说明。
“资本,如果没有雇用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莫也不是。
”资本就会成为不可理解的具体。
因此,要揭示资本这个具体丰富的许多规定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方法就是按照商品—货币—资本这样的上升路线,从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出发,才能在后面的上升过程中把构成资本总体的各个环节和内部结构复制出来。
2 使用价值及其特点关于使用价值,马克思是先从有用物的质和量的角度来讲的。
他这样写道:“每一种有用物,如铁、纸等等,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
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
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然后他用到了“使用价值”这个词:“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关于使用价值的特点,马克思这样写道:“但这种有用性不是悬在空中的。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因此,商品体本身,例如铁、小麦、金刚石等等,就是使用价值,或财物。
商品体的这种性质,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
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如一打表,一码布,一吨铁等等。
商品的使用价值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
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从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出使用价值的几个特点:首先,使用价值决定于商品本身的属性;其次,使用价值同人取得它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没有关系;第三,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量的规定性为前提;第四,使用价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第五,使用价值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3 价值及其质和量价值是马克思在对交换价值进行分析后得到的一个概念。
他先讲交换价值:“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因此,交换价值好象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也就是说,商品固有的、内在的交换价值似乎是一个形容语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克思决定“进一步考察这个问题。
”马克思先从一种商品的角度来进行考察:“某种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麦,同x量鞋油或y量绸缎或z量金等等交换,总之,按各种极不相同的比例同别的商品交换。
因此,小麦有许多种交换价值,而不是只有一种。
既然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麦的交换价值,那末,x量鞋油、y量绸缎、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够互相代替的或同样大的交换价值。
]”于是他得出了两个推论:“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
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接着,马克思又从两种商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我们再拿两种商品例如小麦和铁来说。
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怎样,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如1夸特小麦=a英担铁。
”由这个等式,马克思又得出了一个推论:“它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麦和a英担铁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
因而这二者都等于第三种东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种物,也不是第二种物。
这样,二者中的每一个只要是交换价值,就必定能化为这第三种东西。
”那么,这“第三种东西”是什么呢?马克思首先排除了商品的天然属性:“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就它们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商品成为使用价值来说,才加以考虑。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
”而“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
可是劳动产品在我们手里也已经起了变化。
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体的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
它们不再是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
它们的一切可以感觉到的属性都消失了。
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或其他某种一定的生产劳动的产品了。
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
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
”那么,现在还剩下什么?“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
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
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
”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的本质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接下来,马克思谈到了商品价值量的问题:“那么,它的价值量是怎样计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
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为了避免误解,他进一步写道:“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
‘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
”接下来,马克思又分析了影响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因素:“如果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就不变。
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