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语文说课稿爱迪生救妈妈_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下语文说课稿爱迪生救妈妈_人教新课标
合理想象,引导感悟——《爱迪生救妈妈》说课稿
《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介绍了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医生救助了病危的母亲生命的故事。
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充满了智慧和深情,读着故事,一个聪明可爱、爱动脑、爱动手的小爱迪生形象跃然纸上。
这是一篇融故事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课文,分两个课时教学,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了解爱迪生的一些事迹,学习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的第3—5自然段,通过读、悟,感受大家的急,理解爸爸的又急又气,明白爸爸的恍然大悟,同时知道爱迪生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
(本课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
一、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方面:
1、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与文本感知进行整合。
针对低年级孩子注重感性体验的特点,我首先利用图片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看图说说“医生、爸爸、爱迪生的样子”,从图中感受到大家的急。
然后再通过文字,在学生自读自悟的
敬佩(大人都想不到的办法,他能做到)……我想这也是对文本的一个很好的拓展。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享受阅读,感悟生命,学会学习以及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以读为本,在朗读中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和想象促使学生去探究、去交流,去感悟,去领会爱迪生的聪明机智。
2、结合课题,落实科学小常识与文本的整合。
在课的设计过程中,针对课题《小学语文主题性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比如在设计课前谈话时,我特意把前一篇课文中的张衡请来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科学家名字的形式,让学生对已有科学方面的知识进行储存。
而在理解爱迪生的做法“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了”时,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说说这个科学道理,知道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把分散的光聚集在一起,科学小常识的渗透让学生对爱迪生不由得翘起了
大拇指。
接着在课外拓展中,我通过一组爱迪生的科学成就图片的展示,以此激起学生爱科学,向爱迪生学习的欲望。
最后在总结中也能结合课题,让学生以爱迪生、张衡为榜样,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动脑筋,多发现身边的科学知识,课内向课外延伸。
二、课后的思考:
课虽然已经上完了,但留给我最多的还是思考:
1、这样的预设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吗?
四次试教,四种结果。
在何老师、杨老师、周老师和全体学科组老师的共同研讨下,从初稿到第二稿、第三稿,最后展示的过程,不断地修改、完善,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是与我们的预设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理解“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学生似乎一直在边缘徘徊,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
问题到底在哪呢?当然,最大的问题在于我对课堂的调控不够,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但后来在听了徐老师的意见后,觉得也有道理。
徐老师认为应该把第2自然段连起来上,这样“急”就很明显了。
2、课堂似乎沉闷了一些。
与平时的课堂相比,那天学生有点提不起精神的感觉,特别是一开头在体会“急”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欲望并不强。
是不喜欢这种类型的课文?还是对老师的引领存有疑惑,以至于不敢表达?像这样科学类的课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呢?
我们经常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整个磨课的过程中,在那么多优秀老师倾心地帮助下,我对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理清脉络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但课堂还是有很多的不足,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