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中医治疗

合集下载

面神经炎,需辨证施治

面神经炎,需辨证施治

45传统医学医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属中医“口僻”“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

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临床需辨证施治——风寒袭络证主症:突然口眼 斜,眼脸闭合不全,或有口角流涎,眼泪外溢伴恶风寒,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川芎、黄芩、桂枝、麻黄各9克,芍药、制附片、防风、防己各12克,人参30克,杏仁15克,甘草6克。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克,白术12克;兼头痛者加白芷12克,羌活9克。

风热灼络证主症:骤然起病,口眼 斜,眼睑闭合不全,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渴,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0克,生石膏(包煎)30克,芍药、白术、茯苓、川芎各12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各15克,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独活各9克,细辛、甘草各6克。

加减: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独活、熟地黄,加桑叶9克,蝉蜕6克;兼头晕目赤者加钩藤15克,菊花12克。

气虚血淤证主症: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面白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地龙、川芎各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顽固不愈者,加三七、鬼箭羽各9克,穿山甲15克;面肌抽搐者加全蝎6克,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中成药治疗】1.太极通天液。

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

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

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益脑安(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PPT课件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PPT课件

02
中医治疗理念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人体内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治疗面神经炎时, 中医认为不仅要针对面部症状进行治疗,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如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具体而言,整体观念要求在治疗面神经炎时,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如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心理状态等,以避免因 单纯治疗面部症状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问题。
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它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预防其发生。在治疗面神经炎时 ,中医认为不仅要针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还要注重预防该疾病的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具体而言,治未病要求患者在治疗后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 、注意面部保暖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面神经炎的再次发生。同时,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措施,如中药调理、针灸等,以降低该疾病的复发风险。
治疗效果
治疗结束后,患者左侧面 部肌肉瘫痪明显改善,面 部表情逐渐恢复正常。
05
注意事项与预后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
避免在面部感染或炎症 时进行针灸,以防炎症
扩散。
中药治疗
饮食调理
情绪调节
遵循医嘱,注意药物配 伍禁忌和煎煮方法,避
免不良反应。
避免生冷、辛辣等刺激 性食物,宜清淡易消化,
多食用温性食物。
患者情况
治疗效果
患者李某,男性,45岁,因左侧面部 肌肉瘫痪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面神经 炎。
治疗结束后,患者左侧面部肌肉瘫痪 明显改善,面部表情逐渐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
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太阳、阳白、四 白、颧髎、下关、颊车、地仓等,每 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 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 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 .体针⑴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无力、麻木和疼痛。

该疾病对患者的外貌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面部功能。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面神经炎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

一般来说,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帮助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从而减轻症状。

例如,阿昔洛韦(Acyclovir)和磷酸加巴喷丁(Ganciclovir)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减轻面神经炎引起的炎症和疼痛。

此外,为了减轻炎症和肿胀,常规使用类固醇药物,如泼尼松龙(Prednisolon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可以减少症状的发展和面神经的损伤。

2.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面神经炎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

热敷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疗法,可以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和缓解肌肉痉挛。

患者可以使用热敷袋或热毛巾在面部轻轻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天多次重复。

另外,面部肌肉的康复训练也是重要的物理疗法。

通过一系列的面部运动和按摩,可以帮助恢复面肌的功能和力量。

专业的物理治疗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并指导患者正确进行锻炼。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在面神经炎的康复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面神经炎是由于体内气血不畅通引起的,因此调理气血是中医治疗的核心。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汤剂和推拿按摩。

针灸是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主要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可以调节气血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痉挛。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中药汤剂也是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重要药物形式。

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等作用,可以帮助促进面部肌肉的修复和恢复。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开具适用的中药配方,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面神经炎的辅助方法之一。

通过在面部进行按摩和推拿,可以帮助调理面部肌肉和神经,缓解炎症和疼痛。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面神经炎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针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迟缓性瘫,如额纹消失,眼裂变大,不能闭眼,鼻唇沟浅,口角歪斜,不能做皱眉,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无年龄、性别差异,以单侧多见,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多见于冬季和夏季。

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涡僻。

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贝政平主编的《内科疾病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2.患者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而又分:(1)茎乳突孔以上影响骨索支时,则有舌前2/3味觉障碍;(2)损害在镫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3)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4)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络证有受凉史,突发口眼歪斜,伴见恶寒或发热,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袭络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3.气血不足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舌淡苔薄,脉弱;4.风痰阻络证口眼歪斜,面部麻木作胀,头部沉重,身困乏力,胸脘满闷,苔白腻,脉弦滑。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面瘫病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三、鉴别诊断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致脑髓神机受损,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四、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面瘫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7
• 根据病情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得当,一般约2-3周后开始好转, 轻者1-2个月内可以恢复,约3-6个月大部分可恢复。部分患者不 能完全恢复时,常见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如 “鳄鱼泪”现象(咀嚼食物伴有病侧流泪)。

二、治疗:
• 1、毫针疗法
• 治法:远近配穴法,平补平泻法。
• 处方:主穴;面三针:面瘫1:地仓穴下1寸;面瘫2:
9
行针手法
• 1.提插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
进行上、下进退的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向下刺入深层为 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一般来说,提插幅度大, 频率快,刺激量就大;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 小
• 2.捻转法;将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
和中、食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
相当于大迎穴;面瘫3:大阳穴下1寸。

配穴; 攒竹 下关 颊车 阳白 合谷 足三里
• 进针法
• 面瘫1向颊车穴透刺,进针2.5寸,面瘫2向颧髎穴透刺,进针 2.5寸,面瘫3横透刺通过四白穴,进针1.5寸,穴位横透选用3 寸长针,沿皮刺,顺着面部肌纤维走向而进行透刺。
• 基本手法
• 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 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产酸、麻、胀、重等感觉。
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
• 1.地仓穴:在面部,瞳孔之下,平行嘴角的位置,大概相当于嘴角外侧 0.5—1厘米。
• 2.颊车穴:在耳朵下方,简便的取穴方法是,做咀嚼的动作,同时用手去 摸腮帮,那块隆起的肌肉就是颊车。
• 3.迎香穴:在鼻翼两旁的鼻唇沟中。 • 4.翳风穴:大约在耳垂后面的凹陷处。 • 5.合谷:在手背第一和第二掌骨之间,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虎口”。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20年)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二、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依据:中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针灸医治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西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二、概念一、中医概念:由于风邪直中脸部闭经脉,经筋瘫痪;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脸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阻碍,脸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二、西医概念: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局部受到风或严寒刺激,引发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致使组织水肿,是面神经受压而显现炎性转变。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2)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二、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脸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哨子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二)分期诊断:1)初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显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显现以后)。

四、中医药综合医治一、大体医治:(针刺特色医治)治那么: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处方:以脸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操作:将毫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

方义:近端局部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有局部近治作用,四白、地仓、颊车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脸部偱行,疏通经筋,活血通络,对脸部阻滞进行调剂。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

面神经炎治疗方法面神经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常见症状包括面部疼痛、麻木、痉挛等,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针对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的轻重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

首先,药物治疗是面神经炎的常见方法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口服镇痛药、抗病毒药物等来缓解疼痛和抑制病毒的复制,从而减轻症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局部贴敷止痛贴、外用药膏等方式来缓解局部疼痛和不适感。

其次,物理治疗也是面神经炎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患者可以通过热敷、理疗、针灸等方式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面部神经的康复。

物理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加速神经修复,对面神经炎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另外,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心理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患者在面神经炎发作期间往往会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这些负面情绪会加重疾病的症状和持续时间。

因此,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释放压力,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医中药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中医认为面神经炎属于“面瘫”范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减轻症状。

而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舒缓肌肉,对面神经炎的治疗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调理和保健,比如避免受风受寒,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等。

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患者一定能够顺利康复,重拾健康的面容。

希望本文所述治疗方法对面神经炎患者有所帮助。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

面瘫(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面瘫,也称为口眼斜,主要表现为口和眼向一侧歪斜。

该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

发病速度较快,多发生在一侧面部。

手和足的阳明经都上升到头和面部,当病邪阻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就会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认为,如果劳累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就会导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去约束,从而出现口眼斜。

在西医学中,面瘫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

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诊断面瘫的依据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资料。

病史方面,患者通常会有受凉吹风的经历,或者有病毒感染的历史。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在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

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

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

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体征方面,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辅助检查资料方面,脑CT检查通常正常。

在鉴别诊断方面,中医和西医都有各自的方法。

中医鉴别诊断主要是针对中风病和口僻两种病,而西医鉴别诊断主要是与中枢性面瘫进行区分。

为了进行中医证候分型,需要考虑风寒袭络和风热袭络两种不同的情况。

对于前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同时伴有面部受寒的历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对于后者,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初期突然出现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

新晃中医院针灸科面瘫(口僻)的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稿)面神经炎是指面神经管内段的非化脓性炎症。

本病原因尚不明了,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后的一种变态反应性损害,或因寒冷刺激导致面神经营养性血管收缩、缺血,而后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所致。

人群患病率约40/10万,多见于青壮年。

我们从中医角度认为,本病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或风热,邪入脉络,或风痰阻络所致。

依据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诊断定为“口僻”(“面瘫”)。

一.临床诊断与分期(一)临床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

证候诊断方面分为四型:1)风寒袭络证2)风热袭络证3)风痰阻络证4)气虚血瘀证2.西医诊断:参照《实用内科手册》:1)急性起病,病前可有着凉“感冒”史。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与体征:如患侧闭眼无力,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鼻唇沟变浅,流涎,鼓腮无力,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残渣滞留于颊部等。

3)可能出现下列伴随症状:舌前2/3味觉丧失,唾液分泌减少,乳突部疼痛,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

以上诊断要点中,根据急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如闭眼无力、口角向健侧歪斜等,排除其他周围性面瘫的可能,一般即可确诊本病。

注意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吉兰-巴雷综合征、桥小脑角肿瘤、腮腺病变等相鉴别。

可据情况选作以下检查: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头部CT;面肌电图,(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针灸治疗基本治法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至中后期据情况加用补益气血、濡养经筋之法。

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牵正、地仓、承浆、合谷、太冲。

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风热袭络证加曲池;风痰袭络证加丰隆;气虚血瘀证加足三里;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鼻唇沟浅加迎香;乳突部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目合困难加鱼腰、申脉(或昆仑);流泪多者加睛明。

经方治疗面神经炎验案三则作者:丁元庆

经方治疗面神经炎验案三则作者:丁元庆

经方治疗面神经炎验案三则作者:丁元庆面神经炎俗称“歪嘴风”,一般认为是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茎乳突孔内受急性非化脓性炎症的影响,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此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

此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多为一侧性。

面神经炎相当于中医的“口僻”、“面瘫”、“口眼歪斜”范畴。

1、桂枝加葛根汤治风寒口僻案王某,男,45岁,济南市人。

因六七日前面部受凉致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口角漏水,右面部活动不灵活。

纳眠可,二便调。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风寒外袭,经络闭阻。

治以疏风散寒、宣通经脉之葛根汤加减。

处方:葛根30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9g,天南星6g,天麻15g,豨莶草30g,白僵蚕15g,秦艽12g。

水煎服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右侧额纹稍有恢复,右眼睑睑裂缩小,闭合较前有力,口角未变。

舌红,苔薄白,脉弦数。

上方加防风6g,芥穗6g,6剂。

三诊:诸症好转,右睑已能闭合,惟感无力,口角漏水消失,略感口干,上方去天南星、秦艽,加石斛15g,生黄芪24g,双花30g,当归15g。

继服6剂。

愈。

按口眼歪斜是风寒侵袭阳明经脉之本证,桂枝加葛根汤虽是治疗太阳病项背强几几之方,但葛根亦是阳明经要药,用以散阳明之邪,兼为诸药引经,为风寒侵袭阳明经脉之正治。

2、桃核承气汤疗瘀热结滞面瘫案何某,男,45岁,济南长淸人。

口眼歪斜10余天。

诊见:口角左歪,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额纹消失,右口角漏水,大便干结,舌暗红,有瘀斑,苔薄黄少,脉沉略滑。

既往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史,就诊前因肾功能损害正在服通腑泻浊中药治疗,发病后,经当地医院外治效果不佳,前医改方牵正散加减,病情变化不明显,就诊神经内科。

证属瘀热内阻阳明,风邪滞于阳明之脉。

治以通腑化瘀泄热,疏风活血通络,方用桃核承气汤加味。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病中医临床路径总结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面神经炎的患者。

一、面瘫(面神经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瘫(TCD编码:BNV1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面神经炎(ICD-10 编码:G51.8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 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 天至 6 个月。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 6 个月以上。

3.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面瘫(面神经炎)临床常见证候:风寒阻络证风热阻络证风痰阻络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面瘫(面神经炎)。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日为w 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面瘫(TCD编码:BNV120和面神经炎(ICD-10编码:G51.8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神经lyme 病、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神经系统检查2. 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颅脑影像学检查(CT或MR)神经兴奋性试验(NET、最大刺激试验(MS)面神经电图ENOG、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

敷贴
皮肤针
适用于各 型各期
面神经炎的辨证调护
•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 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 因睑闭合不全,灰尘易侵入,每日点眼 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防止暴 露性角膜炎。
• 调节情志,少言笑。 • 饮食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 加强面肌表情肌锻炼。
• 恢复期可取透穴刺法,手法柔 和,可加灸法、穴注、梅花针 等方法。
• 后期可酌情使用电针、刺络拔 罐、穴位注射等。
• 愈前期可患侧健侧同刺。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适用于恢复期 及病程较长者。
电针
适用于风寒型及 气血不足型。
温针
适用于恢 复期期。
穴注
其它治疗
适用于风寒型 和气血不足型
拔罐
适用于早期 或恢复期。
发病急速 多为单侧 青壮年多见 冬春或秋冬较多
肌肉纵缓 不收
经筋失于 濡养
络脉空虚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 病前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 不适等前驱症状。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 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合不全,口角 歪向健侧,伴迎风流泪,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或有耳 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
1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2ຫໍສະໝຸດ 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3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4
面神经炎的辨证用药
5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6
面神经炎的辨证调护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
面神经
发脑桥下部 背盖腹外侧
桥脑下缘听 神经处出脑
共同进入 内耳孔
沿面神经 管下行
经茎乳 孔出颅

中医医案——面神经炎

中医医案——面神经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病案:隋某,女,50岁,2014年12月9日。

主诉:右面部歪斜20天,口角低,流涎,眼闭合不全。

病史:20天前发现右眼不能闭合,口㖞斜,遂在当地诊所治疗至今仍未改善,遂来门诊就诊。

初诊:右眼闭合不能、口角歪、右耳后乳突痛。

舌苔白,脉弦。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辨证审机:风痰阻络。

治法:活血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祛风活血汤加减鱼腥草30克金银花30克鸡血藤30克甘草10克连翘20克板蓝根20克葛根20克地龙15克丹参15克郁金15克防风15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龟板30克(先下)。

七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针灸治法:活血祛风,疏通经络。

选穴:以局部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以平补平泻手法行针。

主穴:百会、头维、头临泣、太阳、阳白、丝竹空、下关、颊车、迎香、地仓均为右侧。

配穴:合谷、承浆、翳风均为右侧。

二诊:2014年12月15日。

服药七剂,右眼闭合、口角歪斜稍有改善,右耳后乳突痛、流涎消失。

嘱效不更方,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之。

针灸处方不变。

三诊:2014年12月22日。

右眼闭合改善,口角歪斜明显改善。

不更方,继续服上方药七剂。

针灸处方不变。

按语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

本方用祛风活血汤化裁,根据中医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理,方中防风发散风邪、疏散头目滞气、止痉;当归甘温质润,为补血要药,活血通络而不伤血;赤芍、川芎助当归以活血祛瘀;鸡血藤、丹参、郁金助当归以补血活血、止痛消痈;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龟板滋阴潜阳、养血补心。

现代医学中认为面瘫形成是病毒感染所致,所以方中运用鱼腥草、金银花、连翘、板蓝根以助清热解毒,同时金银花、连翘通用还可以疏散风热;鱼腥草、连翘、葛根通用解肌消痈散结;枳壳行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医案——面神经炎(二)

中医医案——面神经炎(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丛刺面部阳明经筋治疗面神经炎病案:张某,男,38岁,2014年7月10日。

主诉:右侧口眼㖞斜1日。

病史:患者1日前由于贪凉开窗睡眠一宿之后出现右侧口眼㖞斜,伴有耳后乳突疼痛,无味觉缺失,无耳道疱疹。

为求中医系统治疗故来我院就诊。

初诊:血压120/80mmHg,神清,语利,双眼动自如,右侧口眼㖞斜,右侧额纹消失,右侧眼裂变大,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Bell(+),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低垂,右耳后乳突疼痛,无味觉缺失,无听力障碍,无肢体活动不利;中医查体:舌淡,苔白,脉紧。

头部核磁共振:(-)。

血常规:WBC 8.0×109/L,淋巴细胞百分比:45%。

西医诊断:面神经炎中医诊断:面瘫辨证审机:风寒之邪阻滞脉络。

取穴:阳明经筋(太阳穴至阳白穴段、下颌角至口角段、耳前至鼻旁段,即角支、頄支、耳支)。

针刺方法:常规消毒针刺部位。

取仰卧位。

阳白穴针尖向下与表皮成15度角,分别在阳白穴左右各0.5寸针刺,角度与阳白穴一致。

进针0.5-1寸左右,太阳穴向后斜刺,其余针沿经筋走形每隔0.5寸向阳白穴方向斜刺;阳明经筋下颌角至口角段采用多针斜刺浅刺对刺,两针之间间隔0.5寸,先沿经筋走形针一排,然后在每针左右各0.5寸处再施一针,方向角度同前;耳前至鼻旁同样多针斜刺浅刺,针尖向鼻旁,在下颌角处针尖向口角处,同时口角处针尖朝向下颌角处,其余各针也呈对刺排列,然后左右各0.5寸再各施一针;按经筋走行,上嘴唇上及下嘴唇下两处向下颌角方向斜刺,其余针的进针方向同前,以上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手法应轻,得气为度,留针25分钟,每天针刺治疗1次,针刺6天后体息1天,以6天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后,患者面瘫症状消失,额纹对称,鼻唇沟对称,无口角下垂,Bell征(-)。

按语面神经炎又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国传统医学“口僻”“口眼㖞斜”等之范畴。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春秋季节容易发生面瘫,面瘫又称面神经炎,患上面瘫的患者看上去嘴歪眼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形象,同时也会给患者心理带来影响,面瘫该如何治疗?以下是pincai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面瘫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在中医理论中,面瘫的起因与症状分为四类:(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面瘫为何久治不愈?根本原因在哪里?在接诊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面瘫患者都曾经接受过治疗,然而却是久治不愈,这让他们很苦恼,同时也使他们对于面瘫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患者在和王主任交流时,每每都会问一些很相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我的面瘫治疗了很久却依旧没办法治好?面瘫是不是没办法治好了?针对这些问题,王主任也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他解释道,面瘫久治不愈的原因大概是有以下几点:(1)因其病情顽固。

患者在得病初期由于免疫力低下,邪气损伤面神经较重。

(2)因患者自身免疫力特别低下,对药物有一定的抗药性,吸收较差。

(3)因患者在急性期的治疗方法过重。

面瘫急性期是机体与病邪抗争阶段,此时不宜局部用强刺激。

因本病初期病位较浅,在表,在络,治疗方法过重会损伤足阳明经胃气,致胃气不足,脉络空虚,无力抗邪,局部强刺激易伤正气,往往易产生抑制效应,使症状加重,延长疗程,有的甚至导致面肌痉挛。

(4)因失治误治,经气受损,脉络空虚,邪气存于脉络之中,面瘫之症迁延不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适用于恢复期 及病程较长者。 及病程较长者。 适用于风寒型及 气血不足型。 气血不足型。
温针 电针
适用于恢 复期期。 复期期。
适用于风寒型 和气血不足型
拔罐
其它治疗
穴注
适用于早期 或恢复期。 或恢复期。
皮肤针 敷贴
适用于各 型各期
面神经炎的辨证调护
• •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 面部避免吹风受寒,用温水漱口、洗脸, 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必要时可带口罩、眼罩防护。 因睑闭合不全,灰尘易侵入, 因睑闭合不全,灰尘易侵入,每日点眼 药水2~3次,夜间可涂眼药膏,防止暴 药水 次 夜间可涂眼药膏, 露性角膜炎。 露性角膜炎。 调节情志,少言笑。 调节情志,少言笑。 饮食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饮食忌生冷、辛辣、腥发之品。 加强面肌表情肌锻炼。 加强面肌表情肌锻炼。
经茎乳 孔出颅
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
•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 面神经炎又称贝尔麻痹, 经非特异性炎症, 经非特异性炎症,以急性起病的周围性面 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疾病。 瘫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疾病。
属于中医歪嘴风、口眼歪斜、 属于中医歪嘴风、口眼歪斜、 面瘫、口僻等病证范畴。中医, 面瘫、口僻等病证范畴。中医, 特别是针灸治疗该病有提高恢 复率和缩短疗程的作用。 复率和缩短疗程的作用。
风炎的辨证用药
风寒型
口角歪斜 眼闭不全 额纹消失 舌淡苔薄 白,脉浮 紧。
风热型
口眼歪斜 眼闭不全 额纹消失 舌红苔黄 脉浮数。 脉浮数。
正虚型
口眼歪斜 眼闭不全 额纹消失 疲倦乏力 舌淡红苔 薄白, 薄白,脉 虚无力。 虚无力。
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
桑菊牵正散± 桑菊牵正散±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
面神经炎的辨证用药
口眼歪斜 风痰 眼闭不全 阻络 额纹消失 口角洗涎 苔白腻脉滑。 苔白腻脉滑。
口眼歪斜 眼闭不全 额纹消失 面肤不仁 日久不愈 舌紫暗, 舌紫暗, 脉涩。 脉涩。
瘀阻 面络
牵正散加减
通窍活血汤加减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 治法: 治法: 祛风通络、 祛风通络、疏调经筋 • 穴位:以面颊局部和 穴位: 足阳明、 足阳明、少阳经腧穴 为主。 为主。 阳白透鱼腰、攒竹、 阳白透鱼腰、攒竹、 丝竹空, 丝竹空,颊车透地仓 太阳,下关、迎香、 太阳,下关、迎香、 人中、翳风、合谷、 人中、翳风、合谷、 曲池、外关等。 曲池、外关等。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体针疗法
随证加减: 随证加减: •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 风寒证加风池、外关; • 风热证加风池、曲池; 风热证加风池、曲池; • 抬眉困难加攒竹; 抬眉困难加攒竹; •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 •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 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
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
• 急性期
发病7天内 发病 天内
• 静止期
发病后7- 天 发病后 -15天
• 恢复期
发病后15天以后 发病后 天以后
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
风热之邪
气血痹阻
风寒之邪
面神经炎
发病急速 多为单侧 青壮年多见 肌肉纵缓 不收 经筋失于 濡养
络脉空虚
冬春或秋冬较多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 病前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病前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 病前受凉吹风史, 不适等前驱症状。 不适等前驱症状。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 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合不全, 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闭合不全,口角 歪向健侧,伴迎风流泪,舌前2/3味觉障碍 味觉障碍, 歪向健侧,伴迎风流泪,舌前 味觉障碍,少数或有耳 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 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小脑桥脑角、脑干 已排除其他原因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小脑桥脑角、 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巴利综合征等)。 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病变、格林 巴利综合征等)。
• • •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 针刺操作要点: 针刺操作要点:
• 初期宜轻刺浅刺,手法不宜过 初期宜轻刺浅刺, 重过强,可配合温针、悬灸、 重过强,可配合温针、悬灸、 梅花针叩刺,慎用电针。 梅花针叩刺,慎用电针。 • 恢复期可取透穴刺法,手法柔 恢复期可取透穴刺法, 可加灸法、穴注、 和,可加灸法、穴注、梅花针 等方法。 等方法。 • 后期可酌情使用电针、刺络拔 后期可酌情使用电针、 穴位注射等。 罐、穴位注射等。 • 愈前期可患侧健侧同刺。 愈前期可患侧健侧同刺。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面瘫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病灶对侧下部面肌瘫 常见于脑血管病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表现同侧上下面肌瘫 常见核或核以下病变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周围性 Bell征 征
核性瘫 Hunt 综合症
核下性 面肌痉挛 倒错现象 联带运动
面神经炎的辨证用药
辨证分型
风痰 阻络 瘀阻 面络
湖南中医药大学附一院 章薇
1 2 3 4 5 6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 面神经炎的发病特点 面神经炎的诊断要点 面神经炎的辨证用药 面神经炎的辨证用药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面神经炎的针灸治疗 面神经炎的辨证调护
面神经的生理特点
面神经
发脑桥下部 背盖腹外侧
桥脑下缘听 神经处出脑
共同进入 内耳孔
沿面神经 管下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